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常规治疗及强化治疗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病程1~3个月的脑卒中患者4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CCFES组(14例)、CCFES强化组(14例)和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组(15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CCFES组给予CCFES常规剂量治疗,CCFES强化组给予CCFES强化剂量治疗,NMES组给予NMES常规剂量治疗。3组均给予每次20 min相应电刺激治疗,CCFES强化组每日给予2次,余两组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3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法、改良Barthel指数、表面肌电图(sEMG)以及腕关节背伸主动关节活动度对患者进行上肢功能评估。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上肢FMA、MBI、RMS比值、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 P<0.05)。与NMES组治疗后比较,CCFES组和强化CCFES组各项评估指标均较为优异( P<0.05)。与CCFES组比较,强化CCFES组治疗后RMS比值(0.22±0.05)、关节活动度[(22.79±6.74)°]较为优异。 结论:CCFES及CCFES强化训练较NMES在促进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方面均有显著优势,CCFES强化训练在改善患侧肢体肌力及关节活动度方面较为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对侧控制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脑功能连接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分析对侧控制神经肌肉电刺激(CCNME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脑功能连接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2年1月在常州市德安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就诊的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48例,采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化列表按1∶1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对照组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患侧前臂伸肌侧放置2个刺激电极以产生腕部伸展,刺激强度以可以产生最大程度的腕部伸展,但不引起患者不适为度,矩形脉冲60 Hz,脉冲宽度200 μs,刺激周期为开15 s、关10 s.观察组接受CCNMES治疗,在健侧前臂伸肌侧放置2个表面电极和1个参考电极,在患侧前臂伸肌侧放置2个刺激电极以产生腕部伸展,患侧刺激强度以患侧手腕能够引起相同程度(健侧手腕上抬最大范围)的手腕伸展,但不引起疼痛为度,其他刺激参数设置与对照组相同,2组刺激总时间均为10 min.在每项任务中,应用35通道fNIRS测量脑卒中患者双侧前额叶皮层(PFC)、初级运动皮层(M1)和初级感觉皮层(S1)的含氧血红蛋白(HbO2),分析2组总体功能连接(FC)强度和基于感兴趣区域(ROI)水平的功能连接强度平均值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体功能连接强度明显更高,健侧初级运动皮层(cM1)与患侧前额叶皮层(iPFC)、cM1与患侧初级运动皮层(iM1)、健侧初级感觉皮层(cS1)与iPFC的FC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NMES可通过健侧上肢主动运动触发患侧上肢的感觉运动刺激,并诱导脑卒中偏瘫患者大脑皮质功能重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在脑卒中偏瘫康复中应用与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脑卒中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排名第二死亡原因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等特点[1].偏瘫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上肢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屈肌痉挛、手指伸展无力,手掌不易打开和操纵物体困难.下肢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伸肌痉挛、踝背伸无力、足下垂、行走低效或不安全,严重影响了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因此,促进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是指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利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周围的神经或者肌肉,诱发肌肉节律性收缩,从而改善或恢复运动功能.NMES 是一种侧重于引起肌肉收缩训练的物理治疗方法.功能性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是其中一种常用的作用于神经肌肉的电刺激,其目的主要是通过预定的电脉冲序列,从而诱发肌肉运动,来完成规定的任务.FES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运动功能,已成为偏瘫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2].脑卒中偏瘫康复强调患者积极主动参与各项活动[3].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ontralaterally Controlled Functional Electric Stim-ulation,CCFES)是一种创新的功能性电刺激疗法,加强了患者的主动运动意识,主要通过采集健侧手运动时的肌电信号,产生一定的电流强度,来控制刺激患侧手时所需要的电刺激强度,刺激患侧相同部位做类似运动.CCFES 主要由 Knutson[4]于2007年提出,通过采集来自健侧肢体运动时的控制信号,反馈的引导FES装置,从而调节对患侧肢体的电刺激强度,刺激患侧肢体相同部位,使其产生与健侧肢体类似运动.本文旨在对CCFES的装置、原理、优势以及在脑卒中偏瘫康复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展望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32例病程在6个月内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CCFES组(n=16)和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组(n=16).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CCFES组给予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NMES组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两组电刺激治疗方案为每次20分钟,每日1次,每周5日,连续3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周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法、手臂动作调查测试表(ARAT)、Barthel指数以及表面肌电图(sEMG)对患者进行上肢功能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间各项功能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MES组组内治疗前、后各项功能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CFES组组内ARAT评分与表面肌电图信号比值(主动腕背伸时患侧肌电RMS/健侧肌电RMS)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CCFES组表面肌电RMS进步值较NMES组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较神经肌肉电刺激在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方面有潜在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脑电控制的功能性电刺激康复系统设计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解决目前面临的传统功能性电刺激强化肢体运动康复训练模式无法实现患者自主意愿控制、难以达到大脑神经功能与肢体运动协同康复效果的问题.方法 通过软件与硬件结合,设计并实现了一种脑电控制的功能性电刺激康复系统,其信号采集软件模块实现了特征提取,采用短时傅里叶变换提取脑电信号的想象动作模式特征,引入共空间模式算法提取了脑电信号的二分类想象动作模式特征.2名卒中患者(2名健康志愿者作对照)参与使用该系统进行临床康复训练测试,并长时程跟踪了一名患者康复训练测试,同时就量表和脑电数据进行联合分析.