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大疱性紫癜样皮疹为首发表现的成人过敏性紫癜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小血管炎,以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腹痛关节肿痛及肾脏受累为主要临床表现,成人较少发生。成人HSP累及肾脏时更容易出现肾病综合征,并发展成终末期肾病。本文报告1例以大疱性紫癜样皮疹为首发表现的成人HSP,以提高对成人HSP诊治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乳房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71岁,因左侧乳房红斑、斑块3个月就诊。3个月前患者左侧乳房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红斑,其上逐渐出现米粒大小红色丘疹,无痒痛等自觉症状,后皮疹逐渐增多、增大。自行外用"皮炎平",原有丘疹可变平,但仍有新发丘疹,并且逐渐融合成斑块。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无家族遗传病及肿瘤病史,无外伤史。入院体检:生命体征正常,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神志清,心肺无异常。双侧腋窝及腹股沟未触及肿大淋巴结。皮肤科检查:左侧乳房近胸部中线侧可见不规则浸润性暗红斑,边界尚清,其上可见不规则隆起性红色斑块,表面凹凸不平,呈结节状,质轫,表面无脱屑、破溃、结痂(图1)。辅助检查:血常规、乳腺彩超、血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彩超:除双肾泥沙样结石外,其余均无异常;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示:双侧颈胸部、腋窝、腹股沟及腹盆腔散在轻度增大淋巴结;盆腔内部分肠管基于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请血液科会诊暂排除淋巴结转移,建议行骨髓穿刺,但患者家属拒绝。皮损活检:灰白组织1块,大小为2.6 cm × 1.5 cm × 1.0 cm,皮肤面积2.6 cm × 1.5 cm。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未受累,表皮及真皮见无浸润带,肿瘤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呈弥漫浸润模式,肿瘤组织内大量异形淋巴样细胞,可见多核分裂象,细胞异形明显(图2),考虑淋巴瘤可能性大,进一步行免疫组化检查。免疫组化结果:人B细胞抗原CD20、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淋巴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MUM-1、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体相关蛋白a链CD79a均阳性,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阳性细胞约占80%,原癌基因阳性细胞占20% ~ 30%,Bcl-6、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共同抗原CD10、细胞角蛋白、黑素细胞分化标记物、外套层细胞淋巴瘤标记、神经黏附分子、黑素瘤特异性抗体、粒-单核细胞标记、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B细胞激活抗原、细胞周期蛋白D1、人抗疱疹病毒抗体均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寻常型天疱疮伴难辨认卡波西水痘样疹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56岁,因间断全身红斑、糜烂伴疼痛3年余,加重3周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皮红斑、糜烂、结痂,伴有轻度瘙痒及疼痛,后逐渐泛发全身,就诊外院,行皮肤活检,病理示基底层上方棘层细胞松解,表皮内裂隙,基底细胞呈墓碑样排列(图1),诊断寻常型天疱疮。予泼尼松60 mg/d口服,皮疹未控制,后予地塞米松10 mg/d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10 g/d静脉滴注、泼尼松30 mg/d口服治疗,皮损逐渐控制。出院后泼尼松改至70 mg/d,10 d后减至65 mg/d,头皮、颈部再次出现红斑、糜烂,遂就诊本院。体检: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头、颈、躯干多发红斑、糜烂,口腔散在浅糜烂面。实验室检查:抗桥粒芯蛋白1抗体200.99 U/ml(阴性<14 U/ml,不确定14 ~ 20 U/ml,阳性≥ 20 U/ml),抗桥粒芯蛋白3抗体70.07 U/ml(阴性<7 U/ml,不确定7 ~ 20 U/ml,阳性≥ 20 U/ml),诊断:寻常型天疱疮。予甲泼尼龙64 mg/d口服;环磷酰胺首次400 mg,此后每2周600 mg,静脉滴注3次,皮损明显好转。出院后调整为口服泼尼松龙60 mg/d。患者于我院门诊规律复诊,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3个月后减至50 mg/d,后每半月减2.5 mg/d,减至40 mg/d后每月减2.5 mg/d,减至35 mg/d后每1.5个月减2.5 mg/d,减至30 mg/d后每2个月减2.5 mg/d),并间断给予甲氨蝶呤10 mg/周,2次泼尼松龙减量至25 mg/d皮损复发。3周前患者全身出现多发红斑、糜烂,遂再次就诊。既往史:高血压、2型糖尿病、陈旧性肺结核、腰椎结核术后、重度骨质疏松症,否认特应性皮炎病史。