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负载局部缓释给药的唑来膦酸-明胶纳米微球聚多巴胺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对破骨细胞影响的体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构建的负载局部缓释给药的唑来膦酸(ZOL)-明胶纳米微球(GNPs)聚多巴胺(PDA)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对破骨细胞的生物学影响。方法:基于电子束熔融技术构建多孔钛合金支架,利用去溶剂化法制备不同ZOL浓度(0、1、10、50、100、500 μmol/L)的ZOL-GNPs,两者复合构建负载ZOL-GNPs的PDA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并进行表征分析,并对3种不同状况支架(裸多孔钛合金支架、PDA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负载ZOL-GNPs的PDA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进行生物力学检测,分别在第1、4、7、14、21、28天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药物释放检测。将破骨细胞与上述不同ZOL浓度的新型支架相复合,利用实时定量(RT)-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破骨细胞相关基因表达;利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破骨细胞相关蛋白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负载ZOL-GNPs的PDA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电镜扫描显示GNPs成球性好,表面光滑,分散均一,粒径为(243.6±63.4)nm,ZOL-GNPs均匀复合于支架的表面及孔隙内,球形规整无粘连。生物力学实验结果显示3种不同状况下多孔钛合金支架的弹性模量分别为(1.81±0.12)、(1.80±0.23)、(1.81±0.15)G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多孔钛合金支架在第1天的释药百分比明显较高,在随后的27 d中,药物释放逐渐缓慢增加。低浓度ZOL支架组中,细胞黏附增殖较多;50 μmol/L组中则出现球状细胞;随后随着浓度的升高,球状细胞增多,甚至发生凋亡。RT-PCR结果显示Ctsk基因和TRAP基因在随着ZOL浓度升高而升高,其中在50 μmol/L时表达最高,然后随浓度升高而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Ctsk与TRAP的表达水平与其相关基因表达水平趋势相似。 结论:构建的一种负载ZOL-GNPs的PDA涂层多孔钛合金支架不但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还具有局部药物缓释抗OP作用;当ZOL浓度为50 μmol/L时,更有利于抑制破骨细胞生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D打印纳米β-磷酸三钙修复海水浸泡兔胫骨缺损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负载万古霉素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3D打印纳米β-磷酸三钙(β-TCP)材料对海水浸泡兔胫骨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27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组、对照组、海水组,每组9只。采用手术截骨的方法构建兔胫骨骨缺损模型。普通组不用海水浸泡,对照组和海水组在术后8 h内用海水浸泡2 h。造模成功后,三组动物术后5~7 d内伤口外观无明显红肿及脓性分泌物后行清创并植入填充物。对照组用负载万古霉素和 BMP-2的明胶海绵填充;普通组和海水组植入负载万古霉素和 BMP-2的3D打印纳米β-TCP支架。三组动物填充结束后,逐层缝合,碘伏消毒,并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抗感染,石膏外固定。分别于术后4,8,16 周摄患肢胫骨正位 X 线片,运用Lane-Sandhu X线评分标准评价各组骨缺损修复效果。取16周骨缺损组织行HE染色,观察骨组织生长情况。结果:术后4周,普通组、对照组、海水组的Lane-Sandhu X线评分分别为(2.8±1.1)分、(1.1±0.9)分、(2.2±1.0)分,其中对照组较普通组低( P<0.05),海水组与普通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8周,普通组、对照组、海水组的Lane-Sandhu X线评分分别为(8.2±1.0)分、(2.8±1.0)分、(6.1±0.9)分,其中海水组、对照组较普通组低( P均<0.05),海水组较对照组高( P<0.05);术后16周,普通组、对照组、海水组的Lane-Sandhu X线评分分别为(10.0±1.3)分、(3.8±1.0)分、(9.3±1.2)分,其中对照组较普通组、海水组低( P均<0.05),海水组与普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6周,三组骨组织学形态观察可见不同程度骨组织形成,其中普通组的骨缺损修复效果最佳,海水组次之。 