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刚烷胺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64岁男性帕金森病患者长期服用多巴丝肼、吡贝地尔缓释片、司来吉兰,因头部及四肢不自主扭动,加用金刚烷胺,异动症状缓解。5个月后患者自觉全身疲乏无力,血钠120 mmol/L,给予补钠治疗,血钠水平短暂回升后再次降低。排除其他因素,考虑患者的低钠血症为金刚烷胺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所致。停用金刚烷胺,同时继续给予补钠治疗,7 d后患者疲乏无力症状消失,血钠恢复正常。停止补钠后患者未再出现疲乏无力症状,随访1个月患者血钠水平未再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淮安市H3N2亚型流感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遗传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江苏省淮安市H3N2亚型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变异情况,为流感疫情防控与疫苗研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4株2022年淮安市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分离的流感毒株,通过全基因组核酸提取、文库构建,应用Nanopore三代测序平台对H3N2亚型毒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比对基因组序列相似性、构建系统发育树,解析氨基酸变异特征。结果:8个基因节段之间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7.1%~100.0%,相似性差异最大的是HA基因(97.1%~99.9%),差异最小的是MP基因(98.6%~99.9%)。核苷酸位点变异频率最高和最低的节段分别是HA基因(3.06%)和MP基因(1.43%),不同基因节段核苷酸变异率有统计学意义( χ2=14.293, P=0.046)。HA和NA基因发育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3株隶属3C.2a1b.2a.1a进化簇,1株独立属于3C.2a1b.1b进化分支且糖基化位点相较于另外3株在HA1蛋白142NWT、149NGT和NA蛋白436NLS位点发生丢失。4株淮安株均对NA抑制剂和金刚烷胺类药物敏感。 结论:1株淮安株抗原性发生了改变,与当年疫苗株匹配性较低,建议持续加强H3N2流感病毒的基因监测,为流感防控及流感疫苗筛选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方氨酚烷胺胶囊致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52岁男性患者因感冒自行服用复方氨酚烷胺胶囊(每粒含对乙酰氨基酚250 mg,盐酸金刚烷胺100 mg、马来酸氯苯那敏2 mg、人工牛黄10 mg、咖啡因15 mg)1粒,用药半日后出现背部红斑伴瘙痒。次日皮疹加重,遍及全身,累及口腔、眼睛、阴囊黏膜,并逐渐发展为大疱疹,表皮脱落,皮损面积达90%,伴轻度肝损伤和血糖升高,诊断为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经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及对症支持治疗,3周后皮损基本痊愈。考虑患者的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很可能与复方氨酚烷胺胶囊中的对乙酰氨基酚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株H3N2亚型流感病毒株的全基因序列测定及其分子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1株人流感H3N2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特征、遗传进化及生物学特性。方法:对浙江省丽水市分离的1株H3N2流感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从美国国立生物信息中心(NCBI)和全球倡议分享流感数据库(GISAD)获取其他流感毒株基因组全序列,通过BioEdit7.0.9将该毒株8节段基因与其他序列比对,MEGA7.0软件邻接法构建进化树,并全面分析该毒株的进化、致病力和抗原性等特征。结果:测序得到该毒株为人流感分离株A/Homo sapien/China/LS340/2019(H3N2)株(LS340),LS340为典型的季节性人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属于3C.2a1进化分支,具备人际传播能力,部分位点呈现高传播性和高致病性特征,对金刚烷胺耐药。与当季推荐疫苗株相比,抗原区出现涉及A、B两个表位3个位点突变。结论:LS340未出现重组、缺失等较大变异,但与当季推荐疫苗株相比已经发生抗原漂变,应及时更新疫苗,同时加强此类病毒变异监测,防止流感大流行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用于小干扰RNA递送的基于超分子主客体化学组装的聚集诱导发光囊泡材料的构建及其对肿瘤细胞毒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一种基于超分子主客体化学组装的聚集诱导发光囊泡材料(AIE-HG-Vesicle)用于递送小干扰RNA(siRNA)及实现荧光成像功能,并探究其被肿瘤细胞摄取的效果及其基于siRNA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方法:通过合成聚乙烯亚胺树型分子修饰的β-环糊精(H-β-CD-dendrimer)作为主体化合物,同时合成含有四苯乙烯AIE基团的Bola型金刚烷(G-Ada-AIE)作为客体化合物,通过超分子主客体自组装过程制备得到AIE-HG-Vesicle囊泡材料用于负载siRNA。