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例寄生胎的诊治经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寄生胎(FIF)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各方面特点,提高对FIF的认知。方法:病例总结。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行外科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FIF的8例患儿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儿日龄93.0(24.3,226.8) d,其中男4例,女4例;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腹部包块4例,出生后发现体表包块并逐渐增大2例,因发热、腹痛等症状就诊2例;5例(87.5%)患儿术前完善血液甲胎蛋白(AFP)检查,AFP水平为766.6(262.2,30 186.5) μg/L,8例患儿术前均行超声或CT检查,了解FIF具体位置及周围组织毗邻关系,其中位于腹膜后6例(75.0%),背部1例(12.5%),会阴部1例(12.5%);患儿合并卵圆孔未闭2例(25.0%),脐茸1例(12.5%),畸胎瘤1例(12.5%),内脏转位1例(12.5%),脊柱脊髓畸形1例(12.5%),泌尿系统畸形1例(12.5%);患儿均行限期或急诊手术治疗,手术日龄(120.8±104.2) d,术时体重6.6(4.3,7.4) kg,术中完整切除FIF,术后恢复良好,均存活,住院时间为12.0(10.0,29.0) d;随访7例,随访时间为(76.6±60.5)个月,随访中发现患儿的AFP随时间推移较术前下降,患儿均未见复发征象。结论:FIF为罕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产前诊断的检出率随之提高,目前治疗方案主要以外科手术为主,长期预后一般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酒渣鼻患者鼻部皮肤蠕形螨寄生对局部微生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酒渣鼻患者鼻部蠕形螨寄生与鼻部皮肤微生物群落的关系。方法: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于佛山市顺德区慢性病防治中心皮肤科收集酒渣鼻患者与面部健康对照者各14例,酒渣鼻患者中早期8例,中期6例。采集受试者鼻翼和鼻唇沟皮肤微生物样品,提取DNA,采用宏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蠕形螨及微生物reads数的构成比反映菌种相对丰度。计算Shannon指数评估微生物α多样性。分析基于菌种相对丰度的主成分(PCA)以评估β多样性。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蠕形螨与微生物含量间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酒渣鼻组鼻部皮肤蠕形螨相对含量(1.647% ± 0.389%)高于健康组(0.448% ± 0.089%, t = 2.92, P = 0.007)。蠕形螨的相对含量与细菌相对含量呈负相关( r = -0.95, P < 0.001),与真菌相对含量呈正相关( r = 0.76, P < 0.001)。酒渣鼻组鼻细菌、真菌群落Shannon指数(0.91 ± 0.17、1.261 ± 0.045)显著高于健康组(0.47 ± 0.12、0.549 ± 0.071, t = 2.17、8.48, P < 0.05);两组的主成分分析结果示,仅细菌群落显著不同( t = 2.32, P = 0.029),而真菌群落无差异( t = 0.82, P = 0.461)。此外,中期酒渣鼻患者蠕形螨相对含量显著高于早期( t = 6.56, P < 0.001);早、中期患者中细菌和真菌的Shannon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主成分分析结果示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蠕形螨在鼻部皮肤的寄生可能影响鼻部皮肤微生态群落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蝙蝠寄生蛛蝇中分离3株肯科伊病毒的全基因序列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云南省蝙蝠体表寄生蛛蝇中肯科伊病毒(Kaeng Khoi virus,KKV)的感染情况。方法:2014年在保山市和2017年在瑞丽市采集蝙蝠体表寄生蛛蝇标本并进行鉴定,应用细胞组织培养法进行病毒分离,对阳性分离物进行序列扩增测序,对病毒全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用蛛蝇标本研磨上清液接种BHK-21细胞,从瑞丽市和保山市蛛蝇标本分离到3株阳性分离物(WDBC1704、WDBC1710和BSBC1406),均能使BHK-21细胞出现圆缩、脱落的细胞病变。经RT-PCR和高通量测序扩增后,获得3株阳性分离物的全基因组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3株阳性分离物的S、M、L基因均与泰国分离的KKV原型株PSC-19在同一进化支。本次分离的3株KKV与云南省既往分离株WDBC1403亲缘关系最近,其中BSBC1406株又形成一个独立的小分支。序列对比显示3株分离株之间在M基因上存在较大差异,BSBC1406与其他2株相似度仅为78.0%~78.1%,开放阅读框区中Gc蛋白的氨基酸相似度均为85.3%。结论:从云南蝙蝠寄生蛛蝇中新分离的3株KKV与原型株有较大差异,特别是BSBC1406株与其他分离株存在一定差异,可能已发生了变异,应加强云南省媒介昆虫携带KKV的监测及其与人类疾病关系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菌群紊乱对肝胆肿瘤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人微生物菌群是指由寄生在人皮肤及黏膜等部位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组成的微生物群。通常情况下,微生物菌群同宿主之间保持稳态,共同参与人的生命活动,而当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异常侵入或富集时可引起菌群失调,从而引起疾病。近些年来,微生物菌群失调与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的关系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笔者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就肝胆肿瘤与微生物菌群失调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胃黏膜胆固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及其免疫逃避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幽门螺杆菌(Hp)是寄生于人类胃内的革兰阴性杆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瘤和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p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的机制有多种,Hp感染后宿主很难通过先天免疫系统来清除。