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穴压豆联合复方桐叶烧伤油对包皮环切术患者围术期焦虑和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耳穴压豆联合复方桐叶烧伤油对包皮环切术患者围手术期焦虑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 年8 月至2023 年11 月在我院使用一次性包皮环切吻合器进行包皮环切手术治疗的10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 例.对照组予包皮环切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予耳穴压豆联合复方桐叶烧伤油干预(术前1d给予耳穴压豆,术后给予复方桐叶烧伤油纱布包扎).比较两组患者未采取任何干预前、术前30 min、术后24 h、术后10d焦虑评分,以及术后24h疼痛评分、首次换药疼痛评分、睡眠觉醒次数、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结果:两组干预前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30 min、术后24 h、术后10d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24h疼痛评分、首次换药疼痛评分、睡眠觉醒次数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豆联合复方桐叶烧伤油在包皮环切术患者中的应用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降低包皮环切术后切口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皮瓣转移联合改良Devine术或改良Brisson术矫正误行包皮环切术的小儿隐匿性阴茎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比较皮瓣转移联合改良Devine术或改良Brisson术矫正误行包皮环切术的小儿隐匿性阴茎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9月-2023年1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误行包皮环切术的隐匿性阴茎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皮瓣转移联合改良Devine术,研究组给予皮瓣转移联合改良Brisson术,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情况、疼痛情况、围手术期应激反应、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及患儿家属满意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4、12和24h的儿童疼痛行为量表(FLACC)评分比较,结果:①不同时间点的FLACC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FLAC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FLACC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24h的肾上腺素(Adr)、皮质醇(Co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阴茎长度均高于术前(P<0.05),研究组术后阴茎长度和阴茎延长长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包皮水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家属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皮瓣转移联合改良Devine术或改良Brisson术矫正误行包皮环切术的小儿隐匿性阴茎均为安全、有效术式,但皮瓣转移联合改良Brisson术在延伸患儿阴茎长度、提升患儿家属满意度方面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方法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的体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改良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方法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和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34例包皮过长及包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2例采用改良型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方法(改良组),112例采用改良前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方法(传统组)。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手术并发症和效果。结果:两组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的术后出血、严重水肿、切口感染和切口裂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3个月复诊,改良组阴茎外观满意率明显高于传统组( P<0.05)。 结论:改良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快速、有效地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的方法,且并发症少,避免了包皮被切除过多或过少,阴茎外形美观,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阴茎背侧皮肤紧缩技术治疗儿童尿道下裂轻度阴茎下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阴茎背侧皮肤紧缩技术治疗儿童尿道下裂轻度阴茎下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95例尿道下裂伴轻度阴茎下弯患儿的临床资料。95例行阴茎皮肤肉膜脱套后均存在阴茎下弯且<30°。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背侧皮肤紧缩组43例,中位年龄1.1(0.4~1.5)岁;术中脱套后尿道开口于阴茎远端36例、近端7例;予背侧皮肤紧缩技术纠正下弯,即脱套后于阴茎背侧根部12点处成形阴茎耻骨角,并于12点处缝合包皮与环切后保留的黏膜领,保持一定张力。