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子宫内膜炎对女性生育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前言】:慢性子宫内膜炎(CE)是一种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慢性持续性子宫内膜炎症,其特征是子宫内膜间质浆细胞浸润,主要通过分子微生物学、CD138免疫组织化学法、宫腔镜检查等手段协助诊断。本文重点围绕CE发病机制、对生殖预后的影响及治疗原则的研究进行综述。CE发生机制包括宫腔微生物环境改变、影响子宫内膜蜕膜化、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的表达异常、子宫收缩改变、绒毛血管分化障碍等,其与不孕、复发性流产、反复胚胎种植失败有关。口服抗生素治疗CE可改善不良妊娠结局,未来仍需开展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寻找CE患者特异性微生物感染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从而降低CE对生育的影响,为CE对生育相关疾病的早期诊疗提供理论依据及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非靶标代谢组学方法的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患者血浆代谢标志物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应用非靶标代谢组学技术筛选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的血浆代谢标志物。方法:收集2022年9月至2023年5月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URSA且妊娠早期出现先兆流产症状的孕妇23例(URSA组),并选取同期于本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健康妊娠早期孕妇22例(对照组),采集两组孕妇的血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联用技术对血浆代谢物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应用差异表达倍数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方法筛选差异代谢物,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差异代谢物的诊断效能,应用通路富集分析方法筛选与URSA发生相关的通路。结果:URSA组与对照组孕妇的年龄、体重指数、孕周均无显著差异( P均>0.05)。使用UPLC-MS联用技术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显示,从血浆中共检测到526种代谢物,根据筛选条件发现其中33种是与URSA相关的差异代谢物。通过ROC曲线分析确定了曲线下面积(AUC)较大的6种差异代谢物,包括磷脂酰乙醇胺(AUC=0.972,95% CI为0.920~1.000)、檀萜烯水合物(AUC=0.902,95% CI为0.786~0.982)、L-亮氨酸(AUC=0.884,95% CI为0.772~0.960)、西松烯(AUC=0.881,95% CI为0.758~0.956)、咖啡因(AUC=0.875,95% CI为0.756~0.962)、4-羟基苯甲酸丙酯(AUC=0.864,95% CI为0.732~0.946)。6种差异代谢物联合诊断URSA的AUC为0.983(95% CI为0.929~1.000)。对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显示,URSA的发生与多条代谢通路相关,包括咖啡因代谢、甘油磷脂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等。 结论:妊娠早期正常妊娠与URSA孕妇的血浆代谢谱有差异,6种潜在的差异代谢物包括磷脂酰乙醇胺、檀萜烯水合物、L-亮氨酸、西松烯、咖啡因和4-羟基苯甲酸丙酯及其代谢通路可能参与URSA的发生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复发性流产患者中期妊娠宫内感染致感染性休克的护理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1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中期妊娠宫腔感染致感染性休克,抗休克治疗过程中并发产后出血的护理经验。方法:2020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收治1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中期妊娠宫腔感染,入院后给予严密观察病情,制订个性化应急预案,病情变化时快速响应,紧密配合积极抢救,做好术后出血的观察与护理,及时有效抗感染,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结果: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恢复良好,术后8 d康复出院。结论:针对宫腔感染患者,特别是复发性流产患者,做好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终止妊娠、有效抗感染治疗,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对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促进生殖健康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后妊娠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不孕症或复发性流产患者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后妊娠结局、影响因素及妊娠期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因不孕症或复发性流产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行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队列研究分析患者年龄、肌瘤分型、大小、数目和位置与术后妊娠的关系,并探讨妊娠期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共纳入212例患者,0型、1型、2型、混合型肌瘤比例分别为9.4%(20/212)、33.5%(71/212)、51.4%(109/212)和5.7%(12/212),切除单个肌瘤者占85.4%(181/212),切除肌瘤直径≤2 cm者占79.3%(168/212);切除肌瘤主要位于前壁和后壁分别占比31.6%(67/212)和30.2%(64/212),剪刀切除占25.9%(55/212),双极电切占72.2%(153/212)。术后随访88例(41.5%)患者妊娠,术后妊娠率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术后1年内妊娠率为77.2%(68/8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是否妊娠与年龄有关( P<0.001),而与肌瘤分型、大小、数目和部位无关(均 P>0.05);术后妊娠的患者中,无妊娠期和分娩期子宫破裂发生,5例(5.7%)患者胎盘异常附着,其中3例胎盘植入,1例胎盘粘连,1例中央型前置胎盘。