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眼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性,63岁,因“双眼闪光感伴视力下降1年”就诊。视野检查见双眼中心30°视野部分缺损,双眼扫描激光眼底照相检查发现双眼视网膜整个后极部可见大范围萎缩灶,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检查可见双眼黄斑区视网膜萎缩变薄,其中与视野异常相对应的区域光感受器内节和外节层萎缩消失,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检查显示视网膜动脉变细,造影早期后极部视网膜大面积窗样缺损,透见脉络膜大血管背景荧光,晚期呈片状荧光着染,其周呈环状强荧光区。电生理检查显示双眼P 100振幅明显下降。诊断双眼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CT肺血管造影的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CT肺血管造影(CTPA)的特征。方法:对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完成CTPA并确诊的CTEPH患者的临床资料、CTPA影像学直接和间接征象进行总结,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CTEPH患者CTPA影像学特征,并根据血栓起始部位分为近段病变组和远端病变组,比较不同部位病变患者之间的影像学征象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纳入135例CTEPH患者,CTPA显示血栓病变分布上,133例(98.5%)为双肺分布,血栓起始部位分级以Ⅰ、Ⅱ和Ⅲ级为主,Ⅳ级病变仅8例(7.3%),无0级病变。CTEPH患者慢性血栓在CTPA上最常见的直接征象为血管闭塞(134例,99.3%),其次是偏心附壁充盈缺损(111例,88.2%)、蹼样征(80例,59.3%)、血管狭窄/纤细(41例,30.4%)。近段病变与远端病变组患者比较,偏心附壁充盈缺损、血管壁不规则更常见于近端病变者,而血管狭窄/纤细更常见于远端病变组患者( P值均<0.05)。肺实质与胸膜腔继发改变在CTPA上最常见的征象为马赛克征(104例,77.0%),其次是肺梗死灶(79例,58.5%),肺梗死的表现形式包括胸膜下斑片状实变密度影(35/79,44.3%),其次为索条影(23/79,29.1%),斑片状实变密度影与索条影并存(13/79,16.5%)。心脏与大血管异常的最常见CTPA征象为肺动脉增宽(132例,97.8%)和右心室肥大(130例,96.3%),其他包括下腔静脉造影剂逆流(70例,51.9%)、支气管动脉扩张(68例,50.3%)。所有继发征象在近段病变与远端病变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CTEPH患者CTPA最常见直接征象为血管闭塞、附壁充盈缺损及蹼样征,常见间接征象包括肺内马赛克征、肺梗死灶、右心室肥大、肺动脉扩张、体循环动脉扩张等,而附壁充盈缺损更常见于近端病变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荧光素钠辅助成像技术在颅内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功能神经导航下联合荧光素钠在颅内恶性肿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2019年经手术治疗的颅内恶性肿瘤患者50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ty,CT)、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 、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扫及增强序列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磁共振静脉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m,MRV)、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核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imaging,PWI)、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核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序列扫描,并在术前将其与博医来功能神经系统导航工作站进行多模态图像融合制定导航计划,术中功能导航联合小剂量荧光素钠(2 mg/kg)进行手术。术中神经导航确定肿瘤的位置及与主要纤维传导束锥体束及大血管的空间关系,以及术中Pentero900蔡司显微镜黄荧光模式下显示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边界进行肿瘤的切除。结果:胶质瘤38例,肺癌脑转移瘤10例,肾透明细胞癌脑转移1例,梭形细胞肿瘤1例。术前神经导航定位肿瘤与锥体束的准确率达95%。术后3 d复查头部MRI,与术前病变比较,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本组病灶全切除38例 (76%),次全切除12例(24%)。患者6个月生存率为85.9%、12个月生存率为53.1%、18个月生存率为24.5%,生存时间为(15.0±3.2)个月。结论: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联合荧光素钠染色可以实时定位和标记肿瘤,提高肿瘤切除率,改善脑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糖尿病合并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为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病,临床表现为以共济失调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本文报道1例66岁男性患者,糖尿病病程10余年,长期血糖控制欠佳,糖化血红蛋白14.3%,无酮体出现,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大血管病变严重,周围神经病变广泛且不能用糖尿病神经病变解释,既往基因检测结果考虑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2型,治疗上结合原发病、认知状态等方面,予口服二甲双胍维格列汀联合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监测空腹血糖控制达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介入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Solitaire AB型(S-AB型)可回收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2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采取辅助动脉溶栓(16例)、抽吸取栓(18例)、球囊扩张治疗(12例)为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22.8±5.2)分,病变部位:颈内动脉末端4例,大脑中动脉M1段18例,大脑中动脉M2段24例;46例采取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S-AB型可回收支架治疗为观察组,NIHSS(23.4±4.1)分,病变部位:颈内动脉末端5例,大脑中动脉M1段15例,大脑中动脉M2段2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脑梗死溶栓分级评价术中血管再通情况,于术后1个月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判断短期再通情况,NIHSS评价术前、术后4周的神经功能,病情伤残表量表评分(MRS)评价术前、术后2和4周的神经功能。