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叶槽绦虫肠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总结并分析双叶槽绦虫肠道感染病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变化特征.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22年7月在北京友谊医院确诊的18例双叶槽绦虫感染病例的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流行病学史(居住地、国外旅居史及饮食习惯)、临床表现、入院期间血常规、肝功能、粪便虫卵检测和虫种鉴定、治疗和预后等,对双叶槽绦虫感染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并分析比较其实验室指标差异.结果 18例感染病例中男性、女性各9例,平均年龄为(28.88±11.57)岁,年龄最小为8岁,最大为47岁.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其中12例为北京本地病例,6例来自其他省份;7例有国外旅居史;所有病例均有食生/半生鱼肉或牛肉史.确诊的18例双叶槽绦虫感染病例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症状6例,头晕2例,肛周瘙痒、体质量下降均未见,无症状10例.炎性指标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均未见异常,贫血指标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未见降低,嗜酸粒细胞未见升高.肝功能指标均未见升高.粪检查见双叶槽绦虫虫卵8例,所有病例粪样中均可见到节片.给予中药槟榔-南瓜子疗法进行驱虫治疗,均治愈.结论 双叶槽绦虫感染病例多无临床症状或轻微的消化道症状,血常规及肝功能检测均未见明显异常,可结合粪检等病原学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进行早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瓜实蝇不同寄主种群对4种杀虫剂的敏感性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为探索瓜实蝇Zeugodocus cucurbitae不同寄主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本研究在室内通过药膜法测定了瓜实蝇节瓜、黄瓜、丝瓜和苦瓜种群4日龄成虫对4种杀虫剂的敏感性,随后将瓜实蝇不同寄主种群致死中浓度LC50进行比较,计算抗性倍数.结果表明,4个寄主种群对甲维盐的敏感性为节瓜>苦瓜>丝瓜>黄瓜,其中节瓜、苦瓜种群对甲维盐最敏感,其次是丝瓜、黄瓜,LC50值分别为0.250、0.391、0.809和1.035 mg/L.4个寄主种群对灭多威的敏感性表现为节瓜>黄瓜>苦瓜>丝瓜,LC5o值分别为0.302、0.318、0.652和0.804 mg/L.对多杀菌素的敏感性大小依次为黄瓜、节瓜、丝瓜、苦瓜,LC50值分别为1.157、1.198、1.232和2.029 mg/L.对啶虫脒的敏感性为苦瓜>节瓜>黄瓜>丝瓜,LC50值分别为17.946、20.166、20.190和21.986 mg/L,其中对甲维盐的敏感性差异幅度最大,为4.140倍,其次是灭多威,为2.654倍,对啶虫脒的敏感性差异幅度最小,为1.225倍.表明寄主植物可引起瓜实蝇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单侧痣样毛细血管扩张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单侧痣样毛细血管扩张(unilateral nevoid telangi-ectasia UNT)临床少见,发生于单侧下肢者更为少见,现将所见一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15岁.其母述在一岁左右时见其左小腿数个瓜子大红斑,疑蚊虫叮咬,后红斑逐渐增多并漫及整个左下肢,无任何自觉症状.患儿足月顺产,自幼体健,无其他疾病史,无家族史.父母非近亲婚配.体格检查:发育营养均佳,神志清晰,双下肢等粗,无跛行.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表浅淋巴结无肿大、毛发、牙齿、指趾甲均正常.左下肢广布大小不等的鲜红或暗红斑及斑片,多数皮损表面光滑,陈旧性皮损表面略显角化、干燥,压之退色.红斑部分融合成大片网状,或彼此连接呈线状,亦有孤立的红斑或斑丘疹,边缘清楚(图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出、凝血时间、肝功均正常,甲、乙、丙肝病毒抗原抗体检测项目均(-).组织病理:表皮轻度增生,真皮浅层血管增生、扩张,血管周围轻度单一核细胞.符合单侧痣样毛细血管扩张(图2).