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妇女内膜病变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绝经后无症状妇女偶尔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增厚时,组织学评价的必要性,并且行超声测量的子宫内膜厚度、宫腔镜下诊断及组织病理学诊断三者的一致性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太原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因绝经后偶尔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增厚(≥5 mm)行宫腔镜检查,同时在宫腔镜下诊刮或宫腔镜下手术治疗的176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⑴在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妇女中,最常见的宫内病变为子宫内膜息肉90例(51.1%),其次是正常子宫内膜57例(32.4%)。⑵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妇女宫腔镜下表现和组织病理学诊断不是完全相符,子宫内膜息肉诊断符合率为95.8%。⑶随着子宫内膜厚度的增加,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风险增高,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平滑肌瘤、不伴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及标本不足的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妇女中,子宫内膜息肉是最常见的局部宫内病变,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发生率相对低,所以进一步评估时不能总是依靠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厚度,应结合临床因素及考虑恶性病变的高危因素,做出个体化的判断。结合宫腔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得到一个最后准确的诊断非常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黄色肉芽肿性子宫内膜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通过分析1例黄色肉芽肿性子宫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总结文献,探讨黄色肉芽肿性子宫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提高认识,避免误诊误治。患者因阴道脓性分泌物就诊,影像学提示为子宫内膜恶性肿瘤;刮宫标本示破碎组织内见大片泡沫样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未见恶性肿瘤细胞;子宫全切除标本示右侧壁灰褐色肿物,深达子宫肌层,镜检见大量泡沫样组织细胞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细胞浸润至子宫壁深肌层,周边可见少量残存的子宫内膜,黄色肉芽肿性病变波及子宫浆膜面、卵巢及宫旁组织。黄色肉芽肿性子宫内膜炎为女性生殖系统极其罕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理学特征是大量泡沫样组织细胞伴多种炎细胞浸润,但在影像学和临床上极易误诊为子宫内膜癌,临床处理多以手术治疗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超声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24岁,因左侧大阴唇肿胀1年余,阴道肿物脱垂3个月余就诊。体格检查:左侧大阴唇扪及一界清质软光滑肿块,大小约3 cm×3 cm,活动度一般,无压痛,皮温正常;双侧腹股沟区均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常规超声检查显示:左侧大阴唇皮下见一低回声肿块,紧贴阴道壁左后方生长,延伸至宫颈,大小约5.5 cm×3.4 cm×2.5 cm,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晰,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未见明显液化及钙化征象,后方回声无改变,膀胱与子宫无明显受压移位(图1A);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测及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图1B);弹性成像示应变弹性评分4分(图1C)。超声造影[造影剂选用SonoVue(Bracco公司)]示:肿块于10 s自周边向内部增强,呈整体均匀高增强,24 s开始缓慢减退(图2)。超声提示:左侧大阴唇皮下富血供占位,性质待定,建议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其他影像学检查:CT平扫示阴道壁左后方至左侧大阴唇皮下片状稍低密度影,不伴骨质破坏(图3A);MRI平扫示阴道壁左后方至左侧大阴唇皮下囊性为主异常信号,增强示肿块边缘轻度强化(图3B,C),考虑偏良性或低度恶性病变。