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刺激—机体—响应"模型的家庭肠内营养干预方案在头颈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刺激—机体—响应"模型的家庭肠内营养干预方案在头颈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耳鼻咽喉科接受治疗的84例头颈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肠内营养护理,试验组实施基于"刺激—机体—响应"模型的家庭肠内营养支持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家庭肠内营养认知调查问卷得分、营养指标、营养状况、肿瘤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得分。结果:试验组患者干预后家庭肠内营养认知调查问卷得分,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球蛋白、淋巴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6.04±3.12)vs.(23.76±3.61)分、(60.24±5.35)vs.(57.25±5.54)kg、(37.34±3.24)vs.(35.22±3.45)g/L、(0.26±0.04)vs.(0.20±0.05)g/L、(2.62±0.08)vs.(2.37±0.10)g/L、(36.74±7.12)vs.(33.45±6.92)mg/L、(28.87±3.68)vs.(26.67±4.23)g/L、(1.72±0.30)vs.(1.49±0.33)×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营养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干预后肿瘤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的健康教育、护理技能、病情监测、沟通交流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4.25±0.65)vs.(3.21±0.78)、(4.15±0.77)vs.(3.76±0.64)、(4.17±0.70)vs.(3.82±0.68)、(4.27±0.54)vs.(3.65±0.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刺激—机体—响应"模型的家庭肠内营养干预方案应用于头颈部肿瘤患者中,可提高患者的营养认知水平,改善营养指标和营养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家庭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前景与模式探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医学技术和健康科学的进步,家庭肠外与肠内营养(HPEN)治疗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被认为是重要的医疗手段,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住院时间并改善整体健康。在中国,尽管HPEN仍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卫生政策优化,其重要性逐渐受到关注。中国的HPEN治疗发展迅速,但面临资源不均、培训不足、操作标准化不足等挑战。HPEN治疗的复杂性要求跨学科合作,形成HPEN营养评估与干预中心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家庭肠内营养支持在高位肠瘘患者诊疗中的应用经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家庭肠内营养支持(home enteral nutrition,HEN)对高位肠瘘患者治疗策略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清华长庚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诊治的高位肠瘘且需要HEN的36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36例患者中,2例留置鼻胃管,12例留置鼻空肠营养管,22例行经皮空肠造瘘术。患者HEN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3.9%,无严重导管并发症。HEN期间,肠瘘愈合19例(52.8%),返院行肠瘘下一阶段治疗11例(30.6%),需返院营养支持1例(2.8%),肠瘘加重终止HEN 2例(5.6%)。结论:在专业团队管理下,高位肠瘘患者通过鼻胃/空肠营养管或空肠造瘘管进行HEN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课与工作坊教育模式在炎症性肠病患者实施管饲家庭肠内营养中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微课与工作坊教育模式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实施家庭管饲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消化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接收治疗且出院后需留置营养管实施家庭肠内营养支持的IBD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口头宣教及示范教育,研究组进行微课与工作坊的教育模式,比较出院前1天两组患者肠内营养操作合格率和出院后1个月内患者肠内营养导管堵管率、意外拔管率、误吸率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操作的合格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较高,实施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微课与工作坊教育模式的教育能显著提高IBD患者实施家庭肠内营养支持的掌握率,降低并发症发生,并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小儿肠衰竭实施家庭营养支持探索十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家庭营养支持在肠衰竭患儿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消化营养科和小儿外科自2009年1月起收治肠衰竭患儿实施家庭营养情况、目前营养状况及家庭肠外营养(home parenteral nutrition,HPN)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实施HPN患儿10例,其中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患儿7例,慢性假性肠梗阻患儿3例,其中7例SBS患儿剩余小肠长度(36.7±32.4)cm。开始HPN年龄(5.4±4.7)岁,随访时间(3.1±2.1)年。HPN开始前,在我院进行肠外营养(391.8±340.1)d,出院后HPN(619.5±669.1)d。家庭肠内营养(home enteral nutrition,HEN)途径均采用管饲喂养,其中3例治疗中转为经口喂养,HEN(536.1±429.6)d。每天家庭营养摄入总热量与指南推荐患儿需要量的占比为104.0%±39.0%,其中HPN摄入总热量与每天患儿需要量的占比为46.5%±21.3%,HEN摄入总热量与每天患儿需要量的占比为57.5%±29.2%。随访发现,3例患儿为重度营养不良,5例为中度营养不良,2例为轻度营养不良。4例患儿HPN发生导管相关的机械性并发症,5例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10例患儿均未发生肠衰竭相关性肝病。结论:开展HPN是可行的,但有待国家医疗保险政策支持。目前HPN仍存在较多营养供给不足及营养相关并发症。建议营养支持团队指导更科学的营养筛查及营养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生儿消化道疾病术后家庭肠内营养支持应用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为探索新生儿消化道疾病术后开展家庭肠内营养支持(home enteral nutrition,HEN)的并发症以及营养结局。