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长抑素受体5抑制垂体催乳素腺瘤激素的异常分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受体5(SSTR5)活化在垂体催乳素腺瘤中激素分泌中的抑制作用。方法:使用大鼠GH3细胞(美国细胞中心,ATCC)作为垂体催乳素腺瘤的体外细胞模型,外源性转染SSTR5质粒构建SSTR5过表达模型,使用流式细胞仪分选技术分选转染阳性细胞,并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加以验证,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PRL-luc启动子活性,CellTiter Glo试剂盒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及细胞上清PRL的浓度。使用SSTR5激动剂BIM23052进行细胞刺激,检测空白组和转染组细胞上清PRL浓度及细胞活性。应用Student’s t检验和单向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蛋白印迹法检测流式分选SSTR5过表达质粒转染细胞GH3SSTR5可发现SSTR5蛋白高表达,单纯过表达SSTR5显著降低PRL-luc报告基因的活性[(71.07±4.38)%比 (99.96±0.88)%, t=6.47, P<0.01],抑制细胞上清PRL的分泌[(65.24±10.71)%比 (100.00±4.44)%, t=2.99, P<0.05];使用不同浓度的BIM23052刺激GH3SSTR5细胞,PRL-luc报告基因活性呈现U型剂量反应曲线,BIM23052浓度在10 nmol/L时达到最大抑制效应[(45.23±1.21)%对(99.96±1.24)%, t=31.62, P<0.01],而BIM23052并不影响SSTR5空载质粒mock转染组GH3mock细胞的PRL-luc报告基因活性;BIM23052并不影响GH3mock细胞上清PRL的浓度,但BIM23052可显著抑制GH3SSTR5细胞上清PRL的浓度[(57.10±6.41)%比 (96.14±6.82)%, t=4.16, P<0.01]。BIM23052并不改变GH3mock和GH3SSTR5细胞的活性。 结论:SSTR5活化可以通过抑制PRL mRNA的转录抑制垂体催乳素腺瘤激素的异常分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外周性性早熟病因及诊治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外周性性早熟又称非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依赖性性早熟,指非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活,而是由其他来源的激素刺激引起的男孩在9岁前、女孩在7.5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但不具备完整的性发育过程,仅有部分性征发育。外周性性早熟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病因包括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McCune-Albright综合征、卵巢囊肿、肾上腺肿瘤、卵巢肿瘤、睾丸肿瘤、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肿瘤、家族性男性性早熟、家族性芳香化酶活性增高及环境雌激素等。早期识别病因、精准鉴别诊断、产前基因筛查对该病的预防及诊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垂体催乳素瘤合并妊娠患者的管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垂体催乳素瘤是最常见的功能性垂体腺瘤,可导致育龄期女性出现月经紊乱及不孕症。经过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或手术等治疗可以恢复患者的排卵和生育能力。对于催乳素瘤合并妊娠患者的管理国内尚无统一规范。本文就有生育意愿的女性催乳素瘤患者的妊娠时机、妊娠期及产后管理进行相关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Gi蛋白介导生长抑素5激活对垂体催乳素腺瘤激素分泌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生长抑素5(SSTR5)激活对垂体催乳素腺瘤激素分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使用前期研究中构建好的SSTR5过表达的GH3细胞系作为垂体催乳素腺瘤的体外细胞模型,使用SSTR5激动剂BIM23052联合其他G蛋白下游通路的抑制剂进行细胞刺激,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Prl-luc启动子活性,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催乳素(PRL)的浓度。Student’s t检验和单向方差分析进行组间统计分析。 结果:预处理Gi蛋白抑制剂百日咳毒素后GH3 SSTR5细胞中Prl启动子活性从对照组[Ctrl (Control)组(100.00±6.82)%比BIM组(BIM23052)组(69.08±7.09)%, t=5.43, P<0.01]到干预组[Ctrl组(107.86±12.40)%比BIM组(115.51±11.76)%, t=0.76, P>0.05],预处理百日咳毒素后细胞上清PRL的浓度变化从对照组[Ctrl组(100.00±12.38)%比BIM组(70.60±9.12)%, t=3.31, P<0.05]到干预组[Ctrl组(91.31±9.81)%比BIM组(89.91±9.48)%, t=0.18, P>0.05],百日咳毒素可消除BIM23052对Prl启动子活性的影响;beta-ARK过表达激活G beta-gamma亚单位,Prl启动子活性从空白转染组[Ctrl组(100.00±3.27)%比BIM组(64.70±2.26)%, t=15.38, P<0.01]到betaARK过表达组[Ctrl组(96.91±5.36)%比BIM组(70.12±6.82)%, t=5.35, P<0.05],beta-ARK过表达并不影响BIM23052对Prl启动子活性的抑制作用。