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例不典型肝血管瘤患者声速匹配技术及剪切波弹性成像表现及其与肝细胞癌的鉴别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肝血管瘤患者声速匹配技术及剪切波弹性成像表现及其与肝细胞癌的鉴别.方法 2019年7月—2020年7月唐山市第三医院收治的经CT确诊的60例肝血管瘤患者,另外选择经病理穿刺确诊的肝细胞癌患者40例,将其作为肝血管瘤组(n=60)和肝癌组(n=40).比较两组声速匹配技术及剪切波弹性成像表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声速匹配技术及剪切波弹性成像鉴别肝血管瘤与肝细胞癌的价值.结果 肝血管瘤组声速匹配值、弹性模量值、剪切波速度最大值、剪切波速度平均值分别为(22.4±3.5)m/s、(16.1±2.5)kPa、(2.7±0.3)m/s、(2.3±0.2)m/s,均低于肝癌组[(40.6±4.5)m/s、(33.5±2.5)kPa、(3.8±0.6)m/s、(3.4±0.4)m/s,P<0.05];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声速匹配值、弹性模量值、剪切波速度最大值、剪切波速度平均值在鉴别肝血管瘤与肝细胞癌中具有极高的价值.结论 声速匹配值、弹性模量值、剪切波速度最大值、剪切波速度平均值在鉴别肝血管瘤与肝细胞癌中具有极高的价值,声速匹配技术及剪切波弹性成像可用于鉴别肝血管瘤与肝细胞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声速匹配技术在大鼠肝脏脂肪评价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脂肪肝与声速值的关系,探讨声速匹配技术对于脂肪肝分级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与观察组(60只),并于不同饲养周数进行区域速度指数(ZSI)值测量及病理学分析,依据病理学结果将观察组再分为轻度脂肪肝组、中度脂肪肝组及重度脂肪肝组,对不同组别ZSI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ZSI值为58.40±2.04,轻度组ZSI值为45.74±6.07,中度组ZSI值为30.25±7.59,重度组ZSI值为6.14±12.31.对照组与中度脂肪肝组及重度脂肪肝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892,t=7.075,t=6.889;P<0.05).结论:声速匹配技术可对脂肪肝SD大鼠进行分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声速匹配技术对肝脏良恶性实性肿物的鉴别诊断效能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声速匹配(SSC)技术对肝脏良恶性实性肿物的鉴别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手术切除的肝脏实性肿物90例份,其中良性肿物57例份(良性组)、恶性肿物33例份(恶性组),另选肿物周围正常肝组织58例份(对照组),测量各组区域速度指数(ZSI);构建良恶性肿物ZS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诊断肿物良恶性的最佳ZSI临界值.结果 良性组、恶性组、对照组ZSI分别为(18.91±10.10)、(37.15±8.62)、(15.78±8.80)m/s,恶性组分别与良性组、对照组比较,P均<0.05.约登指数最大值对应的ZSI为临界值(25 m/s),此值诊断实性肿物良恶性的敏感度为97%,特异度为78.9%.结论 SSC技术鉴别诊断肝脏实性肿物良恶性有价值,为超声评估肝脏肿物性质提供新的量化诊断参考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声声速匹配技术在均匀性脂肪肝分度中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超声声速匹配技术在均匀性脂肪肝分度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20例均匀性脂肪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轻度脂肪肝50例(轻度组)、中度脂肪肝40例(中度组)、重度脂肪肝30例(重度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且无脂肪肝的50例正常者为对照组.4组受检者均进行超声声速匹配技术检查,测量肝脏区域速度指数(ZSI),并绘制ROC曲线分析ZSI对不同分度均匀性脂肪肝的诊断效能.结果 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对照组的ZSI分别为(-16.0±3.1)、(-30.0±4.4)、(-48.6±6.5)和(9.0±2.4)m/s,4组受检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经ROC曲线分析,ZSI诊断轻度脂肪肝的标准为>-27.5~-12.5m/s,中度脂肪肝的标准为>42.5~-27.5m/s,重度脂肪肝的标准为≤-42.5m/s.结论 在均匀性脂肪肝分度诊断中,利用超声声速匹配技术测量ZSI,可对脂肪肝进行初步分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声速匹配技术鉴别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的应用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原发性肝癌为致死率高的肝脏恶性肿瘤,肝血管瘤为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而常规超声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低,超声造影操作复杂且有创,因此探寻新型的检查方法是大势所趋.目的 探讨声速匹配(SSC)技术在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就诊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的符合研究标准的肝脏实性肿物患者85例,肿物92个(原发性肝癌44个、肝血管瘤48个).依据穿刺或手术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原发性肝癌组(n=39)和肝血管瘤组(n=46).患者均进行SSC检查,分析肝脏肿物的区域速度指数(ZSI)值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的价值.结果 原发性肝癌组44个肿物的ZSI值为(43.0±7.4)m/s,肝血管瘤组48个肿物的ZSI值为(22.3±7.4)m/s;原发性肝癌组肿物的ZSI值高于肝血管瘤组(t=13.303,P<0.001).绘制ZSI值诊断原发性肝癌的ROC曲线,当ZSI=33 m/s时,ZSI值诊断原发性肝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87(>0.700),灵敏度为97.7%,特异度为91.7%,约登指数为0.894.结论当ZSI=33 m/s时,SSC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可为超声鉴别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提供新的量化诊断参考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声声速匹配组织量化技术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超声声速匹配组织量化技术(SVQ)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治疗后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7例NASH患者,分别在首次就诊时、治疗3个月后、治疗个6个月后进行超声检查,应用SVQ技术,采集肝脏及右侧肾脏实质的声速指数(SSI),分析患者3次检查体质指数、肝脏SSI值、肝肾SSI比值变化趋势及差异.