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戊型肝炎的肝内外临床表现与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全球急性肝炎的主要病因之一,HEV感染是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戊型肝炎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大部分戊型肝炎为急性普通型自限性肝炎,临床症状轻微,但在罹患基础性肝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可发生重症化及慢性化,表现为暴发性肝炎乃至肝衰竭,不同慢性肝病背景基础上的HEV感染致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是值得关注的HEV感染重症化的临床表型。此外,HEV感染可呈现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肝外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疾病、膜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冷球蛋白血症及血小板减少症为代表的血液病等。迄今国内外尚无批准专门用于治疗戊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鉴于多数急性戊型肝炎可自发清除,临床上无需特殊治疗,但针对重症或慢性戊型肝炎患者,利巴韦林(RBV)单药治疗或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取得一定的抗病毒疗效,亦有小分子化合物联合RBV抗HEV治疗尝试,但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尚显不足。研发新的高效抗HEV药物是亟待解决的临床课题;HEV感染重症化及慢性化的临床表型、预警、机制、干预及转归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泌体的优化策略及在促进骨修复再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促进骨组织修复再生是治疗各类骨科疾病(如股骨头坏死、骨折不愈合、骨折延迟愈合、骨质疏松以及各类原因所致的骨缺损等)的重要手段。外泌体是一种细胞分泌的膜性囊泡,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蛋白、脂质、核酸等,并在细胞间通讯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间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在骨修复再生中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和临床转化潜力,但是其功能和治疗效率有待进一步优化。经文献检索证实物理刺激、关键分子干预及小分子化合物和(或)生物材料刺激是促进外泌体分泌的重要策略。对外泌体的亲代细胞及外泌体进行工程化改造是实现优化并增强外泌体功能的的可行手段。而将外泌体通过各种方式整合到生物材料内以促进骨修复再生是目前在骨组织工程领域的主要应用方式。综述外泌体的优化策略,包括促进外泌体分泌及外泌体功能优化的方式,以及外泌体功能化的生物材料促进骨修复再生的研究进展,能够为加强外泌体在骨修复再生中的应用并促进外泌体的临床转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Wnt/β联蛋白信号通路探讨EphB2抑制剂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采用分子对接法筛选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B2(EphB2)小分子抑制剂,研究其对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利用Schrodinger对接工具预测EphB2蛋白的三维结构及其配体结合位点,通过分子对接进行高通量虚拟筛选EphB2抑制剂,通过体内外实验验证筛出的EphB2抑制剂山奈苷与芦荟大黄素(AE)抗CSCC的作用及机制。体外实验中,将人CSCC细胞系A431、SCL-1及人永生化表皮细胞HaCaT分别分为空白对照组、二甲基亚砜组、AE组与山奈苷组,通过MTT实验(AE浓度:20、40、80、160 μmol/L;山奈苷浓度:12.5、25、50、100 μmol/L)、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小室实验(AE浓度:80 μmol/L,山奈苷浓度:50 μmol/L)分析EphB2抑制剂对CS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体内实验中,SPF级BALB/c雌性裸鼠皮下注射0.2 ml A431细胞悬液,待成功长出瘤体以后,随机分为4组( n = 6),空白对照组、二甲基亚砜组、AE组(腹腔注射AE 20 mg·kg -1·d -1 AE)与山奈苷组(腹腔注射山奈苷25 mg·kg -1·d -1);每周测量裸鼠的肿瘤大小和体重;连续给药28 d后,剥取裸鼠移植瘤进行HE染色,qRT-PCR与Western blot分析AE和山奈苷对裸鼠移植瘤中上皮钙黏着蛋白、波形蛋白、磷酸化葡萄糖合成激酶3β(p-GSK-3β)、β联蛋白及GSK-3β表达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 t检验。 结果:筛选出对EphB2具有较高抑制活性的两个小分子化合物AA-504/20999031(山奈苷)和AA-466/21162055(AE)。MTT实验结果表明,与HaCaT细胞相比,AE对SCL-1和A431细胞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且随AE浓度升高毒性变强( F = 17.95, P<0.001),作用48 h时,IC50分别为124.59 μmol/L和80.85 μmol/L;山奈苷对SCL-1和A431细胞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且随山奈苷浓度升高毒性变强( F = 11.34, P<0.001),作用48 h时,IC50分别为119.64 μmol/L和64.96 μmol/L。划痕实验显示,与二甲基亚砜组细胞迁移距离(88.1±1.4) μm相比,AE组和山奈苷组A431细胞迁移距离[(36.7±1.0) μm和(44.7 ± 3.5) μm]显著缩短( F = 52.34, P < 0.001),而HaCaT细胞迁移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 = 1.73, P = 0.238)。Transwell小室实验表明,与二甲基亚砜组A431细胞跨膜细胞数量(195.3 ± 5.7)相比,AE组和山奈苷组A431细胞显著抑制(145.0 ± 2.5和94.7 ± 4.1, F = 72.85, P < 0.001),而对HaCaT细胞则无明显抑制作用( F = 3.91, P = 0.055)。