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小肌瘤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小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嘉兴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围绝经期子宫小肌瘤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米非司酮(25 mg/d)治疗,观察组采用低剂量米非司酮(12.5 mg/d)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3%(49/52),高于对照组的76.92%(40/5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5%(2/52),低于对照组的21.15%(11/52),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6.310、7.120,均 P<0.05)。治疗前,两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VEGF、TNF-α、IGF-1分别为(150.12±18.54)ng/L、(22.88±6.24)ng/L、(78.48±10.15)ng/L,对照组分别为(184.72±27.36)ng/L、(29.16±7.32)ng/L、(92.35±12.54)ng/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549、4.708、6.200,均 P<0.05)。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5.756、18.663、19.027、15.191、36.367,均 P<0.05)。 结论: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小肌瘤临床效果优于常规剂量,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依沙吖啶羊膜腔注射引产术用于妊娠28周后胎死宫内引产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依沙吖啶羊膜腔注射引产术在妊娠28周后胎死宫内患者引产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住院的单胎妊娠且妊娠28周后超声诊断胎死宫内的孕妇77例,根据不同引产方式分为依沙吖啶引产成功组(63例,包括子宫瘢痕组56例与非子宫瘢痕组7例)、依沙吖啶引产失败组(4例)、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引产组(5例)和自然临产分娩组(5例)。采用 t检验、方差分析、 χ 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各组间一般情况及引产结局的差异。 结果:(1)67例依沙吖啶引产患者中,引产成功率94.0%(63/67)。(2)依沙吖啶引产成功组与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引产组和自然临产分娩组相比,在总产程时间、产时出血量和死婴重量,以及产后出血、会阴裂伤和宫内残留发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组病例中均未发生胎盘早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宫内感染、子宫破裂、中转剖宫取胎术、产褥感染等严重并发症。(3)依沙吖啶引产成功组引产-临产时间显著短于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引产组[(28.5±12.0)h与(54.2±17.6)h, t=-4.45, P<0.001]。(4)63例依沙吖啶成功组中,瘢痕子宫组与非瘢痕子宫组比较,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5)63例依沙吖啶成功组中位引产-临产时间为26.8 h(2.3~66.0 h),95%的患者在用药后51.7 h内临产,用药后66 h内全部临产。 结论:依沙吖啶羊膜腔注射用于妊娠28周后单胎胎死宫内引产安全且有效,其引产-临产时间显著短于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引产,且未增加引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两次剖宫产史后孕中期联体双胎经阴道引产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报告了1例瘢痕子宫孕中期联体双胎经阴道引产成功的病例。孕妇25岁,有2次剖宫产史,末次于2017年行剖宫产。本次孕19周 +5常规产前超声显示胸腹部联体双胎、共同心脏、羊水过多,于孕20周 +1入院。入院后多学科会诊充分评估胎儿及母体产道情况,排除阴道引产绝对禁忌证,行阴道引产,方案为米非司酮300 mg口服+依沙吖啶100 mg羊膜腔注射。该孕妇于羊膜腔注射28 h后临产。引产过程中协助臀位分娩,孕妇于孕20周 +6娩出联体女性死胎2具。引产过程顺利,无软产道损伤,出血量约150 ml。引产后对死胎行病理检查,大体标本可见双胎胸腹联体畸形,病理解剖后可见共用心脏、肝脏畸形。充分的产前检查评估,严格把握阴道引产指征,产程中严密监测,以及做好紧急剖宫产准备等,是瘢痕子宫孕中期联体双胎经阴道引产的重要的安全保障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妊娠中期结节性硬化症合并巨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及肺动脉高压药物引产成功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35岁患者,盆腹腔巨大肿物进行性增大6年、停经16周余,为终止妊娠入院。入院后经详细检查及多学科会诊,诊断为宫内孕16周余,合并结节性硬化症相关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及中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瘤体巨大,肾功能轻度受损,已错过手术的最佳时机,手术风险极大,选择药物姑息治疗。充分准备后予以序贯使用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在手术室药物引产,引产成功,子宫复旧好。产后2个月月经复潮,口服依维莫司片治疗原发病(结节性硬化症),腹部较前稍缩小,可平卧入睡,生活自理。妊娠合并巨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者文献中鲜有报道,现结合文献,报道其临床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血清性激素、VEGF、Ang-1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异常子宫出血(AUB)患者血清性激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遵化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6例AUB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3例。观察组给予米非司酮治疗,10 mg/次,1次/d;对照组给予米非司酮治疗,25 mg/次,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VEGF、Ang-1水平、子宫体积、子宫内膜厚度,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15% vs 95.89%, 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子宫内膜厚度、VEGF、Ang-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10 mg和25 mg米非司酮对AUB患者临床疗效相当,在降低性激素水平、促使子宫内膜厚度变薄、升高VEGF水平、降低Ang-1水平方面的效果无明显差异;与25 mg剂量相比,10 mg米非司酮治疗AUB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孕囊内注射对内生型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孕囊内注射对内生型剖宫产瘢痕妊娠(CS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金华市妇幼保健院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内生型CSP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例与观察组53例。对照组行宫腔镜下刮宫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孕囊内注射。比较两组治疗疗效、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恢复正常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45%(49/53)]高于对照组[75.47%(4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675, P<0.05)。观察组血β-HCG恢复正常时间[(17.58±2.54)d]快于对照组[(21.83±4.13)d],且术中出血量[(25.42±5.46)mL]少于对照组[(87.93±18.47)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381、23.628,均 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1.89%(1/53)]少于对照组[9.43(5/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590, 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7.83±1.52)d]短于对照组[(9.68±2.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052, P<0.05)。 