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金森病基因治疗临床注册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帕金森病是以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和肌张力增高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特征是黑质多巴胺神经元丢失和α-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目前尚无阻断疾病进展的治疗方式。基因治疗通过增加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提高神经递质水平等效应,可能减缓、终止甚至逆转疾病进展,因此持续受到关注。文中就帕金森病基因治疗的注册临床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PND)是麻醉手术相关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好发于老年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广泛存在于大脑中,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及其他多种神经元具有营养作用,在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中表现出潜在的治疗效应,可改善空间学习与记忆能力,或可缓解PND症状。文章对GDNF通过保护海马神经元、与相应受体结合激活促生存通路、调控神经突触可塑性、减少神经炎症等途径参与PND的发生发展进行综述,为探寻PND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提供新方向。
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Orai1过表达激活Calcineurin/TFEB通路对帕金森病细胞模型自噬及细胞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研究钙释放激活钙通道调节分子1(calcium release-activated calcium modulator 1,Orai1)蛋白过表达激活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aN)/转录因子EB(transcription factor EB,TFEB)通路对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细胞模型自噬水平与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培养的SH-SY5Y细胞给予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1-methyl-4-phenyl-pyridinium,MPP+)处理建立PD细胞模型,并分为对照组、MPP+组、MPP++oe-NC 组、MPP++oe-Orai1 组与 MPP++oe-Orai1+FK506(CaN 抑制剂)组.采用 CCK-8 检测各组SH-SY5Y细胞的存活率;采用细胞可渗透钙离子荧光探针检测各组细胞胞内钙离子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CaN含量;采用RT-qPCR检测各组细胞Orai1、微管关联蛋白1A/1B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P62 mRNA相对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Orai1、基质相互作用分子 1(stromal interaction molecule 1,STIM1)、CaN、TFEB、LC3 Ⅱ/LC3 Ⅰ、P62 以及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与MPP++oe-NC组比较,MPP++oe-Orai1组胞内钙离子水平、LC3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或P<0.05),LC3 Ⅱ/LC3 Ⅰ蛋白比值增高(P<0.05),P62蛋白表达水平减少(P<0.01),而CaN抑制剂FK506干预可抑制Orai1过表达对细胞LC3 mRNA表达水平、LC3Ⅱ/LC3 Ⅰ蛋白比值及P6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P<0.01或P<0.05)o(2)与MPP++oe-NC组比较,MPP++oe-Orai1组细胞CaN表达水平增加,TFEB核移位增加(均P<0.05),而MPP++oe-Orai1+FK506组细胞TFEB核移位较 MPP++oe-Orai1 组减少(P<0.01).(3)与 MPP++oe-NC 组比较,MPP++oe-Orai1 组细胞 TH 表达水平和细胞活性增加(均P<0.01),而MPP++oe-Orai1+FK506组细胞TH表达水平和细胞活性较MPP++oe-Orai1组降低(均P<0.01).结论 Orai1蛋白过表达可增强PD模型细胞自噬水平与细胞活性,其机制与Orai1蛋白过表达激活CaN/TFEB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丘脑底核功能解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为中脑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和步态异常等运动症状及一系列非运动症状。目前,帕金森病多采用对症治疗,治疗方法主要为内科药物、外科手术及其他辅助康复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以减缓临床症状。因为丘脑底核是帕金森病患者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术采用最多的核团,所以本文对丘脑底核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进行综述,主要讨论丘脑底核的解剖、定位和神经环路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对甲酚在孤独症谱系障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具有多种病因、不同亚型和各种发展轨迹。现有研究表明ASD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针对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与ASD之间关系的研究尚未构成体系,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可能是ASD发病的一个潜在的影响因素。对甲酚是一种有毒性的小分子代谢物,可通过人体内肠道菌群降解酪氨酸而产生,过量的对甲酚对易感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特定区域的有害影响可能与ASD的病因有关。人体中对甲酚水平的升高可能会重塑肠道菌群,影响多巴胺神经元的功能,诱导ASD样行为。本文就对甲酚在ASD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及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帕金森病重要致病基因致线粒体功能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帕金森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以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损伤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由于其影响因素众多、致病的生物学机制复杂,截至目前临床仍缺乏针对帕金森病的有效治疗手段,相关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热点。近年来,多数关于帕金森病的报道共同提示其发生发展与线粒体功能损伤有关,而线粒体功能损伤常常受到复杂基因调控的影响。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证明,单基因帕金森病基因位点与线粒体功能损伤相关。关于帕金森病致病基因如何调控线粒体功能损伤,进而影响神经元生理功能,最终导致帕金森病发生,目前各类研究尚无统一认识。