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土壤线虫生态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土壤线虫是地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其群落分布、组成结构、生态功能及其与周围环境互作机制的线虫生态学研究,一直是土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本文系统介绍了 土壤线虫多样性高和食性多样的特点,阐述了土壤线虫作为指示生物和模式生物的优点,及其在生物防治、生态系统功能和土壤健康表征上的作用.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在土壤线虫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食物网结构功能、地上地下多样性关系和大尺度多样性格局等.探讨了土壤线虫生态学的发展趋势,重点评述了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线虫分类和定量研究的前景,建立通用分析平台推广土壤线虫研究的必要性,以及加强大尺度土壤线虫调查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钢渣混合基质对大花绣球扦插生根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为研究钢渣混合基质对大花绣球扦插生根的影响,创制可部分替代常规扦插基质、实现固体废弃物高效利用的新型基质,本试验以常规扦插基质(泥炭+珍珠岩)为对照(CK),研究在其中添加体积分数为10%(T1)、20%(T2)、30%(T3)和40%(T4)钢渣的条件下,混合基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大花绣球'红粉佳人'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钢渣混合基质的pH值、电导率和容重均显著高于CK,T2处理通气孔隙度高于其他处理,但总孔隙度和持水孔隙度无显著差异;扦插苗地上部分生长表现为:各处理鲜重和干重均大于CK,茎粗除T4处理外均大于CK,株高除T4处理外与CK相比无显著差异,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CK;扦插苗根系生长表现为:根长为T2>CK>T1>T3>T4,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均为T2>T1>CK>T4>T3,根尖数为T2>CK>T1>T4>T3,各处理平均根直径和根系活力均显著高于CK,且以T2处理最高;扦插苗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为T2>T4>T3>CK>T1.根系生长发育指标权重排序为:根系活力>平均根直径>根体积>根表面积>根尖数>根长;冗余分析发现,基质pH值、电导率、通气孔隙度和持水孔隙度是影响插穗根系生长发育的关键因子.综上,添加体积分数为10%~40%钢渣的混合基质均能够用于大花绣球扦插育苗,其中以20%(T2)的效果最好,可显著改善插穗成活率、生长状况和根系发育.本研究证实了钢渣作为花卉新型育苗基质部分替代泥炭、珍珠岩等常规不可再生基质的可行性,既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又能实现工业固废的高值化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本草图经》草部、木部的药图类型初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草图经》草部、木部共有药图568幅,占总药图的60%,占植物药图的76%。这些药图可分为“原植物图”“药材图”“植物与药材图”“植物及其生境图”4个类型。“原植物图”中又可细分为“有根部的完整植株图”“有根的局部地上部分图”“绘有地面线的植株图”“无根植株图”“折枝图”5个类型。其中,“折枝图”“有根部的完整植株图”等药图的取材与今采集植物标本的基本原则完全一致;“植物与药材图”与“药材图”这两种药图类型反映出《本草图经》的编者是在依据药材市场调查或征集到的药材标本绘制的。这些药图对物象刻画细致入微,不仅反映了药用植物和药材的特征,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本草图经》药图与“图经”内容相辅相成,将绘画艺术与自然科学相结合,是为早期植物科学画的雏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太子参新品种'贵参1号'生产适应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明确太子参新品种的生产适应性,为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小区试验结合区域生产试验,在贵州省选取9个试验点对3个太子参品种的生长、抗病性、产量、品质进行考察.结果:与'施太1号'和农家种相比,'贵参1号'在株高、叶片大小、花朵数等地上部分农艺性状上有明显优势;病毒病病株率和病叶率显著降低,仅为2.53%和9.09%;药材平均亩产达到389 kg,多个试验点较农家种平均增产120%左右;药材形状近纺锤形,单个药材重量显著高于农家种,一、二等药材比例较'施太1号'和农家种均显著增加,统货比例显著降低.药材质量均符合规定,水溶性浸出物含量45%、灰分2.6%均显著低于'施太1号';水分8.9%、环肽B含量0.0127%、多糖含量27%,均与'施太1号'及农家种无显著差异.结论:综合考虑生长、抗病性、产量和品质,太子参新品种'贵参1号'在贵州省东部到西部均有较强的适应性,建议作为优良品种在贵州省推广种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玉竹地上部位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玉竹地上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HP-20、Sephadex LH-20、MCI gel CHP 20P、Chromatorex C18、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法对玉竹地上部位75%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1 H-NMR、13C-NMR等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α-葡萄糖苷酶活性筛选模型对部分化合物进行活性筛选.