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P患者外周血Tph细胞比例及亚群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辅助T(Tph)细胞比例及其亚群分布情况,探讨ITP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25例ITP患者及25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Tph细胞比例及其亚群分布情况.结果:ITP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中效应记忆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ITP患者的Tph细胞比例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且ITP患者Tph细胞大部分为效应记忆T细胞;Tph细胞与Tfh细胞一样表达共刺激分子ICOS和CD84;Tph细胞主要为Tph2亚型,但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TP患者Tph1型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结论:ITP患者外周血中Tph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尤其是Tph1型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ph细胞的异常可能为ITP的发病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胸腺肽α1联合XELOX方案治疗结直肠癌术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观察胸腺肽α1注射剂联合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XELOX)方案对结直肠癌术患者循环肿瘤细胞(CTC)和血清癌胚抗原(CEA)、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CA125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接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按队列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予以辅助化疗XELOX方案,第1天给予135 mg·m-2奥沙利铂,静脉滴注3 h,1 000 mg·m-2卡培他滨片,bid,口服,连用2周、停用1周;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胸腺肽α1每次1.6 mg,qod,皮下注射.2组患者均治疗6个疗程,每个疗程3周.比较2组患者的CTC计数、血清肿瘤标志物、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炎症因子、生存质量、安全性、术后2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以及安全性.结果 试验组入组56例、对照组入组5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术后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7.50%(49例/56例)和70.00%(35例/50例),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CTC计数分别为(1.21±0.39)和(1.52±0.46)个,血清 CEA 水平分别为(18.52±4.17)和(23.26±4.84)μg·L-1,CA19-9 水平分别为(63.94±10.22)和(69.73±12.35)U·L-1,CA125 水平分别为(40.66±9.29)和(46.79±10.24)U·L-1,外周血 CD4+/CD8+比值分别为1.38±0.18和1.24±0.16,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分别为(32.04±5.57)和(37.26±6.18)ng·L-1,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分别为(43.96±4.83)和(51.83±5.97)ng·L-1,Karnofsky 功能状态评分分别为(86.77±6.91)和(82.23±5.32)分,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核心量表评分分别为(69.12±9.76)和(75.06±9.84)分,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期间,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率分别为48.21%和76.00%,肝功能异常率分别为10.71%和40.00%,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胸腺肽α1注射剂联合XELOX方案辅助化疗可有效降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血清CEA、CA19-9、CA125水平,可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合并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合并自身免疫性脑炎(AE)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20年12月28日第九四〇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因AA接受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后发生AE患者(患者1)为研究对象。患者1为男性、30岁。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其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与诊疗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患者1的随访,截至2023年9月30日。