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动态光散射仪测试其形貌和尺寸,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试其聚集诱导发光性质,通过凝胶阻滞实验测试其对siRNA的负载效果,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试负载siRNA的AIE-HG-Vesicle囊泡材料在肿瘤细胞内的递送效果,并通过MTT实验测试负载siRNA的AIE-HG-Vesicle囊泡材料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结果:AIE-HG-Vesicle具有囊泡状形态,直径约为100 nm,壁厚约为9 nm,且表面带正电荷可有效负载siRNA。负载于AIE-HG-Vesicle的siRNA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且负载siRNA后的AIE-HG-Vesicle可将siRNA递送到HeLa细胞内部,并可通过聚集诱导发光现象被观测到,负载siRNA后的囊泡对HeLa细胞有明显的杀伤效果。结论:构建了AIE-HG-Vesicle可用于递送siRNA,该材料具有荧光成像和基于siRNA的肿瘤细胞毒性作用,后期有望应用于肿瘤体内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球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H5N8禽流感病毒基因特征和进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全球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H5N8禽流感病毒基因进化及变异位点,为高致病性H5N8禽流感病毒的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GISAID数据库下载H5N8禽流感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利用MEGA软件最大似然法构建基因进化树,分析基因组的关键性变异位点。结果:通过基因进化分析,全球首例人感染H5N8禽流感病毒属于H5 2.3.4.4 b分支;该病毒基因组和A/chicken/Astrakhan/2171-1/2020、A/chicken/Astrakhan/321-10/2020和A/chicken/Astrakhan/321-06/2020等病毒基因组相似度最高(99%~100%);HA基因的受体结合位点222-224位氨基酸为QRG(H5编码),病毒更加倾向结合禽α-2,3唾液酸受体;在PB2基因上未出现E627K、D701N等哺乳动物适应性氨基酸突变位点;NA和M2基因上没有出现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和金刚烷胺类药物的耐药性突变,对抗病毒药物仍具有敏感性。结论:目前的高致病性H5N8禽流感病毒尚未适应人,不具备人传人的能力,但仍要密切监测H5N8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组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睡眠结构在创伤性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意识状态评估及恢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创伤性脑损伤(TBI)后意识障碍是由于脑实质和(或)脑血管受损等原因导致的意识缺损。随着TBI患者数量不断增加,意识障碍患者数量也日益增多。此类患者病程较长,却丧失大部分自主能力,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然而,目前关于意识障碍的脑损伤机制尚不明确。TBI后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评估主要借助量表,误诊率较高;常用的干预手段包括金刚烷胺、唑吡坦等药物,以及包含神经调控和感觉刺激程序在内的非药物干预,均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亟需更加精准的评估指标及有效的干预措施。睡眠所维持的各种神经生理活动对意识至关重要,其规律性很可能反映TBI后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状态,睡眠的规律性一般通过睡眠结构来体现,包括昼夜节律和各种睡眠特征,而改善患者睡眠的规律性也可能促进其意识状态的恢复。为此,笔者就睡眠结构在TBI后意识障碍患者意识状态评估及恢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方氨酚烷胺与氨茶碱联用致癫痫发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66岁男性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50余年,平素口服氨茶碱0.1 g、1或2次/d。因感冒后咳嗽、流涕自行口服复方氨酚烷胺1片、2次/d,并自行将氨茶碱加量至0.2 g、2次/d。用药3 d后患者无诱因突发意识不清、肢体抽搐,共发作6次。患者脑部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检查结果均正常;脑脊液检查结果可排除颅内感染的可能性。实验室检查示肌酸激酶(CK)1 574 U/L。给予氟哌啶醇、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布地奈德混悬液等试验性治疗,4 d后,CK 217 U/L,患者未再出现癫痫发作。