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单中心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初步评估基于射频切割的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单组研究.2023年1-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连续入选5例符合标准的心衰患者,采用深圳佰特威心房分流导管行心房分流术.术前及术后即刻行右心导管测量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右心房压(RAP)、肺动脉压(PAP)、全肺阻力(TPR)、肺血管阻力(PVR)及肺/体循环血流量比(Qp/Qs);术后对患者进行90 d随访,完善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检查及心脏功能学评价指标.研究主要终点为手术成功;次要终点包括术后90 d临床成功、超声心动图变化、6 min步行距离(6MWD)变化、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变化、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调查(KCCQ)评分变化及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安全性终点为术后90 d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器械相关不良事件.结果 5例患者均成功实现左心房向右心房分流.与术前相比,5例患者术后即刻PCWP均明显下降,手术成功率100%,术前和术后即刻RAP、PAP、TPR和PVR无明显变化.随访90 d后,4例患者存在持续的左心房向右心房分流,且PCWP较基线明显减低,临床成功率80%.与术前相比,5例患者术后90 d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有所升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均有所降低,三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无明显受损;KCCQ评分、6MWD均有所提高,NT-proBNP水平均有所下降,NYHA心功能分级无明显变化.随访期内无死亡,无心衰再住院,无脑卒中相关不良事件,无器械相关不良事件.结论 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可安全有效地改善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超声心动图及心脏功能学评价指标,未来仍需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验证其临床长期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闭塞病变合并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近远期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慢性闭塞病变(CTO)对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近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前瞻性注册研究中接受急诊PCI的2 271例急性NSTEMI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合并CTO组和非合并CTO组,主要研究终点为在院期间和术后2年病死率,次要研究终点为2年时的总心血管不良事件率,包括再次血运重建、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再入院、卒中、严重出血等。结果:急性NSTEMI患者中有13.4%合并CTO,与非合并CTO患者相比,在院期间病死率(3.6% 比1.4%, P<0.01)和2年随访病死率(9.0% 比 5.1%, P<0.01)明显增加。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接受急诊PC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HR 7.28,95% CI 1.50~35.35, P=0.01),而高龄( HR 1.04,95% CI 1.01~1.07, P<0.01)和射血分数(EF)减低( HR 0.95,95% CI 0.93~0.98, P<0.01)是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CTO并未增加患者死亡风险,而是再次血运重建的独立危险因素( HR 1.67,95% CI 1.10~2.54, P=0.02)。 结论:尽管合并CTO的急性NSTEMI患者近远期病死率明显增加,但CTO并不是急性NSTEMI患者近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仅和再次血运重建增加相关,高龄和EF减低是接受急诊PCI的急性NSTEMI患者2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冬眠心肌占心肌总灌注受损范围的比例预测HFrEF患者CABG术后心室重构逆转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心肌灌注显像联合门控心肌代谢显像探讨冬眠心肌(HM)占心肌总灌注受损范围(TPD)的比例(HM/TPD)预测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逆转心室重构(RR)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 1月至 202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中心诊断为HFrEF的住院患者,手术前、后行锝-99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99mTc-MIBI)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心肌灌注显像联合氟-18-脱氧葡萄糖( 18F-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ET)门控心肌代谢显像,术后3~12个月复查心肌灌注和代谢显像。Δ表示变化值(术后-术前)。根据术后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减少 10%及以上认为发生RR,将患者分成逆转组(RR+)和未逆转组(RR-)。采用回归分析预测RR的影响因素,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计算曲线下面积预测术后RR的界值。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中心诊断为HFrEF并在术前行心肌灌注和代谢显像的住院患者作为验证组,术前和术后3~12个月均行超声心动图。在验证组中,验证ROC曲线获得界值的可靠性。 