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穴压豆联合复方桐叶烧伤油对包皮环切术患者围术期焦虑和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耳穴压豆联合复方桐叶烧伤油对包皮环切术患者围手术期焦虑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 年8 月至2023 年11 月在我院使用一次性包皮环切吻合器进行包皮环切手术治疗的10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 例.对照组予包皮环切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予耳穴压豆联合复方桐叶烧伤油干预(术前1d给予耳穴压豆,术后给予复方桐叶烧伤油纱布包扎).比较两组患者未采取任何干预前、术前30 min、术后24 h、术后10d焦虑评分,以及术后24h疼痛评分、首次换药疼痛评分、睡眠觉醒次数、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结果:两组干预前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30 min、术后24 h、术后10d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24h疼痛评分、首次换药疼痛评分、睡眠觉醒次数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豆联合复方桐叶烧伤油在包皮环切术患者中的应用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降低包皮环切术后切口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浸浴疗法在烧伤病人难愈创面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浸浴疗法在烧伤病人难愈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2例烧伤难愈创面病人随机分为浸浴组和对照组各16例,浸浴组病人在换药前采用37℃~40℃温水浸浴患肢20 min~30 min后擦洗创面,再用复方桐叶油纱布换药,对照组直接用复方桐叶油纱布常规换药,于治疗前和治疗14d后进行创面细菌培养,同时比较两组病人的愈合时间.[结果]治疗14d后,浸浴组的细菌清除率为75.00%,创面愈合时间为19.1d±3.1d,对照组分别为6.25%,41.2d±5.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浸浴疗法应用于难愈创面治疗中,可加强细菌的清除效果,促进难愈性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复方桐叶烧伤油联合改良式负压吸引法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复方桐叶烧伤油联合改良式负压吸引法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传统方法清创、换药,治疗组予复方桐叶烧伤油联合改良式负压吸引处理,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Z=-6.458,P=0.000),创面愈合时间及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换药时2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52,P=0.08).结论:复方桐叶烧伤油联合改良式负压吸引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具有减少换药次数、促进创面愈合、缓解患者疼痛及费用低廉的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复方桐叶烧伤油用于犬咬伤三级伤口换药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复方桐叶烧伤油用于犬咬伤三级伤口换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换药的犬咬伤三级伤口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安尔碘Ⅲ型皮肤消毒液纱条换药,观察组患者给予复方桐叶烧伤油纱条换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及疼痛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67% (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 (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及疼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桐叶烧伤油可显著提高犬咬伤三级伤口患者的创面愈合率,缩短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减轻换药疼痛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复方桐叶烧伤油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并发症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复方桐叶烧伤油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并发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8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出现皮下淤血、血肿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采用复方桐叶烧伤油外敷患处;对照组38例采用50% 硫酸镁外敷患处,比较两组病人皮下淤血、血肿消散程度.[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24 h、48 h、72 h皮下淤血、血肿消散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桐叶烧伤油外敷可有效治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引起的皮下淤血、血肿,疗效优于50% 硫酸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康复新液、复方桐叶烧伤油联合负压吸引对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复方桐叶烧伤油联合负压吸引对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将烧伤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7例)与对照组(36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接受康复新液、复方桐叶烧伤油联合负压吸引处理,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平均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康复新液、复方桐叶烧伤油联合负压吸引治疗可以显著缩短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减少患者的换药次数,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治疗的经济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复方桐叶烧伤油及其原料脂溶性成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对白花泡桐叶脂溶性成分提取方法进行比较并对复方桐叶烧伤油及其原料白花泡桐叶和湘产芝麻油的成分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并结合保留指数对超声辅助提取法、索氏提取法提取白花泡桐叶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并对湘产芝麻油及复方桐叶烧伤油的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超声辅助提取法鉴定了28个组分,占其总量的89.67%;索氏提取法分离鉴定了44个组分占其总量的98.22%;湘产芝麻油中共鉴定了12个组分,占总样品的99.34%;复方桐叶烧伤油中鉴定了24个组分,占总样品的98.91%.复方桐叶烧伤油主要含有亚油酸、油酸、棕榈酸、β-谷甾醇、芝麻素、α-生育酚、角烯鲨等活性成分,角鲨烯、α-生育酚来自于白花泡桐叶,油酸、芝麻素、β-谷甾醇来自于芝麻油.结论 复方桐叶烧伤油各主要成分均来自原料,可为其药理物质基础及原料质量控制标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复方桐叶烧伤油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1/1/16
目的 探讨复方桐叶烧伤油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76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8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软膏治疗,治疗组采用复方桐叶烧伤油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仪治疗.观察2组治疗2周后水疱消失时间、止痛时间、结痂时间和临床疗效、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随访1个月患者有无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11%比78.95%,P<0.05).治疗组治疗2周后水疱消失、止痛、结痂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随访1个月,治疗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63%比13.16%,P<0.05).2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复方桐叶烧伤油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皮损创面疼痛,促进皮损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1/1/16
-
复方桐叶烧伤油治疗对烧伤创面症状改善、创面愈合时间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1/1/16
目的:研究烧伤患者使用复方桐叶烧伤油治疗对烧伤创面症状改善、创面愈合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烧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复方虎杖烧伤油,观察组使用复方桐叶烧伤油.观察两组治疗后创面改善效果、止痛药使用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统计患者转归情况(感染、瘢痕及植皮手术发生率),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创面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止痛药使用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感染率、瘢痕率、植皮手术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烧伤患者使用复方桐叶烧伤油治疗能明显改善创面恢复情况,缩短创面愈合,在一定程度改善患者转归情况,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1/1/16
-
复方桐叶烧伤油对全甲拔除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1/1/16
目的 探讨复方桐叶烧伤油在全甲拔除术后对患者创面愈合和换药时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170例甲沟炎Ⅳ期患者,均行全甲拔除术,且术后在门诊换药.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5例.换药时2组创面均予常规消毒,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用凡士林纱布和浸泡复方桐叶烧伤油的纱布覆盖甲床创面,后用消毒无菌干纱布包扎,直至创面愈合.比较2组创面愈合情况及换药时疼痛评分(VAS评分).结果 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干燥时间、红肿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P<0.01),第1、2、3次换药时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与凡士林纱布相比,复方桐叶烧伤油可显著加快全甲拔除术后的创面愈合,减少换药次数,减轻换药疼痛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