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肋间小切口封堵室间隔缺损术后并发中大量心包积液患儿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经肋间小切口封堵室间隔缺损术后并发中大量心包积液患儿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肋间小切口封堵室间隔缺损术后并发中大量心包积液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归纳其护理要点。结果:15例患儿治愈,2例好转出院,随访3个月至5年,均未再次出现心包积液或心律失常、封堵器脱落等并发症。结论:精准的病情观察识别及有针对性、规范化的精细护理,可以缩短经肋间小切口封堵室间隔缺损术后并发中大量心包积液患儿的住院时间,降低围手术期风险,促进患儿快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房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相关并发症防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是儿童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大多数患儿无明显临床表现,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持续性左向右分流会使右心负荷增加,从而影响心功能。因此,早期采取干预措施对这些患儿至关重要。经皮介入封堵术现已取代传统外科手术成为儿童ASD的主要治疗方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虽低但危害较大。严重并发症包括封堵器移位或脱落、心脏磨蚀、房室传导阻滞、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空气栓塞和溶血。常见并发症包括头痛或偏头痛、残余分流、血管相关并发症。该文就儿童ASD介入封堵相关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其防治措施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肋间超微切口封堵小儿膜周部和高位室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食管超声引导(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下经肋间超微切口(即左侧胸骨旁肋间超微切口长度≤1 cm)封堵小儿膜周部和高位(流出道及膜高位)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临床特点和预后,为此类微创手术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344例TEE下经胸骨旁左肋间超微切口行VSD封堵术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VSD的位置将其分为膜周部VSD和高位VSD两组,其中膜周部VSD组239例(239/344,69.5%),高位VSD组105例(105/344,30.5%);比较两种不同类型VSD的手术过程、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预后资料。结果:膜周部VSD组封堵成功229例(229/239,95.8%),高位VSD组封堵成功100例(100/105,95.2%),两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膜周部VSD组手术时间[24~170(58.8±27.2)min]长于高位VSD组[20~98(48.8±17.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VSD直径均与封堵器直径呈正相关( P<0.05),但与手术时间无显著相关性( P>0.05)。在239例膜周部VSD患儿和105例高位VSD患儿中,分别有12例(12/239,5.0%)和5例(5/105,4.8%)经调整或更换封堵器后再次封堵成功,两组再次封堵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膜周部VSD组共10例封堵失败,包括术中导丝不能通过VSD 7例,封堵器脱落2例,发生室颤1例;高位VSD组共5例封堵失败,包括术中导丝不能通过VSD 1例,术中及术后封堵器移位各1例,主动脉瓣反流加重1例,血压明显下降1例。膜周部VSD组在术后1~4 d的随访中,发现1例新增二尖瓣轻度反流、4例新增三尖瓣轻中度反流,随访6个月后均情况稳定;高位VSD组在术后1~4 d随访中,1例出现右室流出道梗阻,随访6个月后发现流速下降。两组共发现残余轻微分流19例,心包积液19例,胸腔积液4例,均在6个月的随访过程中自愈。 结论:TEE下经肋间超微切口封堵小儿膜周部和高位VSD成功率高且术后患儿恢复佳,其中高位VSD的手术耗时较膜周部VSD短,VSD直径并不是影响手术时间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左心耳封堵术后器械相关血栓形成的原因和防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最主要的危害是其形成的左心耳血栓脱落引起缺血性卒中或系统性血栓栓塞事件。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已成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预防卒中及栓塞不良事件的一种有效干预措施,与口服抗凝治疗相比,可明显降低卒中的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但左心耳封堵器置入术后器械相关血栓的发生及其引起的血栓栓塞并发症一直是广大医生和器械研发人员无法回避的临床问题,也引起了较大争议。该文对左心耳封堵术后器械相关血栓的发生率、形成机制、危险因素、预防、诊断和治疗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盘式左心耳封堵器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围术期和中期随访情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旨在评价左心耳封堵器(LEFTEAR)用于长期口服抗凝治疗禁忌或抗凝治疗后仍有脑卒中风险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左心耳封堵术(LAA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全国9家医院共计200例拟行LAAC的房颤患者。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顺利完成200例入组。患者年龄(68±8.7)岁,年龄范围38~89岁,男112例(56%),CHA 2DS 2-VASc评分(3.5±1.44)分,HAS-BLED评分(2.5±1.18)分。入组患者均植入新型盘式封堵器LEFTEAR。左心耳成功封堵标准是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评价封堵周边无或少量残余分流(PDL≤3 mm)。以术后12个月内的复合终点事件(出血性/缺血性脑卒中、系统性栓塞、心脏性/不明原因死亡)为主要有效性指标,以术后12个月内的严重不良事件(SAE)为安全性指标。 结果:196例患者植入封堵器,余4例未予植入(1例发现左心耳开口>35 mm,1例尝试封堵失败后放弃,2例完成房颤消融后尝试行LAAC出现心脏压塞)。其中房颤一站式手术(消融联合LAAC)133例。截至2019年12月31日,平均随访6(4,11)个月。围术期和随访期均无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发生。SAE均发生在一站式手术患者中,心脏压塞7例,封堵器脱落或明显移位3例。其中9例发生在围术期,心脏压塞6例,仅2例需要行急诊外科手术;封堵器脱落或明显移位3例。即刻成功率达到100%,其中178例未见残余分流。累计完成153例随访(79.7%,153/192)已经完成至少1次TEE检查患者中,左心耳成功封堵率为98.7%(151/153),未见封堵器表面血栓形成。结论:应用新型盘式封堵器(LEFTEAR)行左心耳封堵术,总体较有效和安全。