背侧中线白膜折叠组52例,中位年龄1.5(0.5~2.6)岁;脱套后尿道开口于阴茎远端41例,近端11例;予背侧中线白膜折叠技术纠正下弯,即脱套后于背侧中线切开Buck筋膜并分离至白膜,行1针或上下两针纵行缝合折叠白膜。两组术中均行人工勃起试验证实阴茎下弯被矫正。术后6、12个月复查,之后每年随访,评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阴茎下弯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6(0.6~3.0)年,所有患儿根据正侧面照片测量显示均无阴茎下弯。术后7例发生尿道皮肤瘘,其中背侧皮肤紧缩组3例,背侧中线白膜折叠组4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95例均未发生尿道狭窄和憩室,无阴茎隐匿。 结论:阴茎背侧皮肤紧缩技术可有效纠正尿道下裂轻度阴茎下弯,术后短期效果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蜕膜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高糖老化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DF)高糖老化模型,探讨人蜕膜间充质干细胞(dMSC)来源外泌体对高糖老化HDF增殖、迁移、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收治的4例男性包茎患者(18~22岁)环切术后废弃包皮组织,分离培养获取原代HDF。取第6代HDF,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糖组和高糖组,分别采用低糖完全培养基和高糖完全培养基进行每72小时换液、不传代培养,10 d后取细胞,于接种后24 h,采用β-半乳糖苷酶试剂盒检测细胞衰老情况;于接种后48 h,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衰老相关蛋白p16、p53表达情况;于接种后24、48、72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于接种后48 h,采用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于接种后24 h,采用Transwell实验测定细胞迁移能力。取人dMSC培养48~72 h,采用差速高速离心法获取其外泌体,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dMSC外泌体形态,采用纳米颗粒追踪分析法检测dMSC外泌体的粒径分布,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dMSC外泌体标志蛋白CD9、肿瘤易感基因101(TSG101)的表达。取dMSC外泌体及前述高糖完全培养基诱导老化的HDF共孵育24 h,采用PKH67试剂盒检测细胞摄取外泌体的情况。取前述高糖完全培养基诱导老化的HDF,同前分为单纯高糖组、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分别于高糖完全培养基中加入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终质量浓度为50 μg/mL dMSC外泌体、终质量浓度为100 μg/mL dMSC外泌体进行常规细胞培养。分组后同前于对应时间点采用CCK-8法和EdU染色法、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及细胞迁移情况。根据前述结果,另取经高糖完全培养基诱导老化的HDF,分为单纯高糖组、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并同前处理。分组培养48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单纯高糖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细胞衰老相关的微小RNA-145-5p(miR-145-5p)、miR-498、miR-503-5p及其靶基因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1D(CAMK1D)、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 PTEN基因)和细胞周期蛋白D1的mRNA表达情况。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 t检验和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接种后24 h,高糖组HDF β-半乳糖苷酶阳性染色率为(38.4±4.2)%,明显高于低糖组的(16.5±2.2)%( t=4.65, P<0.01)。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的衰老相关蛋白p16和p53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低糖组( t值分别为11.85、3.02, P<0.05或 P<0.01)。接种后24、48、72 h,高糖组HDF的增殖活性均明显低于低糖组( t值分别为4.13、9.90、15.12, P<0.01)。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的EdU阳性染色率明显低于低糖组( t=3.83, P<0.05)。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周期的G2/M+S亚群在3个亚群(G0/G1、S和G2/M)的占比明显低于低糖组( t=8.74, P<0.01)。接种后24 h,高糖组HDF穿过Transwell滤膜到达下室的细胞数量为(37±6)个,明显少于低糖组的(74±7)个( t=8.42, P<0.01)。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凋亡率明显高于低糖组( t=8.48, P<0.01)。dMSC外泌体为边缘清晰、大小分布均匀的杯状或者圆形囊泡,粒径基本处于80~200 nm。dMSC外泌体标志性蛋白CD9、TSG101表达均呈阳性。共孵育24 h,外泌体被HDF摄入胞内,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周围。