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肢机器人训练联合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对老年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观察上肢机器人训练联合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肌肉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以2022年10月—2023年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2组均接受常规护理及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上肢机器人训练,试验组在进行上肢机器人训练的同时辅以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治疗,30 min/次,1次/d,5 d/周,连续8周,共40次治疗.干预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Ashworth量表(MAS)、表面肌电的积分肌电值(iEMG)和均方根(RMS)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并比较2组的上肢运动功能、肌痉挛、肌肉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干预前,2组各指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FMA-UE评分、iEMG值、RMS值以及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MAS等级评分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试验组FMA-UE评分、iEMG值(三角肌前束、肱二头肌、肱三头肌)、RMS值(三角肌前束、肱三头肌)、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肱二头肌MAS等级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肢机器人训练联合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可显著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肌肉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其效果可能优于单独的上肢机器人训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电刺激A组和电刺激B组,每组10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电刺激A组每日进行15 min常规康复治疗和15 min多通道FES治疗,共计30 min,每日1次;电刺激B组在电刺激A组基础上,增加FES治疗时间至30 min,每日1次.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下肢部分、起立-行走测试(TUGT)、10米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 mMW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TUGT、10 mMWS、FMA、FAC、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TUGT、10 mMWS、FMA、FAC、BI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电刺激A组和电刺激B组TUGT、10 mMWS、FMA、FAC、BI较为优异(P<0.05),且电刺激B组TUGT[(18.01±6.16)s]、10 mMWS[(0.83±0.14) m/s]、FMA[(24.57±2.59)分]、FAC[(4.37±0.43)级]、BI[(71.50±9.14)分]优于电刺激A组(P<0.05).结论 增加多通道FES治疗时间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在临床康复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功能性电束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是使用低频电刺激手段、精确的刺激顺序及刺激强度激活失神经控制的轻瘫或者瘫痪的肌肉群,达到改善或者恢复被刺激肌肉或者肌群功能,来帮助病患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其工作原理:微量低频脉冲电流经皮刺激由于高位中枢神经障碍而引起的信号传输通路受到阻碍而失去中枢神经控制的肌肉或者肌群,带动相应骨骼肌控制的关节按照常规的规律产生运动功能.自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专家Liberson成功地使用低频电流刺激腓总神经支配的胫骨前肌,改善偏瘫患者的足下垂提高步态功能之后,经过50多年的技术创新及发展,FES已经成功的应用到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提高及恢复,高位瘫痪患者的手功能、站立及行走等功能、辅助呼吸、排泄、心脏起搏及聋人听觉功能等.而现今的临床康复治疗中应用的FES多以单通道或双通道为主,大量研究表明,FES是安全、简单、有效的可以恢复、重建瘫痪肢体神经肌肉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2-4].但发现近年以来,关于康复中应用多通道FES的文献报告不断递增[5-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对老年长期卧床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老年长期卧床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同时观察其对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的作用.方法:将76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ES组和对照组.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加基本护理,FES组在此基础上加用FES治疗仪治疗,每次30 min,每天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2周.治疗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 CA)、事件相关电位P300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使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评定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另对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压疮等常见卧床引起的并发症进行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2组Mo CA、M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增大(P<0.05).治疗2周后2组Mo CA、MBI评分、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及波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FES组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FES可改善老年长期卧床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其ADL及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踏车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下肢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控制下的踏车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FES治疗组15例和常规治疗组15例,常规治疗组接受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为每日1次,每次60min,每周5次,持续训练8周.FES治疗组接受40min常规康复治疗,增加下肢多通道FES训练,选择性刺激患侧下肢肌肉,电极片分别置于竖脊肌、臀大肌、股四头肌、腘绳肌、胫前肌、腓肠肌,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限,每日1次,每次20min,共计60min,每周5次,连续治疗8周.治疗前、中、后用改良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评分和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2组受试者进行测试.结果:治疗4周后,改良Barthel指数、患侧下肢FMA-L和Gaitwatch步态参数中的步态周期、步速和支撑相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变化(P<0.05).两组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治疗4周与治疗前,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变化(P<0.05);治疗8周与治疗4周比较,改良Barthel指数、FMA-L、步幅、步速、行走步数、双支撑相、双髋屈曲和伸展最大角度平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组间、同时间点比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治疗4周,改良Barthel指数、FMA-L、双膝屈曲最大角度平均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改良Barthel指数、FMA-L、步幅、步速、行走步数和双支撑相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肢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控制下的踏车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多通道FES踏车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感觉-运动能力的临床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踏车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本体感觉、平衡及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4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普通主被动踏车训练,观察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踏车训练.