嘱患者行激光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酶解法制备可口革囊星虫抗菌物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确定可口革囊星虫体壁中抗菌物质的最佳酶解工艺.方法 以可口革囊星虫体壁为原料,利用筛选出的木瓜蛋白酶酶解可口革囊星虫体壁蛋白,获得含可口革囊星虫体壁的酶解产物,并用抑菌圈法比较不同条件下酶解产物对大肠埃希菌活性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应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分析法,探讨酶解温度、pH值、酶解时间、加酶量及底物浓度对酶解产物抑菌活性的影响.结论 木瓜蛋白酶最适合水解可口革囊星虫体壁制备抗菌物质,其最佳工艺条件为:底物浓度为4g/L、加酶量为4000U/g、温度为55℃、pH值为8.0的条件下酶解4h,获得平均抑菌圈大小为(15.78±0.5)m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瓜虫在澳洲龙纹斑鳃器官上的分布及其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小瓜虫病是澳洲龙纹斑苗种阶段危害巨大的寄生虫病.探究小瓜虫在澳洲龙纹斑鳃器官上的分布及其影响可以丰富小瓜虫的致病性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内容,也可以为渔业生产中小瓜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光镜及扫描电镜技术确定病原,并观察小瓜虫在澳洲龙纹斑鳃丝、鳃小片及鳃盖上的分布情况及这些器官的变化情况.[结果]小瓜虫侵染澳洲龙纹斑的鳃器官后,分布在鳃丝、鳃小片及鳃盖的表面,上皮细胞之下及鳃小片之间,或是包裹在黏液细胞里,但侵染后期在鳃丝及鳃小片上的数量明显少于鳃盖.侵染后期,鳃丝、鳃小片及鳃盖出现一定程度的膨胀变形,黏液细胞分泌增多,鳃小片末端膨大变形甚至黏连融合,顶端充血呈球状或棒状.[结论]对于鳃部而言,侵染后期小瓜虫主要分布在澳洲龙纹斑的鳃盖上.小瓜虫主要通过侵染引发澳洲龙纹斑鳃部器官的变形膨大,使其丧失正常的功能,造成血液循环受阻、渗透压调节失衡,最终导致鱼体缺氧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桔小实蝇中国与马来西亚种群间杂交:融合性、生物学及检疫挑战(英文)
编辑人员丨2023/8/6
桔小实蝇是重要的检疫性害虫,可对水果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研究首先采用微卫星标记比较桔小实蝇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差异性,然后通过室内种间杂交试验,研究了两个相异地理种群(此前称谓的来自中国的桔小实蝇和来自马来西亚的木瓜实蝇)之间杂交后代在繁殖力、孵化率、发育历期、产卵管长度以及抗逆性等方面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桔小实蝇中国和马来西亚种群之间的遗传关系极为相近,不存在生殖隔离,但杂交后代在繁殖力、孵化率、幼虫发育情况、高蛹期抗逆性等方面均显著高于其亲本种群,产卵管长度则介于亲本的马来西亚种群和中国种群之间.上述杂交种的适应性特征分析表明,杂交后代可能具有比亲本更强的传播潜力,因此,本研究结果对于桔小实蝇相异地理种群的检疫防控提出了新的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温度胁迫下瓜实蝇RT-qPCR内参基因筛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特定条件下稳定表达内参基因的筛选是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基因表达的关键基础.本研究以不同温度胁迫后后的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bitae2龄幼虫、雌虫和雄虫为试验材料,对其9个候选内参基因表达进行了RT-qPCR分析,并利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RefFinder4款软件分析各候选内参基因在3种虫态中的表达稳定性.结果表明,18S rRNA基因Ct值(≤5)较小,不适合作为内参基因使用,其它8个内参基因在瓜实蝇2龄幼虫中的稳定性排序为RpL32> RPS13> TBP> β-tubulin> TUBE> Actin2> G6PDH> Actin3.雌虫表达稳定性由高到低为:RPS13> RpL32>β-tubulin> TBP> TUBE> Actin2> Actin3> G6PDH.