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与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的临床特点分析及鉴别诊断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syndrome of resistance to thyroid hormone, RTH)和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thyrotropin-secreting pituitary adenoma, TSH瘤)的病例特点,分析奥曲肽抑制试验和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对鉴别二者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此提高这两种疾病的诊疗水平。方法:纳入2010年10月至2021年12月于湘雅医院住院期间临床诊断为RTH和TSH瘤患者22例,分析总结两种疾病各自的临床特点以及分别对不同试验的反应性。结果:(1)TSH瘤患者的瘤体相较于RTH并发垂体瘤患者更大,在影像学上多表现为视交叉受压( P<0.05)。(2)在奥曲肽抑制试验中,RTH患者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率比TSH瘤患者更低( P<0.05);在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中,RTH患者TSH抑制率比TSH瘤患者更高( P<0.05)。(3)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TSH抑制率,结果显示奥曲肽抑制试验的灵敏度为91.9%,特异度为55.6%,此时TSH抑制率临界值为64.24%;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的灵敏度为54.4%,特异度为89.0%,此时TSH抑制率临界值为65.73%。两种试验联合的灵敏度为77.8%,特异度为90.9%,具有更好的诊断价值( P<0.05)。 结论:联合奥曲肽抑制试验和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对鉴别RTH与TSH瘤有一定的临床价值。TSH瘤比RTH并发垂体瘤更具占位效应和侵袭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肽受体放射性核素疗法联合药物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肽受体放射性核素疗法(PRRT)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SSAs)对高度表达生长抑素受体(SSTR)的肿瘤进行显像和治疗的核医学手段。PRRT单药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的疾病控制率(DCR)较高,但疾病应答率(DRR)较低。PRRT联合SSAs如奥曲肽、兰瑞肽,PRRT联合化疗药物如5-氟尿嘧啶、卡培他滨、替莫唑胺,PRRT联合靶向药物如他拉唑帕尼、依维莫司、热休克蛋白抑制剂,PRRT联合免疫药物如纳武单克隆抗体,以及联合使用 177Lu-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OTA)-酪氨酸3-奥曲肽(TOC)/DOTA- D-苯丙氨酸1-酪氨酸3-苏氨酸8-奥曲肽(TATE)和 90Y-DOTATOC/DOTATATE等多种联合方案有望改善PRRT治疗NETs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可耐受。PRRT联合用药对于改善NETs患者临床结局具有很大潜力,但还需要更多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对目前的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促甲状腺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与鉴别诊断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全面的症状体征、生化、影像及动态试验分析,探讨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TSH瘤)和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RT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2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4例血清学表现为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或)游离甲状腺素水平升高而促甲状腺激素浓度不低于正常值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TSH瘤7例、RTH 7例,平均确诊年龄分别为40.0岁和26.6岁。13例患者因甲状腺毒症或偶发心慌症状就诊,部分伴垂体占位效应或生长发育异常;1例患者因颈部增粗就诊。3例TSH瘤患者的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升高。垂体磁共振成像显示,7例TSH瘤患者均为大腺瘤、1例RTH患者存在微腺瘤。13例患者行奥曲肽抑制试验均被抑制,但TSH瘤和RTH 24 h/2 h TSH抑制率存在明显差异,分别为46.6%~83.9%和4.6%~28.8%。6例RTH患者存在甲状腺激素受体β亚基突变。结论:促甲状腺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临床较为罕见,主要包括TSH瘤和RTH,两者诊断及鉴别需结合家族史、症状体征、检查检验、动态试验及基因检测等综合研判,其中奥曲肽抑制试验24 h/2 h TSH抑制率可有效鉴别TSH瘤与RTH。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两例X连锁肢端肥大性巨人症病例报道及致病基因检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报告2例X连锁肢端肥大性巨人症(X-linked acrogigantism, X-LAG)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报告2例患者临床资料并收集外周血进DNA行拷贝数变异检测。结果:2例患者均为2岁起病,共同临床特点为线性生长加速、轻度肢大面容、手足增大、食欲增加、打鼾等巨人症表现。2例患者治疗前身高Z值分别为+6.86和+6.53,葡萄糖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H)抑制试验示GH谷值均大于1 ng/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分别为586.0 ng/mL和1 042.0 ng/mL。