-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益智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差异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益智药材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益智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差异性。方法:采用UPLC建立益智药材指纹图谱,结合相似度评价、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益智药材、益智仁饮片、益智外壳指纹图谱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益智不同部位UPLC指纹图谱测定结果显示,益智药材共标定了16个共有峰;相比于药材,益智仁饮片缺失峰13(杨芽黄素),益智外壳缺失峰5、峰6。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5批益智药材、益智仁饮片及益智外壳可分为3类;OPLS-DA结果显示,峰14(圆柚酮)、峰4、峰7、峰12的峰面积值是影响益智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差异的主要因素。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指纹图谱测定方法稳定性、重复性良好,可用于益智不同部位的区分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组磷脂酶A2受体串联显性表位免疫吸附去除原发性膜性肾病中抗磷脂酶A2受体自身抗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重组磷脂酶A2受体(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串联显性表位(PLA2RTD)在去除原发性膜性肾病(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PMN)抗PLA2R自身抗体(anti-PLA2R)中的作用。方法:在杆状病毒穿梭载体-昆虫细胞体系中表达重组蛋白分子PLA2RTD(富含半胱氨酸结构域、C型凝集素样结构域1和C型凝集素样结构域7),圆二色谱法测定PLA2RTD的二级结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免疫荧光法测定PLA2RTD的生物活性,环氧活化法耦联重组PLA2RTD与琼脂糖凝胶CL-6B微球以制备anti-PLA2R的特异性免疫吸附剂。结果:该研究实现了PLA2RTD在杆状病毒穿梭载体-昆虫细胞系统中的首次表达,证明了PLA2RTD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较高的结合特异性。PLA2RTD免疫吸附剂体外单次吸附可平均消除76.66%的anti-PLA2R[(6.66±0.30)RU/ml比(28.54±2.10)RU/ml],吸附完成后血浆中IgG、IgA、白蛋白、β2微球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变化<4%,第2~3次重复使用时仍可保持65%左右的吸附效率。结论:基于PLA2RTD的特异性免疫吸附剂能够有效地清除血浆中anti-PLA2R,为特异性清除与PMN相关的自身抗体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结核分枝杆菌WhiB2蛋白的表达纯化及理化性质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WhiB2蛋白的作用机制。 方法:构建 Mtb中pET28a-WhiB2重组表达载体,异源表达并纯化WhiB2蛋白和包涵体WhiB2蛋白;圆二色谱和核磁共振分析包涵体WhiB2与非变性WhiB2蛋白的差异;加入Fe 2+恢复WhiB2蛋白的铁硫簇;核磁谱图分析WhiB2与WhiBMtb基因上游的启动子序列相互作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其三级结构、三级结构比对和相互作用蛋白质。 结果:复性的WhiB2与非变性WhiB2的结构基本一致,在破坏了铁硫簇的WhiB2中加入Fe 2+能够成功恢复自身的铁硫簇,WhiB2可以与WhiBMtb/WhiB2Ms基因上游的启动子序列结合。 结论:Mtb WhiB2蛋白在结核病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为进一步探索抗 Mtb的新型靶点提供基础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石菖蒲中1个新的新木脂素苷类化合物
编辑人员丨2周前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微孔树脂(MCI)、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等柱色谱法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石菖蒲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核磁、紫外、红外、圆二色谱等波谱学技术结合文献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共鉴定了 11 个化合物,包括 4 个木脂素苷,2 个苯甲醇苷,4 个黄酮苷,1 个α-四氢萘酮苷,分别为(7S,8R)-二氢去氢二松柏醇-9-O-β-D-吡喃葡萄糖基-9'-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7S,8R)-二氢去氢二松柏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2)、(7S,8R)-二氢去氢二松柏醇-9,9'-O-β-D-吡喃葡萄糖苷(3)、(+)-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4)、苄醇-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5)、苄醇-O-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6)、3'-O-甲基表儿茶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7)、3'-O-甲基儿茶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芹菜素-6-C-β-D-吡喃葡萄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9)、异金雀花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0)、(4R)-8-羟基-α-四氢萘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其中化合物 