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2023年无锡市梁溪区高危妊娠孕产妇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2019-2023年无锡市梁溪区高危妊娠孕产妇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规范高危孕产妇管理提供参考的依据.方法:依托江苏省妇幼健康信息系统,收集2019-2023年无锡市梁溪区高危妊娠孕产妇人群特征和妊娠风险信息,分析高危妊娠发生率、妊娠风险等级、人群特征、妊娠风险因素特征的变化趋势.结果:2019-2023年梁溪区高危孕产妇发生率逐年上升,平均为75.428%;妊娠风险以黄色为主,橙色和红色风险比例逐年上升.2021年起高龄、剖宫产的高危孕产妇增多趋势发生逆转,2023年才明显回升;低龄高危孕产妇比例自2020年起一直保持在低位.5年来13周内初次产检、产检次数超过10次以上的高危孕产妇占比逐年提升;妊娠风险因素前10种类变化不大,2023年前三顺位为体质量指数异常、贫血、糖尿病.结论:2019-2023年梁溪区高危妊娠孕产妇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妊娠风险等级倾向于复杂化,人群年龄和分娩方式特征、主要妊娠风险因素特征均发生变化,高危孕产妇的健康管理逐渐规范.梁溪区应依据现状调整高危妊娠管理方向,针对难点、弱点采取对应的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与卵泡液25-羟维生素D水平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血清和卵泡液中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2017年8月至2018年6月期间前瞻性队列研究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生殖中心因输卵管因素接受IVF/ICSI-ET治疗的201例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和卵泡液25(OH)D水平的cut-off值采用最小化 P值的方法确定。分析血清与卵泡液25(OH)D水平相关性;分组比较血清或卵泡液的25(OH)D水平与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既往IVF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促性腺激素(Gn)、孕酮、雌二醇、获卵数、M II卵数、正常受精率、第3日(D3)优质胚胎率及与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及早期流产率间有无关联。将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①血清25(OH)D水平为16.4(13.1,20.2)μg/L,卵泡液25(OH)D水平为15.3(11.6,20.3)μg/L,两者比较呈显著直线相关( r=0.78, P<0.001)。②血清25(OH)D低水平组的临床妊娠率(33.87%)、胚胎着床率(25.44%)低于高水平组(52.52%, P=0.014;40.24%, P=0.006);卵泡液25(OH)D低水平组的临床妊娠率(39.39%)、胚胎着床率(30.22%)低于高水平组(53.92%, P=0.039;40.98%, P=0.032),卵泡液低水平组的早期流产率(17.95%)明显高于高水平组(7.27%, 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和卵泡液25(OH)D水平与临床妊娠结局相关( P=0.016; P=0.020)。 结论:血清25(OH)D水平高于卵泡液25(OH)D水平,呈显著直线相关性;血清和卵泡液25(OH)D水平与IVF/ICSI-ET妊娠结局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辅助治疗模式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新辅助治疗模式下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联合保护性造口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进行调查,探讨新辅助治疗前至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完整新辅助长程放化疗并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LAR)联合保护性造口的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纳入标准:(1)新辅助治疗前行直肠MRI评估为mT 3~4b或mN 1~2而无远处转移(M 0)的患者,同时肿瘤下缘距肛缘<12 cm;(2)新辅助治疗前活检病理确诊直肠腺癌;(3)行完整周期的新辅助治疗;(4)接受根治性保肛手术治疗,术式均为LAR联合保护性造口,已经完成造口还纳,同时随访12个月以上。排除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Ⅳ~Ⅴ级、合并多原发结直肠癌者、过去5年内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怀孕或哺乳期女性、有严重精神疾病史者、行核磁共振检查、放化疗或手术治疗禁忌者后,共纳入83例患者,男性51例(61.4%),中位年龄59岁,体质指数(24.4±3.1)kg/m 2。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机构生活质量问卷的结直肠癌模块(EORTC QLQ-CR29)、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Wexner便秘评分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量表,分别调查了解患者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包括直肠肛门功能、性功能等方面。量表的各项分值采用 M( P25, P75)表示。 结果:(1)EORTC QLQ-CR29评分显示,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焦虑[分别为64.4(52.0,82.5)分、75.3(66.0,89.5)分、82.6(78.0,90.0)分、83.6(78.0,91.0)分]和担心身体形象[分别为76.8(66.0,92.0)分、81.1(76.5,91.5)分、85.5(82.5,94.0)分、86.1(82.0,92.0)分]均有所改善(均 P<0.01);盆腔痛[分别为5.4(2.0,8.0)分、5.0(2.0,7.8)分、3.9(1.0,5.0)分、3.0(1.0,5.0)分]、尿失禁[分别为15.7(7.0,22.0)分、11.1(0,17.5)分、10.0(0,17.0)分、9.9(0,16.0)分]、阳痿[分别为14.3(4.2,19.0)分、12.2(0,16.8)分、5.6(0,10.0)分、5.2(0.2,8.0)分]、尿频[分别为26.4(13.0,38.5)分、13.9(0,20.0)分、13.4(2.5,21.5)分、13.2(2.0,20.0)分]和黏液血便[分别为4.7(3.0,6.0)分、2.6(0,5.0)分、2.2(0,5.0)分、1.9(0,4.0)分]等症状均有改善(均 P<0.01)。