患者1接受三程奥曲肽微球治疗后行手术,术后临床与生化均得到缓解。患者2接受兰瑞肽治疗5.5年,未达到生化缓解。通过拷贝数变异检测,2例患者胚系DNA均发现Xq26.3存在微重复,该区域含G蛋白偶联受体101(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101, GPR101)这一致病基因,诊为X-LAG。结论:2岁以下婴幼儿出现生长加速等症状时需警惕X-LAG,药物联合手术治疗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奥曲肽敏感试验预测长效生长抑素受体配体治疗垂体GH腺瘤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奥曲肽敏感试验预测生长抑素受体配体(somatostatin receptor ligands, SRLs)治疗活动性肢端肥大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20年间76例未接受过放射治疗的活动性肢端肥大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晨起空腹状态下皮下注射短效奥曲肽100 μg,分别在0、2、4、6和8 h采血测定血清生长激素(GH)水平,所有患者均接受SRLs治疗至少3个月。SRLs治疗有效的标准为:治疗后血清随机GH<1 μg/L或GH较基线值下降>80%定义为GH有效;治疗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1.3倍参考范围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 ULN)或IGF-Ⅰ较基线值下降>50%定义为IGF-Ⅰ有效;同时满足GH和IGF-Ⅰ有效的标准定义为GH和IGF-Ⅰ均有效。结果:奥曲肽敏感试验中基线GH为15.00(6.38,34.20)μg/L,血清GH达到谷值的时间为(3.65±1.65)h,GH谷值为1.47(0.50,4.19)μg/L,GH抑制率为89.12%(72.71%,95.09%)。奥曲肽敏感试验中GH抑制率为89.32%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74,预测GH有效的敏感度为81.80%,特异度为66.00%;GH抑制率为93.14%时,AUC为0.64,预测IGF-Ⅰ有效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0.00%、75.60%;GH抑制率为90.71%时,AUC为0.78,预测GH和IGF-Ⅰ同时有效的敏感度为83.30%,特异度为70.00%。GH/IGF-Ⅰ有效组较GH/IGF-Ⅰ无效组奥曲肽敏感试验中GH谷值更低、GH抑制率更高、IGF-Ⅰ下降率更高、治疗后IGF-Ⅰ/ULN比值更低( P<0.05)。 结论:奥曲肽敏感试验中GH抑制率可以用来预测SRLs治疗垂体GH腺瘤的疗效,诊断界值为90.71%时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第556例 面容改变—高血压—肾功能衰竭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1例38岁女性患者,因“血压升高5年,面容改变2年,憋喘6个月”于2019年3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外院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高血压性肾损害”,本院检查患者随机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明显升高,葡萄糖生长激素抑制试验不被抑制,垂体MRI可见大腺瘤,考虑肢端肥大症、垂体GH大腺瘤,同时合并心力衰竭、全心增大、中-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心功能Ⅱ级(NYHA分级),重度肺动脉高压、恶性高血压、高血压性肾损害(CKD5期)、肾性贫血、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先给予生长抑素类似物降低GH水平,改善临床症状,待心功能改善后再次评估手术风险,择期行垂体瘤手术。药物治疗方面,给予醋酸奥曲肽0.1 mg/次,每8小时1次皮下注射,溴隐亭2.5 mg/次,1次/d。2019年7月在全麻下行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鞍底重建术,术前及术后行血透治疗,术后复查GH 2.4 μg/L。符合垂体腺瘤。所以对于起病较早的难治性高血压,应特别注意筛查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长效生长抑素治疗对肢端肥大症术后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肢端肥大症患者手术治疗后生长激素(GH)控制不完全缓解,应用长效生长抑素治疗对其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程度及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治疗前后病例自身对照研究,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明确诊断并手术治疗的肢端肥大症30例患者,所有患者术后因GH水平控制不完全缓解,均应用长效生长抑素治疗1年以上,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行75 g葡萄糖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及口服葡萄糖抑制试验,应用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评价注射用醋酸奥曲肽微球治疗对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胰岛功能的影响。