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K1基因新生突变相关智力发育障碍伴大头畸形-癫痫发作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对2022年3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 PAK1基因新生突变相关智力发育障碍伴大头畸形-癫痫发作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 PAK1基因致病性及突变特点。患儿,男,4岁8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言语功能受损为著的智力发育障碍和癫痫发作,患儿具有头围大、面长、鼻梁低平等特殊面容。脑电图示双侧前头部慢波增多,醒睡各期左侧尖波、棘慢波、尖慢波发放。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巨脑(双侧大脑半球脑回增大、皮质增厚、白质量多、胼胝体厚,小脑及脑干体积增大)。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发现致病性变异为 PAK1 (NM_001128620)4号外显子的新生杂合突变c.361C>A (p.Pro121Thr)。该病例为国内首次报道的 PAK1基因突变相关智力发育障碍伴大头畸形-癫痫发作,明确了该家系中的致病基因,为该家庭进行准确的遗传咨询提供了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GPC3基因变异致新生儿Simpson-Golabi-Behmel综合征Ⅰ型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 GPC3)基因变异致Simpson-Golabi- Behmel 综合征(Simpson-Golabi-Behmel syndrome,SGBS)Ⅰ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 方法:对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SGBSⅠ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Simpson-Golabi-Behmel 综合征Ⅰ型”“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Simpson-Golabi-Behmel syndrome type Ⅰ”“GPC3”为关键词,分别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自2010年1月至2021年4月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总结 GPC3基因变异致SGBSⅠ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 结果:本例患儿男性,4 h,因“腹胀1 h”入院,主要表现为异常面部特征(大头、面容粗陋、鼻梁宽、大嘴、舌有中央纵沟)、巨体、多余的乳头、尿道下裂;全外显子组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位于X染色体的 GPC3基因存在c.720delC移码变异,患儿为半合子,母亲该位点杂合变异,为未曾报道过的变异,确诊SGBSⅠ型。随访发现患儿存在过度生长、合并神经母细胞瘤及运动发育迟缓。文献检索共收集31篇文献包括本例共93例患者,其中男89例(95.7%),女4例(4.3%);主要临床表现为颅面异常、出生前/后过度生长及伴多系统畸形,多合并语言障碍、运动发育迟缓和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且易罹患胚胎性肿瘤;合并肿瘤11例(11.8%);宫内终止21例,余72例娩出者中存活63例、死亡9例。提供具体基因变异类型有80例,其中无义变异25例(31.2%),DNA片段缺失21例(26.2%),移码变异16例(20.0%),片段重复8例(10.0%),错义变异5例(6.2%),剪接突变5例(6.2%)。 结论:SGBSⅠ型为X连锁隐性遗传病,临床表型谱广,生后有颅面异常、过度生长及伴多系统畸形时需高度怀疑本病可能,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需多学科合作并长期随访,尤其是对肿瘤的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ZT2基因变异所致发育性癫痫性脑病18型患儿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 SZT2基因变异所致发育性癫痫性脑病18型(DEE18)患儿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 方法:收集2020年3月、2023年7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小儿神经内科就诊的2例 SZT2基因相关DEE18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全外显子测序(WES)及Sanger测序法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基因检测,使用SWISS-MODEL软件对筛选出的 SZT2基因变异进行蛋白质3D建模。 结果:2例患儿均存在重度全面发育迟缓、癫痫发作及孤独症表现,伴有大头畸形、特殊面容、全身肌张力低下,影像学检查提示胼胝体畸形、透明膈腔持续存在,视频脑电图示背景活动慢、局灶性放电。其中患儿1自幼易惊且身材瘦小;患儿2免疫缺陷且癫痫成簇发作。WES结果显示患儿1携带 SZT2基因c.5811G>A(p.W1937X)(父源)和c.9269delG(p.S3090Ifs *94)(母源)复合杂合变异,患儿2携带c.6302A>C(p.H2101P)(父源)和c.7584dupA(p.E2529Rfs *20)(母源)复合杂合变异,2例患儿的父母临床表型均正常。上述4种变异为目前国内外尚未报道的新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评估:p.S3090Ifs *94为致病性变异,p.W1937X为致病性变异,p.E2529Rfs *20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H2101P为意义未明确变异。