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督脉隔药灸联合水凝胶多功能复合敷料对压力性损伤大鼠Nrf2/HO-1/NQO1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督脉隔药灸联合水凝胶多功能复合敷料对压力性损伤大鼠创面修复及核因子E2 相关因子 2(nuclear fac-tor-erythroid 2 related factor 2,Nrf2)/血红素氧合酶 1(heme oxygenase-1,HO-1)/NADPH醌氧化还原酶 1(NADPH quinone oxi-doreductase 1,NQO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选取 50 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水凝胶敷料组、督脉隔药灸组、联合干预组,每组 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 4组借助压力装置构建压力性损伤大鼠模型.分组干预并记录各组大鼠的压力性损伤修复情况及创面组织病理变化;借助ELISA检测各组大鼠的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 以及氧化应激因子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水平;Western blot与RT-PCR检测各组大鼠创面肉芽组织Nrf2、HO-1、NQO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皮肤结构未被破坏;模型组创面肉芽组织可见明显的细胞坏死、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干预各组可见创面修复,表现为散在炎性细胞浸润,"气球样"坏死变性明显减少.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创面皮肤组织胶原纤维较为整齐;模型组创面肉芽组织可见大面积的胶原纤维沉积、紊乱;干预各组可见不同程度的创面修复.与假手术组对比,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MDA水平和创面肉芽组织Nrf2、HO-1、NQO1、MMP-9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而创面修复率、血清SOD、GSH-Px水平均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水凝胶敷料组、督脉隔药灸组、联合干预组的血清TNF-α、IL-1β、IL-6、MDA水平均下降(P<0.05),而创面修复率、血清SOD、GSH-Px水平和创面肉芽组织Nrf2、HO-1、NQO1、MMP-9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且联合干预组较其他干预组更优(P<0.05).结论 督脉隔药灸可有效促进压力性损伤的创面修复,与水凝胶多功能复合敷料联合使用效果更佳,其机制可能与督脉隔药灸抑制创面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并激活Nrf2/HO-1/NQO1信号通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GEO数据库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小鼠基因芯片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关键基因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小鼠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并通过构建VILI小鼠模型对关键基因进行验证。方法:①实验1(生物信息学分析):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VILI与自主呼吸对照组小鼠的肺组织基因芯片数据GSE9368和GSE11662,通过统计分析获得DEG,运用韦恩图获得两个数据的共同DEG,然后使用DAVID在线数据库对共同DEG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利用基因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检索在线数据库(STRING)对共同DEG进行基因编码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并运用CytoScape软件、分子复合物检测分析插件(MCODE),以及CytoHubba插件中最大团中心性(MCC)、最大邻居连通度(MNC)与度(degree)算法进行拓扑分析,筛选出关键基因。②实验2(相关基因编码蛋白验证):构建C57BL/6小鼠大潮气量(20 mL/kg)VILI模型,并设自主呼吸对照组。取小鼠肺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对实验1中筛选出的关键基因编码蛋白进行免疫组化验证。结果:①实验1结果:GSE9368数据中筛选出114个DEG,其中上调99个,下调15个;GSE11662数据中筛选出258个DEG,其中上调188个,下调70个;获得共同DEG 66个,其中上调61个,下调5个。GO功能注释结果表明,共同DEG参与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趋化浸润等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提示共同DEG主要富集于细胞黏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及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等。通过STRING及CytoScape构建差异基因PPI网络图和重要子模块,并获得拓扑分析MCC、MNC及degree算法得出的交集基因,分别为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整合素Itgam、CXC型趋化因子配体2(CXCL2)、CXC型趋化因子受体2(CXCR2)、L-选择素Sell及CC型趋化因子受体1(CCR1)。②实验2结果:构建大潮气量VILI小鼠模型结果显示,与自主呼吸对照组相比,机械通气结束后0 h小鼠肺组织有所损伤;通气结束后6 h肺组织结构受损明显,肺泡腔可见不同程度出血和塌陷,肺泡壁明显增厚,肺泡腔及间质还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对拓扑分析交集前3位基因IL-1β、SOCS3、MMP-9的编码蛋白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随通气时间延长,小鼠肺组织中IL-1β、SOCS3、MMP-9蛋白表达逐渐上调,6 h时与自主呼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L-1β(积分 A值):8.40±2.67比5.10±0.94,SOCS3(积分 A值):9.74±1.80比5.95±1.31,MMP-9(积分 A值):11.45±6.20比5.36±1.28,均 P<0.05〕。 