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金华发现暗褐彩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3年5月在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西溪镇寨口村附近林地中(120°17′02″E,28°58′09″N,海拔273 m)捕捉到2只雌性蝙蝠.它们体型较小,前臂长分别为30.66 mm和30.79 mm,无鼻叶,耳廓似漏斗,呈卵圆形,耳屏略呈披针形,较为细长.头骨颅全长分别是14.51 mm和14.67 mm,齿式:2.1.3.3/3.1.3.3=38,具有强壮的上颌犬齿.以上特征与暗褐彩蝠(Kerivoula furva)基本相符.基于线粒体COI基因部分序列的系统发育数据分析支持形态鉴定结果,故将这两个浙江样本鉴定为暗褐彩蝠,为浙江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误诊为红皮病的挪威疥疮1例诊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性,78 岁,因全身起红斑伴瘙痒 2 年,加重伴发热 0.5个月而就诊.皮肤科检查:四肢、躯干可见弥漫性红斑,边界不清,上覆大量细碎皮屑,呈对称分布,肤温高;右小腿及左足外踝见多个圆形黄豆大小凹陷性溃疡,内可见黄白色分泌物;右侧臀部见 1 个巴掌大小黄褐色痂皮,伴少量渗液;双下肢轻度水肿.入院后以红皮病查因给予专科对症治疗,皮损未见明显改善,且于尾骶部、臀部及双侧大腿外侧发现多个散在浅表溃疡面,全身鳞屑明显增多,双下肢水肿明显加重.取皮屑行细菌镜检:镜下发现大量活体疥螨、虫卵及粪便.结合临床最终诊断为:挪威疥疮.患者在院期间共发现与其相关的陪护、医护人员和医学生共 36 例出现皮疹伴剧烈瘙痒.处理:将院内暴发情况上报院感科,患者及陪护单间隔离和治疗,感染者及接触者追踪记录情况,并要求同步进行规范治疗,每日做好环境及物品消杀工作等.1 个月后随访,所有确诊及疑似病例未发生反复,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需缝合外科嵌入式小鼠原位肝癌肿瘤模型的复制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无需缝合的外科嵌入式方法在复制小鼠原位肝癌(HCC)肿瘤模型中的应用,并评估该模型在肿瘤生物学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体外培养Hepa1-6细胞至适宜浓度,并采用小动物一体式麻醉系统对C57 BL/6J小鼠实施麻醉.该研究采用细胞法、挂线法和嵌入法复制原位肝癌移植瘤模型,并对手术时长、小鼠复苏时间及存活率进行比较.此外,通过MRI技术动态监测肿瘤的形成过程,并对比3种方法的肿瘤成瘤率、单瘤率及腹壁肿瘤种植率.通过病理学检测评估肿瘤组织的结构和病理特征.结果 细胞法组手术时间较挂线法组短(P<0.05),嵌入法组手术时间较挂线法组短(P<0.05),细胞法组与嵌入法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法组复苏时间较挂线法组短(P<0.05),嵌入法组复苏时间较挂线法组短(P<0.05),细胞法与嵌入法复苏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结果显示,挂线法组肿瘤呈块状生长,可见分隔及类圆形伪影,局部观察受限.细胞法组肿瘤呈片状不规则生长,可见多发肿瘤.嵌入法组肿瘤呈团块状均匀生长,边缘较清.细胞法组模型复制后第7天平均肿瘤体积较挂线法组大(P<0.05),嵌入法组模型复制后第7天平均肿瘤体积较挂线法组小(P<0.05),细胞法组与嵌入法组模型复制后第7天平均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模型复制后第21天平均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平均肿瘤重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单瘤率、腹壁肿瘤种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嵌入法组单瘤率较细胞法组高(P<0.05).各组成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示,各组肿瘤细胞呈巢状分布,排列紧密,核深染呈分裂象,肿瘤浸润肝组织,符合肝癌病理学特点.结论 采用嵌入法复制的原位移植瘤小鼠模型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可重复性高,为肝癌的相关基础实验研究及在体动态监测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实验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韧带样纤维瘤病超声征象特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韧带样纤维瘤病的超声征象特点,为临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16年—2021年经病理证实的22例韧带样纤维瘤病的超声图像及临床资料,分析病变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与周围组织关系及血流等特征。结果:本组研究22例患者病变最大径0.8~11.3(5.2±2.4)cm。(1)腹外型17例,形态呈不规则形10例,梭形4例,椭圆形3例;10例病变边界不清晰,沿肌肉、筋膜或脂肪组织呈浸润性分布;11例内部呈不均匀低回声,4例内见条状或斑片状强回声;5例伴后方回声增强;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血流分级:0级2例,1级7例,2级7例,3级1例。(2)腹壁型5例,形态呈椭圆形2例、梭形2例,不规则形1例;3例边界不清晰,沿肌肉呈浸润性分布;4例内部呈不均匀低回声;1例伴后方回声增强;CDFI血流分级:1级2例,2级2例,3级1例。结论:典型韧带样纤维瘤病的声像图具有一定特征,结合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为该病临床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部阴影伴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47岁,间断咳嗽、咳痰2年,加重伴右侧胸痛、血痰3个月入院。患者入院前2年(2014年)出现咳嗽、咳白痰、轻微胸痛,查胸部CT提示右上肺2 cm×2 cm圆形低密度结节,未治疗,两周后症状缓解。入院前3个月奔跑追赶机动车后出现咳嗽、咳白黏痰、胸痛,咯暗红色血痰。体检未发现异常。白细胞计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42.61%,胸部CT示右上肺结节3.4 cm×3.3 cm,较前增大。