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失语:初步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对急性期卒中后失语(post stroke aphasia, PSA)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2022年6月至2023年1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滨湖院区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PSA诊断标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DCS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言语和语言治疗,tDCS组在此基础上接受tDCS,阳极为左侧Broca区,刺激电流强度1.5 mA,20 min/次,1次/d,连续7 d。在治疗前后利用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estern Aphasia Battery, WAB)评定患者自发言语能力、理解能力、复述能力及命名能力,并计算失语商(aphasia quotient, AQ)。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各项言语功能评分改变以及AQ与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Boston Diagnostic Aphasia Examination, BDAE)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量表评分的改善程度评价治疗有效性。结果:共纳入56例PSA患者,42例(75.00%)为男性,年龄(66.95±11.07)岁;中位基线NIHSS评分4.00分(四分位数间距2.00~7.00分);中位WAB-AQ 64.30分(四分位数间距50.60~73.05分),31例(55.36%)为轻度失语,20例(35.71%)为中度失语,5例(8.92%)为重度失语。随机分组后tDCS组和对照组各28例。tDCS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自发言语、理解、复述及命名能力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 P均<0.001),且tDCS组治疗后复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49)。此外,tDCS组在自发言语、理解、复述和命名能力方面的治疗前后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0.05),其中以自发言语和命名能力治疗前后差值差异最为显著( P均<0.001)。不过,两组患者在AQ以及BDAE分级的改善有效程度方面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tDCS对急性期PSA患者的自发言语、理解、复述及命名能力均有改善作用,但改善程度较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朗读治疗法同步远程言语康复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语言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朗读治疗法(ORLA)同步远程言语康复对卒中后失语症(PSA)患者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恢复期失语症患者42例,采用计算机中心数表法随机分成住院组、线上1组和线上2组,每组患者14例。3组患者均在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开展失语症常规多模态语言治疗和ORLA。住院组于康复治疗室完成常规多模态语言治疗和ORLA,线上1组和线上2组则在家中通过腾讯会议视频软件完成常规多模态语言治疗和ORLA。常规多模态语言治疗3组患者均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但住院组和线上2组每日治疗30 min,线上1组每日治疗1 h。ORLA 3组患者均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但住院组和线上2组每日治疗1 h,线上1组每日治疗30 min。于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干预后)采用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CRRCAE)和中文版脑卒中失语症生活质量量表(SAQOL-39)分别评估3组患者的言语功能、朗读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3组患者干预后WAB量表的AQ、阅读、复述、口语流畅度、信息量、听理解、命名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线上1组干预后的信息量评分除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线上2组和住院组干预后WAB量表的AQ、阅读、流畅度、命名评分均显著优于线上1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患者干预后的朗读和生活质量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住院组和线上2组干预后的朗读评分均显著优于线上1组干预后的(76.43±27.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线上1组和线上2组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住院组干预后的(111.64±14.9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中、高强度的ORLA同步远程言语康复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言语能力、朗读能力和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压氧联合Schuell语言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语言中枢活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Schuell语言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语言中枢活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176例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Schuell语言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高压氧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疗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和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量表(BDAE),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认知功能和语言中枢活动功能。结果:所有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NIHSS、MoCA和语言中枢活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患者的NIHSS评分降低,MoCA和语言中枢活动功能评分升高,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oCA评分和各项语言中枢活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高压氧治疗联合Schuell语言训练可以提高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整体疗效,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提高其认知功能和语言中枢活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联合神经导航在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联合神经导航在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30例累及功能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将患者的头颅增强MRI、弥散张量成像、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数据进行影像融合以重建神经纤维束、肿瘤、血管、颅骨等结构,从而设计最佳手术路径,并应用于神经导航指导肿瘤的切除。术后72 h复查头颅MRI以判断肿瘤切除程度。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分别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量表评估语言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估运动功能。结果:通过三维影像重建结果,所有患者均可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的重要神经纤维束、动脉、静脉等的解剖关系,明确神经纤维束的位移和破坏、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情况。30例患者中,肿瘤累及运动区21例,累及语言区25例。肿瘤全切除28例(93.3%),次全切除2例(6.7%)。21例术前存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患者中,末次随访时,20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1例神经功能同术前;9例术前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缺失相关症状,1周后症状消失。结论:应用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肿瘤及周围神经纤维束、血管等重要结构,从而设计手术入路并应用于术中导航以指导手术,有助于对脑功能区的保护并提高手术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静息态fMRI技术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梗死后图命名障碍患者语言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不同病程脑梗死后图命名障碍患者语言相关脑区功能连接(FC)的影响,从影像学角度探讨图命名功能的损伤及恢复机制。方法:选取28例脑梗死后图命名障碍患者纳入患者组,根据其病程又进一步分为急性期组(共16例)和恢复期组(共12例),同时选取18例中老年志愿者纳入正常对照组。