使用cGMP类似物Rp8-pCPT-cGMPS、PKG抑制剂KT5823和PKG inhibitor、PKC广谱抑制剂Staurosporin和G?6983预处理GH3 SSTR5细胞,均不影响BIM23052对Prl启动子活性的抑制作用,其中cGMP类似物Rp8-pCPT-cGMPS为,Prl启动子活性从对照组[Ctrl组(100.00±3.97)%比BIM组(52.98±5.16)%, t=12.5, P<0.01]到干预组[Ctrl组(95.99±5.38)%比BIM组(60.23±2.63)%, t=10.35, P<0.01];PKG抑制剂KT5823为,Prl启动子活性分别从对照组[Ctrl组(100.00±2.50)%比BIM组(72.64±0.45)%, t=18.66, P<0.01]到干预组[Ctrl组(93.13±9.31)%比BIM组(53.54±11.50)%, t=4.30, P<0.05];PKG inhibitor为,对照组[Ctrl组(100.00±7.55)%比BIM组(64.07±3.49)%, t=7.48, P<0.01]到干预组[Ctrl组(96.27±4.89)%比BIM组(74.17±1.16)%, t=7.62, P<0.01];Staurosporin为,不同浓度梯度0、5、50、100 nmol/L,Prl启动子活性分别从Ctrl组[(100.00±5.07)%、(102.03±1.08)%、(131.85±4.33)%、(109.62±7.98)%]到BIM组[(68.35±4.63)%、(74.24±9.64)%、(90.18±8.87)%、(85.24±6.63)%, P<0.01];G?6983为,Prl启动子活性分别从对照组[Ctrl组(100.00±7.81)%比BIM组(66.09±7.66)%, t=4.79, P<0.05]到干预组[Ctrl组(92.37±5.78)%比BIM组(77.31±1.54)%, t=3.43, P<0.05],提示PKG和PKC抑制剂均不影响BIM23052对Prl启动子活性的抑制作用。 结论:SSTR5激活对PRL合成的抑制作用是通过Gi alpha介导的,而不是通过涉及PKG或PKC的替代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身麻醉下视觉诱发电位在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下视觉诱发电位(VEP)在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术中行VEP监测的61例脊髓脊柱肿瘤患者和10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61例脊髓脊柱肿瘤患者术中VEP的记录导联包括O1-FZ、OZ-FZ及O2-FZ,其中31例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复合麻醉组),另30例采用全静脉麻醉(静脉麻醉组),通过比较不同导联和不同麻醉方式对VEP的影响,确定术中VEP的主要观察指标。之后将其应用于同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鼻神经内镜肿瘤切除术的10例合并视觉功能损伤的垂体腺瘤患者,术后7 d对其行视力、视野检查,以判断术中观察指标与术后视觉功能的相关性。结果:61例脊髓脊柱肿瘤患者术中监测的N145-P100峰值差(N2波幅)在3个导联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在OZ-FZ导联上N75-P100峰值差(N1波幅)高于其他2个导联( P<0.05)。在OZ-FZ导联上,采用不同麻醉方式的两组患者N1和N2波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10例垂体腺瘤患者术中在OZ-FZ导联上均可监测到VEP,引出率为100%;其中6例N1波幅值均较基线升高,术后视力和视野均较术前改善;3例的N1波幅值发生先降低后升高的改变,其中2例术后视力和视野较术前无明显改变,1例较术前改善;1例N1波幅值较基线无明显变化,术后视力和视野无明显改变。 结论:初步发现垂体腺瘤患者术中通过在VEP的OZ-FZ导联上观察N1波幅的变化可预估其术后视觉功能的改变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垂体大腺瘤术中颈内动脉破裂急救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垂体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在人群中发病率高达8.2%~14.7%,约占全部颅内肿瘤10.0%~12.5%,多为良性肿瘤 [1]。根据起源,垂体瘤主要分为发生于前叶的垂体腺瘤,占绝大多数;其次是部分发生于垂体前后叶间的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的颅咽管瘤;及少数来源于后叶的星型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等 [2]。垂体腺瘤按照大小可分为垂体微腺瘤(肿瘤直径≤1 cm)、大腺瘤(肿瘤直径1~4 cm)以及巨大腺瘤(肿瘤直径>4 cm) [3]。根据免疫组化、内分泌、临床表现及电镜超微结构等情况,垂体腺瘤可进一步细分为催乳素腺瘤(40%~60%)、生长激素腺瘤(20%~30%)、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5%~15%)、促甲状腺激素腺瘤(<1%)等 [4]。因垂体瘤位于鞍区,紧邻视神经、颈内动脉、下丘脑等重要结构,在垂体瘤手术中若损伤到颈内动脉,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或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尽管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手术器械的更新,垂体瘤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术中颈内动脉破裂的风险仍然是医生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本院成功救治一例垂体大腺瘤术中颈内动脉破裂的患者,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垂体Crooke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化特异性转录因子谱系神经内分泌肿瘤6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垂体Crooke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化特异性转录因子(TPIT,又称transcription factor 19,TBX19)谱系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0月至2023年10月诊断的垂体Crooke型TPIT谱系神经内分泌肿瘤6例,分析其临床及病理学特点。