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核/巨噬细胞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是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virus, DBV)感染引起的一种以发热、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多器官损伤为临床特点的新发突发传染病。DBV导致的免疫系统紊乱是SFTS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单核/巨噬细胞是固有免疫的重要成员,是DBV感染的靶细胞,其与病毒的相互作用在DBV致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就DBV感染人体后单核/巨噬细胞介导的免疫效应特点及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再认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近年来新发的由大别班达病毒感染引起的新发传染病。SFTS在我国的流行区域逐渐扩大,发病率逐年上升,对我国公共卫生安全有较大影响。大别班达病毒感染诱发的细胞因子风暴及免疫失调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当前根据临床症状及部分实验室检查结果作为判断重症的依据仍有较大局限性。关于重症SFTS患者的治疗,根据研究及最新专家共识首选法维拉韦,但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有效进行抗炎及免疫调节治疗仍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大别班达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新发传染病。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专家综合国内外有关SFTS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制订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务工作者提供全面认识本病的资料,提高对患者的早期识别,制订恰当的病情监测计划,早期识别重症化倾向并给予积极治疗,以阻止病情进展,降低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别班达病毒mRNA疫苗的构建及初步评价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基于mRNA疫苗策略构建大别班达病毒(Bandavirus davieense virus,DBV)疫苗,并免疫BALB/c小鼠,评价其免疫学特征.方法:优化并合成DBV糖蛋白Gn序列,克隆至pGEM-3Zf(+)载体,质粒通过BamH Ⅰ酶切线性化,进行体外转录,酶法加帽和添加A尾制备mRNA,瞬时转染真核293FT细胞,免疫印迹验证蛋白的体外表达.通过脂质纳米颗粒递送mRNA,以低(2μg/只)、中(5 μg/只)、高剂量(20μg/只)每2周肌肉注射1次免疫BALB/c小鼠,ELISA测定小鼠血清抗体效价,病毒中和实验评价小鼠血清阻断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结果:制备的DBV mRNA疫苗能够进行体外转录和表达,低、中、高3个免疫剂量均能诱导小鼠产生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其中高剂量免疫组可诱导稳定抗体表达至10周以上;病毒中和实验显示,免疫血清能够与病毒结合,阻止病毒感染细胞.结论:获得了能够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的DBV mRNA疫苗,为DBV感染的预防奠定了研究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感染防控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使患者感染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virus,DBV)的新发传染病.2009年首次在我国中部地区发热伴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血清中分离到该病原体,现在亚洲多个国家流行,重症患者死亡率高.近10年来,国内外关于DBV因人际传播而引发SFTS聚集性的疫情事件时有发生.尤其重症患者容易引起人际传播事件发生,在其抢救和治疗过程中因防护不规范易发生院内感染而导致医护人员感染病毒.因此,迫切需要制定防控DBV人际传播的合理措施,控制疫情蔓延,对临床SFTS重症患者的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为了更好地规范DBV人际传播防控策略,研究邀请了该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深入讨论,在SFTS的流行概况、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接触传播、病毒气溶胶传播、患者的污染物及遗体处理等关键防控措施方面达成了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南通市蜱类分布及大别班达病毒和立克次体携带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了解南通市蜱种类分布特点及对大别班达病毒和立克次体的携带情况,为蜱传疾病的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2-2023年在南通市选择7个乡镇(街道)作为监测点,采用布旗法捕捉游离蜱,采用体表检蜱法收集动物体表寄生蜱.对蜱标本进行种类鉴别后,分别采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qPCR方法检测蜱标本中大别班达病毒和立克次体核酸.结果 调查发现3种血蜱、1种扇头蜱;游离蜱和寄生蜱的优势蜱种均为褐黄血蜱,其次为长角血蜱.游离蜱平均密度指数为0.36只/(布旗·100 m),家养动物平均染蜱率为9.80%,平均蜱指数为0.16只/宿主.48组蜱标本中3组检出大别班达病毒核酸阳性,阳性率为6.25%;28组检出立克次体阳性,阳性率为58.33%.