结果:术前对照组和观察组NIHSS(22.8±5.2)和(23.4±4.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14, P=0.54);术后观察组NIHSS(12.2±1.6)分、对照组(7.6±1.1)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068, P<0.01)。观察组术中血管再通成功率91%(42/46),对照组为76%(3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903, P=0.04)。观察组短期血管再通率为84%(39/46)、闭塞率为15%(7/46),对照组短期血管再通率为70%(32/46)、闭塞率为30%(14/46),两组比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6.566, P=0.01;χ 2=6.566, P=0.01)。术后2、4周MRS观察组分别为(5.51±0.34)、(2.39±0.47),对照组分别为(6.87±0.46)、(3.26±0.3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6.125,9.661,均 P<0.01)。 结论: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采取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S-AB型可回收支架治疗,可增强神经功能及血凝机制改善效果,提高血管再通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DSC-PWI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成像(DSC-PWI)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脑血流灌注状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3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规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DSC-PWI图像,重点分析其参数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变化,归纳其特征。结果:3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灌注不足16例,rCBF明显减少、rCBV减少、MTT延长、TTP延长,包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4例,大血管病变7例,小血管病变5例;侧支循环形成9例,包含代偿良好3例,rCBF正常、rCBV正常、MTT延长、TTP延长;代偿不良6例,rCBF减低、rCBV正常或增加、MTT延长、TTP延长;血流再灌注3例,rCBF正常或轻度增加、rCBV增加、MTT缩短或正常、TTP缩短;过度灌注3例,rCBF显著增加、rCBV显著增加、MTT缩短、TTP缩短。结论:DSC-PWI能够可靠地反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灌注状态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25羟维生素D水平与血管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25羟维生素D水平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6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的362例成人(年龄≥18岁)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测定血常规、糖化血红蛋白(HbA 1c)、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计算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和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根据血管病变情况分为单纯T2DM组(155例)、T2DM微血管病变组(122例)和T2DM大血管病变组(85例)。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或 χ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25(OH)D与各炎症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糖尿病血管病变影响因素。 结果:T2DM微血管病变组、T2DM大血管病变组25(OH)D水平均明显低于单纯T2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T2DM微血管病变组IL-6水平明显高于单纯T2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T2DM大血管病变组CRP、IL-6、SII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T2DM组、T2DM微血管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性别、年龄、病程、BMI、SBP、DBP、HbA 1c、FPG、HOMA-IR、TC、TG、LDL-C混杂因素后,以单纯T2DM组为参照,CRP(OR=5.35,95%CI 1.49~19.13)、25(OH)D(OR=0.88,95%CI 0.78~0.98)是T2DM微血管病变的影响因素;CRP、IL-6、SII、25(OH)D是T2DM大血管病变的影响因素(OR=14.99,95%CI 2.84~79.13;OR=27.92,95%CI 4.24~183.92;OR=1.01,95%CI 1.00~1.02;OR=0.74,95%CI 0.60~0.92)。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5(OH)D与CRP( r=-0.102, P=0.052)、IL-6( r=-0.115, P=0.028)、SII( r=-0.141, P=0.007)呈负相关,CRP与IL-6( r=0.600, P<0.001)、SII( r=0.256, P<0.001),IL-6与SII( r=0.307, P<0.001)呈正相关。 