结果:6例中男性1例,女性5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44岁,均发生于鞍内。临床表现为视觉障碍2例,月经紊乱1例,库欣综合征1例,头痛1例,无症状体检发现1例。术前血清学检查2例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同时升高,2例皮质醇升高,1例ACTH升高,1例仅出现垂体柄效应引起的泌乳素轻度升高。磁共振成像均显示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占位,直径1.7~3.2 cm,均为大腺瘤。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实性片状或围绕血管呈假乳头状排列,细胞核偏位或居中,大小不一,细胞质丰富,部分肿瘤细胞可见核周环状透明样变区域。免疫组织化学显示TPIT 5例弥漫强阳性,1例局灶弱阳性,ACTH细胞膜或细胞质弥漫强阳性,少数细胞核周可见淡染区,细胞角蛋白(CK)8/18可见>50%肿瘤细胞呈环状、戒圈状强阳性,p53局灶性弱阳性表达,Ki-67阳性指数1%~5%。过碘酸雪夫染色显示细胞质近胞膜处阳性,核周阴性。结论:垂体Crooke型TPIT谱系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罕见的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学特点主要表现为特征性核周环状透明样变及免疫标记CK8/18环状、戒圈状强阳性。该肿瘤属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高危亚型之一,侵袭性强,易复发,明确诊断对患者术后随访及多模式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垂体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垂体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垂体腺原始恶性胚胎性肿瘤,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女性略多见。目前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辅助放化疗;手术全切除有助于延长生存周期;总体预后差。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于2018年8月收治1例儿童垂体母细胞瘤患儿,行开颅手术完全切除肿瘤,术后病理学及肿瘤分子检测结果证实为垂体母细胞瘤。术后3个月MRI未见肿瘤复发及播散,后因化疗后并发严重感染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垂体GH/PRL/TSH混合腺瘤四例临床特征分析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4例垂体生长激素/催乳素/促甲状腺素(GH/PRL/TSH)混合腺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其特点,探讨规范的综合治疗和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4例垂体GH/PRL/TSH混合腺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影像学特点、治疗及转归,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4例患者中,3例男性,起病年龄15~38岁,均以面容改变起病,3例有明显的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4例患者GH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明显升高,葡萄糖GH抑制试验GH谷值≥1.0 ng/mL,PRL均>100 ng/mL,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 3)、甲状腺素(T 4)升高,TSH不被抑制;4例均为大腺瘤或巨大腺瘤,侵袭性生长,1例发生垂体卒中;除1例患者因经济原因未在本院接受治疗,其余3例均接受了药物联合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其中1例患者中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高催乳素血症缓解,但GH/IGF-Ⅰ未缓解,另2例患者均≥2个激素轴未缓解。 结论:垂体GH/PRL/TSH混合腺瘤患者主要以面容改变为突出表现,存在多个激素轴功能亢进,腺瘤体积大,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后生化缓解率低,临床预后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上纵隔异位甲状旁腺腺瘤致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一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1例因前上纵隔异位甲状旁腺腺瘤致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 PHPT)的男性患者,因肾功能异常伴全身多关节疼痛就诊。入院完善常规检查提示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2型糖尿病并肾病、慢性肾脏病Ⅳ期、PTH升高、高钙低磷血症,临床高度怀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行甲状旁腺超声未见明显占位, 18F-FDG全身代谢显像和 99mTc-MIBI双时相甲状旁腺显像提示前上纵隔异位甲状旁腺伴功能亢进。患者垂体前叶功能、胰腺、内分泌相关激素均未见明显异常,排除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可能,结合患者症状和既往病史,排除三发性甲旁亢可能,诊断为前上纵隔异位甲状旁腺腺瘤致PHPT。予补液、利尿、降钙素促进尿钙排泄、唑来膦酸抑制骨吸收治疗后血钙降至正常,进一步行胸腔镜下纵隔内肿物切除术,病理确诊为甲状旁腺腺瘤,术后随访各项指标正常,未见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复发。对于PHPT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和影像学表现综合考虑从而进行定性定位诊断,尤其需要关注是否有异位腺瘤和多内分泌腺瘤存在的可能,减少漏诊率和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