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瘢痕子宫小鼠妊娠后子宫内膜容受性及胎盘滋养细胞侵袭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采用小鼠动物模型探究瘢痕子宫对子宫内膜容受性及胎盘滋养细胞侵袭的影响。方法:取无特定病原体级雌性小鼠30只,通过单侧子宫切口模拟剖宫产对子宫造成的全层损伤以建立单侧瘢痕子宫模型,比较瘢痕侧与对照侧的差异。观察小鼠着床窗口期(孕4.5 d)子宫内早期囊胚着床数目,电镜下检测内膜胞饮突形态,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定量检测内膜容受性相关分子(白血病抑制因子和黏蛋白1)及其mRNA在胎盘的表达。在胎盘形成过程中(孕13.5、15.5和17.5 d),通过组织病理学观测胎盘蜕膜层、连接层及迷路层发育、糖原滋养细胞分布;足月胎盘(孕18.5 d)用CK7标记侵袭滋养细胞定位,评估滋养细胞侵袭情况。采用配对 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孕4.5 d时瘢痕侧囊胚着床数低于对照侧[(1.33±0.81)与(3.50±0.54)个, t=7.05, P=0.001];瘢痕侧子宫内膜“胞饮突”覆盖面积评分低于对照侧[(1.60±0.44)与(2.75±0.28)分, t=15.06, P<0.001];同期组织白血病抑制因子mRNA水平亦低于对照侧(0.71±0.12与1.49±0.30, t=5.16, P=0.004),黏蛋白1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侧(2.19±0.45与1.03±0.17, t=7.51, P<0.001)。在胎盘发育成熟前、中、后期(孕13.5、15.5和17.5 d),瘢痕侧和对照侧胎盘各层面积及大体形态无明显差异;胎盘连接层及靠近蜕膜区滋养细胞分布情况提示,瘢痕侧糖原滋养细胞灰度在孕15.5 d(31.01±1.502与23.63±0.90, t=12.76, P<0.001)和孕17.5 d时(31.96±2.37与24.03±1.87, t=4.36, P=0.008)均高于对照侧。孕18.5 d的成熟胎盘瘢痕侧CK7阳性滋养细胞大量富集在靠近母体区域的蜕膜层,总体表现为滋养细胞过度侵袭。 结论:瘢痕影响小鼠子宫内膜功能,瘢痕后妊娠时内膜容受性下降,且着床后胎盘发育期的滋养细胞存在过度侵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慢性子宫内膜炎对女性生育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前言】:慢性子宫内膜炎(CE)是一种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慢性持续性子宫内膜炎症,其特征是子宫内膜间质浆细胞浸润,主要通过分子微生物学、CD138免疫组织化学法、宫腔镜检查等手段协助诊断。本文重点围绕CE发病机制、对生殖预后的影响及治疗原则的研究进行综述。CE发生机制包括宫腔微生物环境改变、影响子宫内膜蜕膜化、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的表达异常、子宫收缩改变、绒毛血管分化障碍等,其与不孕、复发性流产、反复胚胎种植失败有关。口服抗生素治疗CE可改善不良妊娠结局,未来仍需开展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寻找CE患者特异性微生物感染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从而降低CE对生育的影响,为CE对生育相关疾病的早期诊疗提供理论依据及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细胞衰老与着床期子宫内膜蜕膜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近年来,子宫内膜细胞衰老在妊娠失败过程中的作用逐步显现。这打破了学界对于细胞衰老引起的细胞微环境改变、组织结构与功能退化等单一作用的认知,引入了细胞衰老和组织之间双向作用的可能,从而催生了针对衰老细胞而进行的组织替代等新型治疗方案。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关于细胞衰老、着床期子宫蜕膜化及二者关系的研究进展,总结该领域新型治疗方案,并对临床应用的展开提出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周细胞的研究现状及其在妇产科中的研究展望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周细胞是围绕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外的血管壁细胞。周细胞可以在多种疾病中通过调节血管形态及功能发挥重要作用,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阿尔茨海默症、出血性脑卒中、组织纤维化、肿瘤转移等。此外,周细胞还是间充质祖细胞,可以分化产生(肌)成纤维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脂肪细胞、软骨、骨骼和肌肉等。本文将对周细胞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子宫中周细胞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慢性子宫内膜炎在胚胎植入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慢性子宫内膜炎是一种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慢性持续性子宫内膜炎症,以子宫内膜间质区浆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主要通过CD138免疫组织化学法、宫腔镜检查等进行诊断。