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缓释富血小板血浆生长因子的新型自组装多肽水凝胶制备及性能表征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水凝胶由于生长因子的突发释放与伤口部位蛋白酶的快速清除,导致生长因子在伤口部位的停留时间较短,近年来研究者关注利用水凝胶材料包封富血小板血浆,以改善富血小板血浆水凝胶的不足.目的:制备自组装多肽-富血小板血浆水凝胶,探究其对富血小板血浆生物活性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采用固相合成法合成自组装多肽,以D-PBS配制成溶液.将不同体积的多肽溶液分别与富血小板血浆、氯化钙/凝血酶溶液混合制备水凝胶,使体系中多肽的最终质量分数分别为0.1%,0.3%,0.5%,观察成水凝胶状态,并体外检测富血小板血浆中生长因子释放情况.将质量分数1%多肽溶液与质量分数1%人血清白蛋白溶液混合激发多肽自组装,使多肽的最终质量分数分别为0.1%,0.3%,0.5%,观察液体流动状态,并检测自组装多肽的流变力学性能.通过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观察多肽(质量分数分别为0.1%,0.001%)-人血清白蛋白溶液的微观结构.结果与结论:①不同体积多肽溶液与富血小板血浆均可形成水凝胶,与富血小板血浆水凝胶相比,0.1%,0.3%多肽-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可缓解表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突发释放,延长释放时间至48 h.②添加人血清白蛋白后,0.1%多肽组仍呈流动液体,0.3%多肽组呈半液体状态,0.5%多肽组激发自组装形成水凝胶,确定富血小板血浆中人血清白蛋白可激发多肽自组装;随着多肽质量分数的提高,自组装多肽的存储模量越高,越容易成胶.③透射电镜下可见,添加人血清白蛋白前,多肽纳米纤维较短且无序堆积;添加人血清白蛋白后,多肽纳米纤维明显变长,并且相互交联成束,形成致密的纤维网络结构.扫描电镜下可见,添加人血清白蛋白前,多肽呈无序堆积的片状结构;添加人血清白蛋白后,多肽自组装成相互交联且有序密集排列的多孔状结构.④结果显示,新型自组装多肽可由富血小板血浆激发自组装,根据人血清白蛋白与多肽的比例可精准调节自组装效果,且多肽对富血小板血浆生长因子有缓释作用,可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材料应用于组织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负载自噬抑制小干扰RNA的聚精氨酸多肽纳米胶束抗肿瘤转移作用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制备一种负载si-Beclin1 的阿霉素聚精氨酸多肽纳米胶束,考察其对前列腺癌细胞的体外抗肿瘤转移能力,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多肽固相合成法合成聚精氨酸组氨酸(HR),再与阿霉素衍生物(DOX-EMCH)通过缩合反应合成 DHR,产物与 L-半胱氨酸反应并纯化得到 DHRss.DHRss 与 si-Beclin1 共孵育形成聚合物胶束DHRss-B.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形态,动态光散射法测定其粒径和电位,同时考察其稳定性;在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 细胞中,采用流式细胞术考察细胞摄取情况;采用 CCK-8 法检测 DHRss-B抗细胞增殖能力;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MDC染色自噬小体的生成;采用Western blot法观察Beclin1、LC3 及Pax-illin蛋白的表达;采用Transwell法观察纳米胶束抗细胞侵袭能力.结果 制备的聚精氨酸多肽胶束(DHRss-B)粒径大小合适,平均粒径为(129.9±2.5)nm,电位为(25.8±1.65)mV,形态分布均匀,2~8℃放置 96h后稳定性良好.流式细胞结果表明,DHRss-B具有较好的细胞摄取能力;CCK-8 结果显示,DHRss-B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此外,MDC染色法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HRss-B可显著抑制阿霉素(DOX)引起的细胞自噬.抗细胞侵袭试验表明,DHRss-B具有较强的抗肿瘤转移能力,可能与抑制 Paxillin 蛋白的表达有关.结论 负载 si-Be-clinl的阿霉素聚精氨酸多肽纳米胶束具有较强的抗肿瘤转移能力,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还原性多肽共载基因和化学治疗药载体的构建与体外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一种共载基因和化学治疗药的硫辛酸(LA)修饰的以非内吞机制进入细胞的固有无序蛋白-细胞质定位的内化肽6(CL)的纳米复合物(LA-CL),并考察其在人胚肾细胞系HEK293细胞的转染效率、细胞摄取情况及其体外释放规律.方法 以不同比例(2.5%、5%、10%、20%)半胱氨酸作为交联剂,合成4种不同交联度的LA-CLss,分别命名为LA-CLss1~LA-CLss4,并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凝胶色谱鉴定.取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质粒(pEGFP)和LA-CLss以不同氮磷比(N/P,2.5、5、10、20、40、80)自组装形成纳米复合物,用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复合物的粒径和zeta电位,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定载体LA-CLss对pEGFP的包裹能力和保护能力.