在改善男性性功能、腹痛、口干、担心体质量改变、皮肤疼痛和性交困难方面,评分存在波动,但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症状均有改善(均 P<0.05)。在女性性功能、排尿困难、味觉障碍和排粪失禁方面,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均 P>0.05)。(2)IIEF量表显示:新辅助治疗模式前后,各项评分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直肠肛门功能量表显示: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的排气失禁[分别为3.1(0,4.0)分、2.3(0,4.0)分、1.8(0,4.0)分、1.2(0,3.0)分]和急迫排粪[分别为7.2(0,11.0)分、5.2(0,11.0)分、2.9(0,9.0)分、1.7(0,0)分]症状均有改善(均 P<0.01);在改善不完全排空感方面,患者症状存在波动,但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症状有改善(均 P<0.05);在需要协助排粪[分别为0(0,0)分、0.7(0,1.0)分、0.6(0,1.0)分、0.7(0,1.0)分]和排粪失败[分别为0.2(0,0)分、1(0,2.0)分、0.8(0,1.5)分、0.8(0,1.0)分]方面,患者症状呈现恶化趋势(均 P<0.01)。对新辅助治疗效果不同的患者进行分层分析,比较术前与新辅助治疗前的生活质量改变情况。新辅助治疗较不敏感与较敏感的患者在功能、症状方面改变大致相同,区别在于,较不敏感的患者在排尿困难、尿失禁、皮肤疼痛和性交困难方面症状显著改善(均 P<0.05),而较敏感患者在便频方面症状改善( P<0.05)。 结论: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联合保护性造口的治疗模式可以从许多方面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需注意患者在需要协助排粪及排粪失败方面,呈现恶化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胎儿分数预测胎盘源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胎盘源性疾病可能影响妊娠结局以及母儿的远期健康。胎儿分数是无创产前检测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胎儿分数与孕周、体质量指数、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等相关。多项研究发现胎儿分数与胎盘源性疾病相关,有可能成为该类疾病新的预测因子。本文就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归纳和整理,以期为胎盘源性疾病的预测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18—2020年中国结直肠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现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中国结直肠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生情况,探讨其风险因素,为我国结直肠术后SSI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基于国家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网2018—2020年开展的多中心研究,提取3年中所有接受结直肠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全国50家医院收治的2 122例结直肠手术患者,其中男性1 252例,女性870例;中位年龄为63(16)岁;中位体质指数为23(4.58)kg/m 2。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围手术期相关临床数据,排除未成年、孕妇或接受妇产科手术、接受泌尿系统手术、行腹膜后位手术和体表包块切除以及有补片等植入物的手术者。主要结局指标为结直肠术后30 d内SSI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30 d内病死率、术后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术后总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依据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SSI组和非SSI组,分析结直肠术后发生SSI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后发生SSI的危险因素进行亚组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以 M( IQR)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χ 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结直肠术后SSI发生率为5.6%(119/2 122);其中浅部切口感染占39.5%(47/119)、深部切口感染占20.2%(24/119)、器官(间隙)感染占40.3%(48/119)。与非SSI组比较,SSI组患者病死率更高[2.5%(3/119)比0.1%(3/2 003),χ 2=22.400, P=0.003],ICU住院时间更长[0(1)d比0(0)d, U=131 339, P<0.001]、术后总住院时间更长[18.5(12.8)d比9.0(6.0)d, U=167 902, P<0.001]、住院费用更多[7.5(4.9)万元比6.0(3.1)万元, U=126 189, 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OR=1.782,95%CI:1.173~2.709, P=0.007)、术前白蛋白<35 g/L(OR=1.680,95%CI:1.089~2.592, P=0.019)、污染或感染切口(OR=1.993,95%CI:1.076~3.689, P=0.028)、行急诊手术(OR=2.067,95%CI:1.076~3.972, P=0.029)、行开腹手术(OR=2.132,95%CI:1.396~3.255, P<0.001)以及手术时间≥3 h(OR=1.804,95%CI:1.188~2.740, P=0.006)为结直肠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进行备皮(OR=0.478,95%CI:0.310~0.737, P=0.001)为SSI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开腹手术组SSI发生率为10.2%(69/675),显著高于腹腔镜(或机器人)组(3.5%,50/1 397)(χ 2=39.816, P<0.001),对接受开腹手术患者和接受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患者分别进行亚组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污染或感染切口(OR=2.168,95%CI:1.042~4.510, P=0.038)、手术时间≥3 h(OR=2.072,95%CI:1.171~3.664, P=0.012)为接受开腹结直肠手术患者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进行术前机械性肠道准备(OR=0.428,95%CI:0.227~0.807, P=0.009)、备皮(OR=0.356,95%CI:0.199~0.634, P<0.001)是避免该类患者发生SSI的独立保护因素。