结论:基于GSE9368和GSE11662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VILI与炎症损伤、细胞因子及免疫细胞浸润相关;IL-1β、SOCS3、MMP-9蛋白可能为VILI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抑制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中的炎性小体活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SC)移植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炎性小体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采用SD大鼠,分为4组,TBI模型组、生理盐水组、AMSC移植组、假手术组,通过立体定向的方法,将AMSC移植到TBI大鼠损伤周围区域,移植1周后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TBI大鼠损伤周围区域炎性小体蛋白复合物组分:NLRP1、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活性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Caspase-1)的表达,以及下游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同时采用免疫组织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损伤局部的髓过氧化物酶(MPO)和单核/巨噬细胞抗原1(ED-1)的表达,测定各组损伤局部的炎性反应强度。通过改良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mNSS),分析AMSC移植对大鼠TBI的治疗作用。对各组炎性小体组分及促炎因子表达水平的组间比较采用采用单向方差分析,移植术后各组间神经功能评分采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一步的组间比较采用LSD的方法;NS组与AMSC移植组炎性反应强度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TBI模型组损伤周围区域NLRP1和NLRP3炎性小体复合物各组分及下游促炎因子表达均明显升高:NLRP1(0.98±0.06比12.50±2.00, F=53.547, P<0.05)、NLRP3(0.99±0.08比12.56±1.93, F=61.324, P<0.05)、ASC(1.00±0.07比11.07±1.95, F=52.320, P<0.05)、Caspase-1(1.01±0.09比11.59±1.89 F=52.306, P<0.05)、IL-1β(1.00±0.04比6.77±1.28, F=35.365, P<0.05)、IL-18(0.98±0.06比9.64±1.74, F=44.510, P<0.05)、TNF-α(0.98±0.06比7.26±1.57, F=38.755, P<0.05)。而与生理盐水组比较,AMSC移植可降低炎性小体复合物各组分及下游促炎因子表达:NLRP1(12.55±1.80比8.06±1.97, F=53.547, P<0.05)、NLRP3(12.87±2.18比8.76±1.22, F=61.324, P<0.05)、ASC(12.22±2.25比5.88±1.15, F=52.320, P<0.05)、Caspase-1(12.43±2.28比6.73±1.33, F=52.306, P<0.05)、IL-1β(6.98±1.26比3.87±1.12, F=35.365, P<0.05)、IL-18(9.25±1.82比4.06±1.26, F=44.510, P<0.05)、TNF-α(8.35±1.42比4.09±1.12, F=38.755, 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AMSC组可降低损伤周围区域的炎性反应强度。与生理盐水组比较,AMSC移植可促进TB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结论:AMSC移植对NLRP1和NLRP3炎性小体的抑制作用是其抗炎作用的机制之一,从而促进TBI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炎性小体在皮肤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炎性小体是一种细胞内多蛋白复合物,是固有免疫应答的组成部分。炎性小体的功能异常可以导致机体免疫失衡,并与许多疾病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炎性小体与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Kaposi肉瘤及恶性黑素瘤等皮肤肿瘤有一定相关性,提示炎性小体异常活化造成的持续炎症反应及免疫应答失衡是皮肤肿瘤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的重要环节。本文概述炎性小体在皮肤肿瘤发病机理中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NDLIP)是否通过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的异常开放来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Sham组、I/R组、NDLIP组、NDLIP+Atr组和I/R+Atr组,每组12只。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行为评分,2,3,5-三苯四唑氯化物(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区域的面积。提取缺血半球皮层线粒体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和呼吸链复合体Ⅰ、Ⅱ及Ⅳ的活性。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大脑皮层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和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事后多重比较LSD法。结果:NDLIP组神经行为评分低于I/R组[(1.17±0.41)分比(2.33±0.52)分,LSD- t=-3.250, P<0.01],脑梗死面积小于I/R组[(11.00±0.89)%比(17.67±1.03)%,LSD- t=-9.110, P<0.01],线粒体膜电位高于I/R组[(118.14±11.11)荧光强度比(67.84±5.51)荧光强度,LSD- t=11.903, P<0.01],线粒体复合体Ⅰ、Ⅱ及Ⅳ活性均高于I/R组[(6.05±0.07) μmol/min比(4.67±0.06) μmol/min,LSD- t=9.106, P<0.01;(2.50±0.08) μmol/min比(1.99±0.05) μmol/min,LSD- t=7.878, P<0.01;(11.10±0.12) μmol/min比(7.06±0.06) μmol/min,LSD- t=19.881, P<0.01],bax/bcl-2及Caspase-3蛋白表达均低于I/R组(2.45±0.68比10.50±0.80,LSD- t=-13.864, P<0.01;0.42±0.07比0.68±0.08,LSD- t=-4.600, P<0.01)。