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外科术后防脱落止血袋的设计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重组人凝血酶在肝脏切除术中止血效果的随机对照Ⅲ期临床试验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重组人凝血酶对经外科常规止血后依然渗血的肝脏创面的止血疗效、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分层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Ⅲ期试验,计划在33家研究中心入组510例受试者,凝血酶组与安慰剂组为2∶1分层随机分配。在大约70%受试者完成观察后进行期中分析,期中分析结果支持有效则研究提前终止。主要疗效终点为可评价出血点的6 min内止血率。术后1个月进行安全性分析,同时评估抗药物抗体(ADA)及中和抗体的阳性率。结果:截止期中分析,共348例受试者接受随机且给予研究药物,其中男215例,女133例,年龄19~69(52.9±10.9)岁,凝血酶组232例,安慰剂组116例,两组基线特征均衡可比。6 min内止血率凝血酶组和安慰剂组分别为71.6%(95% CI:65.75%~77.36%)和44.0%(95% CI:34.93%~53.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研究中无≥3级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和药物相关死亡报告。受试者在使用重组人凝血酶后,无免疫增强ADA发生,也无免疫诱导ADA发生。 结论:重组人凝血酶用于肝脏切除术中创面渗血的止血效果显著,安全性良好,且显示出低免疫原性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严重创伤出血救治中的生命支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失血性休克和致死性出血是战伤和非战伤死亡的主要原因,占手术室内死亡的80%以上,占创伤24 h内死亡的70%以上。此类患者救治是创伤中心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核心问题。院前损害控制性复苏措施,包括遵循ABCs法则,基于院前转运时间实施相应的输血、输液策略,基于具体伤情维持血压、使用氨甲环酸等;院内损害控制性复苏的核心是大量输血,及早纠正创伤性凝血病。院前损害控制性外科主要包括颈椎等脊柱的保护、骨盆带固定、胸腔闭式引流、直接压迫止血等,针对不可压迫致命性出血的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是最有希望的救命技术。院内损害控制性外科包括损害控制性剖腹、剖胸、骨科手术和开颅手术等。只有在黄金时间内配合实施损害控制性外科手术和损害控制性复苏,才能最终挽救此类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肋间超微创切口封堵干下型室间隔缺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肋间超微创切口封堵干下型室间隔缺损(DCVSD)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共完成食管超声引导下肋间超微创切口DCVSD封堵术共82例,分析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相关数据,术后定期随访评估手术效果。结果:82例患儿,术中2例因穿刺点出血,止血导致开关胸时间延长。余患儿总手术时间24~72(47.54±12.06)min,其中放伞时间5~37(16.16±8.01)min,开关胸时间14~59(31.56±9.58)min。术后2例出现心包积液,出院时间超过2周,余患儿术后住院时间3~9(5.79±1.45)天。所有患儿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2~30个月,恢复顺利,无并发症。结论: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肋间超微创封堵DCVSD安全有效,手术创伤小,可在DCVSD选择性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单一掌侧横切口入路与改良Henry入路在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中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单一掌侧横切口入路与改良Henry入路在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创伤骨科采用经单一掌侧横切口入路或改良Henry入路联合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的8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男25例,女57例;年龄(53.8±12.7)岁。按照手术切口不同,分为单一横切口组( n=42)和改良Henry组( n=40)。记录并比较患者致伤原因、受伤部位、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AO分型、手术止血带时间、切口长度、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SAS & OSAS)、末次随访时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等。 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8.2±3.5)个月随访。随访期间单一横切口组1例出现正中神经掌皮支损伤,无感染、骨不连、内固定失效及肌腱损伤等其他并发症。单一横切口组切口长度[(2.4±0.9)cm]显著短于改良Henry组[(5.3±1.6)cm];单一横切口组OSAS评分[(8.1±4.2)分]和PSAS评分[(10.1±5.8)分]均优于改良Henry组[(10.3±5.7)、(14.7±6.4)分],以上项目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在止血带时间、骨折复位质量及末次随访时DASH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改良Henry入路相比,单一掌侧横切口的微创入路在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更美观,且术后患者也可以迅速恢复工作和学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导管动脉内栓塞术与剖腹手术治疗严重肝外伤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经导管动脉内栓塞术(TAE)与剖腹手术治疗严重肝外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12月至2020年6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厦门大学医学院附属东南医院)收治的48例严重肝外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16~75岁[(45.7±6.2)岁]。美国创伤外科学会(AAST)分级Ⅲ级25例,Ⅳ级15例,Ⅴ级8例。患者经扩容、止血等一般救治后,26例行TAE治疗(TAE组),22例行剖腹手术(剖腹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1 d红细胞、血红蛋白、血肌酐水平;术前及术后1,3,7 d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60个月[(17.1±9.1)个月]。TAE组手术时间为(65.7±9.2)min,住院时间为(21.6±6.6)d,显著短于剖腹组的(162.5±28.1)min、(31.5±7.4)d( P<0.05或0.01)。