对接受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患者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OR=2.292,95%CI:1.138~4.617, P=0.020)和合并高血压(OR=2.265,95%CI:1.234~4.159, P=0.008)是结直肠术后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2018—2020年结直肠手术后SSI整体发生率为5.6%,为减少结直肠术后SSI的发生,应尽量选择微创手术;术前备皮和机械性肠道准备是预防开腹手术后SSI的有效手段;围手术期应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切口污染严重的患者予以关注、加强护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减重手术对男性肥胖患者性激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与评价肥胖男性患者接受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手术(LRYGB)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后性激素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9)版》手术指征的男性肥胖患者;(2)体质指数≥27.5 kg/m 2,并有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者;或体质指数≥35 kg/m 2的重度肥胖患者;(3)术前和术后1年均接受性激素水平检查。排除标准:(1)内分泌疾病(甲状腺毒症、高催乳素血症)和下丘脑垂体病变;(2)主要器官功能严重障碍不能耐受麻醉或手术的患者。根据上述标准,纳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和减重中心2017年10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男性肥胖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研究共纳入52例男性肥胖患者,年龄为(29.3±10.2)岁,体质量为(123.6±35.4)kg,体质指数为(40.1±11.1)kg/m 2,总睾酮的水平为7.6(5.5,9.1)nmol/L,其中合并睾酮缺乏的有45例(86.5%)。接受LSG手术(LSG组)29例,接受LRYGB手术(LRYGB组)23例。观察主要结局指标为全组患者减重手术前后性激素的变化,亚组分析结局指标为接受LSG手术和接受LRYGB手术患者前后性激素的变化。 结果:Pearson χ 2检验结果显示,术前雌二醇与腰围( R=0.299, P<0.05)、臀围( R=0.326, P<0.05)和胸围( R=0.388, P<0.05)呈正相关;睾酮与体质指数( R=-0.563, P<0.01)、腰围( R=-0.521, P<0.01)、臀围( R=-0.456, P<0.01)、胸围( R=-0.600, P<0.01)和颈围( R=-0.547, P<0.01)呈负相关。与术前相比,减重手术1年后全组血清睾酮[7.6(5.5,9.1)nmol/L比13.6(10.5,15.4)nmol/L, Z=-5.910, P<0.001]、促卵泡生成激素[4.7(2.7,5.3)IU/L比6.5(3.6,7.8)IU/L, Z=-4.658, P<0.001]、孕酮[1.2(0.4,1.5)nmol/L比1.9(0.8,1.3)nmol/L, Z=-2.542, P=0.011]水平均有升高,雌二醇[172.8(115.6,217.5)pmol/L比138.3(88.4,168.1)pmol/L, Z=-2.828, P=0.005]和催乳素[11.4(6.4,14.6)mIU/L比8.6(4.8,7.3)mIU/L, Z=-2.887, P=0.004]水平均下降。其中,LRYGB组除了催乳激素外,雌二醇( P=0.030)、促卵泡生成激素( P<0.001)、促黄体生成素( P=0.033)、孕酮( P=0.034)和睾酮( P<0.001)与术前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G组的促卵泡生成激素( P=0.011)、催乳激素( P=0.023)和睾酮( P<0.001)与术前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男性的肥胖程度与睾酮水平呈负相关。LRYGB和LSG减重手术均可以明显改善男性肥胖患者的性激素水平,尤其是术后睾酮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23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美国风湿病学会抗磷脂综合征分类标准》解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其特征是反复动脉、静脉或微血管血栓形成、病态妊娠或持续的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aPL)阳性。目前针对APS的研究和试验,应用的分类标准多为2006年于悉尼(Sydney)修订的札幌(Sapporo)标准,但其并未纳入基于证据的对分类标准的定义(如aPL阳性、微血管疾病或病态妊娠),导致研究包含了具有不同风险特征的异质性"aPL阳性"患者群体。基于此,为开发新的高特异性APS分类标准,EULAR和ACR采用分级聚类、加权和风险分层等多种方法制定出了新的APS分类标准,并于2023年8月在 Arthritis Rheumatol上发布。新的分类标准如图1所示,与2006年悉尼分类标准相比,除了明确各临床标准的定义,一个重要更新是确定了血栓事件的危险分层:(1)静脉血栓栓塞高危分层(≥1个主要危险因素或≥2个次要危险因素):①主要危险因素:a:活动性恶性肿瘤:未接受治疗/根治性治疗,正在进行根治性治疗包括激素治疗,或在血栓发生时尽管已接受根治性治疗,但仍有复发/进展。b:住院:血栓发生前3个月内因急性疾病入院,并被限制卧床(仅允许如厕)至少3 d。c:手术:血栓发生前3个月内全身/脊髓/硬膜外麻醉>30 min。d:重大创伤:血栓发生前1个月内出现骨折或脊髓损伤。②次要危险因素:a:活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或活动性炎症性肠病:根据当前指导建议评估疾病活动度。