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孕期赋能教育模式联合自由体位分娩对高龄初产妇心理弹性、产痛及泌乳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孕期赋能教育模式联合自由体位分娩对高龄初产妇心理弹性、产痛及泌乳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该院高龄初产妇296例作为研究对象,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入院148例作为对照组,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入院148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孕期教育配合传统体位分娩,观察组采取孕期赋能教育模式联合自由体位分娩。对比两组健康知识掌握率、心理弹性、分娩控制感、分娩方式、产痛、泌乳功能、新生儿状态。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 P<0.05);干预后两组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评分均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会阴撕裂发生率、VAS评分低于对照组,LAS、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产后泌乳初始时间短于对照组,产后24 h及48 h泌乳量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干预满意度95.96%高于对照组83.11%( P<0.05)。 结论:孕期赋能教育模式联合自由体位分娩能提升高龄初产妇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缓解无助心理,减轻产痛,改善新生儿状态,提高泌乳功能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1-2022)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群健康。流感病毒其抗原性易变,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可发生暴发疫情。每年流感季节性流行在全球可导致300万~500万重症病例,29万~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罹患流感后出现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较高。尤其是2021年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疫情严重流行态势仍将持续,今冬明春可能会出现新冠疫情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流行的风险。而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可以减少流感相关疾病带来的危害及对医疗资源的占用。我国现已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有三价灭活流感疫苗(IIV3)、四价灭活流感疫苗(IIV4)和三价减毒活流感疫苗(LAIV3),IIV3包括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IIV4为裂解疫苗,LAIV为减毒疫苗。流感疫苗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属于非免疫规划类疫苗,实行自愿、自费接种。2018-2020年,中国CDC均印发了当年度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一年来,新的研究证据在国内外发表,为更好地指导我国流感预防控制和疫苗应用工作,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流感疫苗工作组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在2020年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修订,形成了《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1-2022)》。本指南更新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增加了新的研究证据,尤其是我国的研究结果,包括流感疾病负担、疫苗效果、疫苗安全性监测、疫苗预防接种成本效果等;第二,更新了一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流感防控有关政策和措施;第三,更新了我国2021-2022年度国内批准上市及批签发的流感疫苗种类;第四,更新了本年度三价和四价流感疫苗组分;第五,更新了2021-2022年度的流感疫苗接种建议。本指南建议:原则上,接种服务单位应为≥6月龄所有愿意接种流感疫苗且无禁忌证的人提供接种服务。流感疫苗与新冠疫苗的接种间隔应>14 d。对可接种不同类型、厂家疫苗产品的人群,可由受种者自愿选择接种任一种流感疫苗,无优先推荐。结合今年新冠疫情形势,为尽可能降低流感的危害和对新冠疫情防控的影响,推荐按照优先顺序对重点和高风险人群进行接种:①医务人员,包括临床救治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等;②大型活动参加人员和保障人员;③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及员工;④重点场所人群,如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监所机构的在押人员及工作人员等;⑤其他流感高风险人群,包括≥60岁的居家老年人、6月龄~5岁儿童、慢性病患者、<6月龄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以及孕妇或准备在流感季节妊娠的女性。首次接种或既往接种<2剂次流感疫苗的6月龄~8岁儿童应接种2剂次,间隔≥4周,对IIV或LAIV均建议上述原则;2020-2021年度或以前接种过≥2剂次流感疫苗的儿童,建议接种1剂次;≥9岁儿童和成年人仅需接种1剂次。建议各地在疫苗供应到位后尽快安排接种工作,最好在10月底前完成免疫接种;对10月底前未接种的对象,接种单位在整个流行季节都可以提供接种服务。孕妇在孕期的任一阶段均可接种IIV。本指南适用于从事流感防控相关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预防接种点的接种人员,各级医疗机构儿科、内科、感染科等医务人员,以及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专业人员。