3D建模发现p.H2101P变异可导致编码的第2 101位氨基酸周围氢键发生明显改变,蛋白质稳定性降低;其余3种变异可导致肽链提前截断,蛋白质结构发生明显改变。 结论:SZT2基因变异引起的DEE18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临床表现为全面发育迟缓、癫痫发作、孤独症、颅面部畸形、全身肌张力低下、脑电图异常放电、胼胝体畸形、透明膈腔持续存在、易惊、身材瘦小和免疫缺陷。4种 SZT2基因相关的新变异可能为本组DEE18患儿的遗传学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软骨发育不全诊断及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软骨发育不全(ACH)是1种导致儿童致死致残性生长发育障碍性疾患的罕见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短小、大头畸形、颅面部异常以及三叉手畸形等,相关并发症包括椎管狭窄、胸腰椎后凸、膝内翻、睡眠呼吸暂停、肥胖和中耳炎等。ACH的疾病特性决定了对该疾病需要进行多学科、长时程的临床管理。本文将结合国内外指南,从临床诊断及产前诊断、多学科综合管理及最新治疗进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癫痫伴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1例的临床特征及 PAK1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1例癫痫伴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21年4月1日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小儿神经科就诊的1例癫痫伴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临床资料,抽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静脉血样,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对患儿进行基因检测,采用Sanger测序进行家系验证,并对候选变异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设定检索年限为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PubMed、ClinVar、Embase等数据库中,检索 PAK1基因变异相关性癫痫病例报道,对该病患儿临床表型及 PAK1基因变异情况进行总结。 结果:患儿为男性,2岁2个月,临床表现为癫痫、全面运动发育迟缓与大头畸形。WES检测结果提示,患儿携带 PAK1基因c.1427T>C变异。经Sanger测序验证,患儿父母 PAK1基因均为野生型,提示患儿为新发变异。生物信息学分析: PAK1基因c.1427T>C变异在dbSNP、OMIM、HGMD及ClinVar等数据库中,仅见1篇文献报道。在ExAC、1000 Genomes及gnomAD等数据库中,亚洲正常人群该变异未见携带频率。IFT、PolyPhen-2、LRT、Mutation Taster及FATHMM等在线软件预测结果均提示该变异对编码蛋白功能影响可能有害。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制订的《序列变异解释的标准和指南》,该变异评级为可能致病性变异。 结论:PAK1基因c.1427T>C变异可能为该癫痫伴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本研究为该病患儿临床诊断与遗传咨询提供了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典型16p11.2缺失综合征的表型及基因型特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典型16p11.2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拷贝数变异、治疗及随访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8月至2021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科诊治的10例典型16p11.2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型、拷贝数变异、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10例患儿中女性4例,男性6例,均伴有癫痫。9例癫痫发病于婴儿期,发病年龄为6.0(4.0,8.5)月龄。4例为局灶性发作(1例首发伴发热),4例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2例为局灶性发作合并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8例为丛集性发作(24 h内发作2至10余次),1例曾发生1次癫痫持续状态。9例患儿在癫痫发病时未提示明显发育迟缓,1例在14月龄癫痫发病时伴有发育迟缓。1例患儿合并左足并趾,1例合并大头畸形且四肢肌张力低。基因检测发现,10例患儿携带典型16p11.2杂合缺失,缺失片段的起始位置为Chr16:29478119-29675016,结束位置为Chr16:30125670-30206112,缺失长度525~ 712 kb,均考虑为致病性变异。在抗癫痫药物治疗中,4例患儿应用奥卡西平,2例应用丙戊酸钠,2例左乙拉西坦无效后换用奥卡西平,1例应用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钠,1例应用左乙拉西坦先后联合丙戊酸钠、生酮饮食,现10例患儿均无癫痫发作。1例在学龄期出现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应用奥卡西平治疗后发作减少。对10例患儿进行随访发现,有9例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育迟缓(语言受累显著),其中3例合并孤独症样表现,1例入常规小学后家长发现患儿理解能力差,学习困难,多次留级。