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13城市在校青年电子烟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了解中国在校青年电子烟使用情况及其风险因素,为落实控烟目标提供实证参考.方法 于2022年9月—2023年3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华北、长三角、珠三角和西南等4个地区的13个城市抽取≥15岁在校青年2 405人进行电子烟使用现状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受访对象使用电子烟人数为153人(6.36%),其中曾经和现在使用电子烟者分别为110人(4.57%)和43人(1.79%);首次使用年龄均值为(15.92±2.03)岁;使用时友伴人数均值为(2.10±1.34)人.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男性(OR=4.81,95%CI=3.24~7.15)、心理压力得分较高(OR=1.63,95%CI=1.15~2.33)、半年内遭遇失恋等情感问题(OR=2.82,95%CI=1.89~4.21)、失去朋友等友谊问题(OR=1.67,95%CI=1.17~2.38)和较高的可支配零用钱(OR800~1500=1.90,95%CI=1.23~2.95;OR>1500=2.22,95%CI=1.44~3.41)是受访青年使用电子烟的风险因素,而父母在婚状态(OR=0.44,95%CI=0.29~0.67)则是约束受访青年使用电子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我国受访青年电子烟使用率较低,性别、心理健康状况、生活负性事件经历、消费能力和家庭关系稳定性是受访青年电子烟使用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青少年自伤、自杀行为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探讨5-羟色胺转运体(5-HTT)基因多态性与青少年自伤、自杀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本地区226例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对象是否发生自伤、自杀行为将其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采集外周静脉血,提取血液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测定5-HTT基因多态性,并确定其基因型分布.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验证研究对象基因型频率是否具有代表性.比较发生组和未发生组的5-HTT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青少年自伤、自杀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调查对象5-HTT基因型频率实际值与理论值经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单亲家庭、醉酒、离家出走、孤独、失恋、学习压力占比高于未发生组(P<0.05).发生组SS基因型频率、S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未发生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醉酒、失恋、学习压力大、5-HTT基因型为SS/SL、5-HTT等位基因为S均为影响青少年自伤、自杀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5-HTT基因多态性与青少年自伤、自杀行为有关,5-HTT基因为SS型可能是青少年自伤、自杀的易感基因,S等位基因可能是致使青少年自伤、自杀的危险等位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检出特征及负性生活事件对 NSSI的影响.方法 以南昌某大学为现场实施现况调查,通过自编调查问卷、渥太华自伤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收集3854名大学生的信息,使用 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并采用 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结果 共393人(10.2%)检出 NSSI,未见性别和专业差异(P>0.05).具有 NSSI者的负性生活事件总分、因子分、各条目分均高于非 NSSI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考试失败或成绩不理想、恋爱不顺利或失恋、升学或考研压力是 N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负性生活事件对非自杀性自伤有一定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学生失恋哀伤过程的定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了解大学生失恋后哀伤反应及由此体现的哀伤阶段特征,为相关心理服务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定性研究方法,招募并筛选谈恋爱分手1年以上的1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对访谈录音做誊录编码后进行分析.结果:失恋的哀伤阶段分为初分手时情绪、行为反应强烈,情绪低落、行为减少或转移注意痴迷其他事情,寻找与分手者的连接,放下感情、适应和准备开始新的生活4个阶段;在分手初期男、女在反应方式上会有不同,且恋爱主动分手者在此阶段存在轻松、愧疚等情绪反应;如果分手对方找到新的男/女朋友易再次引发较强烈情感反应;因客观原因分手者其哀伤反应中对未来有明显的期待.结论:大学生失恋后具有明显的哀伤反应和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同时性别、分手过程中主客观因素也会引发的一些特定哀伤反应需要予以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海市长宁区商务楼宇职业人群生活经历与亚健康状况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商务楼宇中职业人群中近半年来的生活经历,评估生活经历与亚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为今后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合理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对上海市长宁区内10栋具有相似规模的商务楼宇内职业人群开展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基本情况、近半年生活经历、亚健康自评估表3个方面.结果 在496名调查对象中,亚健康评估总体平均得分为(68.17±14.13)分,仅文化程度对得分有影响;49.6%人群在近半年来经历过降职或受批评、处分、对工作不满、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等负面事件,并且亚健康得分明显低于未经历以上事件的人群(t=4.080,P<0.01).在各类型负面事件中,对工作不满(r=0.133,P=0.003)、失恋(r=0.141,P=0.002)、与亲友不和(r=0.0.193,P=0.000)、丢失贵重财物(r=0.0.114,P=0.011)等因素与亚健康等级呈正相关.