5例患者中2例既往有宫腔粘连松解史,4例患者既往有≥2次子宫肌瘤切除史。 结论:不孕症或复发性流产患者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后妊娠率1年内最高,应结合肌瘤位置及大小决定术后是否避孕及避孕时间,多次宫腔手术史者孕期发生胎盘附着异常风险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早期子宫颈癌行腹腔镜子宫颈广泛性切除术的肿瘤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颈癌行腹腔镜子宫颈广泛性切除术(LRT)的肿瘤结局。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2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实施LRT的148例早期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肿瘤结局及术后妊娠情况。结果:(1)一般情况:148例实施LRT患者的中位年龄为33岁(范围:19~42岁);病理类型:鳞癌111例,腺癌36例,腺鳞癌1例;国际妇产科联盟(2018年)分期:Ⅰa1期伴淋巴脉管间隙浸润17例,Ⅰa2期25例,Ⅰb1期102例,Ⅰb2期4例。(2)肿瘤结局:148例患者LRT术后定期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59个月(范围:2~104个月)。随访期内复发5例(其中1例死亡),中位复发时间为10个月(范围:4~33个月);其中盆腔转移3例,远处转移1例,盆腔和远处均有转移1例。148例患者的3年、5年无病生存率均为94.5%,5年总生存率为98.9%。(3)术后妊娠:148例LRT患者中,有妊娠需求且术后满1年的患者67例,其中20例妊娠,妊娠率为29.9%(20/67)。20例妊娠患者中,早孕期流产2例,中孕期流产1例,分娩17例(包括早产4例、足月产13例)。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保证手术范围及术中无瘤操作的情况下,早期子宫颈癌患者行LRT的肿瘤结局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20例复发性流产病因分析及环孢素A治疗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120例复发性流产(RSA)病因组成,并观察环孢素A(CsA)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在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妇科就诊的120例复发性流产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其病因,并将60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URSA)按患者意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采用环孢素A+地屈孕酮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地屈孕酮治疗,并随访截止2019年10月1日。比较两组患者妊娠成功率及两组在孕6、8周外周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孕酮(P)和雌二醇(E 2)水平。 结果:120例RSA患者,父母染色体异常7例(5.83%),解剖异常10例(8.33%),内分泌异常6例(5.00%),凝血异常6例(5.00%),感染因素2例(1.67%),男方因素5例(4.17%),复合因素异常22例(18.33%),不明原因62例(51.67%)。观察组保胎成功率90.00%(27/30),足月分娩健康儿12例,15例在孕中期,3例再次自然流产;对照组保胎成功率66.67%(20/30),足月分娩健康儿8例,1例早产,11例在孕中期,10例再次自然流产。观察组孕6周和8周的HCG、E 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血清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SA病因以不明原因为主,其次为复合因素。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加用环孢素A治疗提高了保胎成功率,为URSA患者提供新的保胎药物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HLA-G 3′UTR基因多态性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G 3′非翻译区(human leucocyte antigen-g 3′ untranslated region,HLA-G 3′ UT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以及单倍型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中的分布情况及可能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温州市中医院70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妊娠患者(病例组)以及54例产前检查健康妇女(对照组),采集外周全血和血清。离心柱法提取外周全血基因DNA,PCR扩增HLA-G 3′UTR DNA。Sanger测序法测得基因序列并进行基因分型。SHEsis在线软件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频率,比较分析对照组和病例组的分布差异。Phase软件构建单倍型。ELISA检测血清可溶性HLA-G(soluble human leucocyte antigen-G,sHLA-G)浓度。两组间SNP位点基因型及单倍型比较采用χ 2检验,两组sHLA-G浓度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URSA组和对照组均检测出8个多态性位点,包括14bp ins/del、+3003C/T、+3010G/C、+3027A/C、+3035C/T、+3142C/G、+3187A/G及+3196C/G,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H-W)检验平衡检验,比较分析显示+3010G/C、+3142C/G、+3187A/G三个位点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514, P=0.004;χ 2=0.552, P=0.021;χ 2=8.183, P=0.005)。携带+3010C等位基因、+3142G等位基因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OR=2.131,95 %CI=1.278~3.552,χ 2=8.514, P=0.004; OR=1.813,95 %CI=1.091~3.013,χ 2=0.552, P=0.021);携带+3187G等位基因患病风险相对较低( OR=0.476,95 %CI=0.285~0.794,χ 2=8.183, P=0.005)。