研究显示慢性子宫内膜炎影响子宫内膜蜕膜化、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的表达等,不利于胚胎植入,与复发性流产、反复种植失败有关。慢性子宫内膜炎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应用抗生素,近年来子宫内膜机械性刺激、宫腔灌注也成为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的新手段。本文围绕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病因、诊断、影响胚胎植入的可能机制和治疗展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异常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不孕症指育龄夫妇经过12个月以上规律、未避孕的性生活后未能妊娠或维持妊娠者.辅助生殖技术是治疗此病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即使如此,也仍有约40%患者的正常囊胚无法着床,这可能与子宫内膜容受性异常有关.女性分泌期子宫内膜发生自发性蜕膜化,提供胚胎着床窗口,这个过程受到子宫解剖结构、内膜糖代谢、内膜脂质代谢、内膜氨基酸代谢、子宫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及生殖道微生物和卵巢类固醇激素等影响.子宫的解剖结构不仅影响宫腔形态结构,还影响子宫内膜分子表达,从而阻碍胚胎运输及胚胎—内膜的相互作用;子宫内膜糖、脂质和氨基酸代谢协同作用,动态调节子宫微环境的免疫平衡,创造炎性环境促进蜕膜化的发生,并在胚胎着床后及时终止炎性反应,诱导免疫耐受;子宫内膜中存在丰富的免疫细胞维护宫腔内环境稳态,微环境中有子宫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等免疫细胞,发挥组织重塑和免疫调节的作用,参与蜕膜细胞分化、血管重塑、上皮—胚胎附着、滋养层侵袭、炎症的激活和消退并抑制对父源抗原的免疫;生殖道微生物调节内膜局部炎症和免疫活动,若出现异常会导致生殖道炎症,破坏内膜微环境和免疫平衡,母体免疫系统攻击胚胎,阻碍胚胎的正常着床;卵巢分泌的类固醇激素通过结合其同源受体协同伴侣分子、共激活因子等协同作用,调控了内膜增殖、分化、诱导免疫耐受,是建立子宫内膜接受能力的关键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诊断子宫附腔畸形一例
编辑人员丨3周前
患者,女性,17岁,因"痛经3年,进行性加重1年"就诊。患者13岁初潮,月经规则,量适中,开始无明显痛经,初潮后1年出现痛经,症状逐渐加重,近1年痛经难以忍受,需要口服止痛药,每次持续2~3?d,严重时不能上学,伴呕吐,患者既往体健。遂2024年1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行经腹壁、经直肠妇科超声检查示:子宫上段偏右肌层内见2.8?cm×2.2?cm×2.4?cm的低回声结节,形态尚规则,边界清,内见1.4?cm×0.7?cm×1.1?cm类囊性回声,透声欠佳,边缘回声增高(图a,b),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示:周边见环形血流信号(图c),该结节与宫腔不通,行子宫冠状切面三维超声检查示宫腔形态正常,两个子宫角存在(图d);考虑子宫附腔可能。进一步行盆腔MRI示:子宫形态可,宫腔形态未见异常,子宫右侧壁见类圆形长T1短T2信号影,内见结节状短T1长T2信号影,直径约25?mm;考虑子宫右侧壁异常信号(发育异常?子宫内膜异位症?)(图e,f)。患者行腹腔镜下肿块切除术,腹腔镜下见子宫右前壁突起直径约2.5?cm的肿块(图g),上缘紧贴右侧圆韧带,手术过程中于子宫右前壁切开肌壁,暴露肌层内肿物,直径约2?cm,切开肿物内少许为褐色血性液体(图h),囊内可见内膜样组织,小心将囊肿完整剥离,检查周围仍为肌壁,与宫腔不相通,术后病理结果为:(子宫附腔)送检腔隙样组织,镜下腔隙部分区域及平滑肌内见子宫内膜间质及腺体,部分子宫内膜间质蜕膜样变。术后随访5个月余,患者痛经症状消失无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探讨应用超声诊断胎盘植入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8/24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诊断胎盘植入的超声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2例最终临床病理诊断子宫瘢痕处胎盘植入的超声表现.结果 42例子宫瘢痕均为剖宫产术后瘢痕,其胎盘植入的超声表现主要为3种类型:Ⅰ型计8例(19%),表现为胎盘后间隙显示不清,被胎盘组织占据,蜕膜强回声线显示不清,胎盘植入处子宫肌层变薄,厚度<1 mm;Ⅱ型计23例(55%),在Ⅰ型基础上表现为子宫肌层消失,胎盘内见多发大小不等无回声延续至胎盘后及原子宫肌层区,呈陷窝及虫蚀样改变,无回声内呈高速湍流血流频谱,与子宫肌层区扩张血管相互连通分界不清;Ⅲ型计11例(26%),在Ⅱ型表现的基础上,胎盘置入处子宫浆膜层中断消失,膀胱后壁粗糙不平,光滑强回声线显示不清,可见多发桥接样血管,血流信号丰富.其中3例于植入处呈肿块样隆起突向膀胱.结论 剖宫产瘢痕处胎盘植入的超声表现有比较典型的超声特征,对胎盘植入区超声图像特征的识别利于胎盘植入的产前诊断.胎盘植入的分型诊断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24