术前行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图4A),穿刺病理示少许肌肉组织及纤维结缔组织,伴间质少许间充质细胞增生,局灶黏液变性,考虑梭形细胞病变不能除外。行腹腔镜及会阴开放手术完整切除病灶,术后病理HE染色提示梭形细胞肿瘤(图4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D34(灶+),Desmin(灶+),SMA(-),ER(+),PR(+),SOX10(-),S-100(-),Ki-67(5%+),诊断为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在超声造影检查、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及手术前,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2019-SR-29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盆腔恶性颗粒细胞瘤 18F-FDG PET/CT显像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69岁,无明显诱因尿频尿急2个月余就诊。超声提示盆腔内见巨大低回声团块,与阴道及子宫分界不清。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 CA)19-9 50.08(正常参考值范围:0~30.00) kU/L,余常规检查均正常。患者57岁绝经。行 18F-FDG PET/CT(Vereos,荷兰Philips)显像(图1),综合考虑为盆腔恶性病变伴肝、双肺多发转移。后行超声引导下经阴道盆腔肿物穿刺活组织检查术,术后穿刺病理(图2)示:穿刺纤维组织中可见异型细胞团。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广谱细胞角蛋白AE1/AE3(-),结蛋白(desmin;-),Hep-1(-),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阳性细胞数5%),CA125(-),S-100(+),组织细胞CD68(+),CD56(-),突触素(synaptophysin, Syn;-),嗜铬素A(chromogranin A, CgA;-),Melan A(-),少许穿刺组织。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该例患者符合软组织颗粒细胞瘤(granulosa cell tumor, GCT)。以TC(紫杉醇脂质体281 mg+卡铂600 mg)方案化疗2个周期后出院,之后患者病情快速进展,最终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合并绒毛膜癌分化的高级别子宫内膜癌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77岁。阴道不规则出血8个月余;腹部CT示子宫颈及宫腔占位性病变,恶性可能。术后标本镜下呈子宫内膜样癌、浆液性癌及绒毛膜癌的形态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高级别子宫内膜癌及绒癌成分均呈广谱细胞角蛋白阳性、p53弥漫强阳性;高级别子宫内膜癌成分:PAX8阳性,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阴性,p16阳性,WT1阴性;绒毛膜癌成分:绒毛膜促性腺激素、GATA3阳性,p40弱阳性,SALL4阳性,人类胎盘催乳素部分阳性,MUC4阳性。二代测序提示2种成分共有高级别子宫内膜癌中常见的基因突变并有一致的突变位点,包括ARID1A、PIK3R1、MRE11A、TP53、SMARCA4和RNF43,且肿瘤突变负荷和微卫星不稳定状态均相似。合并绒毛膜癌分化的高级别子宫内膜癌是一种极罕见具有高度侵袭性、转移率以及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可呈现多种组织学表现,应增加对此肿瘤的认识,以便能精准诊治,使患者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女性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超声特征分析及诊断模型预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绝经后老年女性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超声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经阴道超声检查的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以患者手术后的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将内膜病变分为良性病变组(包括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息肉)及恶性病变组(子宫内膜癌),比较良性组与恶性组子宫内膜厚度、多普勒血流参数,以及良性组与恶性组回声均匀性、是否合并囊性结构、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完整性、血流评分及供血血管的差异,并根据上述超声特征建立预测模型。