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KBH5通过抑制BECN1介导铁死亡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进展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ALKBH5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收集2022-01-01-10-10青岛市中心医院5例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患者的囊肿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通过蛋白质印迹实验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实验检测组织中ALKBH5蛋白和mRNA的表达,并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织中分离培养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ESCs).应用转染小干扰RNA敲低ALKBH5的表达,通过细胞计数盒8(CCK8)、克隆形成实验和Transwell实验验证ALKBH5对EESCs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脉管形成实验验证ALKBH5对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通过检测谷胱甘肽(GSH)和铁离子含量验证ALKBH5对EESCs铁死亡的影响,通过透射电镜观察ALKBH5对细胞的亚细胞结构的影响,通过qRT-PCR实验和蛋白质印迹实验验证ALKBH5对BECN1表达的影响,通过RIP和MeRIP实验明确ALKBH5是否通过m6A去甲基化修饰调控BECN1的表达.采用Student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蛋白质印迹实验结果显示,ALKBH5蛋白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qRT-PCR结果显示,ALKBH5 mRNA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1.000±0.058,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2.270±0.044,t=17.56,P<0.001.CCK8实验结果显示,在72 h时siNC组和siALKBH5组的光密度值分别为1.575±0.000和0.957±0.000,t=23.05,P<0.001.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siNC组和 siALKBH5 组形成的克隆数分别为 75.330±3.712 和 22.670±1.764,t=12.82,P<0.001.Transwell 实验结果显示,siNC组和siALKBH5组迁移细胞数分别为196.700±8.819和77.000±5.859(t=11.30,P<0.001),侵袭细胞数分别为62.000±2.309和18.330±2.028(t=14.21,P<0.001).脉管形成实验结果显示,siNC组和siALKBH5组形成的脉管数分别为 73.330±4.667 和 19.330±1.764,t=10.82,P<0.001.GSH 含量检测结果显示,siNC 组和 siALKBH5组GSH相对含量分别为1.067±0.088和0.430±0.025,t=6.942,P<0.001.铁离子含量检测结果显示,siNC组和siALKBH5组铁离子相对含量分别为1.000±0.058和2.773±0.059,t=21.43,P<0.001.透射电镜观察到敲低ALKBH5后细胞的线粒体和内质网结构破坏和溶解.蛋白质印迹实验结果显示,敲低ALKBH5显著促进BECN1蛋白的表达.qRT-PCR结果显示,siNC组和siALKBH5组BECN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33±0.067和3.277±0.043,t=28.21,P<0.001.RNA免疫沉淀实验结果显示,IgG组和ALKBH5组BECN1相对富集量分别为1.073±0.101和79.980±3.695,t=21.35,P<0.001.甲基化RNA免疫沉淀实验结果显示,siNC组和siALKBH5组m6A+BECN1 相对富集量分别为 1.007±0.052 和 2.453±0.098,t=13.01,P<0.001.结论 ALKBH5 通过介导 m6A 去甲基化抑制BECN1的表达而抑制EESCs铁死亡,促进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侧卵巢良性肿瘤腹腔镜剥除术后卵巢储备功能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双侧卵巢良性肿瘤腹腔镜剥除术后患者卵巢储备功能恢复情况及与子宫内膜容受性指标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9月—2021年11月本院行腹腔镜肿瘤剥除术的双侧卵巢良性肿瘤患者62例临床资料,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患者月经第2~3天卵巢储备功能指标[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AMH)、基础窦卵泡数(AFC)、血清抑制素B(INHB)],基础性激素水平[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子宫内膜容受性[子宫螺旋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子宫内膜厚度、子宫螺旋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术后子宫内膜容受性指标与卵巢储备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术后6个月,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黏液性/浆液性囊腺瘤患者血清AMH、INHB及AFC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成熟性畸胎瘤患者AFC水平低于术前(P<0.05),AMH、INHB水平与术前无差异(P>0.05);患者血清FSH、E2、RI、PI水平均低于术前,LH水平、子宫内膜厚度高于术前(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术后AMH、AFC、INHB与RI、PI水平均呈正相关,与子宫内膜厚度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双侧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行腹腔镜肿瘤剥除术后,卵巢储备功能指标与子宫内膜容受性指标具有相关性,可为术后生育评估提供临床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诊断子宫附腔畸形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性,17岁,因"痛经3年,进行性加重1年"就诊。