结论 根据商务楼宇内职业人群中比较集中的健康问题,加强宣教,并在开展健康知识、健康生活方式宣教的基础上,也建议通过多渠道、多元化,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和自媒体开展一些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的指导和宣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以精神症状为主的胼胝体缺如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临床资料 患者男,35岁,独子,未婚,工人.以“反复情绪不稳、敏感多疑、言行异常11年”为主诉于2016年10月11日收入我院.2006年4月患者与同事争吵后出现夜眠差,情绪低落,至我院住院,诊断为“抑郁症”,给予氯米帕明50~100 mg/d及米氮平15~45 mg/d,头颅MRI及增强扫描提示先天性胼胝体缺如,住院治疗42d临床治愈出院.2008年12月患者因出现兴奋、话多、易激惹约15d,再次住院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给予丙戊酸镁缓释片0.5~0.75 9/d、喹硫平0.5~ 1.2 g/d、碳酸锂0.25~1.00 g/d,住院治疗38 d临床治愈出院.2011年6月患者因失恋及同事关系紧张,出现敏感多疑,认为单位同事在背后议论自己,说自己坏话,认为同事串通起来为难自己,为此心情不好,不想上班,有打人骂人等冲动行为,再次入住我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给予丙戊酸镁缓释片0.5 g/d、阿立哌唑口崩片10~20 mg/d,考虑患者有精神症状及情绪不稳,后换用喹硫平0.4~0.6 g/d,住院治疗33 d临床治愈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南昌市医学生自伤行为现状及与自杀态度、生活事件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究南昌市医学生自伤行为与自杀态度、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和自杀态度问卷调查方便整群抽取的2 882名南昌市两大医学院学生.结果 793人(27.52%)有1种及1种以上自伤行为.男性、大四、非独生子女、城市、吸烟、饮酒、非贫困家境、外向、父母教养方式专制型的医学生自伤行为显著高于其他人口学特征学生(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人歧视冷遇、考试失败或不理想、生活习惯明显变化、不喜欢上学、恋爱不顺利或失恋、家庭内部有矛盾、遭父母打骂、家庭给你施加学习压力是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本人患急重病、亲友患急重病、亲友死亡、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是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结论 医学生自伤行为检出率较高,应该高度重视.在学生管理中,应针对影响自伤行为发生的自杀态度和负性生活事件制定预防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北京海淀区中学生自我伤害和自杀相关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中学生自我伤害和自杀时间变动趋势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更有效预防青少年自杀提供依据.方法 资料来自北京市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2010、2012、2014、2016年5次全国青少年健康危险因素调查数据,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海淀区21所中学共22 604名学生进行匿名集体自填问卷调查.结果 海淀区13.65%的中学生曾有意伤害过自己,初中生为14.57%,高中生为13.08%,高中生低于初中生(x2=10.81,P=0.001).12.25%的中学生认真考虑过自杀,6.46%的中学生有过自杀计划,2.33%的中学生采取过自杀措施.女生认真考虑过自杀率高于男生(x2=42.85,P=0.001),男女生采取过自杀措施率无统计学差异.时间趋势上,2016年中学生采取过自杀措施率(1.54%)明显低于2008年(2.62%),但在2012-2014年间有波动.有自杀倾向的高中生中因学习压力大而自杀的占22.99%,因家庭原因占15.05%,还有7.93%是因为失恋.尝试过自杀或自伤的学生中,73.75%没有寻求过帮助.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高中生自杀的因素有曾经离家出走、醉酒、孤独、因学习压力而不愉快、职业高中、吸烟、性行为、被约会对象殴打,其中离家出走和被约会对象殴打的OR值较高;影响初中生自杀的因素有离家出走、赌博、孤独、因学习压力不愉快、动手打架等,离家出走OR值较高.结论 海淀区中学生采取自杀措施率低于或近似于其他地区,且呈下降趋势;学校积极开展筛查、早期进行危机心理干预将起到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四川省5所高校大学生共7 423名,于2020年2月15-28日使用自编一般信息问卷与心理状态自评量表对疫情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年级、专业、个人恋爱状况、居住地的疫情程度及家人是否在疫情一线工作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明显优于女生,文史类和艺体类学生优于理工类学生,非医学和非心理专业学生优于医学和心理专业学生,单身学生优于恋爱和失恋学生,疫情严重地区(确诊人数≥10 000人)或有家人在疫情一线工作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其他地区(P<0.05).结论 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针对不同大学生群体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医学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睡眠质量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调查某医学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10-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陕西省2所医学院校987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手机依赖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调查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和睡眠质量,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医学院核大学生手机依赖发生率为54.71%,手机依赖程度由轻度到重度依次为29.69%、18.95%和6.08%.手机依赖程度与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和睡眠障碍均呈正相关(r=0.069~0.126,均P<0.05).性别、学习排名、是否失恋、是否焦虑以及睡眠质量5个变量是影响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的重要因素(均P<0.05).结论 医学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检出率较高,手机依赖与大学生睡眠质量存在相关性.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科学使用手机的教育和宣传,形成合理科学使用手机的态度和习惯,提高大学生睡眠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