结果:共有136例患者在我院手术并有明确的病理结果,其中良性病变组72例,恶性病变组64例。恶性病变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高于良性病变组[(28.75±14.66)cm/s比(22.94±13.62)cm/s、(14.75±8.10)cm/s比(11.56±6.21)cm/s],恶性病变组病变厚径显著大于良性病变组[(19.31±8.97)mm比(10.14±4.31)mm],血流阻力指数低于良性病变组(14.75±8.10比11.56±6.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93、2.597、7.452、2.028,均 P<0.05)。根据上述超声特征建立预测模型,超声医师诊断内膜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5( P<0.001),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结论:绝经后老年女性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及恶性病变均有不同的超声特征,恶性病变倾向于更厚的病变厚度、子宫内膜-肌层交界中断或不规则、血流信号评分更高及多支供血血管的血供模式,超声预测模型在诊断良恶性内膜病变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腹腔路径腹腔镜膀胱底纵切口膀胱阴道瘘修补术:单中心10年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经腹腔路径腹腔镜膀胱底纵切口膀胱阴道瘘修补术的手术技巧和经验,探讨该术式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0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4例膀胱阴道瘘患者的病例资料。中位年龄49.5(8~80)岁。主诉均为尿液经阴道流出。膀胱阴道瘘病因分别为良性病变子宫切除术后14例(25.9%),妇科恶性肿瘤术后23例(42.6%),症状出现时间为拔除尿管后11(1~20)d;宫颈恶性肿瘤放疗11例(20.4%),症状出现时间为放疗后10(5~25)个月;其他原因6例(11.1%),症状出现时间为治疗原发病后21(3~50)d。54例中,合并直肠瘘1例、输尿管损伤1例、膀胱挛缩6例。膀胱挛缩6例行膀胱造影检查均提示膀胱容量缩小,其中2例出现双侧输尿管轻度反流;术前CT检查示4例无明显上尿路积水,2例合并双侧肾轻度积水。瘘口直径0.5~4.0 cm。单发瘘口50例,多发瘘口4例。尿垫试验评估患者漏尿程度为轻度7例,中度42例,重度5例。37例初次行膀胱阴道瘘修补术,13例既往有1次膀胱阴道瘘修补术史,2例既往有2次膀胱阴道瘘修补术史,既往有3次、4次膀胱阴道瘘修补术史者各1例。所有患者均全麻下行经腹腔路径腹腔镜膀胱底纵切口膀胱阴道瘘修补术,其中8例采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手术要点:①寻找膀胱阴道瘘口,正确评估瘘口大小、数量、位置,以利于术者采取正确的手术方式;②为保护双侧输尿管口,双侧输尿管置入单J管;③充分游离膀胱及阴道壁,去除瘢痕组织,低张力或无张力缝合膀胱切口;④松解一段带蒂大网膜填塞并覆盖在膀胱后壁与阴道之间的间隙。对低位、复杂性及混合性膀胱阴道瘘患者术中分别采用膀胱壁转瓣法(6例)、膀胱扩大术(3例)以及输尿管再植术(6例)等技术。分析影响患者治愈率的因素。结果:本组5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均无肠道损伤,均未中转开放手术。中位手术时间85(60~240) min。术中出血量(33.3±26.5) ml。术后住院时间(11.3±8.2) d。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等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一期治愈50例,失败4例,治愈率为92.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有膀胱阴道瘘修补术史的患者,再次手术的治愈率较低( P=0.00)。多发瘘口(≥2)患者相较于单发瘘口患者的治愈率较低( P=0.00)。瘘口位于膀胱三角区以上的患者比瘘口位于膀胱三角区以及尿道内口以外的患者治愈率高( P=0.00)。年龄( P=0.79)、手术时间( P=0.06)、术中出血量( P=0.78)、术后住院时间( P=0.73)、留置导尿时间( P=0.30)、瘘口大小( P=0.31)对修补手术治愈率均无明显影响。 结论:经腹腔路径腹腔镜膀胱底纵切口膀胱阴道瘘修补术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成功率高等特点。该术式疗效确切,可用于绝大多数膀胱阴道瘘的修补,并可同期处理混合瘘和膀胱挛缩等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盆腔廓清术治疗肛管癌合并直肠阴道瘘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41岁。2021年6月出现便血,呈鲜红色。同年8月肠镜检查提示:距肛门口6 cm以下至肛门见1个隆起凹陷性病变,黏膜坏死有渗出,触之易出血,占肠腔周径约4/5。肛门口可见隆起肿物,质地硬。