结论:负载万古霉素和BMP-2的3D打印纳米β-TCP材料能较好修复海水浸泡骨缺损,促进骨组织再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负载焦亡抑制剂的活性氧响应性自组装纳米胶束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负载焦亡抑制剂的活性氧响应性自组装纳米胶束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用纳米胶束聚乙二醇-嵌段-聚丙烯硫醚(PEG-b-PPS)包封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1/2抑制剂(NOD-IN-1),将所得产物称为PEPS@NOD-IN-1。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粒度分析仪分别观测PEG-b-PPS与PEPS@NOD-IN-1的形貌和水合粒径,用酶标仪测量并计算PEPS@NOD-IN-1对NOD-IN-1的包封率和载药率以及PEPS@NOD-IN-1在单纯磷酸盐缓冲液(PBS)和含过氧化氢的PBS中40 h内对NOD-IN-1的累积释放率,样本数均为3。取24只6~7周龄雄性SD大鼠,通过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诱导1型糖尿病,在每只大鼠背部制作6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致伤大鼠分为进行相应处理的PBS组、NOD-IN-1组、PEG-b-PPS组、PEPS@NOD-IN-1组,每组6只。伤后3、7、12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伤后3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创面组织中活性氧水平;伤后7 d,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估创面肉芽组织厚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创面组织中NOD1、NOD2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创面组织中NOD1、NOD2、GSDMD-N端的蛋白表达。前述指标均各取各组不同鼠的共6个创面检测。另取PBS组和PEPS@NOD-IN-1组大鼠伤后7 d创面组织(各3个样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出PEPS@NOD-IN-1组相较于PBS组显著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DEG),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制作焦亡相关通路NOD样受体通路DEG热图;通过STRING数据库对热图中的DEG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筛选PEPS@NOD-IN-1调控NOD样受体通路的关键基因。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检验。结果:PEG-b-PPS与PEPS@NOD-IN-1均为大小较为均一的球形结构,水合粒径分别为(134.2±3.3)、(143.1±2.3)nm。PEPS@NOD-IN-1对NOD-IN-1的包封率为(60±5)%、载药率为(15±3)%。PEPS@NOD-IN-1在单纯PBS中对NOD-IN-1的释放较缓慢,40 h累积释放率仅为(12.4±2.3)%;PEPS@NOD-IN-1在含过氧化氢的PBS中10 h内对NOD-IN-1的释放十分迅速,10 h累积释放率已达(90.1±3.6)%。伤后3、7 d,4组大鼠创面均逐渐愈合,PEPS@NOD-IN-1组愈合情况优于其余3组;伤后12 d,PBS组创面结痂面积较大,NOD-IN-1组、PEG-b-PPS组创面上皮化明显,PEPS@NOD-IN-1组创面接近完全上皮化。与PBS组、NOD-IN-1组及PEG-b-PPS组比较,PEPS@NOD-IN-1组大鼠伤后7、12 d创面愈合率均显著增高( P<0.05),伤后3 d创面组织中活性氧水平显著下降( P<0.05),伤后7 d创面肉芽组织厚度显著增厚( P<0.05),伤后7 d创面组织中NOD1、NOD2的mRNA表达以及NOD1、NOD2、GSDMD-N端的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 P<0.05)。KEGG通路分析显示,PEPS@NOD-IN-1组相较于PBS组显著下调的DEG在NOD样受体、缺氧诱导因子、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肿瘤坏死因子(TNF)通路方面显著富集。在NOD样受体通路的DEG热图中,可见调控细胞焦亡的基因主要涉及 NOD1、NOD2、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 、Jun、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 STAT1)、TNF-α诱导蛋白3。PPI结果显示, NOD1、NOD2、STAT1为PEPS@NOD-IN-1调控NOD样受体通路的关键基因。 