结果:NASH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体质指数呈逐渐下降趋势,肝脏SSI值与肝肾SSI比值呈上升趋势;患者体质指数治疗3个月后与首次就诊时比较、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肝脏SSI值治疗3个月后与首次就诊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肝肾SSI比值治疗3个月后与首次就诊时比较、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SVQ技术能够对NASH患者治疗后效果进行定量评价,可为患者治疗动态监测提供量化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超声声速匹配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超声声速匹配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评价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7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78例CHB患者,均采用超声声速匹配技术计算区域速度指数,并使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行肝活检,经病理学检查将纤维化程度分为汇管区纤维化(S1)、汇管区周围纤维化(S2)、纤维间隔形成伴小叶结构紊乱(S3)和肝硬化(S4)四期,比较不同分期肝纤维化患者ADC值和区域速度指数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ADC、区域速度指数或两者联合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结果 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在78例CHB患者中,发现S1期20例,S2期18例,S3期24例和S4期16例;S1期患者区域速度指数为(21.7±5.9)m/s,显著低于S2期[(26.8±7.3)m/s,P<0.05]、S3期[(33.5±8.1)m/s,P<0.05]或S4期[(36.0±9.2)m/s,P<0.05];S1期患者ADC值为(1.3±0.2)×10-3mm2/s,显著高于S2期[(1.2±0.2)×10-3mm2/s,P<0.05]、S3期[(1.1±0.1)×10-3mm2/s,P<0.05)]或S4期[(0.9±0.1)×10-3mm2/s,P<0.05];ROC分析显示区域速度指数判断S4期肝纤维化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24(95%CI=0.597~0.851),其诊断>S2期肝纤维化的敏感度为0.750,特异度为0.532.ADC值判断>S2期肝纤维化AUC为0.715(95%CI=0.569~0.861),其敏感度为0.758,特异度为0.625.两者联合判断>S2期肝纤维化AUC为0.809(95%CI=0.678~0.910),其敏感度为0.813,特异度为0.710.区域速度指数与ADC值联合判断>S2期肝纤维化AUC显著高于任何一项检测(P<0.05).结论 CHB患者定期接受超声声速匹配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可动态监测肝纤维化程度,可指导临床早期作出合理的病情判断,值得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超声声速匹配组织量化技术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超声声速匹配组织量化技术(SVQ)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进行定量临床分型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南充市中心医院就诊,临床资料证实的NAFLD患者共127例,其中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患者6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67例,并选取健康体检者78例作为对照组,在进行超声检查的同时,应用SVQ技术,采集肝脏及右侧肾脏实质的声速指数(SSI),分析各组受试者肝脏SSI、肝肾SSI比值是否存在差异及变化趋势.结果 NAFLD组与正常组肝脏SS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AFL组与正常组肝脏S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SH组与NAFL组肝脏SS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上各组间肝肾SSI均值比值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SVQ技术能够对NAFLD进行定量评价,为NAFLD的临床分型提供量化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声触诊弹性成像和声速匹配技术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肝硬化中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声触诊弹性成像(STE)和声速匹配技术(SSC)在无创评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肝硬化中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NAFLD患者52例(NAFLD组)、肝硬化患者32例(肝硬化组)和健康体检者38例(对照组),均行STE和SSC检查,比较3组肝组织弹性模量(E值)与声速指数(SSI)的差异,分析STE和SSC的诊断效能,并比较两种方法检查成功率和耗时.结果 3组间E值与SSI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69.455、34.163,均P<0.01).NAFLD组与对照组E值和SSI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7.939、19.388,均P<0.05).NAFLD组与肝硬化组E值和SSI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50.915、-46.519,均P<0.01).STE和SSC判别肝硬化的AUC分别为0.981(95%CI:0.956~1.000)、0.859(95%CI:0.781~0.938).结论 STE和SSC无创评价NAFLD和肝硬化是可行的,对于动态观察NAFLD进展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超声内镜弹性成像联合声速匹配技术对上消化道肿瘤和胰腺疾病诊断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超声内镜弹性成像联合声速匹配技术诊断上消化道实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11-01-2020-07-31酒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5例上消化道肿瘤及胰腺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上消化道肿瘤11例(食管癌4例,胃癌7例),胰腺病变14例(胰腺炎4例,胰腺癌1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内镜弹性成像联合声速匹配技术检查、CT和MR检查.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3种检查的诊断效能比较.结果 超声内镜弹性成像检出率明显高于CT(χ2=6.349,P=0.012)和MR(χ2=5.094,P=0.024)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与MR之间诊断效能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82,P=0.774.超声内镜弹性成像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度分别为95.24%、66.67%和88.00%,均高于CT(52.38%、9.09%和48.00%)和MR(57.14%、10.00%和5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三组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超声内镜弹性成像联合声速匹配技术对上消化道实性肿瘤和胰腺疾病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