以"造血干细胞移植""脑炎""脑膜炎""自身免疫性脑炎""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encephalitis""meningitis""autoimmune encephalitis"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万方数据服务知识平台、中国知网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中,检索血液病患者接受allo-HSCT后发生AE的相关研究文献。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以上数据库建立至2023年12月。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并且与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患者1因"allo-HSCT后42 +个月,肌无力1 +个月"于2020年12月28日第九四〇医院血液科入院治疗。①患者1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下。脑脊液压力为350 mmH 2O(1 mmH 2O=9.81 Pa);脑脊液生化检查:Cl -浓度为129.4 mmol/L,葡萄糖水平为2.85 mmol/L,蛋白定量为879.0 mg/L;脑脊液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WBC)为15×10 6/L,蛋白定性呈阳性;外周血感染相关检测:降钙素原(PCT)水平为0.047 ng/mL,白细胞介素(IL)-6水平为2.0 pg/mL;外周血血培养、血清及脑脊液病毒系列检查、脑脊液墨汁染色、脑脊液细菌及真菌培养结果均呈阴性;脑脊液及血清AE相关抗体均呈阴性。②患者1影像学检查结果如下。头颅MRI检查结果提示,双侧大脑半球、中脑、小脑中脚见大致呈对称分布的片状稍长T2信号影,弥散加权成像(DWI)提示双侧大脑半球、中脑、小脑中脚高信号。③临床诊断:患者1于2021年1月14日被确诊为自身抗体呈阴性AE。④治疗及转归:对患者1采取镇静、输注大剂量甲泼尼龙、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抗癫痫、脱水降颅压、抗感染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后,体温逐渐正常,可脱离呼吸机自主呼吸,提示治疗有效。3月3日,患者1出院时可在家属搀扶下行走,四肢肌张力、腱反射正常,一般情况好转,病情稳定。⑤随访及预后:患者1于随访期内规律复诊,9月30日复诊结果显示,AE后遗症症状明显,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精神行为异常等。⑥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检索到3篇关于allo-HSCT后发生AE的相关研究文献,共计4例患者(患者2~4),包括患者1在内的5例allo-HSCT后合并AE患者被纳入以下研究。这5例患者allo-HSCT后,均出现中枢神经系统(CNS)症状,经头颅MRI、脑脊液AE相关抗体检测,最后均被诊断AE。对其均采取糖皮质激素、CD20单克隆抗体、IVIG等治疗后,其CNS症状均有所改善。 结论:血液肿瘤患者在接受allo-HSCT后免疫重建过程中,若出现CNS症状,需尽早完善头颅MRI、脑脊液抗体检测排查AE可能。一旦患者被诊断为allo-HSCT后合并AE,应立即采取糖皮质激素联合IVIG等治疗,以挽救其生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调节性B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与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克罗恩病临床疗效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Breg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与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克罗恩病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集32例活动期克罗恩病患者和33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取空腹静脉血5 ml,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经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s中Breg细胞(CD3 -CD19 +IL-10 +B细胞)占B细胞的比例,以及Treg细胞(CD4 +CD25 +Foxp3 +T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例。克罗恩病患者于第0、2、6周静脉注射英夫利昔单抗(5 mg/kg)诱导缓解,其后每隔8周给予相同剂量的英夫利昔单抗维持治疗。于第14周再次检测PBMCs中Breg细胞比例和Treg细胞比例,并与第0周进行比较。同时,克罗恩病患者分别于第0周和第14周检测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沉降率辅助评估英夫利昔单抗疗效。 结果: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前,克罗恩病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整体比较,PBMCs中Breg细胞比例较高[(3.15±1.17)%比(2.64±0.38)%, P=0.024],Treg细胞比例较低[(2.15±0.49)%比(4.25±0.41)%, P<0.001]。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前和治疗第14周,克罗恩病组中Breg细胞比例和Treg细胞比例均呈独立正相关( r=0.628, P<0.001; r=0.749, P<0.001)。治疗第14周,根据症状、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内镜下黏膜愈合进行评估。CDAI<150且内镜下黏膜愈合者定义为缓解组(R组),CDAI≥150或内镜下黏膜未愈合者为未缓解组(N组)。治疗第14周与治疗前比较,R组中Breg细胞比例和Treg细胞比例均显著增高[(5.89±2.60)%比(3.19±1.27)%, P<0.001;(4.59±0.72)%比(2.08±0.47)%, P<0.001],CDAI和CR P均显著降低[CDAI:(63.19±14.69)比(195.62±58.13), P<0.001;CRP:(3.65±2.23) mg/L比(29.80±30.06) mg/L, P<0.001]。治疗前和第14周,克罗恩病患者中Breg细胞比例和Treg细胞比例与CRP( r=-0.279, P=0.026; r=-0.406, P=0.001)和CDAI( r=-0.409, P=0.001; r=-0.708, P<0.001)始终呈独立负相关。