结果:从玉竹地上部位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1)、芹菜素-6-C-葡萄糖苷(2)、异金雀花素(3)、异槲皮苷(4)、肥皂草苷(5)、山柰酚-3-O-β-芸香苷(6)、芦丁(7)、异鼠李素-3-O-芸香苷(8)、牡荆素-2″-O-葡萄糖苷(9)、牡荆素-4″-O-葡萄糖苷(10)、牡荆素-2″-O-β-D-(6′″-乙酰基)-葡萄糖苷(11)、异牡荆素-2″-O-β-D-葡萄糖苷(12)、芹菜素-6-C-阿拉伯糖-葡萄糖苷(13)、槲皮素-7-O-[α-L-鼠李糖-(1→6)-β-D-半乳糖苷](14)、金圣草黄素-7-O-槐糖苷(15)、金圣草黄素-7-O-[β-D-芹菜糖-(1→6)]-β-D-葡萄糖苷(16),并筛选了部分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论:其中,化合物2~6、10~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具有显著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寄主植物丹参对檀香幼苗生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丹参作为寄主植物对檀香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设置檀香空白对照组(TXCK)、檀香+假蒿寄生组(TXJH)、檀香+丹参寄生组(TXDS)3个不同处理组,测定檀香幼苗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生化组分和土壤营养成分等指标.结果:TXDS组的株高、根长、吸器直径均显著高于TXJH组(P<0.05),是TXJH组的1.32~1.82倍.TXDS组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均显著高于TXJH组(P<0.05),为TXJH组的1.41~1.49倍.TX-DS组地上部分SOD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但与TXJH组无显著差异;TXDS组地下部分SOD、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TXCK、TXJH组(P<0.05);TXCK组地下部分蛋白含量显著高于TXDS组(P<0.05).TXCK组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TXDS组(P<0.05),是TXDS组的1.44~1.73倍,但与TXJH组无显著差异,TXCK组全钾含量为1.94%,显著高于TXJH组(P<0.05),是TXJH组的1.60倍,但与TXDS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寄主植物丹参能更好地促进檀香的生长,提高其光合作用,增加营养物质含量,促进对土壤营养成分的吸收,是檀香幼苗期的优良寄主植物,为栽培檀香寄主植物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放牧强度对典型草原积雪及融雪土壤水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积雪是影响草原春季土壤水分的重要因素,积雪量主要受降雪量和积雪再分配影响.然而,很少有研究探讨放牧对积雪量及融雪后土壤水分的潜在影响.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典型草原积雪量及春季融雪后土壤水分的影响及机制,为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锡林郭勒典型草原长期控制放牧试验平台,于2016年和2017年,对禁牧(G0)、轻度放牧(G0.75)、中度放牧(G1.50)、重度放牧(G2.25)、极重度放牧(G3.00)等5种放牧处理下的植被、积雪量和土壤水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积雪量逐渐减少,并且2016年的平均积雪量比2017年高57.63%.具体而言,与禁牧处理相比,极重度放牧使2016年和2017年的积雪量减少了 75.20%和74.53%.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春季土壤水分呈逐渐减少的趋势.2016年和2017年禁牧处理的春季土壤水分(0-40 cm)为14.91%和10.70%,是极重度放牧处理的1.5倍和1.4倍.土壤水分与植被特征(地上生物量和植被高度)和积雪(积雪量和积雪深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比底层土壤,表层土壤(0-5 cm)水分对放牧的响应更敏感.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降雪量、植被和积雪对春季土壤水分具有显著的正作用.放牧通过去除植被,对草原积雪量和春季土壤水分有负作用.因此,为了获得更多的积雪量和春季土壤水分,土地管理者应考虑降低放牧强度或保留部分地块不放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文献计量的放牧对草地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放牧是草地管理和利用的主要方式,对草地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产生深刻影响.土壤动物作为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生物生态学特性而使其分布受到放牧干扰的显著影响.