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指南今后亦将定期更新、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妊娠期接种新冠疫苗与常见妊娠并发症和不良出生结局发生风险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妊娠期接种新冠疫苗与孕妇妊娠并发症和新生儿不良出生结局发生风险的关系,为改进孕妇接种新冠疫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covid-19 vaccines”“covid19”“covid 19”“vaccin*”“neonatal outcomes”“perinatal outcomes”“pregnancy outcomes”“premature birth”“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妊娠并发症”“出生结局”“围产期结局”为主要检索词,采用主题词+自由词的方法,在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27日。使用Stata16.0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后的效应值,进行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评估。结果:共检索到482篇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12篇英文文献,有88 682名孕妇在妊娠期接种疫苗。meta分析结果显示孕妇在妊娠期接种新冠疫苗不会增加妊娠高血压、产后出血、新生儿早产、小于胎龄儿和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7的发生风险,合并后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及95%置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 CI)分别为0.97(0.91~1.05)、1.01(0.83~1.23)、0.92(0.77~1.10)、0.97(0.90~1.04)和0.93(0.87~1.00)。孕妇是否接种新冠疫苗两组间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后的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及95% CI为-18.26(-40.39~3.87) g。但结果显示孕妇在妊娠期接种新冠疫苗可能会增加妊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合并后的 RR(95% CI)为1.14(1.03~1.26)。此外,敏感性分析表明结果可靠性较好, Egger’s检验和Begg’s检验结果均表明纳入文献之间不存在发表偏倚。 结论:基于国外7个国家的研究提供的证据不支持孕妇在妊娠期接种新冠疫苗会增加常见妊娠并发症和新生儿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风险,但仍需更多国内的研究为孕妇接种新冠疫苗提供安全性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孕期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与自发性流产相关性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孕期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与自发性流产结局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Cochrane、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数据库,收集研究孕期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和自发性流产结局相关性的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12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4.1软件和Stata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篇队列研究和5篇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孕妇19 308例,其中流产者1 405例;8篇中文文献和9篇英文文献;其中10篇来自中国,来自伊朗、埃及、瑞典、美国、丹麦、土耳其、澳大利亚各1篇。各文献中维生素D缺乏标准和流产的诊断标准基本一致。Meta分析结果显示,孕期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会增加流产的风险。对妊娠早期流产女性进行亚组分析,结果与总体结果一致,Meta分析未见明显发表偏倚。结论: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与自发性流产的发生有关,并能增加早期自然流产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手术终止10周内早期妊娠技术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人工流产是避孕失败的有效补救措施,终止早期妊娠的人工流产方法包括手术流产和药物流产。随着医疗技术提高,越来越多新技术被应用于手术流产,如何保证手术流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高质量的流产服务,成为临床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本文汇总了手术终止10周内早期妊娠的技术进展,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椎管内分娩镇痛中国规范及推广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我国开展椎管内分娩镇痛有60多年历史,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已形成我国的分娩镇痛规范并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文章首先回顾了分娩镇痛的历史,包括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分娩镇痛发展的4个阶段。之后重点阐述了我国分娩镇痛规范的形成及推广应用。椎管内分娩镇痛中国方案在综合管理的基础上,核心内容包括低浓度、高容量、少阿片、全产程、脉冲式、智能化。我国分娩镇痛的整个医疗服务体系正在以点带面、以面带全蓬勃发展。文章最后展望了分娩镇痛的理念更新与技术改进,今后需持续关注分娩镇痛预后,尤其是对孕产妇和新生儿围生期的保护,同时应用物联网、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不断优化分娩镇痛的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承德市妊娠晚期孕妇抑郁发生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承德市妊娠晚期孕妇抑郁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便利抽样的方式对230例妊娠晚期孕妇进行横断面调查,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评估调查。结果:106例(46.01%)孕妇存在抑郁情绪。妊娠晚期抑郁发生在睡眠情况、孕期是否有情绪低落、焦虑烦躁、社会环境因素部分如夫妻关系、丈夫关心程度、公婆关系以及孕期保健服务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晚期抑郁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为经常担心胎儿发育正常( OR=2.873,95% CI:1.387~5.948)此次妊娠是否为计划内( OR=0.515,95% CI:0.271~0.979)为其抑郁的影响因素。 