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数字化管理门静脉高压多学科会诊及管理平台的构建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基于数字化管理门静脉高压多学科会诊及管理平台的构建及具体实施策略.方法 基于数字化管理门静脉高压多学科会诊及管理平台系统通过整合数字识别、数据清洗、结构化处理和人工智能算法等先进技术,构建了一个全面的疾病管理平台.详细阐述了系统的模块设计、应用流程及团队协作机制,展示了如何通过多维数据分析和个性化随访支持,满足门静脉高压患者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随访需求.结果 应用数字化新技术构建的管理平台,在多学科精准评估的基础上,个性化定制方案并进行长期动态管理,共纳入428名随访需求患者,依从性提高到了 94%,复诊率达到了 78%,患者满意度达到100%.同时,显著提升了临床与科研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动力,该项目框架还促成了多个项目、多次获得市级奖项等,促进了相关医学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结论 通过管理平台的应用,有效地强化了门静脉高压患者的综合管理,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提高了医疗质量和安全,推动了临床科研工作的开展,带教和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为未来的医疗服务模式创新提供了实证基础和技术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多学科综合管理临床实践随访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分析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多学科综合管理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接受多学科综合管理45例SMA患儿随访1年的营养状况、呼吸功能、骨骼健康、运动功能等临床资料。管理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等。 结果:45例SMA患儿(男25例,女20例)入组年龄50.4(33.6,84.0)月龄,1、2、3型各6、22、17例。经多学科管理患儿营养不良由22例减少至12例( P=0.030),维生素D水平升高[(45±17)比(48±14)nmol/L, t=-4.13, P<0.001];用力呼气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呼气峰流量的实测值/预计值基线与复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6±19)%与(76±21)%、(81±18)%与(79±18)%、(81±21)%与(78±17)%, t=-0.24、1.36、1.21,均 P>0.05];脊柱侧凸Cobbs角较前减小[8.0°(0°,13.0°)比10.0°(0°,18.5°), Z=-3.01, P=0.003];2、3型Hammersmith功能性运动量表扩展版评分均较前升高[11.0(8.0,18.0)比11.0(5.0,18.5)分,44.0(36.5,53.0)比44.0(34.0,51.5)分, Z=2.44、3.11, P=0.015、0.002]。 结论:多学科综合管理有助于延缓SMA患儿营养不良、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脊柱侧凸等多系统损伤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加强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用药安全管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性肾脏病(CKD)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疾病管理的重点是减缓病情进展,药物治疗是CKD患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CKD患者肾功能下降,且通常存在病程较长、多病共存、多重用药等特点,药物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更高。建议通过以下4个方面的措施促进CKD患者用药安全:(1)积极开展各项研究,补充和完善CKD患者用药相关循证证据;(2)根据肾小球滤过率调整CKD患者药物剂量后,加强用药后监测,对剂量进行动态管理;(3)实施CKD多学科综合管理;(4)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人运动能力下降多学科决策模式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运动能力下降(失动)是一种增龄相关的老年综合征,受衰老、共病、营养状况、慢性疼痛、心理和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增加老年人压疮、静脉血栓、便秘、衰弱、失能、跌倒及死亡等不良事件的风险。早期识别运动能力下降并积极予以个体化的综合管理对维持老年人的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老年人运动能力下降防治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且缺乏规范化诊疗的标准。本共识专家组以循证医学为依据,整合了国内外运动能力下降相关内容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指南和共识推荐意见,经过反复探讨论证,从筛查、评估、干预和综合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20条推荐意见,强调了“筛查-综合评估-多重干预-联合管理”的多学科决策模式,旨在为老年人运动能力下降的规范化管理提供指导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移动健康为核心的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综合管理: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为契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年来随着移动设备及软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移动健康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被用于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的日常管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使大量慢性病患者无法及时就诊,而移动健康APP遂成为这些患者居家管理的有力工具。本文简要分析了移动健康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对糖尿病患者可能的作用,总结了国内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相关APP的临床研究及功能设置,并探讨了如何利用移动健康APP组建多学科团队对患者进行管理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肠衰竭的诊断与营养管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性肠衰竭是一类以长期宏量营养素和(或)水和电解质肠道吸收功能障碍为核心的临床危重疾病,具有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的异质性,往往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管理。文章综述了目前对于慢性肠衰竭定义的认识,并以短肠综合征为重点阐述了目前对此类疾病的营养管理原则,以期促进慢性肠衰竭在我国的合理临床诊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糖尿病相关眼病防治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糖尿病相关眼病严重影响着我国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其规范化管理需要内分泌科医师与眼科医师密切合作又各司其职,加强对其全面认识与综合管理意义重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学组专家并邀请国内眼科专家复习了国内外相关资料和研究进展,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与专家共识,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深化多学科诊疗协作,对2018年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专家共识》作出补充更新。本共识共四个章节,围绕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进行较为系统地介绍。共识的发布必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其他眼部并发症患者的规范化综合管理,为临床医师提供指导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全病程综合管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是严重的、难逆转的致盲性眼病,早期难发现、中期难控制、晚期难手术。近期“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提出了“完善慢性眼病患者管理模式,构建眼病慢病管理体系”。本项目团队前期运用基于云平台的人工智能技术、联合门诊、云端虚拟病房等方式从早期筛查、进展期多学科协作诊疗、晚期围手术期血糖精细化管理等方面探索DR全病程慢病综合管理。未来亟待将DR慢病管理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综合管理融合链接,减少DR导致的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型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泛血管疾病不仅是2型糖尿病(T2DM)常见的合并疾病,也是T2DM患者致残和致死的首要原因。为促进多学科合作和跨学科整合,早期发现T2DM患者的泛血管疾病,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牵头组织心血管病学、内分泌学、肾脏病学、神经病学以及健康管理等领域的中国学者组成了《2型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专家组,对国内外相关学科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重要进展进行梳理,制定了本共识。共识涵盖T2DM患者泛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病理生理机制、多学科协作诊疗、风险评估以及管理等内容,突出了T2DM患者泛血管疾病早期风险评估的内容,即每年至少进行1次危险因素、血管结构和功能以及靶器官损伤的评估,强调T2DM患者泛血管疾病的管理需要由患者和多学科医师共同参与,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强化血糖、血压、血脂的控制和抗血小板治疗。本共识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T2DM患者泛血管疾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并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国家糖尿病基层中医防治管理指南(2022)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提高基层中医糖尿病防治水平和服务能力,使中医学在基层糖尿病防治中发挥作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基层防治专家指导委员会组织制定了《国家糖尿病基层中医防治管理指南(2022)》。指南遵循中医理论和循证医学证据,以基层临床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出发点,组织中西医临床专家、内分泌学专家、循证方法学专家、流行病学专家、药学专家、运动学专家、营养学专家、基层全科医师代表等多学科专家以《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和《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等内容为基础制订。本指南突出中医治未病的优势,提倡非药物疗法,将代茶饮、传统锻炼功法融入防治体系,从重点解决患者常见症状入手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强调综合管理模式,推荐内分泌糖尿病专科医师、中医师、健康管理师共同参与的“三师共管”诊疗模式。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基层中医药防治管理的要求、筛查评估和诊断、生活方式预防与调护、常见危险因素的中医预防、糖尿病常见症状治疗、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