同时患者诉阴道内有排气、排便,色黄。直肠指检:左侧卧位肛门口见肿物突出,直肠下端5 cm至肛门3~6点方向可触及质硬肿块,不可推动,指套退出有染血。下腹部增强MRI检查:直肠、肛管占位,考虑恶性肿瘤性病变,侵及外膜及邻近盆底肌,直肠周围间隙、盆腔及两侧腹股沟区多发淋巴结部分肿大(图1A)。经肛门碘水造影:直肠肠腔部分狭窄,考虑直肠阴道瘘存在。血常规检查:红细胞3.18×10 12/L,血红蛋白54 g/L。诊断为直肠肛管占位、直肠阴道瘘、重度贫血。予以输血、肠外营养等对症治疗后,择期行腹腔镜下女性后盆腔廓清术(腹腔镜下腹会阴直肠切除+经腹子宫扩大切除+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阴道部分切除+阴道会阴成形术)。病理检查提示:肛管鳞癌,中分化,癌浸润肠壁全层至肠壁外纤维结缔组织,局灶累及阴道壁,部分至黏膜面伴溃疡形成。肿瘤大小:7.0 cm×4.0 cm×3.5 cm,未见明确神经、脉管侵犯(图1B、1C)。肠周淋巴结未见癌转移(0/17)。(253组淋巴结)未见癌转移(0/8)。免疫组化检查:肿瘤细胞ck-p(+),ck7(+),ck20(-),villin(+),p63(+),p40(+),ck5/6(+),p16(+),p53(++),cea(+),cd34(血管+),pd-1(-),pd-11(tps:3%;cps:5),ki-67(70%+)。术后随访半年,患者会阴部伤口已愈合,造口皮肤红润,通畅,未发现并发症。术后序贯化学治疗,未见肿瘤复发征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青少年YWHAE-NUTM2B融合阳性腹盆腔肉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15岁。2021年9月18日因右下腹疼痛来我院急诊就诊。初潮12岁,平素月经欠规则,月经天数/月经周期为5~7 d/15~60+ d,量中等,有痛经史,末次月经时间为2021年7月20日,无性生活史,否认阴道异常出血史,否认肿瘤家族史。体格检查:右下腹压痛明显,可触及一巨大肿块,上界达剑突,质韧,子宫附件触诊不满意。CT检查示腹盆腔内巨大占位,周围肠脂肪间隙模糊,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双侧附件区显示不清。9月22日于妇科行右侧附件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腹膜病损切除术+肠系膜病损切除术+盆腔粘连松解术。术中见盆腹腔内充满分叶状肉瘤样组织,无明显包膜;左侧腹膜表面见分叶状肉瘤样赘生物附着,约15 cm×15 cm×6 cm;大网膜表面布满分叶状肉瘤样组织,体积约30 cm×20 cm×20 cm;子宫后位,大小正常,表面光滑,活动好,宫腔内无占位;左侧卵巢、输卵管正常大小,表面光滑;右侧卵巢略增大,水肿,表面见肉瘤样组织附着,剖开右侧卵巢,见卵巢内布满肉瘤样组织,右侧输卵管未见异常;子宫直肠窝及直肠表面见数枚散在肿物,大小约4 cm×3 cm×3 cm到6 cm×5 cm×5 cm不等,形态不规则。术后病理诊断:右侧附件肿瘤性病变,倾向恶性,类型难定;右侧输卵管未见肿瘤累及;盆腔肿物考虑恶性肿瘤,类型难定,伴有腹壁、大网膜、肠表面、盆腔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AE1/AE3(-),CD10(小灶+),CAM5.2(-),desmin(-),EMA(-),WT1(-),PAX-8(+/-),inhibin-α(小灶-/+),CgA(-),Syn(-),CR(-),CK5/6(-),CD99(+),HMBE-1(-),SALL4(-),SF-1(-),Ki-67指数(60%+)(图1)。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会诊,诊断为盆腔YWHAE-NUTM2B融合阳性肉瘤,二代基因测序显示YWHAE(NM_006761.4:exon5)-NUTM2B(NM_001278495:exon2),基因检测提示YWHAE-NUTM2B(E1-5:E2-7)基因重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直肠双平面超声引导下经会阴穿刺活检诊断女性盆腔占位性病变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 观察直肠双平面超声引导下经会阴穿刺活检诊断女性盆腔占位性病变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14例接受直肠双平面超声引导下经会阴穿刺活检的女性盆腔占位患者,记录盆腔占位分布位置、无法经腹及经阴道穿刺活检原因、穿刺操作时长、并发症及活检病理诊断.结果 14例盆腔占位中,4例位于直肠、3例位于单侧或双侧卵巢、5例位于宫颈或子宫下段、1例位于阴道侧壁、1例位于膀胱后方;因阴道严重出血、真菌感染,阴道畸形、水肿或阴道切除术后,以及病变位置深在、损伤肠管风险高等原因而未能实施经腹或经阴道穿刺活检.14例直肠双平面超声引导下经会阴穿刺活检操作时长(29.50±6.05)min;操作过程中 1例发生针道出血、1例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症状,之后随访 6个月,未见其他相关并发症.穿刺活检病理诊断鳞状细胞癌 5例、高级别浆液性癌 2例,恶性黑色素瘤、低级别浆液性癌、腺癌及梭形细胞肿瘤各 1例,以及慢性炎症 3例,均与术后病理或随访结果相符.结论 直肠双平面超声引导下经会阴穿刺活检诊断女性盆腔占位性病变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