结论:承德市妊娠晚期孕妇抑郁现况不容乐观,应针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有效临床干预,以降低妊娠晚期孕妇抑郁发生率,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青少年避孕服务指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中国15~24岁青少年占总人口的17.1%,由于初次性行为的年龄提前,而结婚、生育的年龄后移,使青少年人群一旦发生非意愿妊娠,多以人工流产为结局。为避免人工流产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特制定《青少年避孕服务指南》,以促进青少年知情选择和持续使用高效避孕方法,有效避免非意愿妊娠。本指南建议由专门的医疗机构和接受过培训的服务提供者,遵循不歧视、保密和知情同意的原则,按照本指南建议的服务流程向青少年服务对象提供友好和规范的避孕服务。服务提供者应依据青少年选择避孕方法的原则,指导青少年优先选择并落实长效可逆避孕方法(宫内避孕或皮下埋植),特别是在人工流产后、产后和寻求紧急避孕等现场服务的时机。对选择短效复方口服避孕药或临时避孕方法(避孕套、外用避孕药等)的青少年,应指导坚持和正确使用,以降低使用失败率。本指南强调选择任何其他避孕方法的青少年均应同时坚持使用避孕套,以减少包括HIV在内的性传播感染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19—2020)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每年流感季节性流行在全球可导致300万至500万重症病例,29万至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病毒感染及其严重并发症的最有效手段。我国现已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有三价灭活流感疫苗(IIV3)和四价灭活流感疫苗(IIV4)。2018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发了《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18—2019)》(简称"2018年版指南")。为更好地指导我国流感预防控制和疫苗应用工作,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流感疫苗工作组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在2018年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修订,形成了《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19—2020)》。本指南更新的内容主要为:第一,增加了新的研究证据,尤其是我国的研究结果,包括流感疾病负担、疫苗效果、接种疫苗可避免的疾病负担、疫苗安全性监测、疫苗预防接种成本效果等;第二,增加了一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流感防控有关政策和措施;第三,更新了我国2019—2020年度国内批准上市及批签发的流感疫苗种类;第四,更新了本年度IIV3和IIV4组分。本指南建议:原则上,接种服务单位应为≥6月龄所有愿意接种流感疫苗且无禁忌证的人提供接种服务。对可接种不同类型、厂家疫苗产品的人群,可由受种者自愿选择接种任一种流感疫苗,无优先推荐。为降低高危人群罹患流感及感染后发生严重临床结局的风险,指南推荐6月龄至5岁儿童,60岁及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以及孕妇或准备在流感季节怀孕的女性为优先接种对象。首次接种流感疫苗的6月龄至8岁儿童应接种两剂次,间隔≥4周;2018—2019年度或以前接种过1剂及以上流感疫苗的儿童,建议接种1剂。9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仅需接种1剂。建议各地在疫苗供应到位后尽快安排接种工作,最好在10月底前完成免疫接种;对10月底前未接种的对象,整个流行季节都可以提供接种服务。孕妇在孕期的任一阶段均可接种流感疫苗。本指南适用于从事流感防控相关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预防接种点的接种人员,各级医疗机构儿科、内科、感染科等医务人员,以及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专业人员。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指南今后亦将定期更新、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妇女产后2年内避孕措施使用及意外妊娠率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中国妇女产后2年内避孕措施及意外妊娠风险影响因素。方法: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15个省区市60家医院,通过电话各随机调查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期间300名分娩产妇,内容包括产后母乳喂养、月经和性生活恢复、避孕措施以及是否意外妊娠等情况。分析其产后2年内避孕措施及意外妊娠风险因素。结果:共调查18 045名产妇,其中有15 328名(84.9%)产妇产后2年内使用了避孕措施。使用避孕措施的产妇2年内意外妊娠率为7.16%,71.88%发生于产后7~18个月,产后不同时间段发生意外妊娠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除体外排精/安全期避孕措施外,避孕套、长效避孕方法、短效口服避孕药和其他(紧急避孕/杀精剂)4种避孕措施在不同地区的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0.001, P=0.01, 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产妇年龄、民族、教育程度、地域、分娩方式、产次、孕次、产后避孕方式、产后避孕启动时间、产后性生活恢复时间、产后月经恢复时间、母乳喂养时间与产后2年内意外妊娠率有关( P均<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地域( P<0.001)、产妇年龄( P<0.001)、教育程度( P<0.001)、民族( P=0.01)、孕次( P=0.04)、产次( P=0.02)、母乳喂养时间( P<0.001)、分娩方式( P=0.01)、产后避孕方法( P<0.001)、产后月经恢复时间( P=0.01)和产后避孕启动时间( P=0.02)是产后2年内意外妊娠的独立风险因素。 结论:我国妇女产后2年内意外妊娠较高,存在显著的地理差异,易受产妇个人特征的影响。我国应进一步完善产后避孕宣教和服务制度,推广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避孕咨询方法和个体化避孕方案,切实降低意外妊娠对母婴健康的伤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