雄虫表达稳定性为RpL32> RPS13 >β-tubulin> TBP> TUBE> Actin2> G6PDH> Actin3.geNorm软件分析各个虫态内参基因最佳组合均为2个.RPS13和RpL32组合可作为瓜实蝇不同虫态下温度胁迫后的内参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东橘园生境实蝇多样性及优势种的季节动态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明确广东橘园生境的实蝇种类及优势种的季节动态,2016年在肇庆市怀集县、韶关市始兴县和潮州市潮安区各选择一处橘园开展实蝇监测并分析实蝇昆虫的多样性特征及优势种的季节动态.本次监测共诱集到7属15种实蝇.其中,怀集县橘园的物种丰富度最高,所获得的l5种实蝇在该地均有发现,橘小实蝇Bactroceradorsalis为怀集县橘园的优势种.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怀集县橘园还监测到柑橘专性害虫蜜柑大实蝇B.tsuneonis,蜜柑大实蝇的此次发现在广东省为首次报道.始兴县橘园监测到实蝇7种,其多样性、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在3个橘园中最高,南瓜实蝇Bactrocera tau和橘小实蝇是该橘园的优势种.潮安区橘园监测到5种,其所有多样性指数在3个橘园中最低,橘小实蝇占绝对优势.监测结果表明橘小实蝇、南瓜实蝇、瓜实蝇和具条实蝇是广东橘园生境的常见种.橘小实蝇与南瓜实蝇是橘园生境的优势种,橘小实蝇与南瓜实蝇的成虫全年均可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实蝇科寄生蜂研究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近国内实蝇科寄生蜂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脉络,为从事该科昆虫研究和利用的学者与决策者提供数据参考,本文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利用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从发文时间、数量、作者、机构、关键词的共现和聚类、研究演进等角度,分析了国内实蝇科寄生蜂在CNKI数据库中的文献情况.经CiteSpace分析发现,作者群体中陈家骅贡献量最大、中心度最高;研究机构中福建农林大学发文量最多.从关键词共现分析可知实蝇科寄生蜂研究的高频关键词为橘小实蝇、阿里山潜蝇茧蜂、寄生蜂;经关键词聚类发现实蝇科寄生蜂研究可聚类为阿里山潜蝇茧蜂、体型大小、切割潜蝇茧蜂、养殖方法、瓜实蝇5个方向.并通过关键词时间序列的可视化展示,直观地了解国内实蝇科寄生蜂研究的发展脉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婴儿利什曼原虫感染小鼠体内中性粒细胞形成胞外诱捕网能力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婴儿利什曼原虫感染小鼠体内中性粒细胞被佛波酯刺激诱导产生胞外诱捕网的能力变化. 方法 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30只.感染组每鼠腹腔接种0.5 ml婴儿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密度为2×108/ml)悬液,12周后乙醚麻醉后收集抗凝血.取感染组和对照组小鼠的抗凝血400 μl加入到24孔板中,用100 nmol/L佛波酯刺激3h后,分别用CD11b和Ly6G标记中性粒细胞,用H3Cit和MPO标记产生胞外诱捕网的中性粒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H3Cit+MPO+中性粒细胞群比例.用中性粒细胞分离试剂盒纯化感染组和对照组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100 nmol/L佛波酯刺激中性粒细胞3h,分别用蓝色荧光标记DNA,红色荧光标记瓜氨酸化组蛋白H3,绿色荧光标记髓过氧化物酶,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观察、拍照.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采用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离试剂盒分离纯化的中性粒细胞纯度达到87%以上.感染组和对照组小鼠的中性粒细胞分别被佛波酯刺激后,H3Cit+MPO+中性粒细胞群占总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880±0.251)%、(0.623±0.08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激光共聚焦显微成象分析发现,感染组的中性粒细胞体积增大,且产生环状和丝状DNA骨架结构的细胞比例增多.感染组标记H3Cit和MPO颗粒物的荧光数量较对照组增多,DNA骨架结构上附着的H3Cit和MPO颗粒物数量增多. 结论 婴儿利什曼原虫感染可增强小鼠中性粒细胞产生胞外诱捕网的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