b:急性/活动性严重感染:根据相关指南,如脓毒症、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c:中央静脉置管:在同一血管床。d:激素替代治疗、含雌激素口服避孕药或正在进行体外受精。e:长途旅行:≥8 h。f:肥胖:体质指数≥30 kg/m 2。g:怀孕或产后:分娩后6周内。h:长期制动:如与活动能力降低相关的腿部损伤或在医院外卧床至少3 d。i:手术:血栓发生前3个月内全身/脊髓/硬膜外麻醉<30 min。(2)心血管疾病高危分层(≥1个高危因素或≥3个中危因素):①高危因素:a:严重动脉高压:收缩压≥180 mmHg或舒张压≥110 mmHg。b:慢性肾脏病:估计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超过3个月。c:糖尿病:伴器官受损或长病程(1型≥20年或2型≥10年)。d:高脂血症:总胆固醇≥3 100 mg/L(8 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 900 mg/L(4.9 mmol/L)。②中危因素:a:动脉高血压:治疗中,或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b:吸烟。c:糖尿病:无器官受损或短病程(1型<20年或2型<10年)。d:高脂血症:治疗中,或总胆固醇<3 100 mg/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 900 mg/L。e:肥胖:体质指数≥30 kg/m 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应用自然周期与激素替代疗法行首次冻融胚胎移植的年轻患者临床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应用自然周期(natural cycle,NC)与激素替代疗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行首次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的<35岁患者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首次FET助孕的年轻不孕症患者4 814例,根据内膜准备方案的不同分为NC组和 HRT组,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法按1∶1的比例匹配两组的基线数据后,比较基线特征、妊娠结局及围产期结局,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影响活产率的混杂因素后,根据窦卵泡计数(antral follicle count,AFC)、移植胚胎数和移植优质胚胎数进一步分层,分别分析NC和HRT对活产率的影响。结果:PSM前,纳入NC组2 131例,HRT组2 683例,两组间的女方年龄、男方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基础卵泡刺激素(basal 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bFSH)、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AFC、转化日子宫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间的移植优质胚胎数和移植胚胎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SM后,纳入NC组和HRT组各1 441例,两组患者的女方年龄、男方年龄、BMI等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NC组的活产率[50.66%(730/1 441)]和临床妊娠率[60.31%(869/1 441)]显著高于HRT组[44.69%(644/1 441), P=0.001;54.27%(782/1 441), P=0.001],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NC组[0.34%(3/871)]显著低于HRT组[1.69%(13/769), P=0.006],余各项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把bFSH、AMH、AFC、转化日子宫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及移植优质胚胎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矫正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NC为影响首次FET周期活产的独立保护因素( aOR=1.280,95% CI:1.103~1.486, P=0.001)。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AFC<11、11~20,移植胚胎数为2及移植优质胚胎数为2的人群中,NC组的活产率[49.03%(151/308),49.09%(349/711),56.38%(442/784),57.85%(350/605)]显著高于HRT组[36.36%(120/330), P=0.001;43.14%(286/663), P=0.027;48.97%(379/774), P=0.003;48.68%(294/604), P=0.001]。 结论:对于年轻FET助孕患者,NC-FET比HRT-FET有更高的活产率和临床妊娠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维生素D联合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合并肥胖患者妊娠结局和血清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维生素D联合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不孕合并肥胖患者妊娠结局、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及血清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85例PCOS不孕合并肥胖患者,将其中采用二甲双胍治疗的4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维生素D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43例纳入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卵巢体积、卵泡个数及妊娠结局、IR和血清OS指标[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C)、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BMI、WHR、卵泡个数和卵巢体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 P<0.05)。