然而,NDLIP+Atr组神经行为评分高于NDLIP组[(2.00±1.10)分比(1.17±0.41)分,LSD- t=2.321, P<0.05],脑梗死面积大于NDLIP组[(17.67±1.21)%比(11.00±0.89)%,LSD- t=9.110, P<0.01],线粒体膜电位低于NDLIP组[(81.73±7.57)荧光强度比(118.14±11.11)荧光强度,LSD- t=-8.616, P<0.05],线粒体复合体Ⅰ、Ⅱ、Ⅳ活性均低于NDLIP组[(4.52±0.54) μmol/min比(6.05±0.07) μmol/min,LSD- t=-10.087, P<0.01;(2.01±0.15) μmol/min比(2.50±0.08) μmol/min,LSD- t=-7.616, P<0.01;(6.88±0.72) μmol/min比(11.10±0.12) μmol/min,LSD- t=-20.783, P<0.01],bax/bcl-2及Caspase-3蛋白表达均高于NDLIP组(10.54±1.33比2.45±0.68,LSD- t=13.935, P<0.01;0.67±0.14比0.42±0.07,LSD- t=4.309, P<0.01)。 结论:NDLIP对大鼠脑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MPTP的异常开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探讨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病理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探讨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中内皮细胞(EC)的分子表达与病理特征。方法:取6只6~8周龄C57BL/6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3只,处死后摘取双眼眼球,分别采用剪碎脉络膜巩膜复合体法和刮取脉络膜法分离脉络膜组织,采用胰蛋白酶/Ⅰ型胶原酶37 ℃连续消化制得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率及EC比例,确定单细胞悬液制备方法。选取6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CNV组,每组3只,其中CNV组小鼠建立激光诱导的CNV模型;于造模后7 d制备单细胞悬液,采用10xGenomics进行单细胞分离并构建测序文库,Illumina Novaseq6000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基因表达矩阵;根据文献报道并参考Cellmarker数据库定义细胞亚群;选取EC亚群进行拟时序分析,生成各个细胞分化状态(State)的基因表达矩阵,筛选CNV-EC并初步分析表达特征。另选取6只小鼠建立CNV模型,于造模后7 d取小鼠眼球制备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EC标志物Pecam1与线粒体外膜蛋白Tomm20、mt-Co1和毛细血管标志物Kdr、Plvap的共定位及面积占比情况,并统计血管直径。结果:剪碎复合体和刮取脉络膜所制备单细胞悬液的细胞活率分别为99.4%和99.1%,符合测序要求;流式细胞术检测EC占比约为1.58%。scRNA-seq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和CNV组小鼠脉络膜均包含13个细胞亚群,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NV组视锥/视杆细胞、EC和造血系细胞比例增加,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和施万细胞比例相应减少。在所有细胞亚群中,EC比例为18.40%。EC拟时序分析显示,脉络膜EC可分为4个State,CNV组中位于State 2状态的EC比例为29.1%,较正常对照组的9.5%明显升高;差异基因分析显示,State 2 EC中线粒体相关基因 mt-Nd4和 mt-Atp6等表达上调而毛细血管基因 Kdr和 Esm1等表达显著下调。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NV区域内Tomm20和mt-Co1在Pecam1阳性EC内表达分布面积比例分别为(19.50±4.68)%和(4.64±2.82)%,明显高于正常区域的(3.00±2.09)%和(0.18±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88、3.84,均 P<0.01)。CNV区域内Kdr和Plvap在Pecam1阳性EC内表达面积比例分别为(1.50±0.29)%和(0.79±0.97)%,明显低于正常区域的(31.30±5.44)%和(10.43±2.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3.40、9.48,均 P<0.01)。CNV区域血管直径为(5.52±1.85)μm,明显大于正常区域的(4.21±1.8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57, P<0.001)。 结论:CNV发生时,脉络膜组织中EC比例增加,CNV-EC呈现线粒体代谢活化和毛细血管特性丢失的病理特征,提示EC线粒体活化可能在CNV生成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江苏省艾滋病治疗后高/低病毒血症病人的基因型耐药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江苏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高病毒血症(high-level viremia,HLV)与低病毒血症(low-level viremia,LLV)病人的基因型耐药特征。方法:收集2021年抗病毒治疗满6个月,血浆病毒载量≥50拷贝/毫升的样本,按50~999拷贝/毫升、≥1000拷贝/毫升分为LLV组和HLV组。In-house PCR方法扩增HIV-1 pol区蛋白酶和反转录酶区,并测序获取序列进行耐药突变分析和亚型鉴定。 结果:LLV组242人,耐药率为40.50%;HLV组598人,耐药率为51.34%。LLV组和HLV组亚型均以CRF01_AE和CRF07_BC为主,LLV组占比为38.84%和35.12%,HLV组占比为44.82%和22.75%,亚型构成有统计学差异。LLV组和HLV组蛋白酶耐药突变位点分别以M46(42.86%)和L33(28.57%)为主,核苷类反转录酶耐药突变位点均以M184(45.97%,31.92%)为主,非核苷类反转录酶耐药突变位点均以K103(26.14%%,23.56%)为主。