患者13岁初潮,月经规则,量适中,开始无明显痛经,初潮后1年出现痛经,症状逐渐加重,近1年痛经难以忍受,需要口服止痛药,每次持续2~3?d,严重时不能上学,伴呕吐,患者既往体健。遂2024年1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行经腹壁、经直肠妇科超声检查示:子宫上段偏右肌层内见2.8?cm×2.2?cm×2.4?cm的低回声结节,形态尚规则,边界清,内见1.4?cm×0.7?cm×1.1?cm类囊性回声,透声欠佳,边缘回声增高(图a,b),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示:周边见环形血流信号(图c),该结节与宫腔不通,行子宫冠状切面三维超声检查示宫腔形态正常,两个子宫角存在(图d);考虑子宫附腔可能。进一步行盆腔MRI示:子宫形态可,宫腔形态未见异常,子宫右侧壁见类圆形长T1短T2信号影,内见结节状短T1长T2信号影,直径约25?mm;考虑子宫右侧壁异常信号(发育异常?子宫内膜异位症?)(图e,f)。患者行腹腔镜下肿块切除术,腹腔镜下见子宫右前壁突起直径约2.5?cm的肿块(图g),上缘紧贴右侧圆韧带,手术过程中于子宫右前壁切开肌壁,暴露肌层内肿物,直径约2?cm,切开肿物内少许为褐色血性液体(图h),囊内可见内膜样组织,小心将囊肿完整剥离,检查周围仍为肌壁,与宫腔不相通,术后病理结果为:(子宫附腔)送检腔隙样组织,镜下腔隙部分区域及平滑肌内见子宫内膜间质及腺体,部分子宫内膜间质蜕膜样变。术后随访5个月余,患者痛经症状消失无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输尿管尤因肉瘤疑诊为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性,34岁,因体检超声提示右肾积水于2022年4月先后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及妇科。否认腰痛、血尿及其他不适。痛经程度较轻,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2~3分。既往"盆腔粘连松解术、右侧卵巢巧克力囊肿剔除术、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烧灼术"史4年余。查体:双肾区无叩击痛。子宫稍大、质硬、活动欠佳;双附件未及明确包块;三合诊右侧宫旁可及质硬结节,触痛。实验室检查:尿红细胞阳性(25个细胞/μl),CA125轻度增高(65.5 U/ml)。尿液细胞学病理未见瘤细胞。影像学检查:CT提示右肾积水,右输尿管全程扩张。MRI提示右输尿管下段走行区见富血供实性占位(18 mm×14 mm实性软组织影)致上方输尿管积水,病灶不除外恶性可能,右附件正常结构显示不清,不除外病灶与之相关。经腹及经阴道联合超声检查:右侧盆腔偏外侧见一低回声,大小约26 mm×17 mm×14 mm,形态尚规则,边界尚清,与输尿管管壁关系密切,其近端输尿管明显扩张,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低回声内见丰富杂乱血流信号(图1)。超声提示:右侧盆腔内实性占位,与输尿管管壁关系密切。肾血流灌注显像提示:右肾血流灌注及滤过较差,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25.25 ml/min·1.73m2,肾盂及输尿管扩张积水;左肾血流灌注及功能大致正常,GFR:41.00 ml/min·1.73m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复杂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患者的诊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子宫腺肌病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痛经、月经量多、不孕不育和子宫增大。近年来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以及生育年龄的延迟,子宫腺肌病和不孕不育的相关性日益受到重视。子宫腺肌病往往不单独存在,经常合并子宫肌瘤、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输卵管积水等复杂妇科疾病情况。合并疾病的存在增加了子宫腺肌病相关不孕的诊治难度。对于复杂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患者,如何进行有效的诊断和针对性的治疗,以提高妊娠率和改善妊娠结局?本文对复杂子宫腺肌病相关不孕患者的诊疗进行专题述评,旨在为复杂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患者探索有效的诊疗模式,提高其妊娠和活产率,改善新生儿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与非深部浸润型患者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对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与非深部浸润型患者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7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95例DIE患者作为观察组,83例非深部浸润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术后均获至少5年随访。对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术中及术后随访资料做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年龄明显更大[(33.8±5.5)岁vs (32.0±5.2)岁],中重度痛经[72.6%(69/95) vs 55.4%(46/83)]、慢性盆腔痛[24.2%(23/95) vs 8.4%(7/83)]、血糖类抗原(CA)125升高[80.0%(76/95) vs 65.1%(54/83)]的比例均更多,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亦更高[(5.4±1.2)分vs (4.3±0.9)分],同时手术时间更长[(75.1±20.1)min vs (56.0±18.9)min]、患者术中出血量也更多[(79.2±23.0)ml vs (57.8±16.3)min],双侧囊肿[54.7%(52/95) vs 34.9%(29/83)]、严重盆腔粘连[90.5%(86/95) vs 53.0%(44/83)]、合并子宫腺肌病[41.1%(39/95) vs 22.9%(19/83)]比例更高,美国生育学会修订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标准(rAFS)评分更高[(61.8±22.1)分vs (39.4±19.1)分]且rAFS分期Ⅳ期[71.6%(68/95) vs 43.4%(36/83)]比例更多,术后用药比例更高[98.9%(94/95) vs 92.8%(7/83)],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 P<0.05或 P<0.01)。