用超声乳化法制备载多西他赛(DTX)的载药胶束,并用芘荧光探针光谱法测定LA-CLss3的临界胶束浓度.将LA-CLss/pEGFP纳米复合物与HEK293细胞共同培养,考察不同交联度复合物的细胞转染情况.结果 1HNMR结果确定LA-CLss合成成功.N/P=40时,HEK293细胞对LA-CLss3/pEGFP的转染效率高于LA-CL、LA-CLss1、LA-CLss2、LA-CLss4与pEGFP形成的复合物.超声乳化法制备的载药胶束包封率为(85.25±0.04)%,载药量为(8.81±0.02)%.细胞摄取结果表明,该载体可以有效地将基因递送至细胞内.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该多肽胶束具有还原性条件敏感释药行为.结论 制备的LA-CLss/DTX/pEGFP纳米复合物有望成为一种高效的共载基因和化学治疗药的载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白蛋白亲和肽-黑色素瘤抗原肽胶束淋巴结的靶向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环状白蛋白亲和肽-黑色素瘤抗原肽(cABD-Trp2)胶束,探究胶束与白蛋白的亲和力及其淋巴结的靶向性.方法 具白蛋白亲和性的环状多肽序列与抗原肽共价连接后,在水溶液中自组装成cABD-Trp2胶束,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和粒径;通过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荧光能量共振转移、生物膜层干涉技术来考察胶束与白蛋白间的亲和性;经荧光成像系统来考察cABD-Trp2胶束在体内对淋巴结的靶向性.结果 成功制备了cABD-Trp2胶束,其形态为不规则的球形,粒径约25 nm.胶束形成后仍能与白蛋白亲和,与游离抗原或弗氏不完全佐剂载抗原比较,胶束能显著提高抗原对淋巴结的靶向性.结论 白蛋白亲和多肽与抗原肽形成胶束后仍能与白蛋白有效亲和,通过内源性白蛋白,可使抗原有效传递到淋巴结,为疫苗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Angiopep-2修饰的脑靶向多肽胶束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构建angiopep-2修饰的硫辛酸-聚精氨酸组氨酸(LHRss)多肽纳米胶束并包载抗肿瘤药物多柔比星(DOX)的脑胶质瘤靶向纳米给药系统(LHRss-An/DOX).方法采用超声乳化法制备包载化疗药物DOX的多肽胶束LHRss-An/DOX,检测复合物的粒径、zeta电位和外观形态;测定载药量和包封率,并对其体外释放特性进行考察;通过体外血脑屏障(BBB)模型考察载药胶束的跨膜转运效率,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DOX胞内的分布情况及对脑胶质瘤的靶向性.结果胶束LHRss-An/DOX呈球形,平均粒径为(100.9±8.7)nm,聚合物分散性指数为0.232,电位为(28.8±3.3)mV,最佳药载比为40%,载药量为15.8%,包封率为55.3%,在pH 7.4、pH 5.5和pH 5.5+10 mmol/L DL-二硫苏糖醇(DTT)环境下72 h内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60.3±2.6)%、(84.1±3.9)%和(96.6±2.7)%;LHRss-An/DOX的跨BBB效率分别是LHRss/DOX和游离DOX的2.04和4.27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胶质瘤细胞U251摄取LHRss-An/DOX的荧光强度强于LHRss/DOX和游离DOX的荧光强度.结论经过angiopep-2修饰的载药纳米胶束的跨BBB能力及脑胶质瘤的靶向性显著增强,是一种潜在高效的靶向胶质瘤给药系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负载紫杉醇CSNRDARRC-PCL-PGA/TPGS多肽纳米颗粒调控膀胱癌RT112细胞增生及促凋亡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双靶向多肽CSNRDARRC-PCL-PGA/TPGS同时负载紫杉醇的纳米颗粒(多肽紫杉醇 NP)对膀胱癌 RT112细胞的生长抑制及促凋亡作用. 方法 通过 CSNRDARRC-PCL-PGA与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 E 琥珀酸酯(TPGS)形成共混胶束再负载紫杉醇(多肽紫杉醇NP),其后通过 MTT检测细胞存活、DAPI 及 Annex V/PI 染色分析细胞凋亡、JC-1腺粒体膜电位分析检测多肽紫杉醇 NP对膀胱癌 RT112细胞的影响. 结果 多肽紫杉醇 NP 能够抑制 RT112细胞生长,并且有时间依赖性;细胞周期分析显示 RT112细胞停滞在 G2期,DAPI及 Annex V/PI染色均可见细胞凋亡;JC-1染色发现多肽紫杉醇 NP 是通过腺粒体膜电位下降引起细胞凋亡.所有结果均显示多肽紫杉醇NP优于紫杉醇NP. 结论 CSNRDARRC多肽修饰的TPGS-b-(PCL-ran-PGA)负载紫杉醇纳米颗粒(多肽紫杉醇 NP)抑制膀胱癌 RT112细胞增生及促进凋亡,为临床治疗膀胱癌提供了一个新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火针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含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火针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CPA)含量的影响,探讨火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甲氨蝶呤组和火针组,每组8只.采用鸡Ⅱ型胶原注射大鼠右足底部、背部和尾根部制备CIA模型.