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眼科杂志·IES》约稿启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国际眼科杂志》(International Eye Science,IES)是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眼科学会(ICO)的指导和支持下,由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主办的国际性中英文混合版眼科专业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ISSN1672-5123,CN61-1419/R.本刊于2000年创刊,现为月刊.本刊已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医药卫生核心期刊、爱思唯尔《斯高帕斯(Scopus)》、《医学文摘(EM)》、美国《化学文摘(CA)》和瑞典《开放存取期刊目录(DOAJ)》等国内外权威性检索系统收录;并被评为陕西省精品科技期刊和陕西省高校精品期刊.据科技部中信所发布的《引证报告》,本刊综合评价总分连续多年位居全国核心期刊前三名.总被引频次、刊文量及海外论文比连续多年属全国眼科期刊之首,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眼科学期刊.本刊面向各级眼科医生及研究生,欢迎各类有关眼科和相关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的论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藏医药研发转化的思路探讨——《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藏医药作为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是极具治疗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卫生资源和生态资源.2023年9月 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包含34首藏医药方剂在内的217首古代经典名方被收录其中.该目录的出台旨在充分发挥藏医药等各民族医药的治疗优势,简化注册审批程序并加快相关制剂的研发创新.然而,由于藏医药产业整体起步较晚,且其他地区对藏医药及各民族药的认识和应用较少,因此,藏医药的研发转化尚有许多挑战需要解决.基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的藏医药部分,文章对所纳入藏医药的整体特点和其中的代表性方剂进行分析梳理,并针对藏医药在转化和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应对思考和建议,希望有助于藏医药产业的传承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典名方芍药汤的古今文献分析及关键信息考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芍药汤来源于金代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被收录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由芍药(白芍)、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甘草、大黄、黄芩、官桂(肉桂)9味中药组成.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历史源流、处方组成与剂量、药物基原与炮制、煎服法、功效主治、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对经典名方芍药汤进行考证与分析.经筛选,研究纳入明确记载芍药汤药物组成的古籍处方信息51条(其中38条有完整剂量和煎服法信息),纳入以芍药汤治疗疾病的现代临床研究228条.经梳理与分析,建议芍药汤折算后的现代剂量为每剂20.65 g,其中白芍5.82 g,当归、黄连、黄芩各2.91 g,大黄1.75 g,槟榔、木香、甘草各1.16 g,肉桂0.87 g,粉碎为粗粒,以水600 mL煎煮至300 mL,去药渣,饭后温服,每日3剂.芍药汤功善清热利湿、调气和血,是治疗湿热痢疾的经典中药处方.现代临床常被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放射性直肠损伤等肠道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处方的儿童高警示药品使用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儿科门急诊处方、住院医嘱中儿童高警示药品(HAM)使用状况。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怀柔妇幼保健院2016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年龄<18岁患者的所有门急诊处方和住院医嘱,根据《中国儿童高警示药品目录》,对处方/医嘱中儿童HAM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集到处方/医嘱297 968张,包括门急诊处方270 024张(90.62%),住院医嘱27 944张(9.38%);处方涉及的患儿包括男性162 521例次(54.54%),女性135 447例次(45.46%);年龄(4±3)岁,范围0~17岁;每张处方药品种数为(2±1)种,范围1~9种。297 968张处方/医嘱中涉及儿童HAM处方23 476张(7.88%),门急诊处方中儿童HAM处方占比明显高于住院医嘱[7.92%(21 381/270 024)比7.50%(2 095/27 944), P=0.013],外科处方/医嘱中儿童HAM处方占比[32.84%(1 220/3 715)]明显高于内科[8.17%(22 043/269 777)]和其他科室[0.87%(213/24 4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23 476张处方涉及儿童HAM共13类42种,使用26 084例次。使用频次排名前3位的药物类型包括中药注射剂(8 694例次、33.33%)、解热镇痛抗炎药(7 505例次、28.77%)和抗感染药物(4 011例次、15.38%),排名前10位的儿童HAM分别为对乙酰氨基酚、炎琥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维生素K 1、阿糖腺苷、破伤风抗毒素、青霉素类、苯巴比妥、异丙嗪注射剂和肝素。因儿童HAM用药错误导致9例患儿发生不良事件,均为E级,涉及的药物包括喜炎平注射液、对乙酰氨基酚和维生素K 1注射液。 结论:儿童HAM使用较普遍,中药注射剂相关HAM使用较多,门急诊和外科处方中含儿童HAM占比较高。