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西北高寒区一年生禾本科人工草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动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了查明高寒地区建植一年生禾本科人工草地的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动态,2019年4月在青藏高原东缘红原县境内建植了黑麦草和燕麦两种一年生单播人工草地,并以天然草地为对照.2019-2022年每年9月下旬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开展观测.结果表明:1)土壤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结构在3种草地及年际间差异显著;2)土壤节肢动物密度、类群数、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3种草地间差异不显著;3)随着年限增加,3种草地的土壤节肢动物密度显著波动;黑麦草和燕麦草地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Shannon指数显著降低,均匀度指数仅在第4年显著降低;天然草地的Shannon指数呈显著波动,均匀度指数无明显变化;4)草地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土壤全磷、全钾、有效氮含量是影响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主要因子.研究表明,在高寒地区种植一年生禾本科牧草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有显著影响,对密度及多样性指数影响不显著;种植年限对群落组成结构、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影响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救式加压发热止血带的研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设计一款适用于高原寒区肢体创伤后大出血的自救式加压发热止血带,以降低高原寒区肢体创伤后大出血伤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方法:止血带整体结构为长条形,由产气发热装置、可充气袖带、减压装置、微型计时器4个部分组成.产气发热装置主要由内缸和外缸组成,二者采用螺钉固定;可充气式袖带包括上肢款和下肢款2种,外侧为固定用布料,内侧设置气囊;减压装置主体为加压阀;微型计时器使用电子计时器,通过一个插入式卡扣与产气发热装置上的卡槽进行固定.结果:采用该止血带可使高原寒区肢体创伤后大出血伤员在1~2s完成止血自救操作,且能有效防止伤员患肢失温.结论:该止血带具有操作简便、止血保温效果较好的特点,且可视情况调节压力,对于提高高原寒区肢体创伤后大出血伤员的自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青藏高原高寒区植物叶片性状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4/7/20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高寒区生态系统带来潜在风险,而植物叶片性状能反映出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和机制.本研究在青海海北高寒草甸群落采用 自由空气红外加热法模拟增温,以高寒草甸8种主要植物叶片为对象,研究了增温对8种植物叶片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8年模拟增温,部分植物的叶片大小、叶脉密度、叶脉率、比叶质量、叶片碳同位素千分值等5种性状发生显著的变化,而碳氮含量和碳氮比没有显著的变化.植物叶片大小比植物其他叶片性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更敏感.增温对叶片性状具有显著的长期影响,但不同植物叶片性状的响应方向和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增温对不同分布类型和叶脉类型植物的叶片性状的影响存在差异.植物应对环境变化的对策多样,这表现在不同植物的同一性状对于气候的差异化响应,同时也表现在同种植物不同性状对于气候变化的协同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气候变暖对寒区草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20
全球寒区冻土区包括季节性和多年冻土区,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其土壤中储存了大量的有机碳.该地区正面临着比全球平均温度更高的暖化速率,气候变暖对该地区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反馈作用倍受关注.本文针对气候变暖对季节性和多年冻土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如植物生产、凋落物和根系分解、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土壤有机碳形成和稳定性机制等进行了扼要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未来在实验设计和新技术应用上的有关发展态势,以期进一步推动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寒区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和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机制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基于改进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构建寒区冷习服评价指标体系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针对寒区特殊环境的作业需求,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一个可以对冷习服能力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方法 按照德尔菲法原理,对在冷习服领域具有权威的21 位专家进行3 轮函询,根据指标筛选标准及专家反馈意见,确定评估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结果 3 轮专家函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 100.0%、95.2%、100.0%,专家权威系数在0.75~1.00 之间,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98、0.201、0.113(P均<0.01).第3 轮各指标变异系数均<0.25,专家意见趋于一致,研究结果可靠性高.最终建立了由4 个一级指标和18 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冷习服评价指标体系.结论 本研究充实了寒区冷习服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种可行性权重指标,为评价寒区冷习服能力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但信度、效度及应用效果仍需进一步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知识图谱在特种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3/2
