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餐时胰岛素转换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道1例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从基础-餐时胰岛素转换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的过程。70岁男性患者,主因多尿、多饮伴体重下降28年,血糖控制欠佳3个月入院。采用甘精胰岛素每晚20 U+谷赖胰岛素三餐前各6 U皮下注射,联合二甲双胍0.5 g(3次/d)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糖8.71 mmol/L,餐后2 h血糖16.56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 1c)8.10%。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诊断为T2DM,伴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慢性肾脏病、脑梗死。入院后逐渐将方案转换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20剂量单位(1次/d)联合达格列净10 mg(1次/d)治疗,血糖控制平稳,无低血糖事件发生。第3个月随访时,复查空腹血糖为6.8 mmol/L,餐后2 h血糖为10.9 mmol/L,HbA 1c为6.9%,体重下降3 kg,腰围下降3 cm,动态血糖监测结果示患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为89.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利拉鲁肽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脂肪细胞因子、血糖指标及肾功能指标的影响及预后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及成都市锦江区春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治的DN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二甲双胍组(48例)和联合组(52例)。二甲双胍组患者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联合组患者在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利拉鲁肽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ADPN)、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人网膜素-1(Omentin-1)和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 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肾功能指标尿蛋白排泄量(UAER)、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尿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水平的差异,并分析预后情况。 结果: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表明,联合组治疗4、8、12周总有效率均高于二甲双胍组,并且治疗时间越长,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组别 = 4.61, χ2时点 = 78.57,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FBG、2 h PBG、HbA 1c、FINS、HOMA-IR、ADPN、SFRP5、Omentin-1和尿液UAER、ACR及L-FAB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治疗12周血清FBG、2 h PBG、HbA 1c、FINS、HOMA-IR和尿液UAER、ACR及L-FABP水平均低于二甲双胍组[(7.17 ± 1.62) mmol/L比(8.75 ± 2.11) mmol/L、(5.54 ± 1.11) mmol/L比(6.56 ± 1.08) mmol/L、(6.63 ± 0.92)%比(7.95 ± 0.89)%、(7.12 ± 1.17) mU/L比(8.72 ± 1.58) mU/L、3.52 ± 0.88比4.04 ± 0.70、(28.65 ± 3.22) mg/24 h比(65.42 ± 6.85) mg/24 h、(56.24 ± 7.68) μg/mg比(92.68 ± 9.29) μg/mg、(8.62 ± 1.08) μg/(g·Cr)比(14.62 ± 1.85) μg/(g·Cr)]( P<0.05),ADPN、SFRP5、Omentin-1水平均高于二甲双胍组[(14.53 ± 2.43) mg/L比(10.21 ± 2.12) mg/L、(12.81 ± 2.31) μg/L比(8.75 ± 2.18) μg/L、(48.49 ± 5.28) μg/L比(36.57 ± 4.32)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治疗后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二甲双胍组[7.69%(4/52)比22.92%(1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4.57, P<0.05)。生存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存时间及中位生存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利拉鲁肽可有效改善DN患者血糖水平及肾功能,且对脂肪细胞因子分泌调节作用明显,有利于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相关1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相关1型糖尿病(T1DM)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市顺义区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5例PD-1抑制剂引起T1D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追踪4例新发糖尿病患者接受PD-1抑制剂治疗期间、T1DM发生前的血糖监测结果。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的诊治方案、观察转归及出院后进行随访的血糖及C肽等结果。结果: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中位年龄63(53~71)岁,其中暴发性T1DM患者4例。4例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症状首次就诊。接受PD-1抑制剂第1次治疗到发生T1DM的中位时间为232 d(82~288 d),中位周期为10(2~14)个周期,其中3例分别在PD-1抑制剂治疗中断后44、40、65 d发生了DKA,期间未监测血糖。5例患者在诊断T1DM时的中位血糖为28.83(25.16~43.24)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8.5%(6.8%~9.7%),空腹C肽为<0.02(<0.02~0.37)ng/ml,2 h C肽为0.06(<0.02~0.68)ng/ml,尿酮体阳性++~+++。胰岛自身抗体和甲状腺相关抗体阳性各2例。4例新发糖尿病患者,共完成了26个治疗周期,其中21个治疗周期前检测了空腹血糖,中位血糖为5.72(5.09~6.97)mmol/L。