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平衡仪评估患者的本体感觉;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的平衡功能;采用三维步态评估患者的步行功能.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ATE、Time以及步宽的数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数值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BBS评分、步长、步速、健侧时间摆动占比以及下肢各关节最大活动角度的数值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的数值更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患侧下肢ATE差值与步宽差值呈正相关(P<0.05),与步长差值、步速差值、健侧摆动时间占比差值、患侧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屈伸角度差值均呈负相关(P<0.05);患者Time差值与步宽差值呈正相关(P<0.05),与步长差值、步速差值、健侧摆动时间占比差值、患侧髋关节/踝关节屈伸角度差值均呈低度负相关(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踏车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本体感觉,进一步改善平衡功能以及步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及表面肌电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无锡市同仁康复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及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手摇车训练,而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手摇车训练的同时辅以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患者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进行表面肌电图测试,并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index,MBI)对所有患者进行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协同收缩率(co-contractionra-tio,CR)以及FMA-UE、MBI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上肢肱二、三头肌RMS值、CR值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5),FMA-UE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4周后观察组各评分值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通道FES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上肢的肌张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颅直流电刺激同步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与行走功能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同步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的治疗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与行走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步行障碍患者随机分为tDCS组(20例)和伪tDCS组(18例).tDCS组采用1×1 tDCS治疗仪,阳极置于脑初级运动皮层偏瘫下肢代表区,阴极置于健脑额前区,电流强度:2mA.伪tDCS组患者电极放置位置相同,但仅在开始治疗和结束前30s有电流输出.两组均同步接受FES治疗.治疗时间:20min/次,1次/天,5天倜,连续治疗2周.治疗前、1周后、2周后分别给予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量表的临床评估,并在治疗前和2周后进行三维步态分析.结果:治疗组1周后BBS变化率、2周后Holden等级较伪刺激组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治疗组步态的特征性参数、时空参数、对称性参数与伪刺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tDCS同步FES治疗可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可以显著提高其行走功能,但三维步态分析的步态参数变化不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颅直流电刺激同步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影响的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同步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下肢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对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6例符合入组条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层后随机分成3组:tDCS组(n=22)、FES组(n=22)、同步组(n=22).tDCS组给予头部tDCS治疗同步下肢安慰FES治疗;FES组给予头部安慰tDCS治疗同步下肢FES治疗;同步组给予头部tDCS治疗同步下肢FES治疗.治疗20min/次、1次/d、连续治疗12d.在治疗前(T0)、治疗6次(T1)及治疗12次(T2)后分别采用下列量表评估: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分(PAS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各评定结果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治疗12次后,三组患者的BBS、TUGT、MBI(下肢)及FES组和同步组的PASS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变化率比较,治疗12次后三组患者FMA-L、BBS、TUGT、MBI(下肢)及FES组和同步组的PASS的变化率,较治疗6次时变化率差异均有显著性.tDCS组与FES组比较,MBI(下肢)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步组与tDCS组比较,PASS、MBI(下肢)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步组与FES组比较BBS变化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变化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三种方法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恢复期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tDCS同步FES的治疗在部分评估指标方面的疗效优于单用tDCS或单用FES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联合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在外伤性脊髓损伤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联合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SCI)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郑州市骨科医院98例外伤性SCI患者(2019年8月~2020年9月),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观察组采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联合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比较两组步行功能(10 m步行时间、6 min步行距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ADL评分)、功能独立性量表评分(FIM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定量表评分(BBS评分)、运动功能评分(ASIA评分)、下肢表面肌电水平[积分肌电(IEMG)、中位频率(MF)、均方根值(RMS)]、肌张力改善有效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10 m步行时间短于对照组,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FIM评分、BBS评分、ASI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IEMG、MF、RM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张力改善有效率93.88%高于对照组77.55%(P<0.05).结论 多通道FES联合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可提升外伤性SCI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肌力,改善其步态功能,增强患者运动功能、自理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