治疗第14周,ROC曲线分析显示"Breg细胞比例+Treg细胞比例"对英夫利昔单抗疗效的预测价值高于其他参数(曲线下面积:0.782,截断值:0.895 5, P=0.034)。 结论:Breg细胞和Treg细胞不仅与克罗恩病疾病活动密切相关,而且在活动期克罗恩病患者中,联合检测这两类免疫细胞对英夫利昔单抗疗效的预测价值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Notch信号通路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骨髓衰竭性疾病,表现为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低下,伴贫血、感染和出血等。AA发病机制复杂,而近年来发现Notch信号通路在AA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Notch信号通路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调控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参与AA患者骨髓微环境的改变,如成脂分化、成骨分化等,并且可通过调控T细胞介导的T盒转录因子(T-bet)表达促进AA患者Th1极化,以及增强终末效应(TE)CD8 + T细胞功能及γ干扰素表达,调控树突状细胞(DC)及巨噬细胞亚型。此外,Notch信号通路对造血干细胞(HSC)的自我更新与分化也发挥重要作用。笔者拟就Notch信号通路对AA患者骨髓微环境、HSC、免疫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讨其在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期为针对Notch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长病程1型糖尿病患者残余胰岛功能与自身免疫状态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长病程1型糖尿病(T1DM)患者残余胰岛功能与自身免疫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配体法测定的血清C肽对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T1DM综合管理门诊中长病程(病程≥10年)自身免疫T1DM患者的胰岛功能进行评价。将空腹或餐后2 h C肽高于仪器检测敏感度下限(16.7 pmol/L)定义为胰岛功能存留,否则为胰岛功能丧失。筛查并入组所有胰岛功能存留患者(19例),同时入组性别、年龄、病程、体质指数(BMI)匹配的胰岛功能丧失患者(19例)及健康对照(19例)。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Th1辅助细胞(Th1)、Th2辅助细胞(Th2)、Th17辅助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及B淋巴细胞亚群:边缘区B细胞(MZB)、滤泡状B细胞(FoB)、分泌白细胞介素10的调节性B细胞(B10)频率及CD4+T、CD8+T、CD19+B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的表达水平;测定研究对象空腹血清中炎症因子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受体抗体(IL-1RA)、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p40亚基(IL-12p40)、白细胞介素-12p70亚基(IL-12p70)、白细胞介素-23(IL-23)及干扰素诱生蛋白-10(IP-10)的水平。比较上述指标在胰岛功能存留组、胰岛功能丧失组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的差异。结果:19例胰岛功能存留组患者中男性占42.1%(8例),年龄[ M( Q1, Q3)]为29.0(23.0,40.0)岁,病程[ M( Q1, Q3)]为11.0(10.0,14.0)年;19例胰岛功能丧失组患者中男性占42.1%(8例),年龄[ M( Q1, Q3)]为30.0(23.0,40.0)岁,病程[ M( Q1, Q3)]为12.0(10.0,15.0)年;19例健康对照中男性占42.1%(8例),年龄[ M( Q1, Q3)]为29.0(24.0,40.0)岁。健康对照、胰岛功能丧失组、胰岛功能存留组患者Th1细胞频率[ M( Q1, Q3)]分别为9.93%(7.45%,15.20%)、14.90%(11.70%,18.00%)、10.20%(6.93%,15.80%)( P=0.015);Treg细胞频率[ M( Q1, Q3)]分别为3.52%(2.92%,5.68%)、2.88%(1.64%,3.22%)、3.12%(2.81%,4.81%)( P=0.005);B淋巴细胞表面PD-1分子表达比例[ M( Q1, Q3)]分别为4.69%(2.64%,6.37%)、2.11%(1.45%,3.63%)、4.20%(2.53%,6.01%)( P=0.003);血清IL-6水平[ M( Q1, Q3)]分别为26.43(18.06,33.35)ng/L、42.97(25.52,66.30)ng/L、22.07(14.85,34.45)ng/L( P=0.006);血清IP-10水平[ M( Q1, Q3)]分别为107.39(76.19,126.07)ng/L、188.82(131.27,348.18)ng/L、128.26(114.31,136.50)ng/L( P<0.001)。两两比较发现,胰岛功能丧失组Th1细胞频率、血清 IL-6、IP-10水平均分别高于胰岛功能存留组及健康对照,Treg细胞频率、B 淋巴细胞表面 PD-1 分子表达比例均分别低于胰岛功能存留组及健康对照(均 P<0.05)。 结论:胰岛功能存留的长病程T1DM患者外周血Th1细胞频率、IL-6、IP-10因子水平更低,Treg细胞频率、B细胞表面PD-1分子水平更高,提示存在更强的自身免疫耐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周血滤泡调节性T细胞/滤泡辅助性T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尘螨变应性哮喘患儿中的变化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尘螨变应性哮喘患儿外周血滤泡调节性T(T FR)细胞/滤泡辅助性T(T FH)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25例急性发作期尘螨变应性哮喘患儿(哮喘组)和同期16例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儿童(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2组外周血T FR细胞、T FH细胞比例;流式细胞微球芯片捕获法检测2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IL-21]水平;荧光酶免疫技术检测2组尘螨特异性IgE(sIgE)水平;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采用 t检验进行组间分析,指标间相关性采用 Spearman秩相关分析。 