皮肤科检查:全身多发红斑,大部分皮疹糜烂、结痂,眼睑可见较多脓性分泌物,口腔黏膜未见糜烂。再次实验室检查:抗桥粒芯蛋白1抗体>200 RU/ml(阳性≥ 20 RU/ml,阴性<20 RU/ml),抗桥粒芯蛋白3抗体>200 RU/ml(阳性≥ 20 RU/ml,阴性<20 RU/ml)。收住入院,予利妥昔单抗500 mg静脉滴注及醋酸泼尼松30 mg/d治疗。2周后患者仍有新发水疱伴糜烂及渗出,醋酸泼尼松加至60 mg/d,再次予利妥昔单抗500 mg静脉滴注及丙种球蛋白20 g/d静脉滴注3 d,全身红斑颜色变暗,糜烂面较入院时明显干涸、结痂。在皮损好转过程中(第2次利妥昔单抗输注14 d),患者头皮、面部、颈部在原有红斑、糜烂基础上突然出现疼痛性丘疱疹,部分融合成片,表面可见脐凹样水疱及破溃后糜烂面、结痂(图2),皮损于24 h内出现,伴有一过性体温升高,最高达37.4 ℃。取疱液行单纯疱疹病毒(HSV)PCR检查:HSV-1阳性,HSV-2阴性;刮取水疱基底部行Tzanck涂片,可见多核巨细胞(图3);2型HSV IgG抗体检测2次,出水疱时样本临界值指数(cut off index,COI)为3.36(<1.0),出水疱6 d即治疗5 d后COI为2.25;1、2型HSV IgM抗体样品吸光度值/临界值<0.50(<1.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累及腋臭手术部位的间擦疹型手足综合征一例国际首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25岁,因手足、腋下和腹股沟红斑水疱伴疼痛反复1个月就诊。7年前患者因腋臭双腋下曾行小切口汗腺切除术。1个月前因颈部滑膜肉瘤(ⅡB期)术后行多柔比星脂质体化疗,3次化疗期间,出现手足、腋下和腹股沟红斑水疱伴疼痛,皮损逐次加重。皮肤科检查:双手掌、足跖及腋下、腹股沟等间擦部位可见大片水肿性红斑,边界较清楚,上有粟粒至黄豆大小水疱,可见糜烂;皮疹处皮温高,触痛明显,尼氏征阳性;双腋下行小切口腋臭手术的部位无皮损,无疼痛。腋下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基底层下水疱形成及部分汗腺坏死。诊断:多柔比星脂质体相关间擦疹型手足综合征。根据该病例合并腋臭手术史,手术部位皮肤正常,推测该病发病机制可能为药物经汗腺排泄到皮肤后诱发的皮肤毒性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发生于特瑞普利单抗长期治疗后的大疱性类天疱疮二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例1女,63岁,全身皮疹2个月伴瘙痒,表现为红斑基础上水疱大疱。2年前因直肠肛管恶性黑素瘤行肠周淋巴结清扫术,静脉注射特瑞普利单抗预防性治疗1年,停药后2周出现全身皮疹。上肢红斑处皮损直接免疫荧光示,IgG沿基底膜带沉积;血清盐裂间接免疫荧光,IgG沿表皮侧线状沉积。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示,BP180 > 200 U/ml。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PD-1抑制剂引起?予口服米诺环素200 mg/d,醋酸泼尼松龙20 mg/d,配合全身外用卤米松乳膏,半个月后水疱结痂,红斑变暗。例2女,全身水疱伴痒3月余,皮疹表现为浮肿性红斑基础上紧张性水疱、大疱、血疱,伴结痂。患者有3年阴道恶性黑素瘤史,为阴道黑素瘤术后Ⅳ期,局部复发,右髂血管淋巴结转移。静脉注射特瑞普利单抗治疗2年后出现全身皮疹。红斑处直接免疫荧光,IgG弱阳性,沿基底膜带线状沉积;血清盐裂间接免疫荧光,IgG沿表皮侧线状沉积。血清BP180 > 200 U/ml。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PD-1抑制剂引起?予口服多西环素200 mg/d、醋酸泼尼松龙40 mg/d,2周后水疱完全结痂,红斑变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信迪利单抗致重度药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例67岁男性患者因肝癌术后复发给予信迪利单抗(200 mg静脉滴注、1次/3周)免疫治疗,疗效及耐受性良好。用药12次后患者胸腹部及四肢散发皮疹,色鲜红,伴瘙痒。口服氯雷他定及外用卤米松乳膏后,患者皮疹稍好转。继续应用信迪利单抗2次,患者皮疹未见明显扩散。继续使用信迪利单抗第3次后,患者突发全身大面积皮疹,迅速发展为水疱、溃疡,皮肤有渗血及渗液,伴瘙痒和疼痛。诊断为药疹,考虑可能为信迪利单抗诱发。停用该药,给予甲泼尼龙60 mg静脉滴注、1次/d,并予抗过敏、抗感染、保护黏膜、皮肤护理等治疗1周,患者皮疹病情反复;增加甲泼尼龙剂量治疗1周,患者病情未缓解且出现消化道出血。患者肝癌术后,伴低蛋白血症、肝功能不全,且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虽给予积极治疗措施,仍抢救无效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复方氨酚烷胺胶囊致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例52岁男性患者因感冒自行服用复方氨酚烷胺胶囊(每粒含对乙酰氨基酚250 mg,盐酸金刚烷胺100 mg、马来酸氯苯那敏2 mg、人工牛黄10 mg、咖啡因15 mg)1粒,用药半日后出现背部红斑伴瘙痒。次日皮疹加重,遍及全身,累及口腔、眼睛、阴囊黏膜,并逐渐发展为大疱疹,表皮脱落,皮损面积达90%,伴轻度肝损伤和血糖升高,诊断为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经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及对症支持治疗,3周后皮损基本痊愈。