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疫相关小纤维神经病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小纤维神经病是一种选择性地累及无髓鞘C类纤维和(或)薄髓鞘Aδ类纤维的周围神经病,主要表现为痛温觉异常和自主神经症状。在免疫相关小纤维病变患者体内可出现某些炎性标志物的变化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抗体。文中旨在探讨小纤维神经病在免疫学方面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帕金森病患者皮肤神经磷酸化α-突触核蛋白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磷酸化α-突触核蛋白(phosphorylated α synuclein,p-α-syn)在皮肤神经中的沉积特点,以及其作为帕金森病外周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纳入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15例帕金森病患者及同期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1名,进行13项小纤维神经病和症状问卷(SFN-SIQ)评分。将帕金森病患者按照主要临床表现分为运动迟缓( n=7)和静止性震颤( n=8)2个亚组,并以Hoehn-Yahr分级评价病情的严重程度,其中0~2.5级为早期组( n=11),3.0~5.0级为中晚期( n=4)。采用环形钻孔器取帕金森病患者小腿和颈部皮肤,健康对照组只取小腿部位皮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p-α-syn在皮肤神经中的沉积情况并计数穿过单位长度基底膜的神经纤维数量即表皮内神经纤维密度(intraepidermal nerve fiber density,IENFD)。 结果:12/15的帕金森病患者表皮下神经丛、真皮神经束、汗腺、立毛肌、血管或毛囊周围神经中可见点状或线状p-α-syn沉积,健康对照组皮肤中未见沉积。p-α-syn在单个部位沉积的阳性率分别为小腿6/15、颈部7/15,总阳性率为12/15。帕金森病组的IENFD为(6.85±1.94)根/mm,较对照组[(10.45±3.70)根/mm]明显下降( t=-3.303, P=0.002),与SFN-SIQ评分呈负相关( r=-0.561, P=0.046)。疾病早期与中晚期患者之间,以及以震颤和以运动迟缓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之间比较,p-α-syn沉积阳性率和IENF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p-α-syn在帕金森病患者皮肤神经纤维中沉积,伴随IENFD明显下降。提示皮肤神经中p-α-syn沉积可能是帕金森病固有的外周病理改变,有作为帕金森病患者诊断外周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肯尼迪病患者60例神经电生理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肯尼迪病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了解其神经功能状况。方法:对2010年11月至2022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门诊和病房收治的60例肯尼迪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单纯肯尼迪病组29例、肯尼迪病合并糖尿病组31例)及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患者,分别进行肌电图、神经传导、体感诱发电位(SEP)、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及三重刺激技术(TST)检测。采用 t检验分别对组内及组间神经传导速度及动作电位波幅、SEP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CHEP起始峰潜伏期等参数进行比较。 结果:与正常值比较,肯尼迪病组患者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明显降低[正中神经(0.7±0.4)μV,尺神经(0.8±0.3)μV,腓肠神经(1.8±0.1)μV,波幅下降30%~80%],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波幅低于腓肠神经( t=2.43, P=0.010; t=2.40, P=0.010);SEP和CHEP的周围段异常(潜伏期延长115%~130%),SEP中枢段异常(潜伏期延长104%~115%),17例TST结果异常(TST 测试/TST 对照波幅比下降40%~60%)。DPN组患者SNAP波幅降低[正中神经(2.9±0.5)μV,尺神经(2.6±0.6)μV,腓肠神经(1.6±0.2)μV,波幅下降30%~50%],腓肠神经波幅低于正中神经和尺神经( t=2.52, P=0.006; t=2.47, P=0.007),SEP和CHEP周围段受累(潜伏期延长75%~112%),中枢段正常。与DPN组比较,肯尼迪病合并糖尿病组患者上肢SNAP波幅降低[正中神经(0.7±0.3)μV, t=3.18, P=0.001;尺神经(0.8±0.4)μV, t=3.20, P=0.001]。 结论:肯尼迪病患者感觉神经大、小纤维均受累,深感觉通路中枢段异常;除前角细胞受累外,锥体束功能可能受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低强度聚集超声对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及可能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低强度聚集超声(LIFU)对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疗效,以及对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促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36只雄性C57BL/6J小鼠,并按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CCI)组和治疗(CCI+LIFU)组,各组12只。