本文对胆固醇在Hp胃内生存中发挥的作用和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呼吸道过敏性疾病与感染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婴幼儿喘息、过敏性哮喘等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微生物感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感染,均能通过免疫机制来调节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为加强理解呼吸道过敏与微生物感染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机制,现就呼吸道过敏与微生物感染之间的关系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寄生于蝙蝠的节肢动物的病毒组:不同的媒介中高度分化的病毒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蝙蝠是尼帕病毒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等人畜共患病毒的重要宿主。然而,蝙蝠体表的吸血节肢动物是否也携带这些病毒,以及吸血节肢动物携带的病毒与蝙蝠携带的病毒之间的关系尚未报道。本研究于2012—2015年在中国云南省收集了蝙蝠体表686只吸血节肢动物,其中包括蝠蝇、蛛蝇、蜱、螨和跳蚤。采用宏转录组学方法对这些节肢动物携带的病毒进行分析,发现了144种高度多样性的单股正链RNA、单股负链RNA和双链RNA病毒,其中138种是潜在的新病毒。这些病毒分属14个不同的病毒科或目,包括布尼亚病毒目、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呼肠孤病毒科和小核糖核酸病毒目。进一步分析发现,布尼亚病毒目是蜱中最丰富的病毒群(占总病毒RNA的84%),而裸露核糖核酸病毒在蛛蝇和蝠蝇的文库中最丰富(52%~92%),其次是solemoviruses(南方菜豆花叶病毒)(1%~29%)和呼肠孤病毒(0%~43%)。这些病毒基于节肢动物类型高度聚类。值得注意的是,在蝙蝠携带的节肢动物的病毒组中没有发现蝙蝠传播的人畜共患病毒,这似乎并不支持蝙蝠体表的节肢动物是蝙蝠携带的人畜共患病毒的传播媒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寄主植物丹参对檀香幼苗生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丹参作为寄主植物对檀香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设置檀香空白对照组(TXCK)、檀香+假蒿寄生组(TXJH)、檀香+丹参寄生组(TXDS)3个不同处理组,测定檀香幼苗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生化组分和土壤营养成分等指标.结果:TXDS组的株高、根长、吸器直径均显著高于TXJH组(P<0.05),是TXJH组的1.32~1.82倍.TXDS组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均显著高于TXJH组(P<0.05),为TXJH组的1.41~1.49倍.TX-DS组地上部分SOD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但与TXJH组无显著差异;TXDS组地下部分SOD、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TXCK、TXJH组(P<0.05);TXCK组地下部分蛋白含量显著高于TXDS组(P<0.05).TXCK组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TXDS组(P<0.05),是TXDS组的1.44~1.73倍,但与TXJH组无显著差异,TXCK组全钾含量为1.94%,显著高于TXJH组(P<0.05),是TXJH组的1.60倍,但与TXDS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寄主植物丹参能更好地促进檀香的生长,提高其光合作用,增加营养物质含量,促进对土壤营养成分的吸收,是檀香幼苗期的优良寄主植物,为栽培檀香寄主植物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肠道癌症患者肠道原虫共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寄生虫感染与癌症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目前胃肠癌患者肠道单一原虫感染已有报道,但共感染报道较少见.本研究旨在明确胃肠癌患者肠道原虫共感染情况.方法 根据人五毛滴虫、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人芽囊原虫、脆弱双核阿米巴和毕氏肠微孢子虫特异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巢氏PCR扩增,检测195例临床胃肠癌患者肠道原虫共感染情况.结果 巢氏PCR检测结果显示胃肠癌患者肠道原虫总感染率为48.72%(95/195).其中2种原虫共感染23例(8例:人五毛滴虫+人芽囊原虫;11例:人五毛滴虫+微小隐孢子虫;3例:人五毛滴虫+十二指肠贾第虫;1例: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占肠道原虫感染的24.21%.3种原虫共感染为3例(1例:人五毛滴虫+微小隐孢子虫+人芽囊原虫;2例:人五毛滴虫+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占原虫感染的3.16%.1种原虫感染67例(56例:人五毛滴虫;9例:微小隐孢子虫;1例:人芽囊原虫;1例:脆弱双核阿米巴),占原虫感染的70.52%,未检测到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结论 胃肠癌患者存在肠道原虫共感染且感染率较高.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人五毛滴虫单独感染病例显著高于含人五毛滴虫的2种原虫共感染(P=0.0022)以及3种原虫共感染病例(P=0.0019),而2种和3种原虫共感染病例的感染率间无明显差异(P=0.2775),表明胃肠道癌症患者中人五毛滴虫单独感染病例高于2种或以上原虫共感染病例.BLAST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发现,不同感染原虫的基因序列除个别与GenBank参考序列同源性为100%外,其他基因序列在不同位点出现不同程度的碱基突变、插入或丢失现象.该研究结果为今后胃肠癌患者病因学以及诊断和防治提供了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雷帕纹唇鱼寄生似指环虫属单殖吸虫一新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采用整合分类学研究方法,综合形态特征和28S rDNA序列的遗传学特征,记述和命名了云南南盘江万峰湖流域段雷帕纹唇鱼Osteochilus repang鳃部寄生的似指环虫属Dactylogyroides一新种,以宿主鱼学名命名为纹唇鱼似指环虫新种D.osteochilus sp.nov..纹唇鱼似指环虫新种具有1对钩尖互对的中央大钩,7对边缘小钩,1个呈片状且分成相等两半的联结片.交接管呈管状,基部膨大,支持器基部片状,中间有一小孔.本新种在联结片、交接器形态上与该属已记录种显著不同.基于28S rDNA部分序列,似指环虫属属内种的两两相对遗传距离为0.052~0.175,本新种与似指环虫属已记录种D.tripathii(JX993982)的遗传距离为0.076,与D.dorsalis的为0.175.基于28S rDNA部分序列的BI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显示,本新种与似指环虫属物种聚为一个进化支,并与指环虫属Dactylogyrus进化支为亲缘关系较近的姐妹群.纹唇鱼似指环虫新种是我国记录的第2个似指环虫属单殖吸虫,研究结果补充了我国单殖吸虫编目,并为似指环虫属的分子系统发育提供了新的科学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