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与脑白质高信号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基于Fazekas评分的不同严重程度脑白质高信号(WMHs)患者的大脑中动脉管壁改变和斑块特征,探讨斑块易损性参数与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2021年5月—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因怀疑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行常规序列颅脑MR扫描及大脑中动脉M1段高分辨管壁成像检查的99例住院患者纳入本研究.基于颅脑MRI平扫图像,根据改良Fazekas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2组:无和轻度WMHs组(Fazekas 0~2分)57例,中重度WMHs组(Fazekas 3~6分)42例.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分析比较两组之间血管狭窄程度、斑块分布、管壁重构模式、斑块内出血和斑块负荷等易损性参数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易损斑块与WMHs之间的关系.结果:年龄及血脂异常和斑块内出血占比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和重度WMHs组患者年龄更大,血脂异常更常见,斑块内出血比例更高.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血脂异常和斑块内出血均与白质高信号等级呈正相关(r=0.276、0.215、0.321,P均<0.05).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斑块内出血是WMHs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83(1.030,1.139),P=0.002;OR=4.991(1.459,17.072),P=0.010].结论:年龄、血脂异常和斑块内出血与WMHs严重程度相关,年龄和斑块内出血是WMHs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提示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斑块与脑小血管病具有相关性,有助于指导临床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视神经鞘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分析视神经鞘超声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评估价值.方法 纳入80例缺血性脑卒中疑似患者,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视神经鞘超声检查,将脑血管造影作为疾病诊断金标准,对比两种方式单独使用与联合使用的疾病诊断效能,不同部位和不同程度大脑动脉狭窄检出率,另对比健康者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声征象.结果 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与视神经鞘超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方式各项诊断效能分别为95.24%、92.11%、93.75%、93.02%和94.59%,明显高于单一诊断方式,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视神经鞘超声对大脑中动脉狭窄、前动脉狭窄、大脑后动脉狭窄、颈内动脉终末段狭窄、基底动脉狭窄和椎动脉狭窄的总检出率为95.83%,明显高于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神经鞘超声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对不同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和完全闭塞)动脉狭窄总检出率为93.75%,高于经颅多普勒超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均收缩期血流速度为(59.96±7.45)cm/s,平均血流速度为(38.54±3.12)cm/s,舒张期血流速度为(24.48±4.27)cm/s,明显低于正常人(136.18±14.32)cm/s、(85.21±5.68)cm/s和(60.72±3.96)cm/s,视神经鞘直径为(5.12±0.58)mm,颅内压为(22.72±3.45)mmHg,高于正常人(4.32±0.44)mm和(10.32±1.15)mmHg,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视神经鞘超声可准确诊断缺血性脑卒中,也可检出狭窄部位和狭窄程度,可通过超声参数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有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LEO Baby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收治的2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共23个动脉瘤,其中5个位于前交通动脉,10个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2个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3个位于M2段、3个位于大脑前动脉A3段;所有动脉瘤的颈体比均>1/2。其中,22个动脉瘤采用单纯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另1个采用Y形支架(LEO Baby + Neuroform EZ)栓塞。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检查,以判断动脉瘤闭塞和支架内血流通畅情况。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术后3个月评估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以判断患者预后,其中≤2分为预后良好;术后6~8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判断动脉瘤闭塞和支架内血流通畅情况。结果:21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8个(78.3%)动脉瘤为Raymond Ⅰ级,3个(13.0%)为Ⅱ级,2个(8.7%)为Ⅲ级。2例(9.5%,2/21)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因重度肺部感染死亡;另1例因迟发性血管痉挛导致脑梗死,出院时mRS为3分。20例患者术后3个月均行mRS,其中1例为1分、1例为2分,余18例均为0分;预后均良好。16例患者的17个动脉瘤获得DSA随访,随访时间为(6.4±0.7)个月(6~8个月),其中15个为术后即刻Raymond Ⅰ级,显示闭塞完全;另2个分别为术后即刻Raymond Ⅱ、Ⅲ级,均未见瘤颈、瘤腔进一步增长。所有动脉瘤均未出现支架内狭窄或迟发性血栓形成事件。结论:初步推测LEO Baby支架应用于具有小直径载瘤动脉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中是安全、有效的;同时为颅内位于血管分叉部和血管远端的动脉瘤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神经细胞死亡的一类临床综合征,因缺血时间不同出现缺血中心区细胞坏死和缺血半暗带区的细胞凋亡。