特种医学作为推动我国医学领域整体发展的重要分支,自设立以来积累了大量多源异构数据,但该领域知识如何精准分析并高效应用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知识图谱具有结构化组织、管理和运用海量大数据信息实现知识推理等优势,是推动医学数字化进程的关键技术.本文主要探讨知识图谱在知识关联方面解决特种医学领域研究过程中处理数据应用难题的优势,综述医学知识图谱构建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分析归纳知识图谱在特种医学领域各分支方向的应用进展,最后探讨知识图谱在特种医学研究子领域——寒区医学应用中的局限和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不同温度凝胶对大鼠寒区皮肤放射损伤修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不同温度凝胶对寒区皮肤放射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 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 ℃凝胶组和37℃凝胶组.大鼠于-20℃低温环境下饲养1周后,通过自身对照,于背部两侧采用锶-90照射10min复制SD大鼠寒区皮肤放射损伤模型.伤后不同时间点观察皮肤修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皮肤病理改变;Western blotting检测血管生成和胶原生成相关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胶原蛋白Ⅰ(Collagen Ⅰ)和胶原蛋白Ⅲ(Collagen Ⅲ)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相关生长因子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D(PDGFD)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结果 4 ℃凝胶组和37 ℃凝胶组大鼠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自身对照比较,照射后大鼠出现皮肤损伤,呈红斑溃疡状态,随着时间推移皮肤损伤先加重后逐步减轻,在照射后第21天皮肤损伤最重;不同温度凝胶干预后,大鼠不同时间点的皮肤损伤程度均有所减轻,与自身对照比较,37℃凝胶组大鼠促创面愈合效果最显著.HE染色结果显示,照射后大鼠表皮增厚,真皮层伴有淋巴细胞浸润;凝胶干预后皮肤组织损伤减轻,37℃凝胶组上皮恢复最为明显.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自身对照、4℃凝胶组和37℃凝胶组大鼠皮肤组织的VEGF、α-SMA、Collagen Ⅰ和CollagenⅢ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胶干预后,37℃凝胶组大鼠皮肤组织的VEGF、α-SMA、Collagen Ⅰ和CollagenⅢ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ELISA检测结果显示,37 ℃凝胶组皮肤组织的PDGFD和TGF-β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低温环境下,锶-90照射能够造成大鼠皮肤损伤;37℃凝胶相比于4℃凝胶更有益于寒区皮肤放射损伤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无人机在寒区卫勤保障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介绍了寒区卫勤保障面临的难点,阐述了无人机在卫生勤务侦察、伤病员搜救、医疗物资配送、远程救护等方面的应用优势,指出了无人机在寒区应用中存在续航时间明显缩短、遥控稳定性降低、损坏概率增加、信号抗干扰能力降低等不足并给出了相应建议,为无人机在部队寒区作战中提高卫勤保障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寒区军人子女出生缺陷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 分析寒区军人子女全孕期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和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7-2020年北部战区总医院分娩登记的所有军人胎儿1 883例(妊娠满12周至产后7 d,包括活产、死产及死胎、引产)为医院层面出生缺陷监测对象,选取沈阳及其周边部分驻地军人于2017-2020年分娩的胎儿2 198例(妊娠满12周以上,包括活产、死产及死胎、引产)为人群层面出生缺陷监测对象,通过填写《寒区军人子女出生缺陷流行病学调查表》收集数据,分析医院监测和人群监测下全孕期出生缺陷发生率、顺位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①2017-2020年医院监测下寒区军人子女全孕期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75.25/万(33/1 883),医院监测下寒区地方群众子女全孕期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75.47/万(480/27 355),人群监测下寒区军人子女全孕期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18.38/万(48/2 198).②医院监测和人群监测下出生缺陷的前3顺位为外耳畸形、并指(趾)和/或多指(趾)、先天性心脏病.③出生缺陷儿母亲文化程度及牛奶摄入量≥500 mL/周比例均低于正常新生儿母亲(P<0.05).双亲一方或双方存在雷达暴露、无线电波暴露和高电磁辐射暴露的缺陷儿出生率高于正常双亲(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下(OR=2.218)、双亲一方或双方有雷达暴露(OR=2.179)、无线电波暴露(OR=3.446)、高电磁辐射暴露(OR=2.687)是寒区军人子女发生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母亲牛奶摄入量≥500 mL/周(OR=0.546)是保护性因素.结论 寒区军人子女全孕期出生缺陷发生率与本地地方群众基本相同,出生缺陷发生顺位前3位分别是外耳畸形、并指(趾)和/或多指(趾)、先天性心脏病.母亲文化程度低,双亲的雷达、无线电波和高电磁辐射暴露是寒区军人子女发生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高温高湿和低温环境对存放全血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高温、高湿及低温严寒等环境因素对存放全血质量的影响.方法 以现场实验的方式,共采集9名献血者的新鲜全血,平均分成40份,每组20份分别在高温高湿区的3个模拟采血点放置0、3、6、12和24 h,低温严寒区的4个模拟采血点放置0、1、2和3 h后,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浓度、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 高温(27~37℃)高湿(60%~90%RH)环境下放置24 h 的新鲜全血,FHb、APTT、PT、TT和 FIB 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低温(0 ~13℃组和-18~-20℃组)对全血的血液质量产生影响,在无加温装置的帐篷中,全血放置1 h后出现冰冻;在有加温装置的帐篷中,全血中FHb浓度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放置2 h后其血浆中的FHb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但APTT、PT、TT和FIB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室温下放置24 h的全血质量未见明显改变;在低温严寒的条件下,在具有加温设施的帐篷中,室温下放置1h的全血质量未见明显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