甲氨蝶呤组予0.1 mg/100 g的甲氨蝶呤氯化钠溶液灌胃,1次/5d,共2次;火针组予火针速刺“足三里”“昆仑”,1次/d,左右腿交替进行,共10次.监测各组大鼠的右踝关节直径和体质量.干预结束后拍摄大鼠右踝X线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和ACPA含量.结果:X线片可见模型组右足跗部关节肿胀变形,关节间隙狭窄,甲氨蝶呤组和火针组较模型组改善,关节肿胀变轻,骨骼畸形较轻.干预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右踝直径及血清TNF-α、ACPA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甲氨蝶呤组和火针组右踝直径及血清TNF-α、ACPA含量下降(P<0.05);甲氨蝶呤组和火针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对CIA大鼠有类似甲氨蝶呤的治疗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是火针可降低血清TNF-α和ACPA的含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质金属蛋白酶响应的紫杉醇-二氢卟吩e6纳米粒子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
编辑人员丨2023/8/6
合成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响应的mPEG-CPLGLAGG(PDDC)聚合物,与紫杉醇、二氢卟吩e6(Ce6)共组装形成纳米胶束,评价其对结肠癌细胞HCT-116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碳化二亚胺/N-羟基琥珀酰亚胺为缩合剂,将MMPs响应的多肽CPLGLAGG通过酰胺化反应接支到mPEG上,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将PDDC与紫杉醇、Ce6共组装制备成纳米胶束,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镜测试粒径分布和形态,荧光光谱和HPLC检测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放.以纳米粒子刺激结肠癌细胞HCT-116,CCK-8法检测细胞毒性,流式检测细胞摄取和凋亡诱导作用,荧光法观察对ROS生成的影响.结果 显示:PDDC聚合物对HCT-116增殖基本无影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与紫杉醇、Ce6共组装形成粒径100 nm左右的纳米胶束.该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MMP-2响应性,能在肿瘤微环境中特异性的释放药物;易被HCT-116细胞摄取,并可显著抑制HCT-116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ROS生成,且作用优于紫杉醇、Ce6单药及联合应用.PDDC包埋的紫杉醇与Ce6能有效促进HCT-116细胞凋亡,且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表明该聚合物可作为潜在的药物载体用于纳米药物输送及恶性肿瘤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肽介导的给药系统在肝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多肽具有尺寸小、合成修饰容易、免疫原性低等优点.因此,多肽修饰的靶向给药系统近年来引起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多肽介导的纳米药物传递系统(脂质体、聚合物胶束和纳米粒等)能有效地将药物传递至肝癌细胞,提高肿瘤部位的药物浓度从而增强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多肽介导的靶向药物传递系统在肝癌靶向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文就近5年来多肽介导的给药系统在肝癌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以期为肝癌靶向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包载NLG919的乳腺癌靶向纳米胶束的构建及体外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制备包载NLG919的乳腺癌靶向纳米胶束,以改善NLG919的水溶性,提高靶向性,并对其体外性质进行考察.方法:采用固相合成法合成胆固醇修饰的多肽单体CHL,采用透析法制备NLG919-CHL纳米胶束,并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粒径,用芘荧光探针测定其临界胶束浓度,采用激光共聚焦法考察其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并测定其对小鼠乳腺癌肿瘤细胞4T1和人乳腺癌肿瘤细胞MCF-7的细胞毒性,及对肿瘤细胞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采用透析法成功制备了NLG919-CHL纳米胶束,胶束的载药率和包封率分别为(21.04±0.002)% 和(63.30±0.011)%.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当空白胶束Blank-CHL浓度达到200μg/ml,作用4T1和MCF-7细胞24 h后,细胞活力仍>85%.激光共聚焦实验结果表明载体可以将药物载送到细胞内.结论:NLG919纳米胶束构建成功,有望成为一种低毒、乳腺癌靶向的药物递送载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