观察组、对照组的复发率[21.1%(20/95) vs 15.7%(13/83)]、活产率[100%(35/35) vs 92.1%(35/3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 P>0.05)。 结论:相对非DIE患者,DIE患者疼痛症状及盆腔粘连程度更重,rAFS评分更高且Ⅳ期比例更多,但术后复发率未见差异,同时对生育结局也无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PLR、SII、RPR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中的预测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RPR)及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分期及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因卵巢囊肿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腹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患者为观察组(350例)、证实为卵巢其他良性肿瘤的患者为对照组(150例),记录2组患者术前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中性粒细胞绝对数、淋巴细胞绝对数、单核细胞绝对数、红细胞分布宽度及血清癌相关抗原125(CA 125),并计算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RPR、SII、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SIRI)并进行比较,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观察组患者术后2年内的随访资料,评价PLR、RPR及SII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诊断、分期的预测价值,对术后2年内复发的预测价值。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LR、NLR、SII(中位数分别为147.53、1.86、488.70)及CA 125(中位数为59.41 kU/L)显著高于对照组,RPR(中位数为0.16)低于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2组SI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中,Ⅲ~Ⅳ期患者的PLR、SII(中位数分别为122.73、345.00)高于Ⅰ~Ⅱ期患者,RPR(中位数为0.18)低于Ⅰ~Ⅱ期患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术后2年复发患者的PLR、NLR、SII、SIRI(中位数分别为179.63、2.75、762.96、1.06)及CA 125(中位数为108.83 kU/L)显著高于未复发患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CA 125诊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51,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93.0%,均高于PLR和SII,PLR、SII、CA 125三者联合诊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AUC为0.952。RPR预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分期的AUC为0.713,高于PLR、SII,低于CA 125;RPR、SII、CA 125三者联合预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分期的AUC为0.825,敏感度为68.7%,特异度为85.7%,优于单个指标。SII预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2年内复发的AUC为0.803,高于NLR、PLR、SIRI及CA 125;PLR、SII及CA 125三者联合预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2年内复发的AUC为0.813,敏感度为81.5%,特异度为73.0%,高于SII。 结论:PLR、RPR、SII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分期有关,SII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复发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子宫腺肌病患者的MRI特征与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与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自行设计“子宫腺肌病临床特征调查表”,对459例于2015年9月至2020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诊并行盆腔MRI检查确诊为子宫腺肌病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收集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情况;在MRI下确定病灶的位置,并测量病灶最大厚度、肌层最大厚度、宫腔长度、子宫体积、病灶与内膜及浆膜的最小距离,以及是否合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OMA);分析子宫腺肌病患者MRI特征的差异以及MRI特征与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1)459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年龄为(39.1±6.4)岁,合并痛经的患者376例(81.9%,376/459),合并月经量多者195例(42.5%,195/459),合并不孕者145例(31.6%,145/459)。