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内镜经鼻选择性海绵窦内侧壁切除治疗功能性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7例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于2023年5—10月应用神经内镜经鼻海绵窦内侧壁切除技术治疗功能性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7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男3例,女4例;年龄29~60岁,平均45岁。临床诊断为肢端肥大症5例,库欣病2例;微腺瘤1例,大腺瘤6例;Knosp分级:1级腺瘤3例、2级腺瘤3例、3A级腺瘤1例。术中均切除肿瘤侧海绵窦内侧壁,术中判断海绵窦内侧壁被肿瘤侵袭5例,不确定2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颈内动脉损伤。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56 ml,无患者输血。术后内分泌缓解6例,海绵窦内侧壁病理检查发现肿瘤细胞6例,所有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对于Knosp 1~3级的功能性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手术,若术中发现肿瘤与海绵窦内侧壁之间无明确的假包膜或正常垂体存在,应积极切除该侧海绵窦内侧壁,以提高术后内分泌缓解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流重建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复杂颅底肿瘤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流重建技术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累及颈内动脉的复杂颅底肿瘤中的适应证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天津市环湖医院内镜颅底外科中心及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6例累及颈内动脉的复杂颅底侵袭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复发性侵袭性垂体腺瘤2例,复发性鼻咽癌、复发性斜坡软骨肉瘤、复发性颅内外沟通脑膜瘤、复发性骨化纤维瘤各1例。根据病变的侵袭范围、颈内动脉受累的特点,分别采用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搭桥术(2例)或颈内动脉-颈内动脉搭桥术(4例),完成血流重建后再行神经内镜手术切除肿瘤。术后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明确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及随访期间行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以评判肿瘤切除程度和吻合血管的通畅性。结果:6例患者顺利完成搭桥手术,术后即刻DSA或CTA结果均证实吻合血管通畅。肿瘤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1例术前合并鼻出血的患者术后鼻出血消失。无一例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行二次手术修补后治愈。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36个月,无新发缺血性卒中发生,复查CTA及DSA证实桥血管通畅。结论: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累及颈内动脉的复杂颅底肿瘤时,根据病变的侵袭范围、颈内动脉的受累特点选择不同的血流重建技术,有利于尽可能切除病变,降低术中大出血及术后脑缺血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类型垂体腺瘤垂体前叶激素水平与瘤体大小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不同激素分泌类型垂体腺瘤患者垂体前叶功能与肿瘤大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1 946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不同类型的垂体腺瘤的肿瘤大小与垂体前叶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1 946例垂体腺瘤患者中男性857例(44.0%),中位确诊年龄45.1岁,肿瘤最大直径[ M( Q1, Q3)]为22(14,30)mm。1 191例无功能瘤的肿瘤大小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r=-0.11, P<0.001)、生长激素( r=-0.13, P<0.001)及黄体生成素水平负相关(男性: r=-0.26, P<0.001,女性: r=-0.31, P<0.001);297例生长激素瘤的肿瘤大小与生长激素正相关( r=0.46, P<0.001),而与男性睾酮水平负相关( r=-0.41, P<0.001);155例ACTH瘤的肿瘤大小与8∶00 AM的ACTH水平正相关( r=0.25, P<0.001),而与8∶00 AM皮质醇之间未发现相关性( P>0.05);303例泌乳素瘤的肿瘤大小与泌乳素水平呈正相关趋势(男性: r=0.34, P=0.001;女性: r=0.13, P=0.070)。 结论:垂体前叶功能与肿瘤大小的相关性与垂体瘤的细胞来源及特定的激素分泌类型有关。