8个位点紧密连锁,单倍型分析显示UTR-1(DTGCCCGC)可能是URSA的保护因素( OR=0.497,95 %CI=0.295~0.837,χ 2=6.987, P=0.008),UTR-3(DTCCCGAC)可能是URSA的危险因素( OR=1.732,95 %CI=1.009~2.974,χ 2=3.998, P=0.045)。UTR-1/UTR-1纯合子频率在URSA患者中显著低于健康妊娠人群( OR=0.381,95 %CI=0.165~0.879,χ 2=5.292, P=0.024),可能是URSA的一个保护因素。未发现血清sHLA-G与HLA-G 3′UTR基因单倍型的关联性( t=1.578, P=0.119)。 结论:HLA-G 3′UTR基因多态性及单倍型与URSA具有一定相关性,可能为临床诊疗和预测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胚胎植入前非整倍体遗传学检测患者血清抗苗勒管激素水平与囊胚整倍体率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后进行胚胎植入前非整倍体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for aneuploidies,PGT-A)的患者中,其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水平对囊胚整倍体率及整倍体胚胎数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CSI并进行PGT-A的5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促排卵治疗前血清AMH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低AMH组(AMH<1.00 μg/L,85例)与正常AMH组(AMH≥1.00 μg/L,419例)。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方法,基于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复发性流产病史、促排卵方案进行1∶1匹配(卡钳值=0.02),匹配后比较两组患者(每组各82例)的囊胚整倍体率及整倍体囊胚数量。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AMH水平对PGT-A周期存在至少一个整倍体胚胎的预测作用。结果:①低AMH组胚胎整倍体率[50.0%(0,100.0%)]及整倍体胚胎数[1(0,1)个]显著低于正常AMH组[60.0%(33.3%,100.0%), P=0.025;1(1,2)个, P<0.001]。②匹配后低AMH组和正常AMH组患者的胚胎整倍体率分别为50.0%(0,100.0%)、50.0%(19.2%,10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65),低AMH组患者的整倍体囊胚数[1(0,1)个]低于正常AMH组[1(1,2)个, P=0.004],低AMH组中至少存在一个整倍体囊胚的周期比例[57.3%(47/82)]显著低于正常AMH组[76.8%(63/82), P=0.008]。③共378个(75.0%)周期得到至少一个可移植整倍体胚胎。AMH与年龄联合预测存在至少一个整倍体胚胎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78)较单一指标年龄的AUC值更优(0.75, P=0.024)。 结论:在调整年龄、BMI、复发性流产病史、促排卵方案等因素的影响下,血清AMH水平与PGT-A囊胚整倍体率无关。年龄结合血清AMH可用于预测每促排卵周期存在至少一个整倍体胚胎的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孕前维生素D水平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孕前维生素D水平与妊娠结局。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就诊的URSA患者4 534例,检测其孕前外周血维生素D水平,观察孕后母婴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结果:URSA患者孕前血清维生素D水平为(42.22±16.27)nmol/L,维生素D缺乏、不足和充足的比例分别为72.3%、24.0%和3.7%;维生素D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 r=0.15, P<0.05);维生素D<50 nmol/L组年龄小于维生素D≥50 nmol/L组( P<0.05);维生素D<50 nmol/L组自然流产≥3次比例高于维生素D≥50 nmol/L组( P<0.05);维生素D水平与外周血CD3 +CD4 +T细胞比例呈负相关(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模型调整了年龄、流产次数和季节,维生素D<50 nmol/L组妊娠失败风险增高[30.6%(76/248) vs 17.9%(12/67),χ 2=3.67, P=0.02], OR值为2.02(95% CI:1.02~3.9);孕前维生素D<50 nmol/L组患者所分娩新生儿进入NICU风险增高, OR值为3.16(95% CI:1.15~8.65)。 结论:URSA患者孕前维生素D水平缺乏发生率高,并与既往自然流产次数、再次妊娠失败率有关,是复发性流产的高危因素之一,并增加新生儿进入NICU的概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温阳化浊方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温阳化浊方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22年3月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产科240例再次妊娠的脾肾阳虚证URS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于孕前3个月至孕后8~12周规律口服温阳化浊方治疗,分为中药组(120例)及对照组(120例)。比较两组妊娠结局、围产期结局及产科并发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温阳化浊方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中药组活产率[86.67%(104/120)]、持续妊娠率[90.00%(108/120)]均高于对照组[71.67%(86/120), P=0.004;75.00%(90/120), P=0.002],早期流产率[10.08%(12/119)]低于对照组[25.86%(30/116), 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围产期结局及产科并发症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应用温阳化浊方能显著改善URSA患者的活产率( OR=8.818,95% CI:3.556~21.871, P<0.001)和持续妊娠率( OR=11.261,95% CI:4.262~29.751, P<0.001)。 结论:孕前及孕期使用温阳化浊方治疗可显著提高脾肾阳虚证URSA患者的活产率及持续妊娠率,改善URSA患者的妊娠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