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盐弗朗西斯菌的系统发育与毒力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海盐弗朗西斯菌( Francisella salimarina)的系统发育和毒力基因分布情况。 方法:纳入GenBank数据库中的相关基因组数据,对海盐弗朗西斯菌及邻近菌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分析16S rRNA基因、 rpoB基因、 mdh基因等单个基因与核心基因组系统发育的一致性,基于毒力因子数据库和抗生素耐药基因数据库注释并分析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以蜃楼弗朗西斯菌( Francisella philomiragia) ATCC 25015 T为参考,采用大蜡螟幼虫感染试验评估海盐弗朗西斯菌的毒力。 结果:海盐弗朗西斯菌在系统发育上与蜃楼弗朗西斯菌亲缘关系最为相近。系统发育树比较发现, mdh基因系统发育树与核心基因组系统发育树高度相似。而单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基于16S rRNA基因和 mdh基因序列分析均能鉴别海盐弗朗西斯菌及邻近菌种,但 mdh基因具有更强的区分能力。8株海盐弗朗西斯菌共检出多种毒力基因,主要与分泌系统、黏附、免疫调节、运动和应激生存相关。此外,8株菌均检测到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 blaFPH。该菌在大蜡螟幼虫感染试验中表现出较高的致死能力,与蜃楼弗朗西斯菌ATCC 25015 T相近。 结论:海盐弗朗西斯菌是一种致病能力与蜃楼弗朗西斯菌相近的罕见病原体, mdh基因可作为快速鉴定海盐弗朗西斯菌的分子靶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及毒力相关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分子流行病学和毒力特征。方法:2011年至2016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的各类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到1 376株肺炎克雷伯菌。采用琼脂稀释法筛选多黏菌素耐药菌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多黏菌素耐药相关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耐药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多位点序列分型和大蜡螟幼虫感染模型分别研究耐药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和毒力特征。结果:从1 376株肺炎克雷伯菌菌株中,共筛选出14株(1.02%)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10株耐多黏菌素菌株的MgrB发生氨基酸替换(K2E、F28C),9株菌株的PhoQ发生氨基酸替换(D150G)。所有耐药菌株中均未检测到 mcr、 crrB等基因,与标准菌株相比,耐药菌株的 pmrH和 pmrD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增加。分子流行病学结果显示,14株耐药株分为9种序列型;大蜡螟幼虫感染模型表明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具有更高的毒力。 结论: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多存在 mgrB和 phoQ基因突变,且 mgrB基因突变可能在菌株毒力的变化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中的多黏菌素耐药菌株之间同源性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 hfq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NTHU-K2044菌株 hfq基因缺失株(△ hfq),并通过表型试验分析 hfq基因对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生长特性、环境适应能力和毒力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方法: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对NTUH-K2044菌株进行 hfq基因敲除;通过表型试验,比较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野生株和△ hfq突变株在细菌生长速度、抗环境胁迫能力、生物膜形成、荚膜形成中性粒细胞杀菌活性和大蜡螟幼虫感染致死率等方面的差异性。 结果:成功构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NTUH-K2044 △ hfq缺失株,表型试验表明△ hfq缺失株的生长速度显著减慢,菌落变小和超黏性下降;在pH9、pH5.5、0.7 mmol/L SDS、5% NaCl、0.1%H 2O 2环境和50℃高温等环境胁迫条件下,△ hfq缺失株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在毒力方面,△ hfq缺失株生物膜形成能力下降,荚膜形成能力下降且荚膜合成基因 magA和 rmpA表达量明显下降,中性粒细胞杀菌试验存活率下降,大蜡螟幼虫致死能力显著降低。 结论:Hfq蛋白作为RNA伴侣分子能够参与转录后调控进而对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生理、环境适应性及毒力致病性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这为寻找治疗和控制高毒力高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新靶标提供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耐药流行克隆株的毒力及基因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碳青霉烯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ST191、ST195和ST208的毒力水平进行分析,探究流行克隆株之间的毒力因子差异。