9个治疗周期后7 d内复查了空腹血糖,中位血糖为7.22(5.88~8.95)mmol/L。5例T1DM患者均救治成功,住院10~19 d。出院后1例采用胰岛素泵、4例采用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用量为每日0.53~0.77 U/kg。4例患者出院后36~49 d复查C肽均低至检测水平下限。5例患者均遵循出院降糖方案控制血糖,血糖波动在6~13 mmol/L。结论:PD-1抑制剂可导致T1DM,多表现为暴发性T1DM,常以DKA起病,即使停止PD-1抑制剂治疗后仍可发生,胰岛β细胞破坏不可逆转,需要采用胰岛素进行治疗。为了早期识别,及时救治,需要在PD-1抑制剂治疗过程中以及停止治疗后持续血糖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恩格列净联合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项前瞻、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恩格列净联合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对血糖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并需要接受基础加餐时4针胰岛素强化治疗的T2DM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恩格列净联合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EMPA)组和单纯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德谷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Con)组。记录两组患者治疗14 d前、后空腹血糖(FPG)、糖化白蛋白(GA)、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及血糖波动相关指标[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等,并记录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每日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情况等。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组内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结果:最终完成试验患者共60例,其中EMPA组30例,Con组30例。治疗14 d后,EMPA组和Con组FPG较治疗前分别下降(6.10±3.03)和(5.79±3.90)mmol/L,GA较治疗前分别下降(7.17±2.81)%和(6.95±3.45)%,治疗后两组FPG、GA的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14 d后,EMPA组的TIR、SDBG、LAGE明显优于Co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EMPA组和Con组的血糖达标时间分别为(4.2±1.4)和(6.7±1.9)d,门冬胰岛素平均用量分别为(17.7±5.8)和(21.4±7.8)U/d,德谷胰岛素平均用量分别为(12.3±4.0)和(15.1±5.2)U/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EMPA组和Con组的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6.67%(2/30)和3.33%(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恩格列净联合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不仅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缩短血糖达标时间,而且能同时降低血糖波动幅度,减少胰岛素用量,且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胰岛素泵联合利拉鲁肽强化降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道1例浙江省慈溪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采用胰岛素泵联合利拉鲁肽强化降糖治疗的初诊2型糖尿病1例。患者为青年男性,因“多饮、多尿、消瘦1个月”就诊。入院完善各项检查,体重指数34.08 kg/m 2,空腹血糖18.4 mmol/L,糖化血红蛋白11.3%,糖尿病相关三联抗体均无异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系列检查无异常,诊断为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肝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症。入院后予胰岛素泵皮下持续注射,餐前总剂量为20 U,基础总剂量为22 U,同时联合利拉鲁肽0.6 mg(1次/d)皮下注射,经3 d的强化治疗后,患者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经过1周的强化治疗后,撤掉胰岛素泵,利拉鲁肽剂量调整为1.2 mg(1次/d)皮下注射,同时联用二甲双胍0.5 g(2次/d)治疗,患者血糖稳定,无明显胃肠道不良反应,出院门诊随访。随访3个月,患者空腹血糖为5.0~6.0 mmol/L,餐后2 h血糖为5.0~8.0 mmol/L,体重下降11.5 kg,糖化血红蛋白6.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在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减重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其减重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筛选二甲双胍治疗的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73例,在二甲双胍1500 mg/d 的基础上联合利拉鲁肽1.8 mg/d 治疗48周,治疗前后测定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血脂、体重、腰围、臀围等,计算体重指数、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等,观察患者的代谢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估患者减重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加用利拉鲁肽治疗48周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血脂、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均较基线明显下降( P<0.05),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大多可耐受。