双肺多发斑片影,以右肺上叶及左肺下叶为重,病变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入院后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穿刺标本细菌、真菌及抗酸染色均阴性,HE染色可见纤维板层样的囊壁,壁内多发细粒棘球绦虫头节,囊壁外侧为纤维素样坏死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肺包虫病,建议抗包虫治疗,患者因无自觉症状,未服药物。已随访5年,复查CT肺内团块影缩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反应性淋巴样组织增生 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表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肝反应性淋巴样组织增生(RLH)的 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双时相显像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1年7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 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并经手术标本或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为肝RLH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其中男性2例、女性5例,年龄(60.4±3.7)岁。观察肝RLH的 18F-FDG PET/CT显像表现,分别测量及计算病灶长径、病灶与邻近肝脏的CT值、早期显像及延迟显像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 max)、肝本底SUV max、滞留指数(RI)。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7例肝RLH患者中,71.4%(5/7)患者为单发病灶、28.6%(2/7)患者为多发病灶,共11个病灶,均位于肝包膜下,其形态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模糊,长径5.5~19.2(14.9±1.2) mm。CT平扫结果显示,11个病灶密度均匀,其中2个病灶呈等密度,9个病灶呈低密度,其CT值为(42.1±3.1) HU,低于邻近肝实质的CT值(55.9±1.5) HU,且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36, Ρ<0.001)。 18F-FDG PET/CT显像结果显示,63.6%(7/11)病灶的 18F-FDG摄取高于肝实质,其中85.7%(6/7)病灶延迟显像的SUV max升高,14.3%(1/7)病灶延迟显像的SUV max降低,早期、延迟显像病灶的SUV max分别为6.2±0.4和6.8±0.7,RI为12.2%(8.9%,15.5%);36.4%(4/11)病灶的 18F-FDG摄取低于或邻近肝实质,延迟显像病灶的SUV max无明显变化,早期、延迟显像病灶的SUV max分别为2.2±0.4和2.1±0.4。 结论:肝RLH病灶多位于肝包膜下,呈均匀稍低密度灶,边界模糊。 18F-FDG PET/CT显像显示多数病灶 18F-FDG高摄取,少数病灶呈等摄取或低摄取,延迟显像SUV max多升高,多发病灶 18F-FDG摄取相近或相差很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具有TSC2基因突变的儿童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临床病理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具有TSC2基因突变的儿童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ESC RCC)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和预后。方法:收集2017年至2018年2例ESC RCC临床资料,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法进行形态学观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TFE3、TFEB断裂重排基因;分子基因检测,PCR扩增,二代测序。结果:2例ESC RCC为男性,年龄分别9岁8个月和13岁,均发生在右肾。肿瘤大小5~7 cm,切面囊实性,灰红、灰白鱼肉样。显微镜下肿瘤具有纤维性包膜,肿瘤细胞突破胞膜。肿瘤细胞弥漫分布,圆形、多边性,胞质丰富,嗜伊红,可见大小不一的空泡,呈透明细胞样;部分区域类似乳头样结构,可见纤维轴心。细胞核圆形、泡状核,易见多核及巨核细胞,核分裂象未见;少量大小不一的囊样结构,囊壁可见单层瘤细胞被覆呈钉突样。间质见厚壁血管,灶状淋巴细胞浸润;较多嗜伊红坏死,可见钙化和胆固醇结晶。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PAX8(弥漫)、细胞角蛋白(CK)20、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局灶)、CD10(1例局灶/1例弥漫)、INI1、波形蛋白、CD68阳性,Ki-67阳性指数5%~10%。HMB45、S-100蛋白、Melan A、p53、结蛋白、TFE3、CK7、CK19、上皮细胞膜抗原(EMA)、CD56、嗜铬粒素A(CgA)、突触素、CD30、CD117、WT1、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阴性。分子遗传学检测:TFE3、TFEB断裂重排阴性。二代测序:例1,TSC2 p.Lys574Ter(0.198);例2,TSC2 p.Arg406Ter(0.355)。结论:ESC RCC儿童发病比较罕见,容易误诊,其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改变,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广东省2016-2020年肺结核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2016-2020年广东省肺结核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适宜的结核病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用于分析广东省2016-2020年肺结核疫情分布特征,采用动态几何数列平均法和圆形分布法揭示流行规律。结果:2016-2020年累计报告肺结核356 748例,报告发病率从71.82/10万下降至50.40/10万(趋势 χ2=6 905.57, P<0.001),年均递降率为8.47%。圆形分布法推测每年发病高峰为5月4-5日( Z=1 176.96, P<0.05),高发月份为5月。