结果:前瞻性队列纳入28例HFrEF患者,年龄为(56.9±8.7)岁,其中男性26例。RR+组( n=16)术前HM/TPD明显高于RR-组( n=12)[(51.8%±17.9%)比(35.7%±13.9%), P=0.016)]。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前HM/TPD是预测CABG术后RR的唯一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 OR)=1.073,95% CI:1.005~1.145, P=0.035]。ROC曲线示,预测术后RR指标的HM/TPD界值为38.3%,AUC为0.786( P=0.011),其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均为75%。回顾性纳入100 例HFrEF患者作为验证组,年龄为(59.7±9.6)岁,其中男性90例。在验证组中,HM/TPD预测HFrEF患者CABG术后RR的灵敏度为82%,特异度为60%,准确性为73%。与HM/TPD<38.3%的患者( n=36)比较,HM/TPD≥38.3%的患者( n=64)术后RR及心功能改善更明显(均 P<0.05)。 结论:术前HM/TPD是预测HFrEF患者CABG术后RR的独立影响因素,HM/TPD≥38.3%可较准确地预测CABG术后心室重构的逆转和心功能的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左室辅助装置(LVAD)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1月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在TEE监测下接受第三代LVAD—HeartCon血泵植入手术的23例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病因包括扩张型心肌病21例、心肌致密化不全1例和缺血性心肌病1例。患者均在体外循环转机前和停机后行TEE检查,监测左右心腔大小、左右心内径比值、心功能、排气、瓣膜反流、室间隔位置、套管位置、设备功能等。对LVAD植入前后左右心参数测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3例患者LVAD植入前左心明显增大,右心不同程度增大。二尖瓣反流中量以上者16例,中量以下者7例。主动脉瓣反流微少量13例。三尖瓣反流中量以上4例,中量以下16例。合并左心耳血栓2例。TEE显示,与术前相比,装置植入后左室内径明显减小(42.0 mm/m 2比32.8 mm/m 2),左室射血分数增高(22.2%比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右室径值及面积变化率在LVAD植入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左室/右室内径比值较术前减低(2.09比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室间隔由术前的向右偏移恢复至中线位置。LVAD植入后二尖瓣反流程度均不同程度减轻。全部患者均接受三尖瓣成形术,术后残余少量反流8例。 结论:HeartCon血泵可以充分有效地卸除左心室负荷,并为心力衰竭患者提供足够的心排出量。TEE对于LVAD植入术中决策有重要价值,可评价LVAD植入前的心脏病变、术中气栓、流入管位置、流出管通畅性和心功能,尤其是容量及左右心室平衡的评估,对于优化血泵功能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9年心力衰竭治疗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心力衰竭(心衰)发病率、病死率高,是21世纪备受关注的心血管疾病。关于心衰的药物和器械治疗近年来推陈出新。新型口服降糖药物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不仅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预后,而且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其均可减少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关于急性失代偿心衰患者的研究显示,在院内开始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可较使用依那普利更早、更显著的降低患者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心肌病,特别是野生型,可能是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合并左心室肥厚的老年患者的病因之一。氯苯唑酸能够降低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心肌病合并心衰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激活一氧化氮-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通路的药物维利西呱也能够减少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经皮二尖瓣修复装置(Mitra Clip)有望改善左心室内径<70 mm伴重度继发性二尖瓣反流患者的预后。心肌收缩调节器有助于改善射血分数轻中度减低、不适合安装心脏同步化治疗装置的进展期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和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不同等级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患者的右心室功能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2D-STE)技术评价不同等级左室舒张功能不全(LVDD)的心力衰竭(HF)患者的右室功能。方法:对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6例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患者(HFrEF组)、86例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患者(HFpEF组)及29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根据2016年ASE指南对HFpEF患者进行LVDD分级,其中左室舒张功能正常9例,LVDD 1级47例,LVDD 2级23例,LVDD 3级7例。于心尖四腔心切面获得常规超声参数:右室基底段内径(RVD1)、中间段内径(RVD2)、长轴内径(RVD3)、右室收缩末期面积(ESA)、舒张末期面积(EDA)、面积变化分数(FAC)、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S′)、心肌做功指数(MPI);应用2D-STE技术获得右室游离壁基底段应变(RVLSbas)、中间段应变(RVLSmid)、心尖段应变(RVLSapi)及游离壁整体应变(RVLSfw)。比较各组间二维应变参数,分析RVLSfw与常规超声参数的相关性。