结论:PEPS@NOD-IN-1能下调创面局部活性氧水平及细胞焦亡关键调节因子NOD1、NOD2、GSDMD-N端的表达,进而促进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PEPS@NOD-IN-1还可显著下调创面的焦亡、炎症及缺氧相关通路,通过下调关键基因 NOD1、NOD2、STAT1调控NOD样受体通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纳米脂质体结合微泡靶向介导改构型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糖尿病大鼠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纳米脂质体结合超声靶向微泡爆破(UTMD)技术介导改构型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aFGF)对糖尿病(DM)早期大鼠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包载MaFGF的纳米脂质体。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挑选50只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DM模型,其余10只作为对照组。将DM大鼠随机分为DM模型组、单纯MaFGF溶液组、MaFGF纳米脂质体组及MaFGF纳米脂质体+UTMD组。DM模型诱导成功后每周干预两次,共计12周。各组于干预结束后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速度向量成像(VVI)检查,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VVI测定乳头肌水平左室短轴观各节段平均峰值速度(Vs)、径向应变(Sr)及径向应变率(SRr)。处死大鼠,取心脏组织,用天狼星红染色法和TUNEL染色测定各组大鼠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和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本研究所制备的MaFGF纳米脂质体形态较圆整,分散均匀、稳定性好且包封率高。干预12周后,DM模型组LVEF、LVFS、Vs、Sr及SRr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 P<0.05),而MaFGF纳米脂质体+UTMD组LVEF、LVFS、Vs、Sr及SRr较DM模型组及其他各干预组明显升高(均 P<0.05)。天狼星红染色及TUNEL染色结果显示,DM模型组CVF、AI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MaFGF纳米脂质体+UTMD组CVF、AI较DM模型组及其他各干预组显著减低(均 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与DM模型组相比,MaFGF纳米脂质体+UTMD组心肌超微结构改善最为明显。 结论:应用纳米脂质体结合微泡靶向技术介导MaFGF可有效改善DM大鼠左心室收缩功能,其机制主要是MaFGF通过抑制心肌间质纤维化和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从而实现心脏的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械指数对超声响应型聚合物纳米液滴造影成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制备以嵌段聚合物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EG-PCL)为外壳、全氟戊烷(PFP)为核心的超声响应型纳米液滴,探讨机械指数(MI)对纳米液滴超声造影成像特性的影响。方法:应用透析法制备PEG-PCL胶束,然后将胶束与PFP混合后超声乳化制备纳米液滴。测定纳米液滴的粒径和zeta电位,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考察其在25 ℃和37 ℃下储存后的稳定性。应用超声诊断仪观察不同MI下纳米液滴的体外造影成像特性。结果:纳米液滴的粒径为(356.6±5.6)nm,zeta电位为-(7.30±0.14)mV,透射电镜下纳米液滴接近球形,有清晰的核壳结构。于25 ℃或37 ℃放置一段时间后,纳米液滴平均粒径变大,且分散度增加。体外造影成像结果显示37 ℃下纳米液滴在MI≥0.4时可产生回声增强,且MI越大,回声越强。结论:纳米液滴的造影成像特性与所采用的MI紧密相关,较高的MI可以使更多的纳米液滴发生相转变,产生较强的回声。此研究可以为纳米液滴在超声诊断及靶向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雄激素及其拮抗剂双重释放系统在小鼠Ⅲ度烧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双氢睾酮和羟基氟他胺(以下称为DH)最佳配比,构建雄激素及其拮抗剂双重释放系统,分析该系统在小鼠Ⅲ度烧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取HaCaT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空白组(不加药物培养)、低基线组、中基线组、高基线组,对后3组细胞均分别加用3种配比的DH培养。中配比下,从低到高3个基线组中双氢睾酮质量依次为1.4、2.8、4.0 μg,羟基氟他胺质量依次为1.2、1.6、2.0 μg,以此为基准,小配比下,双氢睾酮质量减少1/2,羟基氟他胺质量增加1/2;大配比下,双氢睾酮质量增加1/2,羟基氟他胺质量减少1/2。培养2 d,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增殖水平(样本数为4)。取16只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于其背部制备Ⅲ度烧伤创面后,分为空白组、小配比组、中配比组和大配比组(每组4只小鼠),伤后7 d于后3组小鼠创面局部滴加含不同配比DH的生理盐水[从小到大3个配比组中DH总量分别为127.5、165.0、202.5 μg,双氢睾酮与羟基氟他胺质量比(以下称为药物质量比)分别为8∶9、8∶3、8∶1],之后每48小时重复给药1次,直至伤后27 d;对空白组小鼠创面于前述时间点滴加生理盐水。