分组培养24、48、72 h,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增殖活性均明显高于单纯高糖组( t值分别为6.36、6.10、7.76,8.92、12.17、10.74, P<0.01),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增殖活性均明显高于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 t值分别为7.92、4.82、4.72, 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比较,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 EdU阳性染色率均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5.32、9.88, P<0.01);与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比较,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 EdU阳性染色率显著升高( t=5.27, 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比较,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中的G0/G1期亚群占比均显著降低( t值分别为3.81、4.31, P<0.05),G2/M+S亚群占比均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3.81、4.31, P<0.05)。分组培养24 h,与单纯高糖组相比,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穿过滤膜的数量均明显增多( t值分别为10.14、13.39 ,P<0.01);与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相比,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穿过滤膜的数量明显增多( t=6.27 ,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比较,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凋亡率均明显降低( t值分别为3.72、5.53, P<0.05或 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相比,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的miR-145-5p、miR-498 mRNA表达量均明显上升( t值分别为13.03、8.90, P<0.01),miR-503-5p 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 t=3.85, P<0.05);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中HDF的CAMK1D、 PTEN基因mRNA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单纯高糖组( t值分别为8.83、5.97, P<0.01),细胞周期蛋白D1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单纯高糖组( t=4.03, P<0.05)。 结论:人dMSC来源外泌体可显著提高高糖老化HDF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抑制其凋亡。这可能与HDF内miR-145-5p和miR-498表达增高抑制了CAMK1D和 PTEN基因的表达及miR-503-5p表达下降促进了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iRNA-1246靶向MAPK14在长波紫外线诱导人成纤维细胞光老化中机制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长波紫外线(UVA)诱导人成纤维细胞(HSF)光老化中miRNA-1246的表达及上调miR-1246表达对靶基因MAPK14及细胞老化的影响。方法:HSF分离自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集的健康儿童包皮环切术后皮肤标本,每日以10 J/cm 2 UVA照射HSF,在初次照射及照射3、7、14 d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miR-1246的表达。将HSF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UVA组、miR-1246组、UVA + miR-1246组,通过慢病毒转染上调miR-1246的表达和照射UVA 14 d后,收集各组细胞,采用MTT检测细胞增殖活性,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细胞老化,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MAPK14、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表达。多组间均数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在照射7 d、14 d时,UVA组HSF的miR-1246相对表达水平(4.69 ± 0.85、3.59 ± 0.45)均低于空白对照组(8.42 ± 0.75、7.61 ± 0.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 29.84、31.93,均 P < 0.01)。上调miR-1246的表达和照射UVA后,MTT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UVA组、miR-1246组、UVA + miR-1246组细胞增殖活性(0.82 ± 0.03、0.23 ± 0.02、0.81 ± 0.02、0.61 ± 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34.90, P < 0.05),UVA组低于空白对照组( t = 28.14, P < 0.01),UVA + miR-1246组低于miR-1246组( t = 10.61, P < 0.01),高于UVA组( t = 20.30, P < 0.01)。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显示,4组老化细胞阳性率(3.93% ± 1.11%、81.29% ± 2.53%、5.50% ± 1.15%、54.13% ± 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16.14, P < 0.05),其中UVA组高于空白对照组( t = 48.46, P < 0.01),而UVA + miR-1246组高于miR-1246组( t = 35.31, P < 0.01),低于UVA组( t = 14.32, P < 0.01)。RT-PCR和Western印迹均显示,4组细胞MAPK14、MMP-1的mRNA、蛋白相对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其中UVA组高于空白对照组( P < 0.05),UVA + miR-1246组高于miR-1246组( P < 0.05),低于UVA组( P < 0.05)。 