方法:对2011—201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北院区)分离的ST191、ST195和ST208共计233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基因组二代测序,将基因组数据与细菌毒力因子数据库(VFDB)比对,探究菌株的毒力基因存在情况,同时采用大蜡螟感染生存模型评估菌株的毒力水平,采用Kendall′s tau-b等级相关分析菌株毒力水平与毒力基因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鲍曼不动杆菌ST191克隆38株,ST195克隆104株,ST208克隆91株。大蜡螟感染生存试验中ST191平均致死率为23.0%,高毒力菌株有3株(7.9%);ST195平均致死率为53.0%,高毒力菌株有34株(32.7%);ST208平均致死率为47.0%,高毒力菌株有20株(21.9%),ST191与ST195( χ 2=13.9, P<0.001)和ST208( χ2=15.2, P<0.001)的大蜡螟致死率有显著差异。经比对数据库中7类共120个鲍曼不动杆菌毒力基因,发现克隆株携带的毒力基因具有显著差异,其中Ⅵ型分泌系统相关基因( clpV/tssH、 hcp/tssD、 tagX、 tssA、 tssB、 tssC、 tssE、 tssF、 tssG、 tssK、 tssL、 tssM)和糖转移酶基因 ACICU_RS00475在ST191菌株中普遍缺失(0),相反ST195(99.0%)和ST208(>82.0%)菌株普遍携带此类基因。克隆株的大蜡螟致死率与其携带毒力基因相关( clpV/tssHP<0.001、 hcp/tssDP=0.001、 tagXP<0.001、 tssAP<0.001、 tssBP=0.001、 tssCP=0.001、 tssE P=0.001、 tssF P=0.001、 tssGP<0.001、 tssKP<0.001、 tssLP<0.001、 tssMP=0.001, ACICU_RS00475 P=0.001)。 结论: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流行株中,ST191的大蜡螟致死率较ST195和ST208低,可能与其Ⅵ型分泌系统和糖转移酶基因的缺失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株碳青霉烯耐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及毒力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1株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耐药及毒力特征。方法: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粪便中分离到的1株CRKP命名为肺炎克雷伯菌C35,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组分析确定菌株所携带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分析CRKP菌株之间的同源性关系;采用接合试验评估耐药基因的转移能力和效率;采用大蜡螟毒力实验测定菌株的毒力表型。结果:肺炎克雷伯菌C35对大多数受试药物耐药,尤其碳青霉烯类、舒巴坦和多黏菌素。SNP分型显示肺炎克雷伯菌C35与多株分离自本院不同病房的CRKP菌株具有很高的同源性。该菌属于ST11型,携带包括 blaKPC-2、 blaCTX-M-199、 mcr-1和 tet(A)变异体等在内的13种耐药基因。 blaKPC-2基因位于>69 800 bp的IncFⅡ型质粒上, blaCTX-M-199和 mcr-1基因共同位于>64 800 bp的IncI2型质粒上, tet(A)变异体位于83 628 bp的不可分型质粒上,3种质粒均为可接合性质粒。肺炎克雷伯菌C35还携带 rmpA和 rmpA2毒力基因以及气杆菌素(aerobactin)相关基因 iucABCD,为典型的碳青霉烯耐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CR-hvKP)。该菌在大蜡螟感染模型中也显示了较强的毒力表型,感染肺炎克雷伯菌C35菌株48 h后大蜡螟幼虫存活率仅为16.7%,明显低于无毒力对照菌株的80.0%。 结论:本研究在1株肠道定植CR-hvKP中检测到多个可接合性耐药质粒,包括同时携带 blaCTX-M-199和 mcr-1基因的IncI2质粒,需引起警惕,并对此类菌株进行主动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社区获得性致下肢气性坏疽ST660型肺炎克雷伯菌全基因组测序及毒力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1株致下肢气性坏疽肺炎克雷伯菌(KPN)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毒力特性分析,为认识致社区获得性重症感染KPN分子毒力特征提供参考。方法:患者于2018年3月13日进入急诊科治疗,主要临床症状为高热、左下肢气性坏疽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取患者脓液标本进行分离培养、菌株鉴定、高黏表型及药敏检测。对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分析其多位点序列分型、荚膜分型、质粒分型、毒力及耐药基因。通过接合及消除试验分析质粒特征。血清杀菌试验及大蜡螟感染模型分析菌株毒力表型,双样本 t检验比较待测菌株和对照菌株对大蜡螟幼虫半数致死率(LD 50)差异。 结果:检出菌株KPN41053,仅对氨苄西林耐药,高黏表型阴性。KPN41053染色体总长5 377 071 bp,属于ST660型,荚膜型为K16;携带一个IncFIB(K)/HI1B型毒力质粒(207 506 bp),质粒包含多种毒力因子且序列与pLVPK高度相似,但其中rmpA和rmpA2均为假基因。该质粒接合试验阴性。通过质粒消除获得变异株KPN41053_PC。毒力表型分析显示,KPN41053为血清抗性(6级),而KPN41053_PC为血清中度敏感(3级),KPN41053对大蜡螟幼虫的lgLD 50与高毒力对照株(ST23-K1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2, P=0.765),低于KPN41053_PC( t=5.97, P=0.004)。 结论:KPN41053为1株属于ST660型且高黏表型阴性的非典型高毒力KPN,毒力质粒为其关键毒力因子。