结论:典型16p11.2缺失综合征存在16p11.2近端区域上的基因片段缺失,表现为婴儿期起病的药物反应性丛集性癫痫发作,可伴有语言发育迟缓、孤独症谱系障碍及非特异性畸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BRWD3基因变异相关婴儿癫痫性痉挛综合征临床表型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 BRWD3基因变异所致婴儿癫痫性痉挛综合征患儿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 方法:收集2019年8月2日于临沂市人民医院小儿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 BRWD3基因变异相关婴儿癫痫性痉挛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观察,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及Sanger测序法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基因检测,并对突变位点进行致病性分析。以“ BRWD3”为检索词查阅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6月相关文献,总结 BRWD3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儿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 结果:患儿为男性,4岁4个月,临床表型包括重度全面发育迟缓、局灶性发作(4月龄首发)、痉挛发作(6月龄首发)、孤独症、大头畸形、前额凸出和视频脑电图高度失律。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患儿存在 BRWD3基因新发移码变异c.4318_4319del(p.Q1441Efs *20)(NM_153252),此位点目前国内外尚未报道。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判读c.4318_4319del变异为致病性突变(PVS1+PS2+PM2)。父母均未携带该变异且临床表型正常。共检索到7篇英文文献报道 BRWD3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儿16例(其中仅1例 BRWD3基因变异相关婴儿癫痫性痉挛综合征患儿),国内未见报道。加上本例共17例。皆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中15例为微小变异,包括7例错义变异、3例框移变异、3例剪切变异、2例无义变异,其余2例为大片段缺失;共发现15种变异。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癫痫发作(17/17)、智力障碍(10/17)、运动发育障碍(7/17)、言语障碍(9/17)、大头畸形(8/17)、面部畸形(8/17)、孤独症(4/17)和肌张力低下(4/17)等。癫痫发作形式以局灶性发作为主,偶有痉挛发作和强直发作。 结论:BRWD3基因变异相关癫痫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临床表型谱广泛。 BRWD3基因c.4318_4319del(p.Q1441Efs *20)变异可致婴儿癫痫性痉挛综合征,表现为重度全面发育落后、痉挛发作、局灶性发作、孤独症、颅面部畸形和视频脑电图高度失律,丰富了 BRWD3基因突变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软骨发育不全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软骨发育不全是一种导致儿童致死致残性生长发育障碍性疾患的罕见病,其典型临床表现为非匀称性身材矮小、大头畸形、三叉戟手及特殊面容。鉴于目前临床对本病认识不足,本文以国内外研究为基础,结合国内专家的临床诊疗经验,在软骨发育不全的致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最新治疗进展等方面形成系统、全面的专家共识,以供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参考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面-皮肤综合征 MAP2K1基因新发变异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 MAP2K1基因变异所致的心-面-皮肤综合征(cardio-facio-cutaneous syndrome,CFCS)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 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提取DNA,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先证者进行检测,用Sanger测序对先证者及父母进行验证。结果:先证者为1岁8个月的男性,临床表现为身材矮小、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大头畸形、特殊面容、先天性心脏病等多发异常。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其携带 MAP2K1基因c.389A>G(p.Tyr130Cys)杂合错义变异,Sanger测序证实其为新发变异。根据ACMG/AMP指南,判定为致病性变异。 结论:本例患儿存在明显的行为异常、食欲佳、三尖瓣返流,有别于既往报道的病例,因此丰富了 MAP2K1基因变异所导致的CFCS的临床表型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GATAD 2B基因突变致GAND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1/20
GAND 综合征即 GATAD2B(The GATA zinc finger domain containing 2B)基因相关神经发育障碍(GATAD2B-associated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GAND)(OMIM # 615074),最早由 Willems-en 等[1]在2013年定义为由GATAD2B基因功能丧失引起的智力障碍综合征,又称为常染色体显性智力障碍18型[2],主要临床特征为全面性发育迟缓/智力障碍、言语和语言障碍、肌张力减退、特殊面容和大头畸形等[2-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