结论:UVA照射诱导的HSF光老化中,miR-1246的表达受到抑制,上调miR-1246的表达可抑制其靶基因MAPK14及老化相关蛋白MMP-1的表达,起到抗细胞光老化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阴茎背神经选择性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早泄的安全性和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阴茎背神经选择性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早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47例原发性早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原发性早泄的临床特征。年龄(31.4±5.7)岁。病程(9.6±5.1)年。已婚29例(65.9%),未婚15例(34.1%)。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评分(23.6±1.2)分。早泄诊断工具量表(PEDT)评分(15.2±2.7)分。射精控制能力评分(10.1±1.5)分。患者性生活满意度评分(2.3±1.7)分。性伴侣性生活满意度评分(2.3±1.3)分。夜间阴茎勃起试验(NPT):Ⅲ级硬度19例、Ⅳ级硬度28例。阴道内射精潜伏时间(IELT)(0.9±0.5)min。所有患者均接受阴茎背神经选择性切除术。距冠状沟0.6~0.8 cm做环形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距冠状沟0.8~1.5 cm分离阴茎筋膜组织后将阴茎皮肤脱套至阴茎根部。在阴茎背深静脉、阴茎背动脉解剖层次的上面可见阴茎背神经,以阴茎背侧正中12点为中心向两侧分离显露阴茎背神经,至阴茎腹侧达尿道海绵体处,用丝线提起分离的阴茎背神经。根据神经分布均衡原则,在阴茎头3、9、12点各保留1支,保留3~4支阴茎背神经,如保留的阴茎背神经横径>1.5 mm,继续向远端分离至接近阴茎头处,使保留的阴茎背神经横径<1.5 mm。记录术中发现的阴茎背神经总数和保留数量。术后3、6、12、24个月随访IELT、射精控制能力评分、患者和性伴侣性生活满意度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本研究4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每例术中发现阴茎背神经总数为(9.8±1.6)支,其中14支1例,13支1例,12支6例,11支5例,10支8例,9支20例,8支5例,6支1例。44例获得随访,失访3例,随访时间(35.0±10.2)个月。术后3、6、12、24个月的IELT分别为(3.8±2.1)、(4.1±2.3)、(4.8±2.4)、(4.2±2.3)min,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射精控制能力评分分别为(5.9±2.9)、(6.7±2.9)、(4.7±2.7)、(6.7±3.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性生活满意度评分分别为(6.4±3.3)、(6.8±3.6)、(8.1±3.6)、(6.8±3.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性伴侣性生活满意度评分分别为(5.8±2.9)、(6.7±3.3)、(8.6±3.5)、(6.7±3.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手术疗效评估标准:术后3、6、12、24个月有效例数分别为36例(81.8%)、37例(84.1%)、39例(88.6%)、38例(86.4%)。44例中,术后出现局部疼痛1例(2.3%),系带水肿3例(6.8%),皮下硬结1例(2.3%),包皮外形不佳2例(4.5%),阴茎头感觉异常3例(6.8%)。其余病例未发生阴茎异常勃起和勃起功能障碍。 结论:阴茎背神经选择性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早泄,可有效改善患者早泄症状,提高性生活质量,手术效果理想,并发症少,安全、可行,可用于治疗非手术疗法无法获得满意疗效和自愿放弃非手术疗法的原发性早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尖锐湿疣疣体内高迁移率族蛋白B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尖锐湿疣(CA)疣体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的初发CA患者64例(初发组)和复发CA患者48例(复发组),另选择同期31例接受包皮环切术患者以及19例女性性器官美容整形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正常包皮及健康外阴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患者疣体内HMGB1水平,并对疣体内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配体(sFasL)、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sFas)、生存素(Survivin) 、caspase-3表达量进行测定,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三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7、IL-23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初发组、复发组、对照组HMGB1 mRNA表达量分别为1.96 ± 0.20、1.53 ± 0.14、1.05 ± 0.11,三组HMGB1 mRNA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15.20, P<0.05);初发组疣体内HMGB1 mRNA表达量高于复发组、对照组,而复发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初发组疣体内sFas、Bcl-2、sFasL 、caspase-3 mRNA表达量低于复发组、对照组(0.52 ± 0.08比0.82 ± 0.16和1.10 ± 0.19、0.50 ± 0.05比0.79 ± 0.13和1.08 ± 0.21、0.47 ± 0.06比0.81 ± 0.15和1.01 ± 0.19、0.35 ± 0.04比0.68 ± 0.09和0.91 ± 0.16),而复发组上述指标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初发组疣体内Survivin