结果:①对照组、HFpEF组及HFrEF组中TAPSE及S′呈依次递减的趋势(均 P<0.05)。HFpEF各亚组中,LVDD 3级组的TAPSE、S′小于左室舒张功能正常组、LVDD 1级组和LVDD 2级组(均 P<0.05)。②在对照组、HFpEF组及HFrEF组中,RVLSbas、RVLSmid、RVLSfw呈依次递增的趋势(均 P<0.05)。LVDD 1级组、LVDD 2级组、LVDD 3级组之间RVLSbas、RVLSmid、RVLSapi、RVLSfw呈依次递增趋势(均 P<0.05)。③在对照组、HFpEF、HFrEF三组中,RVLSfw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强相关( r=0.77, P<0.01),与年龄、TAPSE、S′呈中等相关( r=0.41、-0.48、0.40, P<0.01)。在HFpEF各亚组中,RVLSfw与舒张功能呈中等相关( r=0.59, P<0.01),与年龄呈弱相关( r=0.21, P<0.01),与B型利钠肽(BNP)、FAC、TAPSE呈弱相关( r=0.28、-0.29、-0.29,均 P<0.01)。 结论:2D-STE技术能够早期发现HFpEF患者右室收缩功能受损的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达格列净与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达格列净应用与射血分数减低型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临床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21年3月至2021年9月于本院确诊为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患者206例,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 n=51),沙库巴曲缬沙坦组( n=52),达格列净组( n=51),联合治疗组( n=52)。采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整理并对比分析各组治疗前后相关结果的变化情况。出院后对入组患者进行平均6个月的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患者有无心衰再住院,发生室性心律失常,MACE(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事件等。 结果:在抗心衰治疗后,四组患者之间的NT-proBNP(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T2),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联合治疗组NT-proBNP及ST2比其他三组显著降低,LVEF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其余三组因心衰再次住院以及MACE事件显著降低( 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最低( P<0.05)。K-M生存曲线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其余三组的生存概率均显著增高,其中联合治疗组生存概率最高。 结论:HFrEF患者通过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达格列净治疗,其临床疗效和预后均有明显的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侧颈上神经节切除对压力负荷型心力衰竭小鼠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双侧颈上神经节切除对压力负荷型心力衰竭(心衰)小鼠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6周龄C57BL/6小鼠共24只,体重20~25 g。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即对照组( n=6,进行假手术)、去神经组( n=6,手术切除双侧颈上神经节)、心衰组[ n=6,采用重度胸主动脉缩窄术(sTAB)建立压力负荷型心衰模型]和心衰去神经组( n=6,于sTAB术后2周行双侧颈上神经节切除术)。分别于sTAB术前以及后第2、3、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小鼠心功能。于sTAB术后第4周末处死小鼠,取心肌组织。心肌组织切片行苏木素-伊红(HE)、Masson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心肌形态和组织学分析;提取心肌组织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其酪氨酸羟化酶(TH)、B型利钠肽(BNP)及β1肾上腺素能受体(AR-β1)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心衰组和心衰去神经组小鼠sTAB术后第2、3、4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逐渐减低,术后第4周心衰去神经组小鼠LVEF高于心衰组( P<0.05),而去神经组小鼠各时间点LVE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sTAB术后第4周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去神经组小鼠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心衰组小鼠则较大( P<0.05),而心衰去神经组小鼠较心衰组小( P<0.05)。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去神经组小鼠心肌组织几乎无蓝染,而心衰组小鼠心肌组织出现大量蓝染,心衰去神经组小鼠蓝染组织少于心衰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去神经组小鼠TH阳性神经纤维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心衰组小鼠心肌组织中可见大量TH阳性的神经纤维,心衰去神经组小鼠心肌组织中TH阳性神经纤维的密度较心衰组低( 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心衰组小鼠心肌组织中TH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而心衰去神经组则低于心衰组( P<0.05),且BNP蛋白在各组间表达的差异与TH蛋白相似。与对照组比较,去神经组小鼠AR-β1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心衰组则较低( P<0.05),而心衰去神经组与心衰组该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去神经组小鼠心脏CD68阳性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心衰组则较高( P<0.05),而心衰去神经组较心衰组低( P<0.05)。 