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链+思政+科教+产教"四融合在农学基础课程植物生理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植物生理学课程是面向农学大类招生的本科生开设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和内容抽象程度高的知识体系特性.在新农科背景下,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存在知识框架不系统、思政教育有待加强、学生科研素质不足,以及学生对专业缺乏信心等突出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构建知识框架体系,提高专业素养为 目标,创设"知识链+思政+科教+产教"四融合的教学新模式,从植物生理学基础知识到科学研究,再到农业生产知识链的搭建,促进课堂学习与科学研究、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学与产业发展的有效融合,为新农科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知识链+思政+科教+产教"四融合 植物生理学 探索与实践 Knowledge chai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cience and education+industry and education...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选取国内设立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的123所院校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网络搜集法、问卷调查法、描述分析法对专业分布情况及目标定位、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招生数、毕业生去向等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和学科发展动态分析专业发展趋势。结果:国内设立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的院校从2016年的5所发展为目前的123所,年均增长率为472.0%。各类院校的课程体系涵盖了管理学、基础医学概论等13门核心课程,毕业总学分要求从149学分到224学分不等,实践教学占教学计划的比例从12.1%到45.1%不等,学分波动较大,多数院校实践教学占比不高且内容单一。参与问卷调查的21所院校中,47.6%的院校将专业目标定位聚焦于培养复合型人才,52.4%的院校专任教师人数为4~6人,47.2%的专任教师年龄为31~40岁,42.9%的院校高级职称人员占比为30%~40%,28.6%的院校博士人员占比≥50%,多数院校的专业目标定位比较模糊,专任教师数量不能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内涵建设相对滞后。结论:院校数量的快速增加与专业内涵建设的不相适应成为制约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建立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促进政产学研用结合、提升师资队伍素质、优化课程体系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我国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本文综述了我国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现状与影响因素,从涉老专业种类偏少、专业生源严重不足这一现象出发,分析专业师资队伍年轻数量不足,涉老专业毕业生岗位薪酬偏低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从拓宽招生途径,扩大证书教育;建立学分银行,实现护理类专业发展有梯度可持续;内外兼修,培养师资队伍3个方面,探讨解决我国老年护理人才短缺问题的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医学技术类专业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及专业分流的现状分析和模式优化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医学技术类专业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专业分流现存问题,为优化改进当前医学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9月,以天津医科大学医学技术学院2019级和2020级43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方法,对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专业分流3个方面情况进行调研。对学生第一学年必修课程平均加权成绩和专业分流结果进行一般线性模型分析,评估学生专业选择情况。结果:381份有效问卷的分析结果显示,249人(65.4%)认为大类培养能够提高学习积极性,为专业分流提供帮助,217人(57.0%)对大类招生政策缺乏了解;285人(74.8%)对于大类培养课程设置表示满意;105人(27.6%)在专业分流后感到焦虑和沮丧,而且认为没有分配到理想专业会影响其学习积极性。2019级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学生第一学年平均加权成绩分别为(82.56±2.94)分、(79.15±4.17)分,2020级学生成绩分别为(83.30±2.61)分、(79.29±2.93)分,2个年级的各专业学生间成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2019级与2020级专业分流第一志愿报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5.3%(119/215)和40.7%(88/216),其他专业报名比例均低于30.0%。各专业学生成绩和志愿分布结果显示,专业分流开始出现冷热门分化趋势。 结论: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专业分流可加速医学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需要加强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宣传力度,增加专业引导,建设学生专业分流后心理辅导,探索新的用于专业分流的评价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医学院校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高校合并后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的变化,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是否经历医学院校合并,将纳入研究的68所院校分为27所合并医学院校和41所独立建制医学院校。采用描述统计的方法,分别计算不同类型医学院校1998至2010年以及2015至2019年历年校均招生规模和招生规模增长率,并按照地区、院校层次分别讨论医学院校招生规模年均增长率。结果:1998至2010年,独立建制医学院校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呈持续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9.3%,2015至2019年招生规模相对变缓,年均增长率为3.3%;与独立建制医学院校相反,合并医学院校招生规模历年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年均增长率在1.0%左右浮动。近年来,独立建制医学院校校均招生规模已是合并医学院校的2倍。结论:合并医学院校招生增长率和招生人数远远低于独立建制医学院校,在综合考虑地区和院校层次的基础上,合并医学院校应当依托综合性大学优势,在教学资源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招生数量。独立建制的医学院校在控制单点招生规模的同时,也应当得到更多的资源投入,以缓解院校间、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的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4+4"模式招生笔试的设计与实施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索临床医学专业"4+4"模式招生笔试对考查多学科背景本科毕业生医学相关学科知识储备的有效性。