结论: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孕囊内注射对内生型CSP患者临床效果良好,可加快血β-HCG恢复正常时间,值得临床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米非司酮治疗高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依赖性库欣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依赖性库欣综合征(Cushing syndrome,CS)首选手术治疗。但当定位不明确或无法耐受手术时,药物治疗是重要的备选方案。本例为88岁高龄ACTH依赖性CS 患者,经米非司酮治疗后该患者CS相关症状及体征改善,降压药物减量,降糖药物停用,血钾稳定。提示对于高龄中重度CS患者,如果手术不成功或不能耐受手术,米非司酮是一种可考虑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获得性子宫动静脉畸形16例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获得性子宫动静脉畸形(uterine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UAVM)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入选2014年1月至2021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影像学诊断为UAVM 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孕产次等;辅助检查情况: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B超、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病灶直径、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治疗方案及术后病理特点等。结果:16例患者中hCG阴性10例,阳性6例。两者第1次异常出血时间分别为(43.4±36.4)d与(16.0±9.0)d;再住院时间为(63.3±54.4)d与(48.3±54.0)d;其中6例大量出血患者均为hCG阴性。16例患者超声均提示宫腔见血流丰富的混合回声光团,行磁共振检查14例也提示宫腔内或宫壁异常信号;6例DSA检查可见团块状染色,静脉提前显影,2例可见造影剂外溢,5例CTA结论与DSA相符。治疗中行子宫动脉栓塞5例,其中2例为大出血急诊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3例为预防性栓塞。4例在栓塞后行宫腔镜,1例因宫腔内无明显组织物行球囊压迫止血。未行子宫动脉栓塞者实施宫腔镜手术10例,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未刮宫1例。经手术治疗的15例中14例病理学可见退变滋养细胞或绒毛组织。随访中1例子宫动脉栓塞后患者术后主诉月经减少,超声考虑宫腔粘连可能。结论:妊娠终止后应加强影像学检查,警惕UAVM的发生,一旦诊断应尽早开始医疗干预以减少出血。妊娠相关UAVM尚无标准化治疗,需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出血情况、病灶位置以及是否有生育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疗效及对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癌抗原125、子宫内膜厚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EP)疗效及对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癌抗原125(CA125)、子宫内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收治的EP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加用米非司酮治疗,评估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不良反应、临床相关恢复指标,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生化指标、子宫内膜厚度及包块直径大小。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12%(39/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61%(31/41)(χ 2=6.248, 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88%(2/4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51%(8/41)(χ 2=4.100, 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血清β-HCG、CA125、孕酮(P)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分别为(1 106.26±122.36)U/L和(902.65±61.32)U/L、(32.26±6.86)kU/L和(28.26±5.26)kU/L、(15.33±3.01)nmol/L和(10.33±1.92)nmol/L及(85.36±16.41)ng/L和(65.33±12.22)ng/L,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 t=56.964和82.206、12.380和17.642、9.976和19.471、7.490和12.912,均 P<0.0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t=10.624、3.304、8.967、6.991,均 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包块直径分别为(8.23±1.81)mm和(6.25±1.25)mm、(2.21±0.52)cm和(1.52±0.35)cm,较治疗前均显著减少( t=3.555和15.118、11.631和24.167,均 P<0.05),观察组显著低于或少于对照组( t=6.248、7.861,均 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症状消失时间、血β-HCG恢复正常水平时间、尿β-HCG转阴时间、盆腔包块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7.26±1.92)d和(4.23±0.85)d、(16.25±3.82)d和(12.33±2.21)d、(15.36±3.26)d和(10.66±2.12)d、(24.12±4.12)d和(18.66±3.61)d、(29.58±5.68)d和(23.52±4.36)d,观察组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t=10.305、6.343、8.631、7.118、6.044,均 P<0.05)。 结论: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EP疗效显著,可减少不良反应,能降低血清β-HCG、CA125、P及VEGF水平,促进血β-HCG水平恢复正常、子宫内膜变薄和附件区包块消失,利于患者及早康复,临床应用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药流不全的效果及对性激素、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药流不全的效果及对性激素、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12月河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药流不全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药物组和手术组,各40例。其中药物组患者口服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手术组实施清宫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临床相关指标、满意度、并发症情况,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妊娠残留组织直径、性激素与炎症因子水平。结果:与手术组比较,药物组患者的阴道流血时间与月经恢复时间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的宫内无残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与手术组相比,药物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患者满意度更高(均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β-HCG水平、妊娠残留组织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药物组患者治疗1、2周后的妊娠残留组织直径大于手术组(均 P<0.05),但两组血β-HC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性激素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2周时,两组血清性激素与炎症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均 P<0.05);与手术组相比,药物组患者的血清雌二醇(E 2)水平明显更高,血清孕酮(P)、白细胞介素-6(IL-6)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明显更低(均 P<0.05)。 结论: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药流不全临床治疗效果与清宫术相当,可有效避免患者再次行清宫手术,患者月经恢复正常的时间与阴道流血时间均更短,患者的满意度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