文中围绕帕金森病重要致病基因致线粒体功能损伤的生物学机制,对既往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求为帕金森病致病机制的研究提示方向,也为帕金森病的线粒体靶向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百草枯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α-突触核蛋白的自噬性降解障碍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百草枯(PQ)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自噬水平的影响及诱导α-突触核蛋白(α-syn)异常聚集的机制。方法:以SH-SY5Y细胞作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体外模型,不同浓度PQ(0、18.75、37.5、75、150、300、600 μmol/L)处理细胞24 h,150 μmol/L PQ处理细胞不同时间(0、12、24、36、48、60、72、96 h),每组设5个复孔。CCK8法检测细胞相对存活率,确定剂量/时间-效应关系;不同浓度PQ (0、75、150、300、600 μmol/L)处理细胞24 h,150 μmol/L PQ处理细胞不同时间,检测细胞LDH活力;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自噬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Ⅲ型磷脂酰肌醇-3-激酶(Vps34)、泛素结合蛋白(p62)及α-syn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α-syn基因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Immunofluorescencetechnique,IF)检测α-syn表达水平;用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 100 nmol/L预处理细胞6 h,Western blot检测处理前后细胞内自噬相关蛋白及α-sy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PQ染毒细胞24 h后,细胞相对存活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Q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抑制SH-SY5Y细胞的增殖活性( 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染毒组细胞上清中LDH活力明显升高( P< 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染毒组细胞内自噬相关蛋白比值(LC3II/LC3I)、Beclin1和Vps3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 P<0.05),p6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 P<0.05);细胞内α-syn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 P<0.05);IF结果显示,经PQ处理后,细胞内α-syn荧光信号明显聚集于胞质,荧光强度增强( P<0.05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染毒组比较,RAPA干预组的LC3II/LC3I、Beclin1和Vps3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P<0.05),α-sy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 P<0.05)。 结论:PQ可能通过诱导SH-SY5Y细胞自噬功能障碍,引起细胞内α-syn的异常聚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芍药苷激活自噬对帕金森病小鼠运动能力及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芍药苷激活自噬对PD小鼠运动能力及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将40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芍药苷组和芍药苷+3-甲基腺嘌呤(3-MA)组,每组10只。后3组小鼠连续7 d腹腔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30 mg/(kg·d)]制备成亚急性PD模型,期间芍药苷组和芍药苷+3-MA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芍药苷[30 mg/(kg·d)]和芍药苷[30 mg/(kg·d)]+3-MA[2 mg/(kg·d)]。第8天时采用爬杆实验和悬挂实验评估各组小鼠的运动能力,之后取中脑黑质,采用TUNEL染色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及α-突触核蛋白(α-Syn)、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A(LAMP2A)、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LAMP2A、LC3-Ⅱ蛋白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芍药苷组小鼠的爬杆时间明显缩短,悬挂实验评分明显升高,凋亡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减少,TH阳性细胞数及LAMP2A、LC3-Ⅱ表达明显升高,α-Syn表达明显减少,LAMP2A、LC3-Ⅱ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芍药苷组比较,芍药苷+3-MA组小鼠的爬杆时间明显延长,悬挂实验评分明显降低,凋亡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增多,TH阳性细胞数及LAMP2A、LC3-Ⅱ表达明显减少,α-Syn表达明显升高,LAMP2A、LC3-Ⅱ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芍药苷通过诱导自噬清除α-Syn,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从而改善PD小鼠的运动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帕金森病黑质病变的结构影像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帕金森病(PD)的核心病理改变是黑质病变,以黑质小体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改变和铁沉积病变为主要特征。近年研究发现应用神经黑色素序列、磁敏感序列、定量磁化率技术、弥散张量成像等可以显示黑质结构和病变。在高分辨黑质MRI上,神经黑色素敏感的序列及磁敏感的序列可以作为PD患者的影像标志物,区分PD患者及健康人,且对于PD前驱期的识别也有价值,可用于早期PD诊断。但在PD与PD叠加综合征的鉴别诊断方面,黑质MRI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不高。综合考虑黑质及其他区域如中脑、壳核等部位在MRI的变化,是提高PD及PD叠加综合征鉴别率的重要方向。高场强MRI如7.0 T MRI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到黑质结构,区分黑质小体,未来在高场强MRI上进一步研究黑质结构与PD患者病程、分型、治疗等的关系,将有助于医师对PD患者的早期诊断及规范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针灸治疗帕金森病吞咽障碍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吞咽障碍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本病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中枢改变和外周改变2个层面,针灸疗法干预的作用机制主要为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和中枢乙酰胆碱能神经元,对于外周作用机制的研究目前有所欠缺;临床主要运用针刺、电针、温针灸及针刺联合疗法进行治疗,均具满意疗效,其中常规针刺取穴多用廉泉、风池、哑门、翳风,点刺放血使用频率较高的腧穴有金津、玉液。但现有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小、操作方案不统一、疗效评价标准参差不齐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