两组术前及术后1 d红细胞、血红蛋白、血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两组术前ALT、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1,3,7 d TAE组血清ALT分别为1 154(884,1 698)U/L、(975.3±400.9)U/L、(403.4±232.9)U/L,显著低于剖腹组的2 053(1 965,2 132)U/L、(1 604.1±188.2)U/L、(915.3±160.5)U/L;AST分别为(1 313.2±542.0)U/L、525(302,971)U/L、174(84,324)U/L,显著低于剖腹组的(1 962.9±245.4)U/L、1 478(1 089,1 677)U/L、837(674,1 006)U/L( P<0.05或0.01)。TAE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9%(7/26),显著低于剖腹组的59.1%(13/22)( P<0.05)。 结论:对于严重肝外伤,TAE较剖腹手术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肝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皮肝胆管穿刺碎石术胆道出血并发症的诊治与预防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管穿刺碎石术胆道出血并发症的诊治与预防。方法:回顾性总结与分析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完成的48例经皮肝胆管穿刺碎石术的病例资料。结果:术后发生胆道出血3例,其中1例考虑胆管黏膜少量出血,经输血、使用止血药、适当补液后停止出血;另1例T管周围窦道少量渗血伴T管内少量血性液体,考虑术中扩张窦道时引起胆管伴行的小动脉或小静脉出血,经压迫后出血停止;还有1例术后15 d T管内短时间引流出血性液体≥100 ml,予以输血制品及保守治疗的同时准备介入治疗,行腹腔动脉造影,发现右肝前叶假性动脉瘤,后行假性动脉瘤栓塞术,栓塞术后10 d出院。结论:胆道出血是经皮肝胆管穿刺碎石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增加对该并发症的了解,为手术安全提供保障,对患者术后加速康复具有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纺锤式"复位法在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介绍一种"纺锤式"肠扭转复位方式治疗肠旋转不良,分析该方法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诊断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纳排标准共收集228例,其中男96例、女132例,年龄8(3,28)d,体重3.5(2.0,4.3)kg。收集患儿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228例均经造影检查诊断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其中174例(174/228,77.6%)因呕吐首次就诊;48例(48/228,21.4%)临床表现为便血;6例(6/228,2.6%)因其他原因行腹部彩超检查发现。手术均在腹腔镜下进行,手术时间(58±15)min,术后开奶时间2.5(1,4)d,住院时间11(9,18)d。44例中转开腹手术,主要原因包括:肠管扩张积气25例(25/44,56.8%)、合并梅克尔憩室15例(15/44,31.8%)、系膜血管破裂腔镜下难以止血4例(4/44,9.0%)。9例术中诊断为肠扭转复发,复发时间最早发生在术后第10天,最晚出现于术后2年6个月。肠扭转复发患儿经二次手术治疗后均治愈出院,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生长发育正常,无一例复发。4例出院后喂养过程中出现呕吐,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腹腔镜下"纺锤式"复位法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操作简单,复位时间短,疗效好,手术容易掌握,可作为一种新的肠扭转复位方法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食管内翻拔脱手术在喉咽部肿瘤及颈段食管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食管内翻拔脱手术在颈部肿瘤(喉咽部及颈段食管)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20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胸外科手术治疗颈部肿瘤(喉咽部及颈段食管)患者238例。男135例,女103例;年龄42~78岁,中位年龄62岁。手术方式包括开放性腹部手术96例,腹腔镜手术142例。分别对腹部术中出血量、腹部手术时间及术后腹腔引流量等指标进行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 χ2检验进行临床特征比较, t检验进行临床指标比较。 结果:全部患者无术中死亡。腹腔镜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管状胃经原食管床牵拉至颈部,完成颈部吻合。1例(0.70%)因主动脉撕裂中转开胸,无术后出血二次手术。无切口感染及伤口液化。开放手术组1例(1.04%)行脾切除,2例(2.08%)切口感染,3例(3.12%)伤口脂肪液化。开放手术组和腹腔镜组术中腹腔出血量分别为(187±28)ml和(79±23)ml( t=1.836, P=0.032);两组术后腹腔引流量分别为(172±33)ml和(56±24)ml( t=1.964, P=0.02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开放手术组和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25±33)min和(118±27)min( t=1.224, P=0.20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较传统开腹手术而言,腹腔镜下食管内翻拔脱手术在喉咽部肿瘤及颈段食管肿瘤治疗中具有切口美观、手术创伤小、术野显露清晰、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符合微创治疗理念。无气腹悬吊装置的应用较好得解决了食管拔脱后纵隔压迫止血及无气腹状态下牵引管状胃至颈部的关键环节,使腹腔镜技术得以应用。但此类手术需严格把握指征,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38例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外科并发症的处理经验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围手术期外科并发症的发生、治疗及预后。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138例胰肾联合移植受者。回顾性分析围手术期外科并发症的种类、发生率、治疗及再手术情况,探讨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其对受者和移植物存活的影响。结果:138例胰肾联合移植受者,按是否发生外科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35例)和无并发症组(103例)。围手术期外科并发症包括:移植胰腺静脉血栓1例(0.72%),移植肾动脉血栓1例(0.72%),消化道出血14例(10.14%),腹腔出血3例(2.17%),移植肾劈裂1例(0.72%),肠漏2例(1.45%),胰漏1例(0.72%),尿漏2例(1.45%),腹腔感染4例(2.90%),完全性肠梗阻9例(6.52%,其中机械性肠梗阻1例)。并发症组受者、移植胰腺、移植肾的4年存活率分别为96.3%、88.9%、82.1%,无并发症组受者、移植胰腺、移植肾的4年存活率分别为100%、100%、98.8%。两组移植肾及胰腺的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005和0.0 018)。 结论:阿加曲班和/或低分子肝素抗凝、黏膜下止血、消化道内镜及肠梗阻导管的应用,可有效预防或治疗外科并发症,有助于改善受者及移植物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