治疗4周时体重平均下降3.99 kg,占体重下降总幅度的48.8%,此后体重下降逐渐趋缓,治疗48周后,73.1%、34.6%的患者体重分别下降了5%及10%以上;体重下降的绝对值与基线体重呈正相关,治疗起始4周内体重下降幅度是治疗48周时减重是否成功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安全、有效,减重效果良好,起始用药4周内的减重效果最为显著,且可以预测其远期减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卡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血清微RNA-126和微RNA-101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卡格列净对2型糖尿(T2DM)患者肾功能、血清微RNA(miRNA)-126和miRNA-101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收治的408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200例)和研究组(208例)。两组均给予饮食运动干预及胰岛素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安慰剂,研究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卡格列净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糖尿病饮食、运动锻炼、调整作息、血糖监测、糖尿病健康宣教等基础干预,并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30剂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不同组别患者血清miRNA-126和miRNA-101表达水平,用药4周后评价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较治疗前降低( P<0.05),但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r)、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血清miRNA-126和miRNA-101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 P>0.05)。研究组治疗后FPG、2 h PBG、HbA1c及24 h Upr、UACR及血清miRNA-101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5),eGFR及miRNA-126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FPG、2 h PBG、HbA1c、24 h Upr、UACR及血清miRNA-10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P<0.05);eGFR及miRNA-126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P<0.05)。研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5.10%比28.50%, P<0.05),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8.18%比34.50%, P<0.05)。 结论:卡格列净不仅能改善T2DM患者糖代谢,还能发挥肾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miRNA-126和miRNA-101的表达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采用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转换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道1例在通用技术航天医科内蒙古包钢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59岁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主因口干、多饮、多尿、消瘦10年,加重半年入院。患者10年前诊断为T2DM,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13 U(1次/d)、门冬胰岛素注射液早餐、午餐、晚餐各13 U治疗,血糖控制不佳入院。体重指数(BMI)24.2 kg/m 2,腰围99 cm。空腹血糖14.64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 1c)10.3%。予胰岛素泵强化降糖治疗,同时予二甲双胍0.5 g(3次/d),停用胰岛素泵后改用皮下注射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20剂量单位(1次/d),血糖控制平稳,无低血糖发生,无明显胃肠道不良反应。出院1个月后随访,监测末梢血糖波动于4.6~9.7 mmol/L,体重下降约2 kg,腰围减至95 cm。出院3个月后随访,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剂量减至16剂量单位(1次/d),监测末梢血糖波动于5.1~9.3 mmol/L,HbA 1c 5.6%,腰围减至94 cm。无胃肠道不良反应,无低血糖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连续使用利拉鲁肽9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1例随访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回顾1例连续9年使用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利拉鲁肽的患者,通过随访其血糖、胰岛功能以及并发症情况,观察利拉鲁肽的降糖疗效和心肾保护作用。患者为69岁男性,2011年初因左下腹皮下囊肿感染持续不愈至我院门诊,发现血糖升高,检测空腹血糖10.2 mmol/L,餐后2 h血糖12.9 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结合相关检查后考虑合并大血管病变、糖尿病肾脏病,开始应用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2013年患者发现冠心病,尽管当时GLP-1RA的临床证据并不十分充分,我们仍依据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和个体化治疗原则,将利拉鲁肽引入了治疗方案(利拉鲁肽1.2 mg/d皮下注射,地特胰岛素16 U/d皮下注射,二甲双胍0.5 g、3次/d口服)。在后续的临床随访中,利拉鲁肽予以加量(1.8 mg/d皮下注射),配合二甲双胍1.0 g、2次/d,伏格列波糖0.2 mg、3次/d口服,地特胰岛素逐步减量后停用,患者血糖控制平稳、胰岛素敏感性改善和胰岛功能保留,大血管并发症长期保持稳定,糖尿病肾脏病缓解,蛋白尿恢复至正常水平。通过本例的治疗经验,结合已有循证医学证据,显示了利拉鲁肽及其同类药物在糖尿病长期治疗中的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优化治疗预混胰岛素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回顾性分析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人民医院1例预混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优化治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糖尿病病史9年,2年前起始预混胰岛素降糖治疗,血糖控制欠佳,入院后调整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血糖逐步平稳达标。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制剂是基础-餐时胰岛素复方制剂,能够克服传统胰岛素治疗方案存在的多种障碍,对于预混胰岛素方案控制不佳的患者,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可成为优化治疗方案的新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