mRNA表达量高于复发组、对照组(2.14 ± 0.40比1.60 ± 0.27和0.99 ± 0.18),而复发组Survivin mRNA表达量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初发组血清TNF-α、IL-6水平低于复发组、对照组[(20.08 ± 1.95) μg/L比(26.93 ± 2.74)和(37.65 ± 3.83) μg/L、(31.05 ± 3.24) μg/L比(38.13 ± 3.76)和(45.98 ± 4.69) μg/L],而复发组上述指标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初发组血清IL-17、IL-23水平高于复发组、对照组[(423.71 ± 28.68) ng/L比(384.26 ± 21.70)和(335.43 ± 19.65)ng/L、(289.50 ± 18.53) ng/L比(251.07 ± 15.96)和(214.67 ± 13.20) ng/L],而复发组血清IL-17、IL-23水平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A患者疣体内HMGB1 mRNA表达与疣体内caspase-3、sFas、Bcl-2、sFasL mRNA表达呈负相关( r = - 0.602、-0.734、- 0.692、- 0.717, P<0.05),与Survivin mRNA表达呈正相关( r = 0.645, P<0.05);CA患者疣体内HMGB1 mRNA表达与血清IL-17、IL-23水平呈正相关( r = 0.673、0.685, P<0.05),与TNF-α、IL-6水平呈负相关( r = - 0.698、- 0.764, P<0.05)。 结论:尖锐湿疣患者疣体内HMGB1存在明显异常,并与细胞凋亡以及免疫、炎性相关因子异常密切相关,可能共同参与CA的发生、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脂肪来源干细胞胞外囊泡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通路抑制瘢痕增生的分子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细胞外囊泡(ASC-EVs)对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脂肪干细胞来源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美容科行吸脂术患者的抽吸脂肪。真皮成纤维细胞来源于同一科室包皮环切术患者自愿捐赠的皮肤组织。将脂肪抽吸物离心纯化后经酶消化提取脂肪来源于细胞(ASCs),扩增后行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蛋白标记物。收集第3~5代ASCs上清液提取胞外囊泡(EVs),透射电镜观察微观形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NanoSight检测粒径分布,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膜表面标志性蛋白CD63、Alix和TSG101。用PKH67荧光标记的ASC-EVs与真皮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后,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对EVs的摄取情况。通过TGF-β1持续诱导真皮成纤维细胞5 d,并添加50、100 μg/ml浓度的ASC-EVs,通过免疫荧光染色,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以及Smad-2/3/4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结果提示,第3代ASCs表面标记物CD73、CD49d、CD90、CD105为阳性,CD34、CD45为阴性。透射电镜下ASC-EVs为圆形膜性囊泡,边缘清晰,由双层磷脂膜包裹。95%以上的ASC-EVs粒径为(30.0~261.0)nm,平均(166.0±86.1)nm。EVs高表达标志蛋白CD63、Alix和TSG101。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携带绿色荧光的ASC-EVs被真皮成纤维细胞摄取并分布在胞浆内,部分ASC-EVs在细胞核周围分布。α-SMA免疫荧光染色后,经连续5 d的TGF-β1诱导,共聚焦显微镜下见真皮成纤维细胞中α-SMA绿色荧光的表达显著提高,而采用50 μg/ml和100 μg/ml ASC-EVs作用的真皮成纤维细胞中,α-SMA的表达较未经ASC-EVs作用的真皮成纤维细胞显著降低,但不呈现浓度依赖;细胞α-SMA和Smad-2/3/4的mRNA转录水平较未经ASC-EVs作用的真皮成纤维细胞显著下降,α-SMA和Smad-2/3/4的蛋白表达也显著降低。此外,ASC-EVs可显著降低细胞分泌至上清液中的Ⅰ型胶原的含量,但对Ⅲ型胶原的分泌量无明显干预作用。结论:ASC-EVs抑制瘢痕增生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真皮成纤维细胞中TGF-β-Smad信号通路,干扰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减少Ⅰ型胶原分泌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阴囊成形术治疗儿童蹼状阴茎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介绍1种改良的阴囊成形术在儿童蹼状阴茎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2012年6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58例蹼状阴茎患儿进行治疗效果分析。采用包皮环切吻合器联合改良阴囊成形术修复蹼状阴茎并包茎患儿26例作为改良阴囊成形组,另32例蹼状阴茎并包茎患儿行V-Y阴囊成形术作为V-Y阴囊成形组。比较2组患儿蹼状阴茎的疗效。结果:V-Y阴囊成形术组与改良阴囊成形术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6.0±2.4) min和(28.0±3.2) min;患儿术后阴茎外露长度增加长度分别为(0.30±0.06) cm和(0.40±0.06) cm;父母满意度评分分别为(3.80±0.47)分和(4.70±0.56)分,2组患儿手术平均时间和术后阴茎外露增加长度及父母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703、6.061、6.652,均 P<0.05)。2组患儿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包皮环切联合改良阴囊成形术治疗儿童蹼状阴茎术后外观良好,家长满意度高,易于临床实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