方法:回顾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外科监护室2017至2020年间消化道疾病术后开展HEN的新生儿资料,分析HEN的管道相关并发症以及HEN前后的营养状态。结果:共纳入66例HEN患儿,平均出生胎龄(35.7±3.0)周和平均出生体重(2426±709)g。疾病分布主要以先天性食管闭锁和肠道疾病(肠闭锁、肠扭转、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为主。开始HEN年龄中位数92(50,112)d,HEN持续时间为64(41,95)d。HEN均采用管饲,经胃造口14例(21.2%),经鼻胃管52例(78.8%),间歇推注20例(30.3%),持续输注46例(69.7%)。HEN配方,整蛋白配方19例(28.8%),短肽配方33例(50%),氨基酸配方14例(21.2%)。随访过程中,胃造口组10例(71.4%)发生管道相关并发症共18例次,其中意外拔除6例(42.8%),导管移位4例(18.6%),管道周围肉芽组织增生4例(18.6%)。鼻胃管喂养组14例(26.9%)发生管道并发症共21例次,12例(23.1%)胃管意外拔除19例次,2例(3.8%)导管断裂。患儿HEN后,年龄别体重Z评分以及年龄别身高Z评分均得到提高。结论:HEN能促进消化道疾病术后新生儿营养状态的改善,但HEN的管道相关并发症管理仍存在较大困难与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对HEN的团队管理与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妊娠合并幽门梗阻的进展期胃癌家庭肠内营养支持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 女性,32岁,主因“妊娠剧吐2个月,发现胃腺癌1周”于2021年11月13日入院。患者孕8周时发生呕吐,与妊娠反应类似,未予重视。孕16周起呕吐明显加重,进食后即呕吐,体重进行性下降12 kg,遂于当地医院就诊。胃镜提示“胃癌并幽门完全梗阻”,活检提示“低分化腺癌”;尝试行空肠营养管置入术失败。遂于我院急诊就诊。体检:身高160 cm,体重31 kg,体重指数12.1 kg/m 2,慢性病恶病质,贫血貌、睑结膜苍白、妊娠腹型;血红蛋白89 g/L,白蛋白29 g/L,营养风险筛查2002评分为4分。上消化道造影示;胃窦幽门部梗阻,十二指肠未显影,考虑完全性幽门梗阻(图1A、1B)。入院后,行补液等对症治疗,我院介入科尝试行空肠营养管置入再次失败。于11月13日急诊行腹腔镜探查、空肠造瘘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胃窦,环周生长侵透浆膜,侵及横结肠系膜,距十二指肠悬韧带约40 cm小肠壁见长约0.5 cm白斑,手术顺利,留置空肠营养管一根、胃管一根。术后予补液、抑酸、补钾、补充白蛋白、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11月19日行羊膜腔穿刺注射乳酸依沙吖啶,11月20日行引产、超声监测清宫术,术后予头孢美唑+甲硝唑抗炎、甲磺酸溴隐亭退奶。12月7日查甲胎蛋白192 μg/L。12月15日腹盆腔CT增强扫描胃重建示:胃窦部占位,相应胃腔变窄,考虑胃癌可能;胰头受压向右后方移位;病变前缘局部紧邻肝左内叶后缘(图1C)。胃癌术前临床分期为cT4bNxM0,至少ⅢA期。后予禁食、禁水,胃管置入引流胃液,经空肠造瘘行完全肠内营养支持,选择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1 000~1 200 ml/d,总能量1 000~1 200 kcal/d(1 cal=4.185 J)。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致严重营养不良的个体化营养护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报告1例女性青少年神经性厌食致重度营养不良患者行营养支持治疗的护理经验。根据本例患者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定结果,制定个体化的营养干预方案:早期维持循环和代谢稳定,尽早启动肠内营养,积极处理腹胀、便秘等肠内营养不耐受情况;给予补充性肠外营养,防止肠外营养代谢相关性并发症和中心静脉相关性并发症,重建被消耗的组织;给予患者社会心理干预和家庭支持,患者住院124天带鼻饲管出院,进入家庭营养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家庭肠内营养支持在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中应用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出院后实施家庭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3月选择某院胸外科早期食管癌根治术+空肠造瘘术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4)与对照组(n=41).对照组患者出院后经营养评估,常规经口进食普通居家膳食,空肠造瘘管夹管.观察组患者出院后经营养评估,除经口进食普通居家膳食外,在专业营养支持小组的指导下给予肿瘤专用免疫型肠内营养制剂经空肠造瘘管饲.测定两组实验室血清营养指标、欧洲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得分,统计分析两组出院时和干预1个月后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出院时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均优于对照组[(12.90±1.33)vs.(10.83±1.35)g/dl,(72.22±4.83)vs. (63.90±5.44)g/L,(41.63±2.67)vs.(36.98±3.69)g/L,(217.70±56.72)vs.(166.27±39.97)mg/L, (2.41±0.38)vs.(1.76±0.47)g/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个月后,观察组具有高度营养风险(NRS 2002得分≥3分)的患者比例(45.5%)低于对照组(6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出院后的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实施家庭肠内营养支持,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术后营养不良风险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家庭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家庭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根治术后出院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符合纳入标准的85例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并空肠造瘘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44例与对照组41例.干预组出院后经营养评估,除经口进食普通居家膳食外,在专业营养支持小组的指导下给予肿瘤专用免疫型肠内营养制剂经空肠造瘘管饲;对照组出院后经营养评估,常规经口进食普通居家膳食,空肠造瘘管夹管.监测两组体质量指数(BMI)、欧洲营养风险指标(NRS 2002)及实验室血清营养指标,统计分析两组基线水平和干预1个月后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1个月后,干预组BMI高于对照组;欧洲营养风险指标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实验室血清营养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根治术后开展家庭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术后营养不良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