生长激素瘤、ACTH瘤及泌乳素瘤中,均表现出肿瘤大小与其肿瘤对应高分泌激素水平的正相关关系,而无功能瘤患者的肿瘤大小与垂体-肾上腺轴、垂体-生长激素轴的激素水平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身麻醉下视觉诱发电位在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下视觉诱发电位(VEP)在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术中行VEP监测的61例脊髓脊柱肿瘤患者和10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61例脊髓脊柱肿瘤患者术中VEP的记录导联包括O1-FZ、OZ-FZ及O2-FZ,其中31例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复合麻醉组),另30例采用全静脉麻醉(静脉麻醉组),通过比较不同导联和不同麻醉方式对VEP的影响,确定术中VEP的主要观察指标。之后将其应用于同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鼻神经内镜肿瘤切除术的10例合并视觉功能损伤的垂体腺瘤患者,术后7 d对其行视力、视野检查,以判断术中观察指标与术后视觉功能的相关性。结果:61例脊髓脊柱肿瘤患者术中监测的N145-P100峰值差(N2波幅)在3个导联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在OZ-FZ导联上N75-P100峰值差(N1波幅)高于其他2个导联( P<0.05)。在OZ-FZ导联上,采用不同麻醉方式的两组患者N1和N2波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10例垂体腺瘤患者术中在OZ-FZ导联上均可监测到VEP,引出率为100%;其中6例N1波幅值均较基线升高,术后视力和视野均较术前改善;3例的N1波幅值发生先降低后升高的改变,其中2例术后视力和视野较术前无明显改变,1例较术前改善;1例N1波幅值较基线无明显变化,术后视力和视野无明显改变。 结论:初步发现垂体腺瘤患者术中通过在VEP的OZ-FZ导联上观察N1波幅的变化可预估其术后视觉功能的改变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垂体腺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垂体腺瘤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情况、自然杀伤(NK)细胞的活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纳入2010年3月至2016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垂体腺瘤患者,共215例,同期纳入9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简称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分型的垂体腺瘤患者及对照组外周血中的CD3 +、CD3 +CD4 +、CD3 +CD8 +、CD3 +CD25 +、CD3 +CD69 +、CD3 +HLA -DR +、CD3 -HLA -DR +和CD3 -CD(16+56) +(即NK)淋巴细胞的占比并进行组间比较,同时探讨垂体腺瘤患者不同淋巴细胞亚群的占比与其临床特征的关系。 结果:在总体垂体腺瘤组(215例)中,外周血中的CD3 +细胞占比较对照组降低,而CD3 +CD25 +、CD3 +HLA -DR +细胞占比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1)无功能腺瘤患者外周血中CD3 +细胞的占比降低,而CD3 +CD25 +和CD3 +HLA -DR +细胞的占比升高(均 P<0.05);(2)生长激素(GH)腺瘤和催乳素(PRL)腺瘤患者的CD3 +CD8 +、CD3 +CD25 +及CD3 +HLA -DR +细胞的占比均升高,而NK细胞的占比下降(均 P<0.05);(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患者的CD3 +CD4 +细胞、NK细胞的占比均下降,而CD3 +CD8 +、CD3 +CD25 +、CD3 +CD69 +及CD3 +HLA -DR +细胞的占比均升高(均 P<0.05)。基于2017版垂体腺瘤分类标准分型的GH细胞腺瘤、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裸细胞腺瘤患者外周血中CD3 +细胞的占比均较对照组下降(均 P<0.05);GH细胞腺瘤、ACTH细胞腺瘤、多激素和双激素细胞腺瘤患者的NK细胞占比均较对照组降低(均 P<0.05);GH细胞腺瘤、PRL细胞腺瘤、ACTH细胞腺瘤、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裸细胞腺瘤、多激素和双激素细胞腺瘤患者的CD3 +CD25 +及CD3 +HLA -DR +细胞占比均较对照组升高(均 P<0.05)。在PRL细胞腺瘤、多激素和双激素细胞腺瘤组中,CD3 -HLA -DR +细胞占比较对照组降低( P<0.05)。垂体巨腺瘤组(肿瘤最大径>4 cm)患者CD3 +细胞的占比低于大腺瘤组(1~4 cm)和微腺瘤组(<1 cm)(均 P<0.05)。与非侵袭组相比,侵袭组CD3 +细胞的占比降低,而CD3 +CD25 +细胞的占比升高(均 P<0.05);复发性垂体腺瘤患者的NK细胞占比低于原发性垂体腺瘤患者( P<0.05)。 