动物实验表明,与二甲基亚砜组裸鼠移植瘤体积(841.88 ± 84.63) mm 3相比,AE组和山奈苷组显著下降[(407.42 ± 70.37) mm 3与(368.77 ± 62.7) mm 3, F = 73.78, P < 0.001]。HE染色证实,AE和山奈苷干预可改善其病理变化。qRT-PCR与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AE和山奈苷明显上调瘤体组织中上皮钙黏着蛋白与p-GSK-3β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 P < 0.001),下调波形蛋白、β联蛋白及GSK-3β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 P < 0.001)。 结论:分子对接筛选的小分子抑制剂与EphB2可形成稳定复合物,并通过影响Wnt/β联蛋白通路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现象来抑制CSCC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防治现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全球范围内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病毒病原体,几乎所有2岁儿童均感染过RSV,每年约360万RSV感染儿童需住院治疗。虽然,RSV已被发现60余年,但至今仍无特效治疗药物。预防RSV的措施主要包括一般预防、单克隆抗体和疫苗。近年,长效人源性单克隆抗体、疫苗和小分子化合物等研发取得巨大进展,为防治儿童RSV感染带来曙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子力显微镜观测小分子化合物J2对原代培养的大鼠角膜上皮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小分子化合物J2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角膜上皮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取SD大鼠原代培养的角膜上皮细胞进行研究。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获取大鼠单个核细胞(MNC),将MNC加入角膜上皮细胞共培养,再用小分子化合物J2处理作为实验组,未进行小分子化合物J2处理的MNC及角膜上皮细胞作为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仅为角膜上皮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角膜上皮细胞CD80的表达。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角膜上皮细胞膜表面形态学参数,包括平均粗糙度(Ra)、均方根粗糙度(Rq)、平均低谷高度(Rvm)及波峰至波谷的粗糙度(Rt)。多个样本均数间的总体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的多重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角膜上皮细胞CD80的表达量分别为1.944±0.237、3.128±0.175及1.082±0.12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56.31, P<0.01)。AFM观测角膜上皮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Ra值分别为86.75±12.60、120.23±12.11、61.94±10.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06.92, P<0.01);3个组Rq值分别为102.53±9.45、138.30±10.13、91.96±7.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61.85, P<0.01);3个组Rvm值分别为-42.21±14.22、-67.36±10.89、-32.18±19.0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2.22, P<0.01);3个组Rt值分别为437.32±15.66、495.32±13.96、339.92±11.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634.26, P<0.01);3个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MNC活化的SD大鼠角膜上皮细胞呈CD80高表达,在小分子化合物J2作用后CD80表达减少;应用AFM可以观测到SD大鼠角膜上皮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经MNC活化后更加粗糙,颗粒状突起明显增加,在小分子化合物J2作用后超微结构的改变有所减轻。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608-61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肾脏类器官高通量培养平台的建立及鉴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及鉴定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肾脏类器官的高通量培养平台。方法:选择人尿源诱导多能干细胞,以适合的细胞密度接种铺板,第1~6天在CHIR9902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肝素等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下分化;在第7天将适合密度的细胞消化后重悬,加入到96孔V型细胞培养板进行3D悬浮培养24 h,待细胞形成球体之后,继续加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肝素诱导分化。第24天诱导分化成熟,与已报道的分化方案(Transwell方案)所获得的肾脏类器官进行免疫荧光和透射电镜比较。结果:两种方案均可成功分化出肾脏类器官。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肾脏主要细胞标志物LTL、GATA-3、Synaptopodin均有表达,形成成熟的肾脏类器官。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肾脏类器官形成许多相互交错穿插、分布均匀及排列整齐的足突,符合肾脏足细胞特有细胞结构的特征。在1.0×10 7相同中间中胚层细胞数下,Transwell方案获得约7个肾脏类器官,而高通量培养方案获得约1 000个肾脏类器官。 