结论:切除双侧颈上神经节可减小心衰后小鼠心脏交感神经密度,减少巨噬细胞浸润,减轻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磁共振的室间隔应变对不符合真性左束支阻滞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反应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前基于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CMR-FT)的左心室应变特征对于患者CRT超声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双心室起搏CRT,术前心电图为QRS时限(QRSd)>120 ms但不符合真性左束支阻滞(LBBB)的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患者CRT植入术前3个月内均接受心脏磁共振(CMR)平扫检查。运用CMR-FT技术评估左心室整体、侧壁及室间隔(Sep)纵向(LS)、周向(CS)及径向(RS)应变。CRT反应定义为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评估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绝对值增加至少超过5%。结果:研究纳入73例患者,年龄(55.6±11.6)岁,其中男占79.45%(58/73)。60.3%(44/73)患者有反应,仅8.2%(6/73)患者超反应。相对于无反应患者(29例),有反应患者(44例)Sep-LS[-3.98%(-6.05%~-1.44%)对-7.08%(-8.75%~-3.14%), P=0.038],Sep-CS[-2.75%(-4.60%~-0.98%)对-5.71%(-7.12%~-4.09%), P<0.001],Sep-RS[4.17%(1.77%~6.68%)对7.55%(5.72%~9.77%), P<0.001]均显著降低。其中Sep-RS及Sep-CS与LVEF改善程度显著相关(Sep-RS: r=-0.42;Sep-CS: r=0.43, P<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基线QRSd、基线LVFE、QRS波缩窄程度、心输出量、Sep-CS与Sep-RS是CRT反应的预测因素,在矫正其他有意义因素后Sep-CS仍与CRT反应独立相关[ OR=1.201,95% CI 1.010~1.428, P=0.039]。Sep-CS及Sep-RS截断值分别为-4.72%及5.71%时,预测CRT反应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6及0.752。 结论:不符合真性LBBB的心力衰竭患者中,基于CMR-FT评估的Sep周向及径向应变的减低与CRT反应相关,其或可作为新型影像学标志物为该类患者的CRT获益评估提供较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心力衰竭类型对肾功能不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肾脏远期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心力衰竭类型对肾功能不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肾脏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肾功能不全[基线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 60 ml·min -1·(1.73 m 2) -1]合并心力衰竭随访时间 ≥ 2年的住院患者。根据入院时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基线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将患者分为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组(LVEF < 40%)、射血分数轻度减低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mildly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mrEF)组(40% ≤ LVEF < 50%)及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组(LVEF ≥ 50%)。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终点事件(肾功能恶化或全因死亡复合结局)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分析不同心力衰竭亚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 结果:共纳入肾功能不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228例,年龄(68.14±14.21)岁,男性138例(60.5%)。HFrEF组85例(37.3%),HFmrEF组40例(17.5%),HFpEF组103例(45.2%)。三组间年龄、年龄 > 65岁比例、性别分布、收缩压、肺动脉压、血钠、血钙、血红蛋白、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肌钙蛋白Ⅰ、超敏C反应蛋白、LVEF、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内径、B型利钠肽、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及使用β受体阻滞剂、使用螺内酯、心肌梗死、高血压、心肌病、房颤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中位随访36.0(28.0,46.0)个月,73例(32.0%)患者发生终点事件,HFrEF组、HFmrEF组及HFpEF组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2.9%(28/85)、35.0%(14/40)及30.1%(31/103)。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三组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0.17, P=0.68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FpEF是终点事件风险增加的独立影响因素(以HFrEF为参照, HR=2.430,95% CI 1.055~5.596, P=0.037)。 结论:肾功能不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肾脏远期预后差。相比HFrEF,HFpEF是肾功能不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肾脏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