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化型外阴上皮内瘤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外阴鳞状细胞癌约占外阴恶性肿瘤的80%,高级别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是外阴鳞状细胞癌的癌前病变,按照病理机制可分为普通型高级别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密切相关,主要以HPV 16型感染为多见;另一类为HPV不相关的上皮内瘤变,这类癌前病变的病理发生机制目前还在研究中。局部慢性非感染性炎症性外阴皮肤病,如棘层肥厚性皮肤病的慢性单纯性苔藓和苔藓样皮肤病的硬化性苔藓等组织学表现可见于这类病变。根据p53表达的最新研究,HPV不相关的上皮内瘤变可分为:p53突变型,即分化型外阴上皮内瘤变(differentiated-type vulvar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dVIN)和p53野生型,即分化性外生型外阴上皮内病变和外阴棘皮病伴分化改变。以上所述上皮内瘤变或上皮内病变不仅在临床表现上不同,早期病理变化细微,在分子发生机制上也截然不同。因此,此类病变在病理诊断和临床处理方面均具挑战。本文阐述并总结了目前dVIN的国内外病理研究进展和临床意义及临床靶向治疗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子宫骶韧带透明细胞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47岁,既往体健,月经规律。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便秘,持续3 d未排便,无发热、畏寒,腹痛,予麻仁丸对症治疗后,患者可排便,大便成形,偏硬,此后10余天患者服药后可排便,不服药难排便,遂就诊于当地医院,门诊查体可触及明显盆腔包块,外院肠镜示:"直肠巨大隆起,考虑肠外压迫"。外院超声检查提示"盆腔内囊实性包块,性质待定,来源宫颈后唇可能"。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妇科就诊。查体:外阴发育正常;子宫颈光滑,子宫前位,常大,质中,表面光滑,无压痛,活动佳,双侧附件无压痛,未及明显肿块;肛检示子宫后方可及一5 cm肿块,外压肠管,指套无血迹。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2.83 μg/L(正常0~7.0 μg/L),癌胚抗原(CEA)1.18 μg/L(正常0~5.0 μg/L),CA19-9<0.8 kU/L(正常0~37.0 kU/L),CA125为194.6 μg/L(正常0~35 μg/L),CA125高于正常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肛管腺癌合并侵及外阴的肛周Paget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肛周Paget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因其部位隐匿、症状缺乏特异性常被漏诊,多点深层穿刺联合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肛周Paget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治性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本中心借鉴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模式,诊疗1例肛管腺癌合并侵及外阴的肛周Paget病,取得较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透明细胞丘疹病57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透明细胞丘疹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2014年11月至2022年3月诊断的57例透明细胞丘疹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57例患儿中,男30例,女27例;年龄6个月至7岁10个月;发病年龄1 ~ 74个月,39例(68.4%)于婴儿期发病;病程1 ~ 84个月。皮疹主要表现为粟粒至黄豆大小类圆形白色斑疹或1 ~ 2 cm短条状白色斑疹。49例(85.9%)皮疹数量< 20个。好发部位依次为下腹部(35例,61.4%)、胸前或上腹部(34例,59.6%)、腋前或腋下(17例,29.8%)、外阴(11例,19.3%)。胸前或上腹部、腋前或腋下的皮疹以短条状白色斑疹相对多见[23/34例(65.7%)、10/17例],下腹部皮疹以类圆形白色斑疹占明显优势[30/35例(85.7%)],外阴皮疹都表现为类圆形白色斑疹。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基底层或基底层上方散在的胞质丰富淡染体积稍大的细胞,这些细胞CK7阳性、癌胚抗原阳性和过碘酸希夫染色阳性。结论:透明细胞丘疹病患病年龄小,下腹部和外阴的皮疹大多是类圆形白色斑疹,胸前或上腹部、腋前或腋下的皮疹以短条状白色斑疹相对多见,有较强的临床识别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HPV疫苗有效性的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是一种嗜上皮组织病毒,高危型HPV感染可导致宫颈、阴道、外阴等部位癌前病变并最终进展为癌,低危型HPV感染可导致尖锐湿疣、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瘤等良性病变。