儿童HAM相关用药错误可能导致严重不良事件,应加强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卒中老年患者出院带药处方中潜在不适当用药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脑卒中老年患者出院带药处方中的潜在不适当用药(PIM)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从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共2个病区,其中1个有临床药师参与患者出院带药管理)出院的脑卒中老年患者(≥65岁)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病区等)、出院诊断和出院带药处方,依据美国老年医学会(AGS)的2019年版Beers标准对患者出院处方中的PIM进行评价,并将纳入分析的患者按性别、年龄(65~74、75~84、≥85岁)、罹患疾病种数(1~5、6~10、≥11种)、查尔森共病指数(1、2、≥3分)、住院时间(≤15、16~20、≥21 d)、处方药品种数(1~4、5~9、≥10种)以及所在病区有无临床药师参与工作等临床特征分组,比较PIM的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PIM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435例,男性230例,女性205例;年龄65~92岁;出院带药处方药品数2~16种,中位数为6种;有药师参与病区患者200例,无药师参与病区患者235例。435例患者的435份处方中有179份处方存在PIM,PIM发生率为41.15%。179份处方共存在PIM 280例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处方药品数≥5是PI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 OR)=2.617,95%置信区间( CI):1.689~4.054, P<0.001],药师参与出院带药管理是PIM的防护因素( OR=0.673,95 %CI:0.457~0.990, P=0.045)。 结论:我院脑卒中老年患者出院带药处方的PIM发生率为41.15%。PIM的发生与处方药品种数有关,药师参与出院带药管理有助于减少PIM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应用达雷妥尤单抗120 min快速输注方案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以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为特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1],好发于中老年人,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MM发病率逐年上升 [2]。达雷妥尤单抗作为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MM患者的人源化CD38单克隆抗体药物 [3],目前已被国内外多个权威指南推荐用于复发或难治性MM(RRMM)及新诊断MM(NDMM) [4]。达雷妥尤单抗于2015年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2019年在中国获批上市,随着2021年正式被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1年)》,患者的用药需求激增。与其他单克隆抗体类似,输液相关不良反应(IRR)是接受达雷妥尤单抗治疗患者最常见的不良事件(AE),包括上呼吸道症状(咳嗽、咽喉部不适、鼻塞、喘息或呼吸急促)、寒战、皮疹和胃肠道症状等。SIRIUS和GEN501数据的综合分析表明,大多数(95.8%)IRR发生在第1次输液期间,第2次(7%)及以后(7%)IRR发生率较低 [5]。目前临床中多按药品说明书的推荐输注速度进行缓慢输注,即首次输注中位时间为7 h,第二次输注中位时间为4.3 h,所有后续输注中位时间为3.5 h [3]。由于当前达雷妥尤单抗输注时间较长且输注频率较高,现有住院资源已不能满足用药需求,亟需验证更短时间输注方案的安全性,探索门诊或日间病房输注的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为了规范和更新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目标,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2019年年底以来,丙型肝炎的筛查及管理策略有进一步的更新,越来越多的直接抗病毒药物,特别是包括国产企业研发生产在内的泛基因型方案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药物价格可及性明显增加,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22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丙型肝炎筛查及治疗的推荐意见进行再次更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罕见病收治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中罕见病患儿收治情况,了解其病种和人群分布、临床特点、孤儿药使用情况等。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符合“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明确诊断的105例29日龄至<18岁患儿的一般资料、辅助检查、治疗情况等。按年龄分为婴儿期29日龄至<1岁、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3~<7岁、学龄期7~<13岁、青春期13~<18岁。采用 χ2检验比较各罕见病病种的性别分布差异。 结果:共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患儿105例,130例次,占PICU住院患儿总例次的4.7%(130/2 754),入住PICU年龄为5.3(0.8,9.5)岁,其中男81例次,女49例次。收治较多的前3类疾病为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37例次),神经系统疾病(32例次),先天性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疾病(17例次)。收治最多的前5位罕见病为甲基丙二酸血症(14例次)、线粒体脑肌病(14例次)、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12例次)、自身免疫性脑炎(12例次)、特发性心肌病(9例次)。不同年龄组患儿常见罕见病不同,其中婴儿期以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最多见(6例)。