采用tDCS阳极刺激患者左侧外侧裂后部周围区(PPR),每周治疗5 d,治疗2周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行rs-fMRI检查及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PACA)图命名量表评分,观察患者语言相关脑区的FC变化。结果:治疗后急性期组及恢复期组患者PACA图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与正常受试者比较,患者组双侧大脑半球均存在多个脑区与Wernicke区的FC减低,且以优势半球的改变更显著。经tDCS治疗后,发现急性期组及恢复期组患者双侧额颞叶与Wernicke区的FC均显著增强。进一步比较还发现,治疗后急性期组双侧颞枕叶FC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强;而恢复期组治疗前FC增强的左侧颞叶在治疗后FC则明显减低。 结论:fMRI技术可对脑梗死后图命名障碍患者语言相关脑区的FC变化进行精准、无创评估;tDCS可能通过增强双侧脑半球语言相关脑区(集中于额颞叶部位)与Wernicke区的FC以改善脑梗死患者的图命名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遗留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6月周口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例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为原发性高血压性脑出血,1例为妊娠高血压性脑出血,均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后遗留痉挛性偏瘫,经康复训练无效后均行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通过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评估患侧肢体的肌张力;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评估患者躯体平衡功能;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量表(BDAE)分级评估患者的语言功能。结果:6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健侧肢体肌力无改变,但均出现健侧肢体麻木感(术后6个月内症状均消失),5例出现健侧肢体乏力感(术后3个月内症状均消失),4例出现颈部肿胀感(术后1周症状均消失),无切口感染、呼吸困难及吞咽异物感等其他并发症发生。6例患者术前,术后6、12个月的MAS分级、FMA评分、BBS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BDAE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3.71, P=0.156)。与术前相比,术后6、12个月患侧的肌张力、上肢运动功能均改善,术后12个月的躯体平衡功能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可改善痉挛性偏瘫患者患侧肢体的肌张力、增强偏瘫侧上肢的运动功能、改善躯体平衡,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强制诱导言语治疗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观察强制诱导言语治疗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强制诱导言语训练结合经颅磁伪刺激治疗,观察组予强制诱导言语训练联合高频rTMS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CRRCAE)评分、日常生活交流能力量表(CADL)评分以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CRRCAE、CADL评分高于对照组,BDNF、GDN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制诱导言语治疗联合高频rTMS可以改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言语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促进BDNF和GDNF表达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芒针"循经透刺"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观察芒针"循经透刺"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予以芒针透刺联合语言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法+语言康复治疗,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3周,采用汉语失语症检查法(ABC法)评价语言功能,中国式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测法(CFCP)评价语言沟通能力,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分级标准评定患者运动性失语的分级,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评估患者认知能力.结果:治疗3周后,观察组语言功能(听理解、谈话、复述和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语言沟通能力评分、失语程度和认知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语言功能评分、认知功能评分、言语沟通能力评分和失语程度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30/32),优于对照组的75%(24/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语言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芒针"循经透刺"可促进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恢复,降低失语严重程度,改善患者认知功能,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头皮针治疗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左背外侧前额叶结合头皮针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4例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言语训练及头针治疗,同时给予tDCS伪刺激治疗,观察组在给予言语训练及头针治疗的同时联合tDCS治疗,共治疗4周.2组患者于治疗前后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CRRCAE)、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测验(BDAE)评估患者的语言功能,采用采用日常生活交流能力量表(CADL)评定患者语言交流能力,采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定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CRRCAE评分、BDAE等级、CADL评分、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CRRCAE评分、CADL评分、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BDAE等级较前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CRRCAE评分、CADL评分、SF-36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BDAE等级较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tDCS刺激左背外侧前额叶结合头皮针可以更好的改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症的语言功能、日常交流能力及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卒中后失语患者心理一致感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评价卒中后失语患者心理一致感,分析影响卒中后失语患者心理一致感的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连续招募2018年12月-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144例卒中后失语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法(China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er aphasia examination,CRRCAE)评估失语程度,采用中文版心理一致感量表(sense of coherence-13 scale,SOC-13)、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scale,SSR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Chinese-version perceived stress scale,CPSS)评估患者的心理一致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和知觉压力.分析中文版SOC-13总分与SSRS、GSES、CPSS总分的相关性.使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卒中后失语患者心理一致感水平的因素.结果 卒中后失语患者中文版SOC-13总分为(57.96±12.11)分,心理一致感处于低水平.卒中后失语患者中文版SOC-13总分与SSRS总分(r=0.592,P<0.05)、GSES总分(r=0.470,P<0.05)呈正相关,与CPSS总分呈负相关(r=-0.410,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抑郁(β=1.006,P=0.001)、日常生活能力(β=1.124,P=0.003)、CRRCAE评分(β=1.325,P<0.001)、SSRS总分(β=1.123,P=0.009)、GSES总分(β=0.341,P=0.015)、CPSS总分(β=-0.402,P=0.023)是卒中后失语患者低中文版SOC-13总分的影响因素.结论 卒中后失语患者心理一致感水平偏低.抑郁、日常生活能力、失语程度、社会支持、自我效能、知觉压力是患者心理一致感水平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