观察伤后0(即刻)、7、14、21、28 d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伤后7、14、21、28 d创面愈合率(样本数为4);伤后28 d,取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再上皮化情况,行Masson染色后观察胶原纤维情况并分析胶原纤维占比(样本数为3)。取20只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于其背部制备Ⅲ度烧伤创面后,分为普通支架组和小比例支架组、中比例支架组、大比例支架组(每组5只小鼠),伤后7 d开始对创面分别持续外敷运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不含药物的聚己内酯支架和含药物质量比为1∶3、1∶1、3∶1的DH的聚己内酯支架(即雄激素及其拮抗剂双重释放系统,DH总量均约为1.7 mg)直至实验结束。同前动物实验于相同时间点行组织病理学分析(样本数为3);伤后7、14 d,收集创面分泌物,通过16S核糖体RNA高通量测序分析菌群相对丰度(样本数为3)。结果:培养2 d,在小配比下,低基线组、高基线组HaCaT细胞增殖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组( P<0.05)。随着伤后时间的延长,4组小鼠创面均不断缩小。伤后14 d,大配比组小鼠创面愈合率为72.5%(61.7%,75.1%),与空白组的53.3%(49.5%,64.4%)相近( P>0.05);小配比组与中配比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分别为74.2%(71.0%,84.2%)和70.4%(65.1%,74.4%),均显著高于空白组( Z值均为-2.31, P<0.05)。伤后21 d,小配比组小鼠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空白组( Z=-2.31, P<0.05)。伤后28 d,3个配比组小鼠创面完全再上皮化且表皮均较空白组厚;与空白组比较,3个配比组小鼠创面组织中胶原纤维含量均更多且排列更有序,小配比组和大配比组小鼠创面组织中胶原纤维占比均明显增大( P<0.05)。伤后28 d,普通支架组小鼠创面部分上皮化,3个比例支架组小鼠创面基本完全上皮化,其中小比例支架组小鼠创面表皮最厚;小比例支架组小鼠创面组织中胶原纤维占比较普通支架组明显增大( P<0.05)。伤后7 d,4组小鼠创面分泌物中相对丰度较高的菌群包括棒状杆菌属、葡萄球菌属、红球菌属菌;伤后14 d,4组小鼠创面分泌物中相对丰度较高的菌群包括寡养单胞菌属、红球菌属、葡萄球菌属菌,且3个比例支架组小鼠创面分泌物中菌群种类数都多于普通支架组。 结论:药物质量比相对较小的DH,具有促进HaCaT细胞增殖的作用;8∶9为双氢睾酮与羟基氟他胺的最佳质量比,该质量比DH可以促进小鼠Ⅲ度烧伤创面再上皮化与胶原沉积,促进创面愈合。构建的含药物质量比为1∶3的DH的雄激素及其拮抗剂双重释放系统有助于小鼠Ⅲ度烧伤创面的再上皮化和胶原沉积,且可改善创面菌群多样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布替萘芬纳米胶束兔眼局部点眼药代动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广谱抗真菌药物布替萘芬纳米胶束(BTF-NM)兔眼局部点眼后的药代动力学。方法:采用自组装法制备BTF-NM,利用纳米粒度-Zeta电位分析仪测定BTF-NM的粒径、多分散系数(PDI)和Zeta电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包封率。取健康无眼疾新西兰白兔4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兔分为BTF-NM组和布替萘芬混悬剂(BTF-S)组,2个组均采用相应药物双眼结膜囊内点眼,单次点眼50 μl。分别于点眼后5、15、30、60、120、180和240 min将直径7.5 mm滤纸片置于兔眼结膜囊内,停留1 min后取出,以收集泪液样品,然后经兔耳缘静脉注射质量分数4%戊巴比妥钠溶液处死实验兔,抽取房水,剖取角膜组织,利用HPLC检测各样本组中布替萘芬(BTF)药物浓度。结果:BTF-NM的粒径为(15.65±0.04)nm,PDI为0.11±0.01,Zeta电位为(-0.29±0.36)mV,包封率为(98.38±0.29)%。BTF-NM组单次点眼后泪液和角膜组织中药物达峰时间(T max)均为5 min,药物峰质量分数分别为(485.21±66.29)μg/g和(12.53±2.32)μg/g,分别是BTF-S组的5.6倍和78倍,在观察时间内,BTF-NM组泪液和角膜中各时间点的药物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对应时间点BTF-S组的药物质量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BTF-NM组泪液和角膜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0-240 min分别为7 488.90(μg/g)·min和829.01(μg/g)·min,分别是BTF-S组的7.2倍和52倍。BTF-NM组和BTF-S组的房水中均未检测到药物。 结论:BTF-NM的制备工艺简单,包封率高,粒径小。与BTF-S相比,BTF-NM制剂可明显提高BTF在兔眼角膜中的生物利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雷帕霉素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糖皮质激素(GCS)是大多数非感染性葡萄膜炎(NIU)的主要治疗药物。