考虑患者的癫痫发作与复方氨酚烷胺与氨茶碱联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巴胺能药物治疗Percheron动脉梗死引起的意识障碍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72岁女性患者,因意识不清于发病当天入院,颅脑磁共振成像显示双侧丘脑急性梗死,临床诊断为Percheron动脉梗死,虽给予了强效的抗栓药物治疗,患者意识水平逐渐加重,逐渐滴加美多芭和金刚烷胺药物,患者意识水平逐渐好转,短期内患者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帕金森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临床特点及对直立性低血压影响的初步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观察帕金森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的临床特点及对直立性低血压(OH)的影响。方法:连续采集2019年8月至2021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就诊的165例帕金森病患者病史,完成运动和非运动症状评分,并采集患者24 h动态血压和卧-立位血压数据,完成OH问卷调查。观察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各类型(觉醒期低血压、反杓型血压、夜间高血压)的发生率,分别采用 t检验、卡方检验、 U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观察3种血压昼夜节律紊乱类型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各类型与OH和症状性OH(SOH)的关系。 结果:在165例帕金森病患者中,反杓型血压发生率为39.39%(65/165),夜间高血压发生率为43.64%(72/165),觉醒期低血压发生率为31.52%(52/165)。与无反杓型血压患者相比,伴反杓型血压患者年龄较大[分别为(71.72±7.81)岁、(65.29±9.68)岁, t=-4.491, P<0.001]、起病年龄较晚[分别为(66.67±9.10)岁、(62.16±10.66)岁, t=-2.809, P=0.006]、病程(月)更长[分别为36.00(20.50,95.50)、24.00(12.00,41.75), Z=-3.393, P<0.001]、每日左旋多巴剂量(LD)[分别为(426.15±267.38)mg/d、(284.00±235.58)mg/d, t=-3.590, P<0.001]和每日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分别为(514.80±360.03)mg/d、(341.44±284.57)mg/d, t=-3.440, P=0.001)更大、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Ⅱ评分[分别为(12.92±6.38)分、(9.54±5.59)分, t=-3.434, P=0.001]和UPDRS-Ⅲ评分[分别为(28.34±11.60)分、(21.41±12.18)分, t=-3.508, P=0.001]更高、幻觉比例[分别为18.46%(12/65)、7.00%(7/100),χ2=5.079, P=0.024]更高;与无觉醒期低血压患者相比,伴发觉醒期低血压患者年龄较大[分别为(70.83±7.09)岁、(66.44±10.16)岁, t=-2.811, P=0.006];与无夜间高血压患者相比,伴发夜间高血压患者病程(月)更长[分别为39.50(15.00,96.00)、24.00(12.00,36.00), Z=-2.944, P=0.003]、LD[分别为(398.61±251.19)mg/d、(294.62±254.25)mg/d, t=-2.619, P=0.010]和LED[分别为(493.28±344.02)mg/d、(345.05±298.59)mg/d, t=-2.959, P=0.004)更大、幻觉比例更高[分别为19.44%(14/72)、5.38%(5/93),χ2 =7.882, P=0.005]、UPDRS-Ⅱ评分[分别为(12.08±6.33)分、(10.00±5.86)分, t=-2.086, P=0.039]和UPDRS-Ⅲ评分[分别为(26.50±11.72)分、(22.42±12.66)分, t=-2.034, P=0.044]更高、血压变异性更大(分别为20.66±5.47、17.44±5.36, t=-3.798, P<0.001)。趋势检验结果表明,血压昼夜节律紊乱种类数与年龄、病程、左旋多巴及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和金刚烷胺的使用频率、清晨与每日LD和LED、UPDRS-Ⅱ和UPDRS-Ⅲ评分、幻觉发生频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伴发OH和SOH的比例和加权-血压变异性(w-BPV)呈正相关(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觉醒期低血压( OR=3.35,95% CI 1.55~7.22, P=0.002)和夜间高血压( OR=2.44,95% CI 1.20~4.97, P=0.014)是OH发生的危险因素,每日LED( OR=1.21,95% CI 1.01~1.43, P=0.035)、UPDRS-Ⅲ评分( OR=1.09,95% CI 1.02~1.16, P=0.009)和w-BPV( OR=1.14,95% CI 1.01~1.29, P=0.029)是SOH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帕金森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程度与年龄、病程和运动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觉醒期低血压和夜间高血压是帕金森病患者发生OH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