两组耐药类别均以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与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的复合型耐药为主,其次是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的单独耐药。结论:应增加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低病毒血症病人的耐药检测,及时发现耐药并逆转抗病毒治疗失败,以遏制艾滋病毒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种罕见SERPINC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1个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患者所携带的复合杂合突变进行分子机制研究。方法:先证者因“突发晕厥并四肢抽搐一天”于2018年11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9人)外周静脉血并进行家系调查。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AT活性(AT:A),免疫比浊法检测AT抗原(AT:Ag)。对SERPINC1基因进行直接测序以确定突变位点。利用多种计算机工具预测突变的保守性和疏水性变化。构建重组质粒表达载体并瞬时转染HEK293T细胞以进行体外过表达研究。采用Western Blotting、ELISA和细胞免疫荧光实验对重组AT蛋白进行体外表征。结果:先证者为一例21岁男性。AT:A为 33%,AT:Ag同步下降,属于Ⅰ型AT缺陷症。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在第2和第5外显子分别携带c.318_319insT(p.Asn107*)杂合插入突变和c.922G>T(p.Gly308Cys)杂合错义突变。该两个突变位点在同源物种中均完全保守;疏水性分析表明,p.Gly308Cys突变可能降低氨基酸残基307-313的亲水性。体外表达显示,重组蛋白AT-G308C在转染细胞裂解液和培养上清中的含量分别降低至46.98%±2.94%和41.35%±1.48%;经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处理后,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在细胞质中的AT-G308C蛋白量恢复到与野生型相似的水平;在细胞裂解液和培养上清中均未检测到重组蛋白AT-N107*。结论:p.Asn107*杂合插入突变和p.Gly308Cys杂合错义突变与该家系先证者AT水平降低有关。p.Asn107*杂合插入突变可能触发无义突变介导的mRNA降解,从而消除异常转录本;p.Gly308Cys杂合错义突变可能通过改变局部残基的疏水性导致AT蛋白在细胞质中发生蛋白酶体依赖性降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镜联合微创手术对胸段食管癌患者肺功能及肿瘤微转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双镜联合微创手术对胸段食管癌患者肺功能及肿瘤微转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于嘉兴市第二医院确诊为胸段食管癌并住院治疗的患者109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微创组(60例)和对照组(49例)。微创组在胸腔镜、腹腔镜辅助条件下进行手术,而对照组予以传统食管癌手术切除。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红细胞免疫功能及病灶内侵袭基因表达量的差异。结果:术后3 d,两组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1s用力呼气容积(FEV1)、肺活量(VC)较治疗前均下降( P<0.01),但微创组明显高于对照组[(69.90±7.07)vs (48.62±5.09),(75.12±7.93)vs(42.99±4.81),(74.57±7.30)vs(41.37±4.69)( P<0.01)];两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1(TRAP1)mRNA较治疗前均下降( P<0.01),而微创组明显高于对照组[(0.54±0.09)vs(0.42±0.06),(0.52±0.08)vs (0.41±0.06)( P<0.01)];两组Krüppel样因子4(KLF4)、钙粘附蛋白E(E-cad-herin)mRNA较治疗前均升高( P<0.01),而微创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87±0.30)vs(3.17±0.36),(2.92±0.32)vs(3.19±0.38)( P<0.01)]。手术结束微创组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较手术前1 d数值均有所升高( P<0.01),且术后1 d逐渐下降,术后3 d恢复至术前水平;手术结束微创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黏附肿瘤细胞花环率(TRR)较手术前1 d数值均下降( P<0.01),且术后1 d逐渐升高,术后3 d恢复至术前水平;除术前1 d外,微创组其余时间点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结束时:(30.29±4.80)vs(34.68±5.47),(16.02±1.58)vs(12.03±1.17),(17.50±2.86)vs(12.59±2.26);术后1 d:(29.13±4.19)vs(35.01±5.29),(20.98±2.86)vs(16.23±2.40),(22.50±2.56)vs(17.39±2.34);术后3 d:(26.01±3.80)vs(31.50±5.01),(23.30±3.37)vs(18.02±2.79),(25.80±2.10)vs(21.19±2.60)( P<0.01)]。 结论:在行胸段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中,应用胸腔镜联合腹腔镜对其肺功能、红细胞免疫、肿瘤微转移的影响较小,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在脑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IGF)系统包括两种IGF因子、两种IGF因子受体、六种IGF结合蛋白(IGF binding protein,IGFBP)及水解IGFBP的蛋白酶等。IGFBP-3是六种IGF结合蛋白中的一种,目前研究证实IGFBP-3会与相应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激活信号通路,通过IGF依赖性或非依赖性途径在肿瘤中发挥效应。脑胶质瘤是一种起源于脑或脊髓胶质细胞病变的脑部肿瘤,具有高侵袭、高复发和预后差的特点,现就IGFBP-3分子特性,作用途径及调节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