HPV感染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全球已有6种预防性HPV疫苗获批上市,在一些较早开展疫苗接种的国家中,HPV疫苗在真实世界人群中的接种保护效果已逐渐显现,对于HPV感染相关结局指标的保护效果良好,人群中的疫苗型别HPV感染、宫颈高度病变、肛门-生殖器疣、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病等结局指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疫苗的群体保护效果突出,同时双价HPV疫苗在真实世界的接种实践中表现出对非疫苗型别HPV(HPV31/33/45)的交叉保护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23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11年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进行初次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共8 987例,其中明确诊断为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共23例,查阅23例患者的电子病历并记录其年龄、临床表现、肿瘤分期、肿瘤类型、治疗方法和预后等临床病理资料;23例患者均随访至2021年12月31日或死亡时间,记录复发及死亡情况。结果:(1)2010—2020年11年间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呈增多趋势。8 987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中,子宫颈癌3 474例、子宫内膜癌3 484例、卵巢恶性肿瘤1 329例、输卵管癌171例、子宫肉瘤182例、阴道癌42例、外阴癌192例、滋养细胞肿瘤110例、其他妇科恶性肿瘤3例,排名前3位的依次为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和卵巢恶性肿瘤。(2)8 987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中,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患者23例,占所有妇科恶性肿瘤的0.26%(23/8 987)。其中,子宫颈癌合并子宫内膜癌3例,子宫颈癌合并卵巢恶性肿瘤3例,子宫内膜癌合并卵巢恶性肿瘤16例,子宫内膜癌合并输卵管癌1例。(3)23例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根据首诊肿瘤情况,手术方式包括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及卵巢上皮性癌肿瘤细胞减灭术等,术后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及肿瘤分期辅助放、化疗。(4)23例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年龄为(49.4±9.7)岁(范围:28~66岁);主要症状为阴道流血、盆腔肿物;肿瘤分期为早期(Ⅰ~Ⅱ期)16例(70%,16/23),晚期(Ⅲ~Ⅳ期)7例(30%,7/23);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无特异性,13例(57%,13/23)患者出现血清癌抗原125(CA 125)和癌抗原199(CA 199)水平升高。(5)23例患者中,随访期内未控1例、复发3例,未控或复发部位均位于盆腹腔;死亡3例。3例死亡患者中,1例为未控患者,肿瘤类型为子宫颈腺鳞癌合并卵巢透明细胞腺癌,术后辅助放化疗,总生存时间19个月;2例为复发患者,肿瘤类型为子宫内膜样癌合并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各1例,术后均辅助化疗,分别于术后60、21个月复发,总生存时间分别为78、28个月。另1例患者于术后43个月复发,复发后带瘤生存已14个月。其余19例患者均无瘤生存,目前仍在随访中。 结论: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尚无特异性血清学标志物,常见症状为阴道流血、盆腔肿物;其治疗与单发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相同,但需要兼顾两种肿瘤的特质,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放、化疗均起到重要辅助作用;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的预后与两种恶性肿瘤中分期较晚者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对头颈部肿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导致的恶性肿瘤包括宫颈癌、肛门癌、阴茎癌、外阴癌、阴道癌和头颈部肿瘤等,其中头颈部肿瘤的疾病负担仅次于宫颈癌。头颈部肿瘤多源于鳞状上皮细胞的恶性病变,主要包括口腔癌、咽癌(包括鼻咽癌、口咽癌和下咽癌)和喉癌。头颈部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频繁饮酒和HPV感染。近年来,全球HPV相关头颈部肿瘤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且在高收入国家中尤为显著。中国HPV相关头颈部肿瘤的疾病负担和变化趋势尚未明确,一些小样本单中心的研究提示了可能存在的高HPV感染率和上升趋势,但研究间存在HPV检测方法学的不同和地区差异性。头颈部肿瘤部位中已证实由HPV感染导致的是口咽癌,HPV与其他部位的关系尚未明确,相关研究较为匮乏。