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一种新型无创、无痛的绿色疗法,其磁场刺激可有效穿透颅骨引起大脑皮质电信号的改变。研究发现,寻求rTMS针对缺血半暗带抑细胞凋亡和促缺血区神经可塑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rTM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阐明rTMS抗神经细胞凋亡和促神经可塑性的作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维高分辨率MR血管壁成像鉴别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责任斑块的影像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三维高分辨MR血管壁成像(3D HRMR-VWI)的影像组学方法鉴别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责任斑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因脑血管病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接受诊治的117例患者的139个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照7∶3的比例将139个斑块分为训练集(97个斑块)和验证集(42个斑块)。根据MR图像和临床症状将斑块分为69个责任斑块和70个非责任斑块。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χ 2检验对责任斑块及非责任斑块的临床及影像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责任斑块的独立预测因子。基于训练集斑块在平扫3D HRMR-VWI、增强3D HRMR-VWI、平扫+增强3D HRMR-VWI上提取并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模型。最后联合责任斑块的独立预测因子及平扫+增强3D HRMR-VWI特征构建融合模型。以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的效能,以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模型效能的差异。 结果: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的斑块内出血、狭窄处管腔面积、狭窄处血管直径、狭窄率、斑块负荷、强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斑块内出血是预测责任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7.045,95%CI 1.402~35.397, P=0.018)。验证集中,平扫3D HRMR-VWI模型预测大脑中动脉责任斑块的AUC低于增强3D HRMR-VWI模型( Z=-2.01, P=0.044,),平扫+增强3D HRMR-VWI模型预测大脑中动脉责任斑块的AUC与增强3D HRMR-VW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79, P=0.427),融合模型预测大脑中动脉责任斑块的AUC与平扫+增强3D HRMR-VWI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59, P>0.05);融合模型预测大脑中动脉责任斑块效能最好,AUC为0.939,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5.24%、76.19%、85.71%。 结论:基于3D HRMR-VWI的影像组学方法对识别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责任斑块具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有症状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CAS)是亚洲人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原因,而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又是其最常见的部位。MCA狭窄可分为有症状和无症状,目前的血管内治疗主要针对有症状狭窄。早期药物治疗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自然病程。文章从药物治疗和血管内治疗2个方面对有症状MCA狭窄的治疗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对称的大脑中动脉分叉结构与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分叉的形态学特点与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脑部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的65例MCA单发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组)资料,同时选择170例同期门诊中无动脉狭窄及脑动脉瘤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并分析其影像学资料中相应形态学参数。分叉顶角定义为φ1,φ2和φ3分别代表小、大外侧角,D2、S2、C2、T2和E2分别代表与主干血管形成小外侧角的一侧分支血管的直径、横截面面积、周长、曲度和椭圆率,D3、S3、C3、T3和E3分别对应对侧分支血管的相应参数。比较2组成员间MCA分叉的形态学参数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MCA动脉瘤形成的独立因素,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影响MCA动脉瘤形成的独立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1)参数比较:动脉瘤组的φ1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而φ2、φ3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动脉瘤组的D3、S3、C3、T2、T3和E2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侧分支血管对称性方面,2组患者φ3/φ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3和φ3/φ2值为动脉瘤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OR=4.493, 95%CI:1.414~14.278, P=0.011; OR=30.676, 95%CI:9.884~95.202, P=0.000);φ2为动脉瘤形成的独立保护因素( OR=0.880, 95%CI:0.844~0.918, P=0.000)。(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φ2的曲线下面积最大,达到0.93,最佳截断点为104.5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7%和85.9%。 结论:正常的MCA分叉更接近于对称的结构,而载瘤动脉分叉接近不对称的结构,具体表现为两侧外侧角及分支血管直径的不对称。