结论:相较于T2DM微血管病变,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CRP、IL-6、SII水平更高、25(OH)D水平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眼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冷冻治疗后随访18年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18岁。因双眼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冷冻治疗后18年到深圳市眼科医院定期复诊。右眼视力0.1,矫正视力-11.50DS/-3.75DC*4°→0.8;左眼视力0.16,矫正视力-9.50DS/-1.50DC*180°→1.0。眼底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检查,双眼后极部视网膜血管走行纡曲,动静脉比约为2:3,后极部呈豹纹状眼底,黄斑中心凹反光未见;视网膜血管发育至冷冻区边缘,周边视网膜冷冻区透见脉络膜大血管及巩膜(图1)。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双眼未见黄斑中心凹轮廓,黄斑区内层视网膜结构未完全退化,椭圆体带结构大致正常(图2)。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双眼视网膜浅层黄斑区拱环变形(图3)。诊断:双眼ROP冷冻治疗后、双眼高度近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25-羟维生素D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与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动脉斑块及踝肱指数(ABI)<0.9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内分泌二科就诊的298例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动脉斑块,并测量ABI。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下肢动脉无斑块组(无斑块组,133例)、下肢动脉有斑块并ABI≥0.9组(斑块并ABI≥0.9组,108例)和下肢动脉有斑块并ABI<0.9组(斑块并ABI<0.9组,57例)。记录及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指标,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25(OH)D的水平。比较各组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下肢动脉斑块及ABI<0.9的危险因素。结果:无斑块组血清25(OH)D水平为(15.29±6.46)ng/ml,斑块并ABI≥0.9组及斑块并ABI<0.9组的血清25(OH)D水平分别为(13.40±5.04)、(12.02±4.02)ng/ml,均低于无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下肢动脉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间在不同四分位25(OH)D水平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ABI≥0.9组和ABI<0.9组2组间,以及无斑块组、斑块并ABI≥0.9组和斑块并ABI<0.9组3组间在不同25(OH)D水平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年龄、收缩压(SB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病程、超敏C反应蛋白、25(OH)D及大血管病变与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下肢动脉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 P<0.05);年龄、SBP、甘油三酯、糖尿病病程、25(OH)D及大血管病变与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出现ABI<0.9的风险密切相关( P均<0.05)。 结论:在绝经后女性T2DM中,低水平的25(OH)D是下肢动脉斑块发生及下肢ABI<0.9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卒中急诊评估及分类转运评分对急性大血管闭塞型卒中的预测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验证卒中急诊评估及分类转运(FAST-ED)评分在中国人群中对大血管闭塞型(LVO)卒中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发病24 h以内于东部战区总医院急诊科就诊且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通过患者急诊头颅CT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LVO组及非LVO组。使用急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推算FAST-ED评分,并与快速动脉闭塞评估(RACE)、三项卒中量表(3I-SS)、辛辛那提卒中分诊评估工具(C-STAT)、院前急性卒中量表(PASS)评分进行对比,判断FAST-ED评分对LVO的预测功能。进一步将患者分为前循环或后循环病变组,分析FAST-ED评分对前循环病变与后循环病变的分辨功能。结果:共纳入381例符合要求的患者,其中284例确诊为LVO,97例确诊为非LVO。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提示截断值取4可使FAST-ED评分达到最佳预测效果(敏感度0.76,特异度0.69,ROC曲线下面积0.78)。FAST-ED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0.78)与NIHSS 评分(0.79)、RACE评分(0.77)、3I-SS评分(0.78)、C-STAT评分(0.7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PASS评分(0.7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 CI 0.69~0.78, P=0.04)。FAST-ED评分在预测前循环及后循环病变患者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FAST-ED评分可较为准确地预测LVO,且对于前、后循环病变的患者预测效果类似,可满足院前LVO筛查的需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