1 为新的新木脂素苷类化合物,化合物 2~5、7~11 为首次从菖蒲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不同基原枳实药材及其混淆品质量差异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枳实不仅有多基原且有多种合法栽培变种,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栽培品种层出不穷,枳实混淆品繁多导致药材市场混乱.该研究通过外观性状、浸出物、多成分同步测定,以瓤囊-直径比(瓤囊占比,Pc/Cs)、浸出物及 11 种成分含量轮廓等指标,构建枳实与其近缘混淆品的特异性辨识方法.研究发现:①Pc/Cs可方便地将枳、橘及耙耙柑等混淆品检识出来;②浸出物含量可区分香圆来源的混淆品与酸橙;③除枳、香圆、常山胡柚和沃柑混淆品的辛弗林含量不合格外,其余样品均符合《中国药典》要求,个别甜橙可达 1.40%以上;橙皮苷在甜橙的质量分数高于 10.00%,而酸橙均低于 2.50%;酸橙中柚皮苷(3.96%~15.21%)和新橙皮苷(9.38%~21.93%)质量分数较高;④枳及香圆混淆品的成分与代代花较接近,但新橙皮苷(0.03%~0.14%)远低于酸橙,且不含橙皮素和桔红素;混淆品衢枳实(胡柚基原)与臭橙、酸橙-枳杂交品的成分较接近,但其橙皮苷较酸橙高(3.13%);橘与甜橙较为接近且均不含柚皮苷和新橙皮苷;耙耙柑、沃柑的橙皮苷与甜橙相近,且不含野漆树苷.各指标相互配合可准确区分甜橙、酸橙及其近缘混淆品(绿衣枳实、香圆、衢枳实、沃柑、青皮),为枳实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一套甄别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鼠妇内生真菌Talaromyces malicola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对节肢动物鼠妇内生真菌Talaromyces malicola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半制备液相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共从鼠妇内生真菌T.malicola发酵物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鉴定出 11 个化合物.结合核磁共振波谱、高分辨质谱、紫外、红外以及圆二色谱等分析方法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talarosesquiterpene A(1)、(3β,5α,6α,15α,22E)-5,6-epoxyergosta-8(14),22-diene-3,7,15-triol(2)、vermistatin(3)、hydroxyvermistatin(4)、bercheminol A(5)、penicillide(6)、lunatinin(7)、penipurdin A(8)、emodin(9)、BE-25327(10)、(-)-regiolone(11).化合物 1 为新的diaporol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 2、4~5、7~11 为首次从篮状菌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G-四链体在糖酵解相关基因中的分布及调控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G-四链体(G4)在糖酵解相关基因中的分布及调控.方法 选取200个糖酵解相关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1500 bp至5'非翻译区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确定含有潜在G-四链体形成序列(PQS)的相关基因;圆二色谱法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G4形成;外切酶Ⅰ(ExoⅠ)水解实验在0,0.5,2,8,16和32 min检测G4稳定性;构建将相关基因的特定片段插入到荧光素酶表达序列之前的报告基因质粒,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荧光素酶的表达水平进而判断G4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荧光素酶的mRNA水平进一步验证G4的转录调控作用.结果 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200个糖酵解相关基因中有12个基因含有PQS,进一步结合PQS长度及结构分析,醛缩酶A(ALDOA)和磷酸变位酶2(PGAM2)的PQS理论上可形成稳定G4.②ALDOA和PGAM2均在260 nm处有最大正吸收峰,在240 nm处有最大负吸收峰,符合平行结构G4的特征构象,同时二者的PQS可形成G4.③ExoⅠ消化后,ALDOA和PGAM2无明显水解,证明G4具有稳定性,同时二者的PQS突变后均可逐渐被水解.