方法:2020年12月,以2020年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进入复试并参加笔试的58名考生的专业背景、本科平均学分绩点(grade point average,GPA)、笔试成绩和录取结果为资料,对此资料和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2个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参加笔试的学生均来自国内"双一流"院校和全球高水平大学,本科为理学、工学、经济学、农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专业,学生的笔试成绩与GPA之间不相关( r=0.052, P=0.701);拟录取的35名学生与未录取的23名学生的笔试成绩分别为67.0(62.0,71.0)分和58.5(52.5,65.0)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3.709, P<0.01)。 结论:参加笔试的学生本科专业背景呈现多样化;笔试对甄别学生医学专业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具有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我国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分析与政策建议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2018年我国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的总体状况以及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区域的招生规模情况,以期为合理优化招生规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类型高校的单点招生数、校均招生数及不同区域招生的总体规模与相对规模情况。结果:2018年,我国180所高校共计划招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70 480人,每10万人口招生数为5.1人,校均招生数为392人,单点招生数最大为1 350人;44所高校的单点招生数在600人以上;普通本科院校或地方公办高校的校均招生数高于985、211高校或中央部门办高校;招生的总体规模与相对规模在不同区域间有较大差异。结论: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招生总体规模尚需适度扩大,存在部分高校单点招生规模过大、不同类型高校招生规模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现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两类院校健康服务和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比较及提升策略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通过对比医学院校和非医学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为进一步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建议。方法: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方法对15份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223名首届毕业生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在课程学时设置方面,非医学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学时占比21.8%(528/2 420)少于医学院校的32.7%(689/2 104),而其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占比26.1%(631/2 420)和专业课程学时占比38.1%(923/2 421)多于医学院校的23.6%(497/2 104)和26.9%(567/2 104),两类院校课程学时设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在学生满意度评分方面,非医学院校学生评分分别为课程设置(2.61±0.88)分、学前感知(2.80±0.99)分、专业感知(2.82±0.90)分和就业预期(2.90±0.83)分,医学院校学生的评分分别为课程设置(2.61±0.75)分、学前感知(2.68±0.75)分、专业感知(2.90±0.75)分和就业预期(2.95±0.72)分,两类院校这4个方面满意度评分均小于3分,而非医学院校学生的专业软硬件评分(3.01±0.90)分和医学院校学生的专业软硬件评分(3.08±0.81)分均大于3分,两类院校学生5个方面满意度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两类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相同,培养要求、就业方向和课程设置各有侧重。建议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加强招生宣传和增加就业渠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招生宣传融媒体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现阶段,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在研究生招生(简称研招)宣传上有各自不同的策略和方式,存在宣传对象分散、内容宽泛、过程单向等共性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设计并实施了研究生招生宣传的信息化建设,暨组建精准的宣传队伍、丰富宣传材料和载体、联动多部门资源、结合线上线下的宣传形式、整合不同类型的多媒体平台、运用大数据精准支撑宣传以及构建"五精准定位"的研招宣传融媒体新模式等,旨在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研招宣传工作的创新与转型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对医学研究生科研及就业发展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本研究在医学类研究生视角下调查分析申请-考核制与其他不同招生途径相比,对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聘就业与发展的影响,调查不同类型研究生对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途径的认可度与期望值,旨在评估及优化现有的申请-考核制招生途径。方法:通过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不同阶段和类型医学研究生对申考制相关问题的看法。利用Excel和SPSS进行频数统计、卡方检验和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在完成论文发表方面,申考制博士倾向于在读前两年[38.71%(12/31),35.48%(11/31)]完成博士毕业发表论文的要求,而统招和硕博连读博士生多于第二年[33.33%(10/30)]和第三年[40.54%(15/37)]完成论文发表( P=0.021)。在申请阶段所需材料对博士阶段科研的价值上,74.19%(23/31)申考生和48.65%(18/37)硕博连读生认为科研成果帮助最大,而统招生认为带来最大助力的是外语[26.67%(8/3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在申考制招生的公平性认可方面,71.53%(304/425)研究生认为是公平的,硕士阶段所在院校( P=0.001)和硕士学位性质( P=0.001)显著影响研究生对申考制公平性的认可度。 结论:申考制博士研究生在科研能力培养与学术成果方面均有优势,对提升我国高水平医学类科研人员的储备作用显著,在医学类研究生群体中的认可度与影响力均较高。未来将优化申考制,打造出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类博士招生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