考虑患者的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很可能与复方氨酚烷胺胶囊中的对乙酰氨基酚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结节性类天疱疮合并肝吸虫病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62岁,因全身泛发性红色结节伴瘙痒7年于2020年10月27日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皮肤科。2013年初无明显诱因躯干、四肢起皮疹伴瘙痒,当地按"湿疹"治疗稍有好转。2013年7月中旬被蜈蚣咬伤右下肢并出现皮肤红肿,在当地医院诊治后红肿消退。但之后不久再次无明显诱因躯干、四肢出现多发甲盖大小的水肿性红斑及黄豆大小红色结节,伴剧烈瘙痒,多次在外院皮肤科就诊,诊断为"结节性痒疹"。期间曾行"中医放血"治疗,病情仍持续发展,结节逐渐增多增大,瘙痒明显。既往体健,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起水疱病史。幼时务农,曾接触农田周围水源,有疫水接触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皮肤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引起皮肤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接受ICIs治疗后出现皮肤irAE的NSCLC患者34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直至死亡。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功能状态评分、病理类型、驱动基因类型、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实验室检验结果、皮肤irAE情况、治疗方案。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发布的第5版不良反应事件通用术语标准对皮肤irAE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比较不同严重程度皮肤irAE患者的实验室检验结果。比较不同类型皮肤irAE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34例NSCLC患者中G1~G4级皮肤irAE均有发生,分别有26例(76.5%)、6例(17.6%)、1例(2.9%)、1例(2.9%)。类型包括斑丘疹、瘙痒症、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RCCEP)、白癜风、苔藓样皮炎、皮肤色素沉着、大疱性皮损和重叠型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SJS-TEN)。G2级及以上组中性粒细胞数高于G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5±2.63)×10 9/L比(4.06±1.79)×10 9/L, t=2.58, P<0.05]。单纯表现为RCCEP、斑丘疹、瘙痒症患者的PFS分别为(7.94±3.49)个月、(14.21±9.59)个月、(17.95±11.8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54, P=0.015)。接受全身和(或)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皮疹均有好转,只有3例(8.8%)后续暂停ICIs使用。暂停ICIs使用患者的PFS与继续使用ICIs患者的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81±4.01)个月比(12.74±9.07)个月; t=0.36, P=0.720]。因皮肤irAE接受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与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的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35±7.15)个月比(13.43±9.76)个月; t=0.68, P=0.504]。 结论:ICIs治疗NSCLC可引起斑丘疹、瘙痒症、RCCEP、白癜风、皮肤色素沉着、大疱性皮损等不同类型的皮肤irAE。严重程度分级越高,中性粒细胞水平越高。发生斑丘疹、瘙痒症、RCCEP患者中,瘙痒症患者PFS最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口服万古霉素致红人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例55岁男性患者因车祸全身多处骨折和创伤手术后合并脓毒症和肺部感染曾使用包括注射用万古霉素在内的多种抗菌药物治疗,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大疱样皮疹,致敏药物不详。感染好转后停用抗菌药物,给予氯雷他定10 mg口服、1次/d治疗,皮疹逐渐消退。创伤恢复期再次发生肺部感染,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 g静脉滴注、1次/12 h。治疗后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症状加重,逐停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给予万古霉素0.5 g口服、1次/6 h治疗。口服万古霉素第4剂约1 h后,患者从颈部起开始出现皮肤红斑,迅速蔓延至上胸部,无发热、瘙痒。皮肤科医师会诊考虑口服万古霉素引起的红人综合征。停用万古霉素,给予地塞米松5 mg静脉注射1次,异丙嗪25 mg肌内注射1次,继续服用氯雷他定。停药4 d后红斑开始消退,腹泻次数减少;停药7 d后,患者腹泻好转,皮肤红斑基本消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