-
孕早期增塑剂DEHP亚急性暴露影响蜕膜反应并增加流产风险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探究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亚急性暴露对小鼠子宫内膜蜕膜反应和流产风险的影响.方法:分别选取300、1000、3000 mg·kg-1·d-1三个浓度梯度的DEHP对CD1小鼠进行经口亚急性暴露28 d.建立DEHP亚急性暴露小鼠早期自然妊娠模型和人工诱导假孕小鼠蜕膜反应模型,分别取自然妊娠第7天子宫组织和人工诱导蜕膜反应小鼠妊娠第8天诱导侧子宫组织,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Masson染色、TUNEL检测、蛋白质印迹法检测DEHP亚急性暴露对小鼠蜕膜反应的影响.构建300 mg·kg-1·d-1 DEHP亚急性暴露小鼠自然流产模型,观察妊娠第10天的妊娠结局,探究蜕膜反应受损对小鼠妊娠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DEHP大剂量组受孕率显著性降低(P<0.05);HE染色显示DEHP小剂量组和中剂量组蜕膜基质细胞排列杂乱、细胞核形态不规则、胞浆染色不均、多核细胞数显著降低;Masson染色显示DEHP小剂量组和中剂量组蜕膜组织的胶原纤维分布更多、数量增多、排列杂乱;TUNEL检测显示暴露组蜕膜组织细胞凋亡增加;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显示暴露组子宫内膜蜕膜反应标志分子BMP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在米非司酮流产刺激下DEHP小剂量组小鼠流产率、胚胎吸收率显著升高,胚胎数、子宫湿重、子宫面积、胎盘湿重显著减少(P<0.05或P<0.01).结论:DEHP亚急性暴露导致小鼠子宫内膜蜕膜反应受损加重小鼠妊娠流产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kisspeptin调控Notch1/Akt/Foxo1通路参与复发性流产患者子宫内膜蜕膜化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kisspeptin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由 KISS1基因编码.Notch1/Akt/Foxo1是调节细胞增殖、分化的重要信号通路.本研究探讨kisspeptin通过Notch1/Akt/Foxo1信号通路调控子宫内膜蜕膜化在复发性流产(RSA)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纳入2020年6月-2020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生殖中心门诊收治的RSA患者45例及同期计划生育门诊择期人工流产女性50例,Western blot、RT-qPCR检测蜕膜组织中kisspeptin(及其基因KISS1)、蜕膜化标志物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1,IGFBP1)、Notch1、Akt、Foxo1表达水平.使用siRNA干扰KISS1或添加kisspeptin10(kisspeptin的活性片段)处理永生化子宫内膜基质细胞(hESC)后,命名为siKP组或KP10组,并设转染空白siRNA的hESC为对照组,CCK8检测增殖情况.对3组hESC进行体外诱导蜕膜化,免疫荧光检测siKP组和KP10组细胞Notch1表达及蜕膜化形态差异,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3组细胞IGFBP1、Notch1、Akt、Foxo1的表达.hESC添加Notch1、Akt、Foxo1对应抑制剂后诱导蜕膜化(以仅诱导蜕膜化、未添加抑制剂的hESC为正常对照组),检测4组细胞上述蛋白和基因的表达.建立正常妊娠(CBA/J×BALB/c)和复发性流产(CBA/J×DBA/2)小鼠模型,即NP模型和RSA模型,实验组分别给予kisspeptin10和kisspeptin234(阻滞剂)隔日1次腹腔注射(RSA-KP10组和NP-KP234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隔日1次腹腔注射(RSA-NS组和NP-NS组),共4组,每组6只,取孕9.5 d的子宫组织,观察胚胎吸收的情况,检测上述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妊娠(NP)女性相比,RSA患者kisspeptin、IGFBP1、Notch1、Akt、Foxo1的蛋白及其基因表均降低(P<0.01或P<0.05).hESC添加 kisspeptin10 后蜕膜化能力增强,Notch1、Akt、Foxo1的蛋白及基因表达增加,干扰KISS1后表达降低;免疫荧光见增殖状态的 hESC呈细长形,蜕膜化后细胞变圆、变大,Notch1 表达增加,添加kisspeptin10后蜕膜化程度增高,干扰KISS1后减弱;分别用Notch1、Akt、Foxo1抑制剂处理hESC,发现三者按Notch1/Akt/Foxo1的顺序依次调控(P<0.05).与注射生理盐水组相比,正常妊娠小鼠注射 kisspeptin234后吸收胎增多(P<0.001),IGFBP1、Notch1、Akt、Foxo1的蛋白及基因表达下降(P<0.05);复发流产小鼠注射 kisspeptin10 后吸收胎减少(P<0.001),上述蛋白及基因表达升高(P<0.05).结论 kisspeptin可能通过Notch1/Akt/Foxo1信号通路调控子宫内膜蜕膜化,其表达下调导致蜕膜化不良,可能是导致RSA发病的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