结论:肾脏类器官高通量培养平台成功建立,可获得大量的成熟且结构和功能完善的肾脏类器官,极大地提高了肾脏类器官的分化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我国职业卫生检测标准中气相色谱法的应用现状及方法改进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气相色谱法作为一种快速、准确、高效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小分子类毒物的检测,是职业卫生国家检测标准中的主要分析方法。现行有效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中的气相色谱法对于部分物质的检测存在柱效低、试剂毒性大、标准曲线相关性差和解吸效率低等问题,部分物质的检测可以通过方法改进得以解决。同时,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新型毒物层出不穷,仍有许多有职业接触限值的危害因素还没有配套的检测方法,而气相色谱法可以应用于部分毒物的检测,更好地补充我国职业卫生检测方法的空缺。本文对气相色谱法在职业卫生检测标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对其中部分方法的改进加以探讨,为气相色谱法在职业卫生检测中的应用和发展提供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口腔微生物稳态调控与口腔疾病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口腔微生物群落由多样化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群体构成,其稳定性、功能和组装过程受到宿主与微生物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调控。高通量测序技术为深入研究和认识口腔微生物群落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的分类结构、基因组成、功能和动态变化途径提供了重要方法。本文系统介绍了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建立、稳态调控、常见口腔疾病相关的菌群失衡、影响因素。结合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多组学的视角,可以深入探讨人体与微生物间的复杂分子对话。开展口腔微生态组装原理、细胞间信号、压力适应性以及引发菌群失衡触发因素的深入研究,对于开发新的诊断技术、治疗方案和定制益生菌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天然产物、小分子化合物、益生元、益生菌、噬菌体等方法调节口腔微生态并尽可能地减少对口腔微生态系统的破坏,为促进口腔和全身健康提供新的机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构建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可调控活性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及其体外功能验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可调控活性的小分子门控嵌合抗原受体T(smgCAR-T)细胞系统并在体外验证其抗肿瘤和可调节活性。方法:采用基因全长合成和磷酸钙转染法构建smgCAR-T及其阳性(CAR +-T)和阴性(CAR --T)对照细胞。同时构建表达VEGFR2的小鼠结直肠癌细胞(MCA38 VEGFR2+)。验证并筛选构建成功的细胞后再体外验证CAR-T细胞靶向结合能力。在不同的效靶比下检测白细胞介素-2和肿瘤坏死因子-γ的浓度来评估CAR-T细胞的体外分泌功能,用乳酸脱氢酶浓度评估CAR-T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组间的比较采用 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基因测序和流式细胞术证实CAR-T细胞和靶细胞构建成功。与对照组比较,CAR +-T细胞+MCA38 VEGFR2+组具有最强的靶细胞杀伤能力。在smgCAR-T细胞+MCA38 VEGFR2+组中,随着C16-(S)-3-甲基吲哚雷帕霉素(Rapalog)滴度升高靶细胞杀伤率逐渐升高;当Rapalog为40 nmol/L时杀伤率达到最大值,为(66.25±13.20)%。分别向smgCAR-T细胞+MCA38 VEGFR2+细胞组(A和B组)加入40 nmol/L的Rapalog后,在24 h时可观察到两组杀伤率出现同步升高[(44.25±6.24)%比(49.25±5.56)%, t=1.197,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置换培养基后,再次添加了Rapalog的A组中观察到靶细胞杀伤率升高明显;而未再次添加Rapalog的B组中靶细胞杀伤率升高缓慢;此时,A和B组杀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00±3.16)%比(56.50±6.61)%, t=8.873, P<0.01]。 结论:构建的smgCAR-T细胞在体外展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且其活性受小分子化合物Rapalog的可逆调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临床质谱实验室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质谱技术凭借其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可同时检测多个化合物等优势,备受临床检验专家的关注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实验室。近年来,质谱技术在病原微生物鉴定,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小分子激素、维生素、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的检测,治疗药物监测以及中毒物质筛查等领域不断取得重要成果。为深入探讨质谱技术进入临床实验室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特邀来自检验医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围绕质谱技术在临床实验室中的定位、质谱技术对临床实验室的发展和改善、质谱检测结果解读面临的挑战、临床质谱实验室运营管理面临的挑战以及临床质谱实验室改进方法等议题发表他们的经验和看法。专家们一致认为,质谱技术的引入为临床实验室和科研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机遇,同时也面临样本前处理难度大、质谱技术成本高且操作复杂、数据处理和解读复杂、标准和规范的缺乏及质谱收费问题等一系列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