然而,放牧如何影响土壤动物多样性尚缺乏系统总结与梳理.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发现,关于放牧对土壤动物的影响研究论文中,美国发文最多(18.36%),其次是中国(16.39%),新西兰以12.14%的占比位居第三;国内外相关发文量经历了三个阶段:1999-2006年为起步发展阶段,2007-2013年为稳步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为快速发展阶段,国内外发文量分别在2021、2020年达到最高(15篇、81篇);相关论文的引用率逐年升高,2021年以3813次的引用率达到最高,说明放牧对土壤动物的影响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总结发现,放牧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主要以地上栖居和地下栖居土壤动物为研究对象,既包括直接作用途径,亦包括间接作用途径,而且作用方向取决于放牧强度和放牧方式.综合分析表明,以往的研究多注重于放牧对土壤动物产生的影响,忽视了放牧对土壤动物产生影响的作用途径的深入研究.根据我国草地资源分布特征及放牧对土壤动物的影响研究现状,提出未来我国在此领域研究的重点,为未来草地土壤动物多样性研究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MODIS NDVI饱和性对高寒草甸草地生物量遥感估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天然草地地上生物量估测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NDVI对高密度植被生物量遥感估测存在饱和现象,使草地生物量遥感估测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以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为例,基于比值植被指数(RVI)探讨了 NDVI的饱和性,并评估了 NDVI饱和性对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时空动态变化分析的影响.结果表明:(1)虽然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NDVI构建的草地地上生物量估测模型精度较基于RVI构建的估测模型高,但模型对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生物量大于2314.627 kg/hm2)灵敏度较RVI估测模型低,即NDVI阈值大于0.73时,估测模型呈现饱和现象(低估了草地地上生物量);(2)结合RVI和NDVI的相关关系,对饱和部分NDVI遥感植被指数进行校正,校正后最优地上生物量遥感估测模型为线性模型(y=5908.5x-2198.9,R=0.6190,RMSE=902.41 kg/hm2),较调整前RMSE降低了 11.72 kg/hm2;(3)就NDVI饱和性空间分布而言,从全年6月—9月初(全年第161-257天)饱和性呈现先自东南向西北延伸,后自西北向东南消退的变化趋势,平均低估值介于158.45-293.92 kg/hm2之间,最大低估值出现在8月初(全年第225天),超过600 kg/hm2;(4)此外,NDVI饱和性对草地地上生物量年际动态变化趋势分析具有较大的影响,去除饱和性影响后草地地上生物量基本不变的区域减小了 21.44%,而年际变化小于-10 kg/hm2和大于30 kg/hm2的区域分别增加了 8.48%和16.19%.研究探讨了 NDVI饱和性对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估测的影响,以期为精确评估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高寒草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采收期、生长年限和加工方法对黄花乌头不同部位中关附甲素含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为规范黄花乌头的人工栽培,通过优化高效液相法,对不同采收时期、生长年限黄花乌头不同部位中关附甲素的含量进行测定,比较不同加工方法对关附甲素含量的影响,为制定黄花乌头合理的采收时间和加工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花乌头中不同部位中关附甲素的含量;色谱柱为安捷伦Zorbax SB-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A为2 mg/mL庚烷磺酸钠水溶液(含0.2%三乙胺并以H3PO4调pH值至3.0),流动相B为乙腈,采用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05 nm,柱温20℃.结果:关附甲素的质量浓度在0.025 1~0.251 3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1),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试验结果的RSD均≤1.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83%,RSD为3.5%.不同采收期黄花乌头不同部位中9月份采集的样品子根含量最高,说明9月份为最佳采收期.不同生产年限样品中,三年生和三年以上生黄花乌头母根含量相差不大,但均大于两年生母根,地上部分中所含关附甲素都明显小于根部.不同加工方法所得关白附中关附甲素的含量大小依次为:阴干>晒干>炕干,说明不同条件对含量的影响较大.结论: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专属性强、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好,结果可靠,黄花乌头的最佳采收期为9月份,生长期限为3年,本研究为黄花乌头科学的人工栽培采收提供了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