结果:哮喘组T FR细胞/T FH细胞免疫失衡。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哮喘组T FR细胞比例较低[(0.11±0.03)%比(0.13±0.03)%],T FH细胞比例较高[(5.07±1.75)%比(3.80±1.60)%],T FR细胞/T FH细胞比值较低(0.02±0.01比0.05±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29、2.30、3.71,均 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哮喘组IL-21水平较高[(547.85±195.13) ng/L比(404.94±110.41) ng/L],IL-10水平较低[(10.18±3.49) ng/L比(14.79±5.65)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60、3.15,均 P<0.05)。哮喘组T FR细胞/T FH细胞比值与sIgE呈负相关( r=-0.444 2, P=0.026 1),与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无相关性( r=-0.135 2, P=0.519 3)。 结论:尘螨变应性哮喘患儿存在T FR细胞/T FH细胞亚群失衡,失衡的T FR细胞、T FH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L-10、IL-21可能参与调控哮喘sIgE的生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消退素D1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小鼠的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消退素D1(RvD1)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模型小鼠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8周龄雌性MRL/lpr小鼠(SLE小鼠模型,12只)和ICR小鼠(健康对照小鼠,6只),将MRL/lpr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磷酸缓冲溶液(PBS)组和RvD1组(每组各6只),尾静脉分别注射0.2 ml PBS和5 μg/kg RvD1,8周后检测PBS组和RvD1组小鼠血清抗双链DNA(dsDNA)抗体、尿蛋白和滤泡辅助T细胞(Tfh)比例。处死小鼠后分离PBS组小鼠脾脏CD4 +T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CD4 +T细胞+二甲基亚砜(DMSO)(A组)、CD4 +T细胞+RvD1(B组)、初始CD4 +T细胞+DMSO(C组)、初始CD4 +T细胞+RvD1(D组),检测各组细胞E26转录因子1(ETS1)mRNA的表达水平和Tfh比例和分化情况。将miR-338-3p抑制剂与PBS组脾脏CD4 +T细胞或初始CD4 +T细胞共培养,检测细胞ETS1 mRNA的表达水平和Tfh的分化情况。用shRNA-circ_0006779慢病毒或空载慢病毒感染ICR组小鼠的脾脏CD4 +T细胞,检测各组细胞miR-338-3p mRNA、ETS1 mRNA的水平和Tfh的分化情况(细胞实验的筛孔数均为5)。 结果:RvD1组小鼠脾脏CD4 +T细胞ETS1 mRNA表达量高于PBS组(1.00±0.33比0.34±0.13, P=0.014);RvD1组小鼠脾重、血清抗dsDNA抗体水平、尿蛋白水平、Tfh细胞比例均低于PBS组(均 P<0.05)。RvD1与CD4 +T细胞体外共培养结果发现:B组CD4 +T细胞ETS1 mRNA表达量高于A组(1.00±0.08比0.25±0.05, P<0.001)、Tfh比例低于A组(16.06%±3.06%比21.76%±3.42%, P=0.020);RvD1与初始CD4 +T细胞体外共培养结果发现:D组初始CD4 +T ETS1 mRNA表达量高于C组(1.00±0.25比0.21±0.16, P<0.001)、Tfh分化程度低于C组(8.81%±1.01%比12.60%±1.86%, P=0.011)。与不加miR-338-3p抑制剂相比,miR-338-3p抑制剂可以增加PBS组CD4 +T细胞ETS1 mRNA表达量(1.00±0.24比0.10±0.01, P<0.001),降低Tfh细胞分化程度(9.56%±1.53%比13.60%±1.32%, P<0.001);与空载慢病毒组相比,shRNA-circ_0006779慢病毒可以增加ICR组CD4 +T细胞miR-338-3p水平(1.00±0.22比1.38±0.21, P=0.002),降低ETS1 mRNA水平(0.76±0.13比1.00±0.14, P=0.005),提高Tfh细胞分化程度(4.00%±0.65%比1.68%±0.60%, P<0.001)。 结论:RvD1通过circ_0006779/miRNA-3384-3p/ETS1轴抑制Tfh细胞分化,治疗小鼠的SLE。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川崎病白细胞介素-4基因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改变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4(IL-4)基因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水平改变及其在川崎病(K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就诊的KD患儿36例为研究对象,同年龄健康儿童28例作为对照组。KD患儿分别于急性期及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有效后4~5 d取血备检。