结果 较康复训练前,患者上肢肌肉张力水平下降,部分肌肉的肌力增强,伴随康复训练进程对侧占优系数呈现上升趋势.结论 进一步印证了神经可塑性在卒中康复中的作用,也为今后卒中患者康复训练效果评估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指压穴位刺激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指压穴位刺激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的影响.方法:45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指压穴位组、电针组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各15例.3组在常规药物和物理治疗的基础上,指压穴位组增加前期系列研究制定的指压穴位刺激法提高偏瘫侧胫前肌、腓骨长短肌兴奋性的综合方案干预;电针组电针偏瘫侧足三里穴、足临泣穴;神经肌肉电刺激组电刺激偏瘫侧胫前肌、腓骨长短肌.3组踝关节干预时间均为每次10min,每天1次,每周5天,疗程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w后、治疗8w后,评估以下指标:患侧踝背屈协同收缩率(co-contraction ratio,CCR)、患侧踝背屈主动活动范围(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患侧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踝关节运动控制部分).结果:①3组治疗前后比较:3组的各项指标治疗前、治疗4w后、治疗8w后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侧踝背屈CCR逐步降低、患侧踝背屈AROM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逐步增高;②3组间比较:患侧踝背屈CCR、AROM:3组间治疗前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指压穴位组的治疗4w后、治疗8w后的患侧踝背屈CCR分别低于电针组、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AROM分别高于电针组、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组较神经肌肉电刺激组的治疗4w后、治疗8w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3组间治疗前、治疗4w后、治疗8w后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指压穴位刺激法可有效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以头痛起病的MillerFisher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病例报告患者女,38岁.主因"视物成双伴头痛、眼眶痛4d"于2018-04-04入院.4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视物成双,伴剧烈持续头痛,位于前额和眶周,不伴畏光、畏声,无恶心或呕吐,自服止痛药无明显缓解.患者意识清楚,无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发病前1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既往无头痛病史.入院查体:意识清楚,言语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左眼上视欠佳,左眼外展露白3mm,右眼外展露白2 mm,双眼上视、下视、左视均有复视,双眼左视眼震(+).双侧额纹对称,闭目有力.双足袜套样针刺觉减退.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膝腱反射消失,指鼻试验及跟膝胫试验稳准,双侧病理征(-), Romberg征(-).头颅 MRI及头颈部CTA检查结果正常.肌电图检查示左侧胫后神经F波潜伏期延迟,左侧正中神经F波正常,余神经传导速度均正常.各神经重频电刺激结果正常.腰穿脑脊液检查:外观清亮透明,压力115 mmH2O(1 mmH2O=9.8×10-3kPa),白细胞2.0×106/L,蛋白质70.51 mg/mL.血清和脑脊液神经节苷脂抗体谱(GM1、GM2、GM3、GD1a、GD1b、GT1b、GQ1b)检查显示血清抗GQ1b抗体阳性,余抗体均阴性.临床诊断为不完全性 Miller-Fisher综合征(MFS).给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0.4g/(kg·d),持续5d,肌肉注射腺苷钴胺1.5 mg,1次/d,持续14d.对于严重头痛者给予散利痛、布洛芬等对症止痛.起初患者头痛、眼眶痛无明显缓解,应用丙种球蛋白后第5天患者头痛症状缓解,间断发作,可通过一般镇痛药控制.左眼上视恢复,双眼外展露白1 mm,眼震消失.治疗第11天头痛明显缓解,无需镇痛药治疗.眼动基本恢复,仍有复视及下肢腱反射消失,患者出院.2周后门诊随访,患者仅遗留轻微的复视和下肢腱反射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偏瘫肩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偏瘫肩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组和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CCFES)组,每组各2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NMES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常规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CCFES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均每次20min,每天1次,每周治疗5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统计肩关节疼痛及半脱位发生率,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肩关节主动活动角度(AROM)、Fugl-Meyer量表上肢运动功能评估量表(U-FMA)对患者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CCFES组患者肩关节疼痛及半脱位例数比治疗前减少(P<0.05);2组AEMG值、肩关节AROM、U-FMA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CCFES组各指标改善程度优于NMES组(P<0.05).结论: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可用于防治脑卒中患者肩关节疼痛及半脱位,改善患者肩部及上肢的功能,且优于常规的神经肌肉电刺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滋水涵木法针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临床针对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主要采取对侧控制型功能电刺激、肌肉锻炼、镜像疗法、上肢机器人治疗等康复方法,但临床效果不理想且在治疗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2].针刺疗法是祖国医学中常用的一种康复疗法,具有疏通经络作用,对中风后神经功能恢复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3,4].脑卒中在中医学属于"中风"范畴,其病因基础为肝肾亏虚,致使脏腑阴阳失和、气血逆乱而使脑脉痹阻.因此,中医治疗中风以滋补肝肾为主.依据中医治疗中风之法,本研究将"滋水涵木"法针刺与常规康复训练联合应用于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并探讨"滋水涵木"法针刺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旨在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中风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颅磁刺激导航个性化模型构建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经颅磁刺激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神经精神类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无创神经刺激技术,影像引导经颅磁刺激导航能够保证刺激线圈的准确定位.然而,临床禁忌症会使患者的个体影像难以获得,导致无法实现影像引导.为解决该问题,提出构建一种个性化近似影像,以替代个体影像用于导航.首先利用导航系统定位装置获取患者头皮轮廓点,并基于泊松重建算法重建头皮,接着结合控制点自动定位方法获取头皮控制点,最终利用薄板样条插值算法实现标准模板的非刚性变形,从而构建个性化模型.对个性化模型的头皮、脑表面和脑靶点的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构建的真人个性化模型的头皮精度可达到(2.8±0.5)mm,脑表面精度可达到(3.1±0.6)mm.手部肌肉对应脑部靶点精度可达到(9.2±4.1)mm,满足经颅磁刺激导航用于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多靶点定位需求;背外侧前额叶靶点精度可达到(8.9±5.1)mm,优于临床常用替代靶点脑电电极F3的精度(16.1±5.0)mm,能够满足经颅磁刺激导航用于精神类疾病治疗中靶点准确重复定位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