结果:注射用醋酸奥曲肽微球治疗1年后,患者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HOMA-IR、HOMA-β、三酰甘油(TG)较治疗前均有下降[(2.8 ± 2.5)μg/L比(12.1 ± 10.5)μg/L、(356.8 ± 209.2)μg/L比(698.1 ± 207.3)μg/L、1.56 ± 1.08比2.71 ± 1.52、1.01 ± 0.97比4.87 ± 3.57、(1.12 ± 0.49)mmol/L比(1.76 ± 0.9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治疗后空腹血糖较治疗前升高[(5.83 ± 1.19)mmol/L比(5.11 ± 1.73)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而治疗前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注射用醋酸奥曲肽微球治疗可有效改善肢端肥大症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抵抗有所改善,β细胞功能减低,使患者空腹血糖轻度升高,但对糖化血红蛋白无不良影响,可降低患者的TG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对国内153例垂体促甲状腺素腺瘤临床报道的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国内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腺瘤的临床特点,以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检索中文数据库中1981年1月至2017年7月间公开发表的垂体TSH瘤相关文献,对筛选后的153例病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TSH瘤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男:女=84:69),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12~81岁,平均(41.9±13.8)岁].误诊率由1981~2009年报道的88.0%(22/25)下降至2010~2017年的54.8%(57/104).60.1%(92/153)患者TSH水平升高,升高倍数的中位数为1.57倍.TSH瘤最常合并生长激素(GH)和催乳素(PRL)升高(分别为11.1%和9.7%).37例行奥曲肽抑制试验,24hTSH抑制率范围在26.2%~94.9%,中位数为71.79%.微腺瘤检出率2000年以前为7.7%(1/13),2000年至2006年为11.4%(4/35),2006年以后为26.7%(28/105).大腺瘤常常向周围组织和结构侵袭,但无垂体卒中现象.86.3%(132/153)接受了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或 γ 刀治疗.免疫组化结果示52.9%(46/87)为单纯TSH瘤,36.8%(32/87)为TSH混合瘤,主合并GH和PRL阳性(分别75.0%和56.3%),另有10.3%(9/87)免疫组化TSH染色阴性.远期随访时甲状腺激素和TSH水平各有77.0%(87/113)、80.0%(36/45)恢复正常.结论国内TSH瘤高峰确诊年龄低于欧美报道但与日本报道相似.微腺瘤检出率上升但仍以大腺瘤多见,大腺瘤常侵袭性生长但无垂体卒中现象.免疫组化TSH染色可出现阴性,混合瘤最常合并GH和PRL染色阳性,但并不都伴随相应激素分泌增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奥曲肽对缺氧环境下大鼠胰腺外分泌细胞增殖、氧耗及HIF-1α、VEGF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究奥曲肽(Oct)在胰岛移植早期缺氧环境下对胰腺外分泌细胞AR42J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胰岛β细胞Min6分为常氧培养组和缺氧培养组,CCK-8法检测Min6细胞在常氧、缺氧环境中的增殖活性以确定培养时间.AR42J细胞分为常氧阴性对照组、常氧+Oct组、缺氧阴性对照组、缺氧+Oct组,将Oct稀释为不同浓度(10-6 mol/L、10-7 mol/L、10-8 mol/L、10-9 mol/L、10-10 mol/L)处理细胞.CCK-8法检测常氧、缺氧条件下Oct对AR42J增殖活性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AR42J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磷氧探针检测细胞耗氧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蛋白表达.结果:Min6细胞在培养9 h后增殖活性达到最佳.与缺氧阴性对照组比较,缺氧+Oct组在作用3h、6h、9h细胞活力上升(P<0.05).与缺氧阴性对照组比较,除10-10 mol/L Oct组细胞HIF-1α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外,其他各浓度Oct组HIF-1α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均P<0.05).与常氧阴性对照组比较,各浓度Oct组HIF-1α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降低(均P<0.05).与缺氧阴性对照组比较,缺氧+Oct组细胞上清VEGF含量和耗氧量降低(均P<0.05).与常氧阴性对照组比较,各加药组HIF-1α表达降低(P<0.05),而VEGF含量、细胞耗氧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Oct提高缺氧环境下胰腺外分泌细胞活力,抑制HIF-1α与VEGF,降低细胞耗氧量,这可能是Oct对胰岛移植后缺氧环境中的胰岛细胞起到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沙库巴曲缬沙坦(LCZ696)是一种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国内外众多临床指南推荐其用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治疗.随着对沙库巴曲缬沙坦的研究和临床试验的不断完善,其在降压治疗方面也展现出一定优势.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可损伤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1].我国高血压现状存在"三高"的特点,即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同时也存在"三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和控制率低[2].沙库巴曲缬沙坦是由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合成的一种新型化合物,作为心力衰竭治疗领域近二十年来最具突破性的创新药物,目前已被国内外众多临床指南列为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的Ⅰ类推荐[3-6].不少研究发现,沙库巴曲缬沙坦在高血压患者中也有很好的疗效,其降压效果优于缬沙坦和奥美沙坦,且安全性与之相当.本文就当前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