④ALDOA突变后荧光素酶的表达水平和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PGAM2突变后荧光素酶的表达水平和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糖酵解相关基因的序列中存在大量PQS,其中ALDOA和PGAM2的PQS可形成稳定G4,并具有转录调控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肾茶地上部分丹参素衍生物的分离与绝对构型的确定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对肾茶(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Thunb.)C.Y.Wu ex H.W.Li)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进一步丰富其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加热回流提取法对肾茶的干燥地上部分进行提取,联合应用硅胶、ODS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法对肾茶地上部分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圆二色光谱、核磁、质谱等波谱技术以及化学反应的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确定其绝对构型.结果 从肾茶地上部分分离鉴定了7 个丹参素衍生物,分别为(R)-迷迭香酸(1)、(R)-迷迭香酸甲酯(2)、(R)-迷迭香酸乙酯(3)、2R-羟基-3-(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4)、2R-羟基-3-(3,4-二羟基苯基)丙酸(5)、2R-羟基-3-(3,4-二羟基苯基)丙酸甲酯(6)和 2R-羟基-3-(3,4-二羟基苯基)丙酸乙酯(7).结论 化合物4 为首次从肾茶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此外,发现对于α-羟基羧酸类化合物,即使是只有一个手性中心,也不能仅仅通过旋光值的比对确定其绝对构型.本文所提供的方法为该类成分构型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毛鸡骨草中1个新的二氢查耳酮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毛相思子Abrusmollis去除荚果后的干燥全草(毛鸡骨草)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 综合运用硅胶、ODS反相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波谱数据以及与文献对比进行结构鉴定,通过电子圆二色谱(electronic circular dichroism,ECD)数据分析确定化合物1和2的绝对构型.采用Griess法测定化合物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产生一氧化氮(NO)的抑制活性.结果 从毛鸡骨草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αR)-α,4,2',4'-四羟基-3-甲氧基二氢查耳酮(1)、(αR)-α,4,2',4'-tetrahydroxydihydrochalcone(2)、(+)-甘草素(3)、mucunoneC(4)、(+)-medicarpin(5)、abrusprecatin A(6)、7,4'-dihydroxy-8-methoxyisoflavone(7)、7,3'-dihydroxy-6,4'-dimethoxyisoflavone(8)、7,3'-dihydroxy-8,4'-dimethoxyisoflavone(9)、alopecuroides A(10)、hypaphorine(11)、7,8-二甲苯基蝶碇-2,4-(1 H,3H)-二酮(12).化合物 3、4、7 和 10 对 LPS 诱导的RAW264.7 细胞 NO 生成有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为 7.39~20.09 μmol/L,其中化合物7对NO生成的抑制活性相对较好,IC50值为7.39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新的二氢查耳酮,命名为毛鸡骨草素;化合物2和10为首次从相思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7和10具有潜在的抗炎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红叶野桐茎中1个新的二萜苷类化合物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红叶野桐Mallotus paxii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大孔树脂、Sephadex LH-20、ODS等柱色谱以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现代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 HR-ESI-MS、NMR、CD 等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通过测定化合物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鼠RAW264.7 巨噬细胞释放炎症介质一氧化氮(NO)的抑制能力,评价化合物的抗炎作用;MTT法测定化合物的细胞毒性.结果 从红叶野桐茎的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鉴定了 7 个二萜类化合物,分别为 17-羟基闭花木-12,15-二烯-2-酮-3-O-β-D-吡喃葡萄糖苷(1)、对映-16α,17-二羟基-贝壳衫-3-酮(2)、阿贝苦酮(3)、对映-16β,17-二羟基阿替生烷-3-酮(4)、圆叶乌桕素A(5)、野梧桐新素E(6)和2α-hydroxy-19-deoxy-jesromotetrol(7).体外抗炎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 3 和5 对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 巨噬细胞中NO生成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值分别为28.21、31.73 μmol/L,且无明显细胞毒性.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新的二萜苷类化合物,命名为红叶野桐苷E.化合物1~5、7为首次从野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和5具有潜在的抗炎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