观察组患者BMI从治疗前的(25.76±1.93)kg/m 2下降到治疗后的(24.34±1.77)kg/m 2,观察组的腰臀比(WHR)也从治疗前(0.78±0.08)kg/m 2降低到治疗后的(0.83±0.10)kg/m 2,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治疗后卵泡个数和卵巢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血清25(OH)D水平、TAC和SOD活性明显升高,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和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和MDA显著降低( P<0.05)。观察组治疗后25(OH)D水平从治疗前的(23.45±4.91)ng/mL增加到治疗后(40.67±5.48)ng/mL、TAC从治疗前的(11.07±1.46)U/mL增加到治疗后的(14.23±1.31)U/mL,SOD活性从治疗前的(38.04±3.95)U/L增加到治疗后的(50.22±5.01)U/L,这些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FPG水平从治疗前的(5.81±0.79)mmol/L降低到治疗后的(4.69±0.73)mmol/L,FINS水平从治疗前的(12.07±2.08)mU/L降低到治疗后的(9.64±2.01)mU/L,HOMA-IR从治疗前的3.12±0.44降低到治疗后的2.01±0.41,MDA从治疗前的(4.97±1.22)μmol/L降低到治疗后的(4.24±0.96)μmol/L,这些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妊娠率及妊娠成功患者早期流产率、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和胎儿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妊娠成功患者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为9.52%,显著低于对照组42.86%( P<0.05)。 结论:维生素D补充联合二甲双胍可有效改善肥胖型PCOS不孕患者糖脂代谢及卵巢功能,减轻IR及OS状态,尽管不能提高妊娠率,但可显著减少GDM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妊娠间隔对经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妊娠间隔(IPI)对经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基于全国14个省区市共21家医院开展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通过查阅病历收集2011—2018年间两次妊娠均在同一家医院分娩的经产妇的年龄、身高、孕前体重、IPI、既往史、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分娩孕周、分娩方式、妊娠结局等资料。根据不同IPI分为4组:<18个月组、18~23个月组、24~59个月组和≥60个月组,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妊娠结局。根据WHO的推荐,以24~59个月组作为参照,比较各组经产妇的妊娠结局。进一步根据年龄、妊娠期糖尿病(GDM)史、巨大儿分娩史和早产史进行分层分析,探讨不同特征经产妇中IPI对其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经产妇8 026例,其中<18个月组、18~23个月组、24~59个月组和≥60个月组分别为423、623、5 512和1 468例。(1)<18个月组、18~23个月组、24~59个月组和≥60个月组的妊娠年龄、本次妊娠前体质指数(BMI)、剖宫产史比例、GDM发生率、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以及剖宫产术分娩比例均逐渐增加,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2)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经产妇相比,≥60个月组经产妇的早产、胎膜早破和羊水过少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42%( OR=1.42, 95% CI为1.07~1.88, P=0.015)、46%( OR=1.46, 95% CI为1.13~1.88, P=0.004)和64%( OR=1.64, 95% CI为1.13~2.38, P=0.009),其他组均未见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增加( P均>0.05)。(3)根据妊娠年龄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高龄经产妇≥60个月组羊水过少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OR=2.87, 95% CI为1.41~5.83, P=0.004);非高龄经产妇<18个月组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OR=1.59, 95% CI为1.04~2.43, P=0.032),≥60个月组胎膜早破( OR=1.58, 95% CI为1.18~2.13, P=0.002)和早产( OR=1.52, 95% CI为1.07~2.17, P=0.020)的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根据有无GDM史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60个月组有GDM史经产妇产后出血的风险显著增加( OR=5.34, 95% CI为1.45~19.70, P=0.012),无GDM史经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OR=1.44, 95% CI为1.10~1.90, P=0.009)。根据有无巨大儿分娩史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60个月组有巨大儿分娩史经产妇剖宫产术分娩的比例显著增加( OR=4.11, 95% CI为1.18~14.27, P=0.026),无巨大儿分娩史经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OR=1.46, 95% CI为1.12~1.89, P=0.005)。根据有无早产史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60个月组无早产史经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OR=1.47, 95% CI为1.13~1.92, P=0.004)。 结论:IPI≥60个月或<18个月均会造成经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增加,应通过对育龄期妇女孕前咨询和产后保健的健康教育,指导育龄期妇女再次妊娠时保持适宜的IPI,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