(2)患者是否合并痛经与宫腔长度、子宫体积、病灶/肌层最大厚度比、是否合并OMA相关( P均<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OMA为患者痛经的独立危险因素( OR=0.438,95% CI为0.226~0.850, P=0.015)。患者是否合并月经量多与年龄、是否合并OMA、宫腔长度、病灶距内膜及浆膜的最小距离、子宫体积、病灶/肌层最大厚度比相关( P均<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灶/肌层最大厚度比增大是患者月经量多的独立危险因素( OR=774.791,95% CI为3.500~1.715×10 5, P=0.016)。患者是否合并不孕与年龄、病灶距内膜及浆膜的最小距离、是否合并OMA相关( P均<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小和子宫体积大是患者不孕的独立危险因素( OR=0.845,95% CI为0.809~0.882, P<0.001; OR=1.001,95% CI为1.000~1.002, P=0.009)。(3)51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的成功率为39.2%(20/51),合并痛经、痛经最重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高及子宫体积大是影响IVF-ET成功率的因素( P均<0.05)。病灶最大厚度越小,病灶距浆膜距离越近、距内膜距离越远,子宫体积越小,病灶/肌层最大厚度比越小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孕激素类药物治疗的疗效越好( P均<0.05)。 结论:合并OMA增加了子宫腺肌病患者发生痛经的风险;病灶/肌层最大厚度比是月经量多的危险因素;年龄小、子宫体积大可致合并不孕的风险增大;痛经程度重及子宫体积大会影响患者IVF-ET的成功率;病灶小、远离内膜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孕激素类药物治疗的效果相对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复发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子宫内膜异位腹腔镜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在该院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17例,通过问卷调查和3年随访分析其病变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复发率为15.38%,患者复发与患者年龄、合并不孕症、手术分期、术后药物治疗有密切联系。结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腹腔镜手术后复发是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据患者情况针对性采取措施,降低术后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DIE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腹腔镜手术后的远期预后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OMA)合并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术后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由同一专业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团队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的358例OMA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术后至少随访8年。所有患者分为DIE组(合并DIE)和非DIE组(未合并DIE),并对其临床特征、手术结果和随访期间的远期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OMA患者358例,其中DIE组190例(53.1%,190/358),非DIE组168例(46.9%,168/358)。DIE组与非DIE组的年龄分别为(33.7±5.4)和(32.5±5.3)岁( P=0.047),产次分别为(0.4±0.6)和(0.3±0.5)次( P=0.079)。DIE组与非DIE组术前的中重度痛经比例[分别为67.4%(128/190)、56.5%(95/168)]、慢性盆腔痛比例[分别为24.2%(46/190)、7.7%(13/168)]及血CA 125水平升高比例[分别为79.9%(139/190)、65.2%(101/168)]均有明显差异( P均<0.05)。DIE组和非DIE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75±21)和(39±36)min( P<0.01)。DIE组术中发现严重盆腔粘连的比例明显高于非DIE组,分别为91.6%(174/190)、53.6%(90/1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DIE组较非DIE组合并子宫腺肌病的比例明显增加[分别为41.6%(79/190)、22.0%(37/168); P=0.001]。DIE组总复发率较高(21.6%,41/190),其中疼痛复发率为15.8%(30/190),囊肿复发率为8.4%(16/190);非DIE组术后总复发27例(16.1%,27/168),其中疼痛复发率为8.9%(15/168),囊肿复发率为10.7%(18/168);两组的总复发率、疼痛复发率及囊肿复发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185、 P=0.067、 P=0.460)。分析远期生育结局,DIE组和非DIE组患者的活产率分别为100.0%(65/65)和94.4%(68/7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20)。 结论:与未合并DIE的OMA患者相比,合并DIE的OMA患者疼痛症状更严重,血CA 125水平更高,术中发现的盆腔粘连情况也更严重。两组术后总复发率及各类型复发率虽未见明显差异,但合并DIE的OMA患者疼痛复发比例升高。合并DIE的OMA患者在长期随访期间妊娠的可能性较低,是否合并DIE对生育结局的影响不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