KPN可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社区获得性气性坏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20—2022年河南省某医院高毒力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河南省某医院高毒力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hv-CRKP)的临床分布、耐药特征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治疗用药和院内感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河南省中医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分离的CRKP菌株相关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挑丝试验、毒力基因检测、血清杀伤试验和大蜡螟幼虫毒力试验联合检测筛选出hv-CRKP菌株;WHONET 5.6分析hv-CRKP临床特征及25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胶体金法检测hv-CRKP的碳青霉烯酶表型,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和桑格测序技术检测hv-CRKP检测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荚膜血清型。结果:2020—2022年本院共检出非重复CRKP临床分离株264株,其中hv-CRKP 23株,hv-CRKP的检出率为8.71%(23/264),主要分布在重症医学科(10/23)和神经外科(8/23),标本来源主要为痰液(10/23)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6/23);hv-CRKP对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甙类抗菌药物高度耐药,仅对多黏菌素B、替加环素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保持较好的敏感性;23株hv-CRKP中KPC-2型碳青霉烯酶的检出率为91.30%(21/23),未检出B类和D类碳青霉烯酶;MLST和荚膜血清分型结果显示,本院hv-CRKP主要为ST11型,占比56.52%(13/23),荚膜血清型以K64(9/13)和KL47(4/13)为主。结论:hv-CRKP主要来自重症科室的下呼吸道标本,耐药情况较为严重,流行株具有一定的多态性,主要为产KPC-2型碳青霉烯酶的ST11-K64型和ST11-KL47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蜡螟性肽受体基因GmelSPR克隆及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交配是昆虫繁衍的重要方式,雌性交配后会显现出一系列保护后代而产生的行为,SPR则是重要的交配行为调控受体基因.本研究根据前期转录组SPR基因数据信息,利用RT-PCR扩增出大蜡螟SPR基因的完整CDS序列,命名为GmelSPR(GenBank登录号:OR347698).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区全长1 263 bp,编码420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48.70718 kDa,理论等电点8.70,有7个跨膜螺旋区,具有典型G蛋白偶联受体蛋白特征.系统进化树比对结果显示大蜡螟GmelSPR与螟蛾科昆虫脐橙螟Amyelois transitella、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置信度较高.大蜡螟不同状态、不同组织中表达分析表明,未交尾雌蛾、雄蛾和已交尾雌蛾、雄蛾GmelSPR均在头部较高表达,且在未交尾雌蛾、雄蛾中表达量均高于已交尾雌蛾、雄蛾.本研究克隆了大蜡螟SPR基因,克隆结果表明GmelSPR与螟蛾科昆虫亲缘较近;表达谱分析则显示GmelSPR可能参与大蜡螟交配行为,为进一步研究大蜡螟中SPR基因功能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植物药组方MYF-20的抗马拉色菌活性及初步作用机制探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以糠秕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为目标菌株,对本实验室研发的植物药组方MYF-20的乙醇提取物进行抗菌活性及初步作用机制研究.方法 采用改良CLSI-M27A法确定组方对马拉色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电导率法以及扫描电镜形态学观察研究MYF-20对马拉色菌细胞完整性的影响,铜皂法检测组方对马拉色菌脂肪酶活性影响,构建大蜡螟感染模型评价MYF-20的体内药效.结果 MYF-20对马拉色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7.83 mg/mL(生药干重),MYF-20处理后,菌液相对电导率显著上升(P<0.01);扫描电镜证实了菌体芽孢断裂、细胞破裂内陷的发生;脂肪酶活性被显著抑制(P<0.01).大蜡螟体内实验证明,MYF-20可以显著提高大蜡螟马拉色菌感染模型的存活率与黑化健康评分,降低体内真菌负荷(P<0.01).结论 MYF-20对马拉色菌在体内外均具有强抗菌活性,可通过多途径发挥其抑菌功能,具有成为抗马拉色菌植物类新药的一定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变栖克雷伯菌全基因组测序及毒力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 对变栖克雷伯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大蜡螟毒力实验,为变栖克雷伯菌分子毒力特征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江南大学附属中心医院2021年1-12月从患者血液中分离的变栖克雷伯菌共3株,进行菌种鉴定及全基因组测序;通过大蜡螟感染模型中大蜡螟幼虫lgLD50的差异来进行变栖克雷伯菌毒力分析.结果 3株变栖克雷伯菌均可通过Vitek MS V3.2完成菌种鉴定,质谱图谱的8 250 m/z处均有特征峰.黏液丝实验显示wxkv2055黏液丝实验阳性.wxkv2055和wxkv2031仅对氨苄西林耐药,对其他抗生素均敏感,wxkv2096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耐药.全基因组测序显示,3株菌的GC含量为56.8%~57.2%,荚膜血清型包括KL14、KL16、KL34,O抗原分型包括O5、O3/O3a,MLST分型包括1169、595、718,wxkv2055携带 1个23.81 kb的IncHI1B型毒力质粒.大蜡螟毒力模型分析显示,wxkv2055的lgLD50低于wxkv2031和wxkv20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wxkv2055的lgLD50与对照高毒力菌NTUH-K20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中分离的变柄克雷伯菌的wxkv2055携带毒力质粒,大蜡螟毒力模型提示其毒力较高,3株变柄克雷伯菌分子流行病学与肺炎克雷伯菌存在一定差异.目前基层实验室需提升对变栖克雷伯菌的鉴别能力,对变栖克雷伯菌的致病力和菌株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