小外侧角是预测MCA分叉动脉瘤形成的最佳形态学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脑中动脉狭窄性脑梗死患者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与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评价大脑中动脉狭窄性脑梗死患者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血管高信号征(FLAIR vascular hyperintensity,FVH)与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MR-PWI)相关参数的相关性,探讨FVH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因素及FVH对患者短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神经内科大脑中动脉狭窄性脑梗死患者共116例,根据FVH诊断标准分为FVH(+)组78例,FVH(-)组38例,所有病例均完善头颅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检查及MR-PWI检查。收集人口统计学、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估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临床神经功能,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出院90 d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对患者进行短期临床转归的评估。评价与患者临床症状相关的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FVH阳性与否、FVH评分、低灌注体积及PWI相关参数,包括达峰时间(peak time,Tmax)、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 、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及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 t检验、 χ2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FVH(+)组和FVH(-)组低灌注体积、Tmax、MTT、CB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89,3.830,5.223,3.911,均 P<0.05);短期临床转归方面,FVH(+)组神经功能好转率明显低于FVH(-)组[(8.25±6.39)%,(12.22±6.08)%],MMSE评分低于FVH(-)组[(25.48±1.59)分,(26.31±1.26)分],同时住院期间发生进展性卒中者多于FVH(-)组[22(28.21%),4(10.53%)],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FVH评分与低灌注体积( r=0.786, P<0.01)、MTT ( r=0.692, P<0.01)呈正相关,与CBF呈负相关( r=-0.568, P<0.01),而与动脉的狭窄程度无相关性( r=0.363, P>0.05)。 结论:FVH与PWI所显示的Tmax、MTT、CBF值密切相关,FVH(+)组发生进展性卒中及短期不良预后可能性大,提示FVH可作为反映大脑中动脉狭窄性脑梗死患者低灌注状态的一种便捷的影像学指标,为进一步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亚满意"支架成形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M1段重度狭窄"亚满意"成形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采用Enterprise支架治疗的20例MCA M1段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根据脑血管旋转造影数据建立数值模型,应用血流动力学系列软件计算手术前、后及计算机模拟狭窄部位完全修复后狭窄局部、狭窄近端、远端正常血管及穿支根部的壁剪切力和管腔内总压力。术后复查DSA判断血管狭窄程度,以残余狭窄率<30%(定义为"亚满意")为手术成功。结果:20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MCA狭窄率较术前明显降低[分别为(29.9±13.2)%、(86.6±10.0)%, t=15.31, P<0.05]。20例患者术后MCA狭窄部位和穿支根部的壁剪切力均较术前降低[狭窄部:(25.1±4.6)Pa、(49.0±13.2)Pa,穿支根部:(1.1±0.2)Pa、(3.5±0.4)Pa,均 P<0.05],而狭窄近端和远端正常血管的壁剪切力均较术前增高[近端:(7.2±3.8)Pa、(3.6±2.6)Pa,远端:(12.6±5.8)Pa、(4.9±2.6)Pa,均 P<0.05]。术后狭窄部位和近端正常血管壁面的总压力均较术前降低[狭窄部位:(276.5±86.3)Pa、(992.6±15.7)Pa,狭窄近端:(605.4±27.8)Pa、(992.6±15.7)Pa,均 P<0.05],而穿支根部和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的总压力均较术前增高[穿支根部:(58.2±5.6)Pa、(2.7±0.3)Pa,狭窄远端:(101.0±43.4)Pa、(10.3±4.3)Pa,均 P<0.05]。通过计算机技术将狭窄部位管腔恢复至同两端血管完全一致时,狭窄部位、狭窄近端、远端正常血管及穿支根部的壁剪切力、总压力与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MCA M1段重度狭窄"亚满意"成形术后狭窄局部、近端、远端正常血管及穿支根部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均较术前发生明显改变,且达到较理想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用于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用于诊断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诸暨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血管造影检测(CTA)和TCD检测,统计TCD和CTA检测对不同位置颅内动脉的狭窄情况的诊断结果,以CT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统计TCD检测对不同位置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指标,评价TCD与CTA检测对不同位置颅内动脉狭窄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TCD检测对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和颈内动脉虹吸段狭窄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89.47%、91.18%、85.00%、90.62%、81.82%和96.55%,TCD检测对不同位置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特异度分别为87.30%、95.35%、91.25%、94.32%、96.33%和87.88%。TCD与CTA检测对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和颈内动脉虹吸段狭窄诊断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766,0.858、0.758、0.833、0.800和0.852。结论:TCD检测对于不同位置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与CTA检测结果一致性好,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