房颤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的一站式术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不良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血管缝合、闭合和封堵装置在神经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止血中的临床应用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缝合、闭合和封堵装置在神经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止血中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2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郑东院区)神经介入术后采用Starclose血管闭合器、Angio-Seal和Exoseal血管封堵器及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进行股动脉穿刺部位止血的1 1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装置止血方式不同将其分为闭合组(Starclose, n=271)、封堵组(Angio-Seal, n=327和Exoseal, n=352)和缝合组(ProGlide, n=173)。分析比较3类不同止血装置止血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对可能影响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3类不同血管止血装置施行后均能够迅速止血,止血成功率分别为闭合组(Starclose,92.6%)、封堵组(Angio-Seal 93.0%和Exoseal 93.8%,合计93.4%)和缝合组(ProGlide,89.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026, P=0.388)。102例(9.1%)患者术后观察到单个或多个并发症发生,包括操作完成即刻局部渗血(闭合组16例、封堵组39例和缝合组13例)、术后局部血肿形成(闭合组14例、封堵组31例和缝合组11例)、假性动脉瘤形成(闭合组13例、封堵组35例和缝合组10例)和术后局部感染(闭合组2例、封堵组3例和缝合组1例),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组患者均未观察到股动脉闭塞、栓子脱落、永久性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超重( OR=1.562,95% CI 1.023~2.385, P=0.039)、股动脉合并钙化斑块( OR=1.934,95% CI 1.172~3.189, P=0.010)、联合使用多种抗血小板药物( OR=1.769,95% CI 1.103~2.839, P=0.018)、使用8 F鞘管( OR=2.824,95% CI 1.406~5.671, P=0.004)和术者止血操作熟练度( OR=0.508,95% CI 0.328~0.788, P=0.002)是影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因素,其中前4项是并发症发生的危险促进因素,操作者经验丰富、止血器械操作熟练度高是并发症的保护因素。 结论:3类不同止血装置在神经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止血中均有较为满意的止血效果且并发症发生情况相当;患者超重、股动脉存在钙化斑块、联合使用多种抗血小板药物、使用8 F鞘管和操作者熟练度是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剑突上正中及胸骨左缘小切口入路在婴幼儿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应用中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剑突上正中小切口及胸骨左缘第3或第4肋间小切口入路行经胸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术的疗效、安全性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采用不同微创入路行TEE引导下经胸VSD封堵术的179例2岁以内(3~21个月)VSD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剑突上正中小切口(切口大小为1.0~1.5 cm,A组)87例,采用胸骨左缘第3或第4肋间小切口(切口大小为1.0~1.5 cm,B组)92例,两组均经右心室面无血管区穿刺完成封堵。采用 t检验和 χ2检验分析比较两组封堵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术后胸液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A组及B组的封堵成功率分别为97.7%(85/87)和96.7%(89/9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和B组的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52.7±15.4)min和(39.3±12.3)min,术后胸液引流量分别为(49.2±11.8)ml和(31.7±6.9)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A组术后近中期发生胸廓畸形4例,B组无胸廓畸形发生。随访12~72个月,两组均无封堵伞脱落、残余分流、房室传导阻滞、瓣膜反流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采用剑突上正中小切口及胸骨左缘第3或第4肋间小切口入路行TEE引导下经胸VSD封堵安全、可行,且后者与前者相比操作更简便、用时更短、胸液引流量更少,创伤更小、更美观,同时避免了胸廓畸形的发生。对于术中TEE评估封堵概率低的患儿,为避免多处皮肤切口,采用剑突上小切口更合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使用双鞘管联合双异物钳法处理左心耳封堵器脱落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60岁,因持续性心房颤动拟行左心耳封堵术入院。在手术过程中,LAmbre左心耳封堵器从左心耳脱落,后通过双股静脉通路的14 F鞘管成功取回。术后患者康复出院,随访3年,无不良事件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相关并发症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约为0.5%,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5%~10%。动脉导管的持续开放会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增加罹患肺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疾病的风险。相较于传统外科开胸手术,经皮介入封堵治疗儿童PDA的手术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经皮介入封堵已替代外科手术成为儿童PDA的首选治疗方式,但不能忽视介入封堵术后瓣膜反流、溶血、血小板减少、封堵器脱落或移位等相关并发症。该文对PDA介入封堵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及处理方式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医生对相关并发症的认识,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儿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外膜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胸镶嵌治疗单纯小儿肌部室间隔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心外膜超声心动图(intraoperative epicardial echocardiography, IEE)引导下经胸镶嵌治疗小儿肌部室间隔缺损(muscular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mVS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行IEE引导经胸镶嵌封堵治疗单纯mVSD患儿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4.43±0.98)岁;体重(14.38±1.73)kg;mVSD直径(6.89±1.32)mm。全部患儿术后即刻评价封堵效果,并于术后1、3、6、12个月定期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心电图、尿常规。结果:9例患儿均在IEE引导下经胸镶嵌封堵成功,其中1例存在残余分流<2 mm。封堵器型号为(7.98±1.53)mm,术后1、3、6、12个月随访,封堵器无脱落及移位,无心律失常发生,残余分流患儿在术后6个月复查时残余分流消失。结论:IEE引导下经胸镶嵌治疗小儿mVSD,避免了体外循环,同时无X线损伤,无须使用造影剂,操作方便,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