文章将从HPV感染与头颈部肿瘤的关系研究入手,比较全球研究和中国研究的头颈部肿瘤中HPV感染的差异,深入探讨HPV感染与不同类别头颈部肿瘤之间的关系,旨在总结目前最新的研究进展,以期深入推进相关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哨淋巴结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微创理念及精准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临床治疗方法正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系统性的区域淋巴结清扫是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往往会出现下肢淋巴水肿、下肢静脉血栓、免疫功能下降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否所有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均需进行系统性的淋巴结清扫术以及淋巴结切除范围一直以来都是妇科肿瘤学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前哨淋巴结(SLN)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对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SLN技术在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和外阴癌中的应用现状、检测方法、检测效果及目前仍存在的争议等方面进行综述,探讨SLN技术在妇科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分辨率肛门镜检查对肛门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高分辨率肛门镜(HRA)检查对肛门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行HRA检查的患者共142例,以肛门(包括肛周和肛管)活检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探讨HRA检查对肛门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HRA镜下具体征象及异常所见对肛门癌前病变的诊断效能,并分析肛门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1)HRA诊断与病理诊断的完全符合率,肛周为76.6%(95/124)、肛管为70.0%(84/12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365, P=0.243);HRA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肛周为0.604、肛管为0.455;肛周、肛管的过高诊断率分别为16.9%(21/124)、25.0%(30/120),均高于过低诊断率[分别为6.5%(8/124)、5.0%(6/120)]。HRA诊断肛门癌前病变[指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及以上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超过60.0%(肛周:分别为97.8%、74.7%;肛管:分别为90.9%、66.7%),约登指数均>0.5(肛周:0.725;肛管:0.576);HRA诊断肛管病变的阳性预测值低于肛周病变(分别为50.8%、68.8%)。(2)HRA镜下异常所见,薄醋酸白上皮对肛管癌前病变的诊断效能(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8.8%、62.4%,约登指数为0.412)高于肛周癌前病变(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28.9%、96.9%,约登指数为0.258)。厚醋酸白上皮以及所有血管征象均仅见于肛管病变。碘染色对肛周病变的诊断效能低(碘染不着色的发生率为0),但对肛管病变的诊断效能高(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和82.3%)。(3)肛门LSIL、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患者的年龄分别为(37±10)、(42±11)岁,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4);年龄曲线图显示,30~40岁为肛门癌前病变的好发年龄。伴发外阴病变患者的肛门癌前病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未伴发外阴病变者(分别为56.8%、35.1%; χ2=4.284, P<0.05)。 结论:HRA检查对肛门癌前病变的诊断效能稳定,镜下图像指导活检的意义较大;但易过高判别肛门癌前病变,尤其是对肛管病变。醋酸白上皮是HRA检查肛门最常见的镜下征象,但血管征象仅见于肛管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早期卵巢上皮性癌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是全球女性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数患者诊断时已为晚期。淋巴结转移状态的评估既有助于判断肿瘤期别,又能指导个体化治疗。影像学检查对淋巴结评估的效果较差,早期卵巢癌一般通过手术达到分期的目的。相比较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前哨淋巴结(SLN)活检可以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术后患者的生命质量。SLN活检已广泛应用于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及外阴癌的治疗,但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本文就卵巢癌的淋巴引流路径、SLN活检的适应证、示踪剂的注射方式、SLN的检出效果等方面作一综述,以期为卵巢癌的精准外科治疗提供新思路。目前的研究证实了SLN活检在早期卵巢癌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然而,关于SLN活检对卵巢癌患者的肿瘤安全性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循证医学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