线粒体脑肌病患儿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6%(11/81)比6.1%(3/49), χ2=1.77, P=0.184]。呼吸衰竭(36例次)为罕见病患儿入住PICU最主要原因,共95例次患儿使用机械通气,39例次患儿在PICU住院期间进行多学科协同诊疗。仅6例在PICU住院期间应用孤儿药治疗。 结论:罕见病在PICU中并不罕见,以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先天性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疾病常见,其中甲基丙二酸血症、线粒体脑肌病、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自身免疫性脑炎收治较多。许多患儿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需多学科协作,PICU罕见病患儿中孤儿药使用率有待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北京市医保中心数据库的4种老年慢病患者门诊多重用药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门诊高血压病、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4种老年慢病患者的多重用药现状。方法:对北京市医保中心数据库中2017年7月至9月就诊的老年(≥65岁)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门诊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纳入患者至少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4种慢病中的一种,首次就诊时用药品种数≥5种为多重用药,<5种为非多重用药。以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对共病数目及严重程度进行量化,按照患者预后情况分为0、1、2和≥3分(4级),数值越大严重程度越重。以2015版Beers标准为判断依据,采用普华和诚处方点评系统识别潜在不适当用药(PIM)问题。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5 608例患者,中位年龄74(65~107)岁,204 219例(50.35%)为女性;按患者用药种数分为多重用药组(113 594例,28.01%)和非多重用药组(292 014例,71.99%)。多重用药组CCI明显高于非多重用药组( P<0.001),多重用药组评分为1、2及≥3分者占比均明显高于非多重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在共病方面,多重用药组4种慢病患者的占比均高于非多重用药组(均 P<0.001)。在伴随疾病中,多重用药组高脂血症、认知功能障碍、心力衰竭及骨质疏松者占比均大于非多重用药组(均 P<0.001)。在就诊行为方面,多重用药组中位就诊次数高于非多重用药组[2(1,3)次比1(1,2)次, P<0.001]。在药品使用不适宜性评价方面,多重用药组存在PIM患者占比均高于非多重用药组,包括重复用药[4.60%(5 227/113 594)比1.54%(4 486/292 014)]、存在禁忌证[2.97%(3 376/113 594)比1.13%(3 294/292 014)]、存在相互作用[6.51%(7 399/113 594)比1.94%(5 658/292 014)]和缺乏适应证[22.39%(25 432/113 594)比13.54%(39 543/292 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在药品使用类别方面,多重用药组被处方最多的药品类别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68 318例,60.14%)、二氢吡啶类(60 951例,53.66%)、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45 050例,39.66%)、β受体阻滞剂(25 675例,22.60%)和磺酰脲类(16 023例,14.11%)。 结论: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4种老年慢病患者多重用药现象普遍,多重用药老年患者所患疾病更严重,存在的PIM问题更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9至2021年度中国糖尿病药物临床试验的开展状况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2019至2021年度中国糖尿病药物临床试验的开展情况。方法:基于药物临床试验登记和信息公示平台( http://www.chinadrugtrials.org.cn/)登记的药物临床试验信息,以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信息公开-受理品种目录中登记的药物注册信息。根据首次公示信息日期,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该平台登记注册的药物临床试验,以“糖尿病”检索适应证为糖尿病相关的临床试验,收集试验基本信息、试验管理信息、试验设计信息等,对申办方类型、试验分期、试验范围、试验药物类型等进行分析。 结果:2019至2021年药物临床试验登记和信息公示平台共登记8 002项药物临床试验,其中糖尿病相关药物临床试验589项,占同期全部药物临床试验的比例为7.36%。从试验范围看,567项(96.26%)为国内试验,22项(3.74%)为国际多中心试验。其中,542项(92.02%)由国内制药企业发起,47项(7.98%)由国外制药企业发起;生物等效性试验最多,为299项(50.76%),Ⅰ期试验174项(29.54%),Ⅱ期+Ⅲ期试验共112项(19.00%)。在试验药物申请类型中,以新药最多,为201项(34.13%),仿制药157项(26.66%),进口药36项(6.11%);按照药物分类划分,化学药物占比最高为456项(77.42%),生物制品125项(21.22%),中药/天然药物8项(1.36%)。根据药物作用统计,试验药物作用主要集中在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共105项(17.83%)、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共65项(11.04%)、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共64项(10.87%),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共53项(9.00%)、复合制剂共49项(8.32%)、二甲双胍共48项(8.15%)等。结论:2019至2021年度我国糖尿病药物临床试验开展数量多,新药研发创新性已有很大提升,一些跨国企业积极将新药早期研究引进中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