结论:不同类型的垂体腺瘤患者均存在免疫功能的改变,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或NK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垂体腺瘤患者免疫功能的抑制可能与肿瘤的负荷、侵袭性以及是否为复发性肿瘤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治疗异形生长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异形生长的侵袭性垂体腺瘤神经内镜经鼻手术入路的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治疗的117例异形生长的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向鞍上侵袭105例,向侧方侵及海绵窦并包绕颈内动脉80例,向蝶鞍后方侵及脑干19例,向蝶鞍下方侵袭89例。根据垂体腺瘤异形生长的特点分别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窦-鞍结节-蝶骨平台入路(35例)、神经内镜经筛窦-翼突-蝶窦-海绵窦入路(32例)、神经内镜经鼻蝶窦-斜坡入路(5例)、神经内镜经鼻多通道入路(45例)。术后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头颅MRI及内分泌检验。结果:117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67例,次全切除36例,大部分切除14例。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术后头痛、头晕的缓解率为67.6%(25/37),视力、视野的改善率为66.7%(52/78)。117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3~24个月),其中肿瘤复发2例,术后长期垂体功能低下5例,失嗅12例。结论:对于异形生长的侵袭性垂体腺瘤,根据肿瘤的生长特点选择不同的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手术,可减少创伤,提高肿瘤的切除率,临床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垂体脓肿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性,55岁。主诉头痛8个月加重2周,于2022年3月21日17:35收入河北省中医院神经外科。患者既往有“风湿病”30余年,不规律口服糖皮质激素。于本次住院前8个月(2021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呈全头搏动性胀痛,较剧烈,伴有头晕、呕吐、视物旋转、视物模糊与闪光感,发热,体温波动在37.0~38.0 ℃,于当地针灸及口服中药(具体药物不详)治疗后症状好转,仍遗留较轻头痛。2021年11月20日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平扫提示:垂体体积增大,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未见异常。垂体MRI平扫:垂体囊性良性占位,考虑Rathke囊肿。当地发现甲状腺功能减低(结果不详)、低血钾(最低2.65 mmol/L)和低血钠(最低105.9 mmol/L),给“优甲乐”纠正电解质紊乱(具体不详),症状好转。于2周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头痛加重,性质同前,伴呕吐、发热,体温最高38.0 ℃,自行口服“布洛芬”后体温下降至37.3 ℃。于当地对症治疗。入院查体:神清语利,精神差,双颞侧视野缩小。余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2022年1月2日查垂体MRI增强:垂体囊性变,周边环形强化。2022年3月10日头CT平扫:头颅CT垂体囊性病变。经会诊转入院,入院诊断:鞍区占位性病变,垂体脓肿?垂体功能减低症。经术前准备于2022年3月24日在全身麻醉下经鼻蝶内镜手术。术中发现:鞍底薄弱并有膜性不规则突起凸向蝶窦腔,局部质地软缺乏鞍底骨质,表面覆盖黏膜。试用穿刺针经过该薄弱区向垂体方向穿刺,抽吸出淡黄绿色脓性液约2.5 mL。拔除穿刺针并保留标本准备送检。刮除蝶窦黏膜,鞍底前下部骨质约1 cm区域骨质不完整,鞍底光滑包膜凸向蝶窦腔。碘伏冲洗、浸泡消毒,并依次用过氧化氢、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术区无活动出血。切开鞍底硬脑膜,切口约0.8 cm长,见内为黄色脓苔及红黄间杂炎性组织。用取瘤钳切取脓苔样组织及炎性组织标本,质地脆,标本准备送病理。并用吸引器吸除蝶安内视野下脓苔,清理炎性腐败组织,周边显露出粉红色垂体组织,鞍内脓性组织内镜下刮除完全。用稀碘伏液冲洗、浸泡消毒脓腔及术区,并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至冲洗液清。未见明显脑脊液外溢,清理术区,创面无明显活动性出血,结束手术。术后CT:垂体囊性占位消失。术后处理:(1)抗菌药物(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甲硝唑)抗感染;(2)激素替代: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片口服;(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术后轻度嗅觉减退,无脑脊液鼻漏,无视力视野障碍,未出现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脓腔壁组织病理提示垂体组织并炎细胞浸润,脓液涂片及培养均为阴性。患者头痛及发热消失,电解质紊乱纠正,垂体激素水平逐渐恢复。术后3个月复查垂体MRI显示术后改变,垂体脓腔消失,对比剂增强提示垂体均匀强化。患者血常规、激素水平及电解质水平及变化趋势见表1, 2, 3, 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家族性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亢进一个家系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女,1岁4个月,2018年6月22日因"发热伴抽搐"收治于烟台毓璜顶医院。