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CD4 + T淋巴细胞IL-4基因启动子、增强子Va组蛋白H4乙酰化和p300、CREB结合蛋白(CBP)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Ⅱ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Th2)(CD4 + IL-4 +)比例及CD4 + T淋巴细胞中磷酸化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6(pSTAT6)、GATA结合蛋白3(GATA3)、活化T细胞核因子1(NFAT1)、Ⅱ型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TGF-βRⅡ)、磷酸化L型氨基酸转运蛋白1(pLAT1)蛋白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CD4 + T淋巴细胞IL-4、IL-5、IL-13、IL-4受体α(IL-4Rα)、Ⅰ型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TGF-βRⅠ)、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4(SOX4) 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IL-4、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 结果:1.KD患儿Th2细胞比例、功能相关分子(IL-4、IL-5和IL-13)表达及IL-4基因启动子、增强子Va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冠状动脉损伤组(CAL)前述指标均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NCA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经IVIG治疗后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与对照组比较KD患儿外周血CD4 + T淋巴细胞p300、CBP与IL-4基因启动子、增强子Va结合水平明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p300与IL-4基因启动子、增强子Va结合水平与后者表达均呈正相关( r=0.72、0.43,均 P<0.05),经IVIG治疗后呈不同程度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CAL组p300、CBP与IL-4基因启动子、增强子Va结合水平明显高于NCA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3.与对照组比较,KD患儿血浆IL-4水平及CD4 + T淋巴细胞IL-4Rα/STAT6/GATA-3、pLAT1/NFATc1表达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血浆TGF-β水平及下游信号分子TGF-βRⅡ/TGF-βRⅠ/SOX4表达明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CAL组血浆IL-4水平及CD4 + T淋巴细胞IL-4Rα/STAT6/GATA-3、pLAT1/NFATc1表达均高于NCAL组,血浆TGF-β水平及下游信号分子TGF-βRⅡ/TGF-βRⅠ/SOX4表达低于NCA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经IVIG治疗后呈不同程度的回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IL-4基因组蛋白H4过度乙酰化可能是导致KD患儿免疫功能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补体C5a通过调节树突细胞功能诱导Treg/Th17参与脓毒症的发病过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脓毒症发病机制中补体C5a参与免疫调节的机制。方法:选择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盲肠结扎穿孔术(CLP)模型组(CLP组)和CLP+抗C5a单克隆抗体干预组(CLP+anti-C5a组),每组20只。构建CLP诱发脓毒症模型;Sham组只开腹不进行结扎穿孔。CLP+anti-C5a组于制模后立即腹腔注射抗C5a单克隆抗体0.15 mg干预;Sham组和CLP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采用Kaplan-Meier法对各组小鼠进行累积生存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术后24、48、72 h外周血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2、IL-4)及γ-干扰素(IFN-γ)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术后48 h肺组织及肾组织C5a受体(C5aR)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术后48 h脾脏单个核细胞中树突细胞(DC)、调节性T细胞(Treg)和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比例。结果:CLP组小鼠7 d累积生存率较Sham组明显下降(30.00%比100.00%;Log-Rank检验: χ2=47.470, P<0.001);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12及IL-4水平于术后24 h先反应性升高,48 h明显下降,随后于72 h逐渐升高,而IFN-γ水平于术后24 h开始持续升高至72 h;免疫组化显示,CLP组术后48 h肺组织和肾组织内皮细胞中均有大量C5aR表达;与Sham组比较,脾脏单个核细胞中DC比例〔(1.80±0.30)%比(6.90±1.20)%, P<0.05〕及Treg比例〔(0.38±0.02)%比(4.00±0.50)%, P<0.05〕均明显下降,Th17比例明显升高〔(0.83±0.08)%比(0.32±0.03)%, P<0.05〕,提示免疫细胞比例失衡,免疫功能紊乱。给予抗C5a单克隆抗体干预后,小鼠7 d累积生存率较CLP组明显升高(54.54%比30.00%;Log-Rank检验: χ2=28.090, P<0.001);血清TNF-α、IL-12和IFN-γ水平进一步升高,而IL-4水平明显下降;肺组织及肾组织C5aR表达较CLP组显著减少;脾脏中成熟DC比例〔(5.10±1.20)%比(1.80±0.30)%, P<0.05〕和Treg比例〔(2.58±0.05)%比(0.38±0.02)%, P<0.05〕较CLP组明显升高,Th17比例较CLP组明显降低〔(0.54±0.05)%比(0.83±0.08)%, P<0.05〕。 结论:初步判断抗C5a单克隆抗体可能通过改善脾脏中成熟DC及T细胞极化状态进而改善脓毒症预后,C5a在脓毒症细胞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