但长期全身使用GCS会导致患者出现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全身副作用,局部使用GCS也可导致患眼白内障、眼压升高或青光眼。雷帕霉素(RAPA)具有免疫抑制、抗血管生成、抗增生等作用,目前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研究均表明其在治疗NIU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尤其是玻璃体腔注射这种治疗方式,可将患者的全身暴露降至最小,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但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其全身应用的不良反应。近年来,有研究试图采用纳米结构载体包括胶束、脂质体、纳米晶体、聚合物纳米颗粒和磁性纳米颗粒等增强RAPA制剂的穿透力以及治疗眼后节疾病的疗效。这些药物载体是否可以装载RAPA用于NIU的治疗,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包载三苯基膦-阿霉素和槲皮素的还原敏感性抗肿瘤耐药纳米混合胶束的制备及评价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制备包载三苯基膦-阿霉素(TPP-DOX,TD)和槲皮素(Que)的还原敏感性抗肿瘤耐药纳米混合胶束,并对其进行制剂学评价.方法 以还原敏感性聚合物材料聚乙二醇-脱氧胆酸-二硫键-聚天冬氨酸苄酯(mPEG-DCA-SS-PBLA,PDSP)和非还原敏感性聚合物材料聚乙二醇-脱氧胆酸-碳碳键-聚天冬氨酸苄酯(PDCP)为载体,通过溶剂挥发法分别包载TD和Que,制备还原敏感性纳米胶束PDSP@TD、PDSP@Que和非还原敏感性纳米胶束PDCP@TD、PDCP@Que.应用激光粒度仪分析各胶束粒径、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DI),Zeta电位仪分析其Zeta电位;HPLC法检测载药量、包封率;透射电镜法观察形态;进行各胶束储存稳定性、稀释稳定性、血浆稳定性、冻干粉复溶稳定性考察;考察10 μmol·L-1、10、20 mmol·L-1谷胱甘肽(GSH)对胶束粒径的影响;考察在含0、10 μmol·L-1、10 mmol·L-1、20 mmol·L-1 GSH的释放介质中各胶束体外释放行为.结果 制备的PDSP@TD、PDCP@TD胶束粒径约为180 nm,PDSP@Que、PDCP@Que胶束的粒径约为230 nm;胶束的Zeta电位均在-17.4 mV以下;4种胶束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在6.3%和65.3%以上;4种胶束的形态均呈类球形,物理稳定性良好;在浓度为10、20mmol·L-1的GSH存在下,PDSP@TD和PDSP@Que粒径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游离药物TD和Que在含有20 mmol·L-1 GSH的释放介质中48 h时的累积释放率均小于30%,PDCP@TD和PDCP@Que在所有介质中48 h内的累积释放率均在38%左右,PDSP@TD、PDSP@Que及混合胶束在20 mmol·L-1 GSH释放介质中48 h内累积释放率均在78%左右.结论 制备的还原敏感性纳米胶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肿瘤细胞内还原敏感性,可以用于后续体内外抗肿瘤耐药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胶束莪术醇对卵巢癌相关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纳米材料胶束莪术醇(MC)通过促进卵巢癌腹水M2型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调控卵巢癌免疫微环境的机制.方法 ① 小鼠分组后,用鼠卵巢癌细胞株ID8构建卵巢癌腹水模型,观察体质量变化,收集肿瘤组织和腹水.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组织和腹水巨噬细胞CD86和CD206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激酶B(PK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表达.② 诱导人单核细胞白血病(THP-1)细胞转化M2型巨噬细胞(THP-1 M2φ),用10μg/ml的MC处理,流式法检测凋亡率;qRT-PCR法检测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CD206)、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流式法检测CD86和CD206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Akt/mTOR表达.结果 ① 体内实验:给药后,MC组鼠平均体质量低于对照组;MC组肿瘤组织和腹水巨噬细胞CD206表达降低,CD86表达上调;MC组腹水Akt、mTOR磷酸化水平降低.② 体外实验:用药前后THP-1 M2φ 凋亡无差异;MC组CD206、TGF-β的mRNA表达及CD206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IL-1β、TNF-α的mRNA和CD86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MC组Akt、mTOR的磷酸化水平降低.结论 MC促进腹水巨噬细胞向M1极化调控卵巢癌免疫微环境,其机制可能与Akt/mTOR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