结论 蜱普遍存在于南通市野外及居民区周边环境,家养动物体表较易检出,有传播大别班达病毒和立克次体病原的风险,应加强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全人源抗大别班达病毒抗体的制备及功能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恢复期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获得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virus,DBV)特异性抗体序列,制备全人源DBV抗体.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恢复期患者血浆抗体效价,挑取恢复期患者PBMC样本进行磁珠富集,经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能够结合DBV糖蛋白的特异性单个B细胞,经B细胞受体(B cell receptor,BCR)测序获得抗体序列,进行单链抗体的原核表达,采用蛋白免疫印迹、ELISA和体外中和实验鉴定抗体的表达、结合能力和中和活性.结果:共收集25例SFTS恢复期患者血液样本,血浆中均发现了 DBV糖蛋白和核衣壳蛋白的抗体.选取样本进行流式分选和BCR测序,分析后共获得6个单链抗体,对DBV均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和中和活性.结论:成功表达了 6个与DBV具有中和作用的全人源抗DBV抗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2022年安徽省铜陵市鼠形动物中4种病原体的检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通过对铜陵市鼠形动物病原体感染情况的调查,为本地鼠媒传染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2 年 1 月至 12 月,在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义安区、铜官区和郊区进行鼠类监测和标本采集,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其脾、肝、脾、肺组织中汉坦病毒、大别班达病毒、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等4种病原体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共捕获234 只鼠形动物,病原总检出率为4.27%,汉坦病毒和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检出率均为 2.14%;汉坦病毒在黄胸鼠和褐家鼠中检出率为 3.77%和 1.59%,在不同生境中,重点行业鼠形动物中汉坦病毒检出率为 6.67%,农村居民区为 2.15%;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在北社鼠、褐家鼠和黄胸鼠中检出率依次为 8.33%、4.76%和 0.94%,在不同生境中,农田耕地鼠形动物中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检出率为6.25%、农村居民区为 2.15%.结论 铜陵市鼠形动物中存在病原体感染,需加强鼠类防制及鼠媒传染病控制,以降低人群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大别班达病毒的遗传进化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阐明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virus,DBV)的基因型流行分布特征,探究DBV进化机制的动态变化,为DBV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Iqtree软件以最大似然法构建DBV的L、M、S片段系统发育进化树并进行遗传进化关系的分析;以系统发育进化树为参考,筛选重配株;使用RDP4软件进行DBV重组情况的检测;DBV序列的遗传距离以及选择压力分析由Mega11.0软件计算.结果 重组分析显示共88株毒株出现重组现象,潜在重组事件共计98个.L、M、S片段的重组率分别为3.48%、2.88%、1.75%.重组事件在非人类宿主中检测到的比例相较之前的研究有所上升.经重配分析,在148株重配株中发现了36种重配基因型,未报道过的重配基因型有16种.本研究检测到24株同时发生重组和重配的基因组序列.dN/dS的结果表明,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糖蛋白(GP)、核蛋白(NP)和非结构蛋白(NSs)进化过程中可能主要受负选择压力影响.结论 越来越多的动物宿主如狗、猫、牛等参与DBV的重组、重配事件中,使其进化机制更趋复杂,这对DBV疫苗的设计和SFTS的预防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浙江省东阳市蜱类分布及大别班达病毒携带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了解浙江省东阳市蜱类分布特点和大别班达病毒携带情况,为防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9-2020年在东阳市山区、丘陵及盆地3种地形各设立2个镇(街道)作为监测点,采用人工布旗法在野外采集游离蜱,采用体表检蜱法收集家养动物(羊、牛、犬)和野鼠等宿主动物体表寄生蜱,对蜱标本进行种类鉴定,采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检测大别班达病毒.率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捕获蜱数量差异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结果 调查发现东阳市有1科4属10种蜱,山区、丘陵和盆地生境不同季度捕获游离蜱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001),山区明显高于盆地地区;一、二季度蜱密度明显高于三、四季度.游离蜱平均密度为30.83只/(布旗·100 m),家养动物平均染蜱率为18.72%,蜱指数为0.94,鼠类平均染蜱率为8.59%,蜱指数为0.22;游离蜱、家养动物体表寄生蜱、鼠类体表寄生蜱优势种群有所不同,分别为长角血蜱、镰形扇头蜱和粒形硬蜱.185组794只蜱样品中未检测到大别班达病毒.结论 东阳市野外环境及动物体表蜱普遍存在,且种类较为丰富,春夏季节密度较高,提示春季为灭蜱最佳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