患儿持续大发作15 min缓解。平素无进食量大、多汗、手震颤及体重不增等。患儿系G 1P 1,顺产娩出,监护人否认其窒息史。体格检查:体质量为10 kg,BMI 16.4 kg/m 2,突眼,双侧甲状腺未触及肿大,心音亢进,心率150次/min,可闻及早搏,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胫前黏液水肿。化验甲状腺功能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为0.011 mIU/L(参考值范围0.27~4.2 mIU/L),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为94.59 pmol/L(参考值范围12~22 p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为30.21 pmol/L(参考值范围2.8~7.1 pmol/L),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nti-thyroperoxidase,TPOAb)为7.11 IU/mL(参考值范围0~34 IU/mL),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hyroglobulin,TGAb)为19.52 IU/mL(参考值范围0~115 U/mL),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 antibodies,TRAb)为0.63 IU/L(参考值范围0~1.75 IU/L)。甲状腺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双侧甲状腺形态饱满,未见占位及低回声。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频发房性早搏三联律,短阵房速。化验促性腺激素、基础性激素、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肿瘤标记物均未见明显异常;检查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脑电图、头颅MRI、垂体MRI均正常。甲状腺功能检查提示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加用甲巯咪唑[0.66 mg/(kg·d)]治疗,治疗后6 d复查TSH为0.009 mIU/L,FT4为28.22 pmol/L,FT3为12.25 pmol/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颅咽管瘤水钠失衡与下丘脑垂体功能异常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颅咽管瘤患者水钠失衡的特点及其与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异常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02例肿瘤切除术后儿童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手术前、后的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变化和水钠异常情况,分析水钠失衡与下丘脑垂体功能异常的关系。结果:102例患儿中,术前存在中枢性尿崩症(CDI)38例(37.3%)、垂体-甲状腺轴受损(IPTA)41例(40.2%)、垂体-肾上腺轴受损(IPAA)35例(34.3%)、高钠血症35例(34.3%)、低钠血症6例(5.9%);术后CDI 76例(74.5%)、IPTA 88例(86.3%)、IPAA 82例(80.4%)、高钠血症60例(58.8%)、低钠血症16例(15.7%),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血清皮质醇、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均较术前下降(均 P≤0.01)。无论术前、术后,合并CDI、IPTA、IPAA的患者其高钠血症、低钠血症、正常血钠所占比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血钠异常均以高钠血症所占比例最高。 结论:儿童颅咽管瘤患者术前即存在水钠失衡,术后水钠失衡的发生比率较术前明显增加。合并CDI、IPTA、IPAA患儿的血钠异常以高钠血症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卡麦角林应用于垂体腺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多巴胺与受体结合进而激活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是其靶向治疗垂体腺瘤的分子基础。垂体泌乳素(PRL)腺瘤细胞高表达多巴胺受体2亚型(D2R),其他类型垂体腺瘤在不同程度上均表达D2R。基于共表达受体策略,相应配体药物(如长效D2R激动剂卡麦角林)是垂体PRL腺瘤治疗的一线用药,同时对部分肢端肥大症、库欣病、垂体促甲状腺激素腺瘤及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也具有一定疗效。本文总结了卡麦角林治疗垂体腺瘤的相关机制及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上应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DAs)治疗垂体腺瘤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