广东省肺结核疫情地区间分布不均衡,年均报告发病率高低依次为粤东地区(72.15/10万)、粤北地区(68.14/10万)、粤西地区(65.31/10万)和珠三角地区(60.05/10万)。动态数列分析结果显示,除东莞市以外,其他城市的报告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平均增长速度<0.00),粤东(-10.90%)和粤北地区(-10.63%)下降速度快于广东省平均水平(-8.47%)。男女性别比为2.63∶1(258 562∶98 186),年均报告发病率男性(88.37/10万)高于女性(36.86/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5.19, P<0.001)。报告发病率随年龄呈增长态势(趋势 χ2=123 849.44, P<0.001),≥65岁年龄组最高(164.54/10万)。动态数列分析结果显示,5~14岁和15~24岁年龄组报告发病率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0.05%和3.60%。 结论:2016-2020年广东省肺结核疫情呈下降趋势,而儿童、青少年等有上升趋势,应强化老年人等重点人群主动筛查,还需持续关注男性、低收入群体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着力做好冬、春季节结核病综合防控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原发性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四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生物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4例原发性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形态改变及免疫表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4例患者均表现为无明显诱因阴道出血。镜下组织学特点为黏膜及黏膜下间质内见弥散状、乳头状及腺管状分布肿瘤细胞,瘤细胞呈上皮样、梭形、圆形、浆细胞形、瘤巨细胞形及不规则形。肿瘤细胞核较大,深染,异型明显,可见核偏位及核仁,有病理性核分裂象,并有极少量色素沉着。瘤细胞表达HMB-45、Melan-A、S-100和SOX-10。结论:原发性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学形态多样,镜下呈弥散状、乳头状及腺管状排列,浸润性生长。易误诊、漏诊,确诊需结合组织学形态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该病预后差,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辅以化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CT检查影像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国内2家医疗中心收治的30例(温州市中医院13例和温州市人民医院17例)GNE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3例,女7例;年龄为(62±4)岁,年龄范围为27~78岁。患者行腹部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由2位有>20年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观察分析图像。观察指标:(1)CT检查情况。(2)治疗及术后病理学检查。(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 结果:(1)CT检查情况:30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胃底部14例,胃体部10例,胃窦部6例;肿瘤呈椭圆形18例,不规则形12例;肿瘤呈内生型15例,外生型13例,壁内型2例。G1级神经内分泌瘤最大径为(6.8±1.6)cm,其中<5.0 cm 4例,5.0~10.0 cm 4例;G2级神经内分泌瘤最大径为(8.3±2.7)cm,其中<5.0 cm 1例,5.0~10.0 cm 4例,>10.0 cm 2例;G3级神经内分泌癌最大径为(17.8±2.2)cm,其中5.0~10.0 cm 6例,>10.0 cm 9例。肿瘤呈膨胀性生长14例,浸润性生长16例。肿瘤边界清晰14例,不清晰16例。CT平扫检查结果示肿瘤密度均匀10例,密度不均匀20例。肿瘤实质部分呈等密度9例,CT值为(34.0±3.5)HU;低密度18例,CT值为(16.6±1.4)HU;高密度3例,CT值为(45.3±3.6)HU。30例患者中,瘤内见小点状或小类圆形坏死囊变灶21例;肠系膜淋巴结、腹膜、肝转移及邻近网膜受侵犯10例;腹腔积液17例。CT增强检查结果示轻度强化12例,CT值为(56.5±6.3)HU;中度强化15例,CT值为(66.0±5.4)HU;明显强化3例,CT值为(76.6±5.8)HU。均匀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23例。8例患者有迂曲血管。(2)治疗及术后病理学检查:30例患者中,10例伴肠系膜淋巴结、腹膜、肝转移及邻近网膜受侵患者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14例无周围组织侵犯和转移患者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6例肿瘤直径<4 cm,无周围组织侵犯和转移患者行内镜下切除治疗。30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GNEN,其中G1级神经内分泌瘤8例,G2级神经内分泌瘤7例,G3级神经内分泌癌15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显示:30例GNEN患者中,突触素阳性30例,嗜铬粒蛋白A阳性23例,细胞角蛋白阳性9例。(3)随访情况:3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0~8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9个月。30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43.3%(13/30),其中G1级神经内分泌瘤、G2级神经内分泌瘤、G3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8、3/7和4/15。结论:GNEN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病理学分级多见于G3级,以胃底及胃体部多见。CT检查结果示肿瘤呈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肿瘤易囊变,增强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