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的方法建立NP模型。CCI+LIFU组于术后第7 d给予前扣带回皮层(ACC)LIFU治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6,12,18,24,27 d测量各组小鼠患侧机械性缩爪反射阈值(MWT),采用HE染色观察ACC脑区的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ACC脑区水通道蛋白4 (AQP4)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ACC脑区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CCI组小鼠于术后第3 d机械痛阈出现降低且维持到术后第27 d(均 P<0.05);与CCI组相比,CCI+LIFU组小鼠机械痛阈于术后第24 d出现升高,并在术后第24和第27 d显著高于CCI组(均 P<0.05);LIFU刺激未对ACC脑区产生明显的病理改变;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显示周围神经损伤后,ACC脑区AQP4和GFAP表达上调(均 P<0.05),而经LIFU治疗后ACC脑区AQP4和GFAP表达下调(均 P<0.05);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显示周围神经损伤后,ACC脑区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表达量上调(均 P<0.05),而经LIFU治疗后IL-1β和TNF-α的表达量下调(均 P<0.05)。 结论:LIFU可有效缓解由CCI诱导的小鼠机械性痛敏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及神经炎症反应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压氧治疗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疼痛行为及脊髓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高压氧(HBO)治疗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疼痛行为及脊髓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选取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组)、CCI组和CCI+HBO组,每组12只。CCI+HBO组大鼠于造模后第1天开始给予HBO治疗,1 h/d,连续10 d。所有大鼠在造模前1 d及造模后第1、3、7、10天检测机械反射阈值(WMT)和热反射潜伏期(TWL)。第10天HBO治疗结束后,运用免疫荧光技术和RT-q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L4~L5节段脊髓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的表达水平。结果:造模后第10天,与S组比较,CCI组大鼠的MWT明显降低、TWL明显缩短,脊髓GFAP和Iba-1表达水平明显增加( P<0.05);与CCI组比较,CCI+HBO组大鼠的MWT明显增高、TWL值明显延长,脊髓GFAP和Iba1表达水平明显下降( P<0.05或 P<0.01)。 结论:HBO治疗可减轻CCI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能是通过抑制大鼠脊髓胶质细胞的活化来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糖尿病前期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和电生理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方法:收集2019—2022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招募的20~65岁糖代谢异常风险人群行口服糖耐量试验,前瞻性收集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诊断标准的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异常患者,排除可能导致周围神经受损的其他病因及神经根病患者。依据2010年多伦多共识多发性神经病(PN)临床诊断标准,按照是否存在PN的症状体征,将患者划分为临床PN组和临床无PN组。对所有患者行感觉运动神经传导检测(NCS)、F波检测、交感皮肤反应、心率变异率及电流感觉阈值测定(CPT),比较各项检查的异常率,比较临床亚组间各项电生理检查异常率的差异。结果:最终入组糖尿病前期患者共73例,依据多伦多共识标准可诊断为临床PN的患者仅20例(27.4%)。患者的CPT异常率为68.5%(50/73),显著高于F波、下肢NCS、上肢腕管综合征电生理检查、交感皮肤反应、心率变异率的异常率[分别为2.7%(2/73)、0(0/73)、26.0%(19/73)、6.8%(5/73)、5.5%(4/73),McNemar二项分布精确检验,均 P<0.001]。采用2 000 Hz、250 Hz和5 Hz的正弦波电刺激,通过CPT分别检测粗髓鞘、薄髓鞘和无髓鞘的感觉神经纤维的感觉阈值。糖尿病前期患者手部无髓鞘的小纤维(C纤维)异常率[21.9%(16/73)]较粗髓鞘的大纤维(Aβ纤维)异常率高[8.2%(6/73),χ2=5.352, P=0.021];足部薄髓鞘(Aδ纤维)和无髓鞘的小纤维(C纤维)异常率[42.5%(31/73)和39.7%(29/73)]均较粗髓鞘的大纤维(Aβ纤维)异常率高[11.0%(8/73),χ2=18.508、15.965,均 P<0.001)。临床PN组与临床无PN组相比,CPT[90.0%(18/20)与60.4%(32/53),χ2=5.904, P=0.015]和交感皮肤反应[20.0%(4/20)与1.9%(1/53), P=0.016]的异常率显著增高。 结论:糖尿病前期的周围神经病变多无症状或为亚临床周围神经病。糖代谢异常早期最易累及无髓鞘和薄髓鞘的小纤维,可通过选择性检测小神经纤维功能的电生理方法早期发现病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吉兰-巴雷综合征小纤维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小纤维包括小直径、薄髓鞘的Aδ纤维及无髓鞘的C类纤维,各种原因引起的小纤维损伤统称为小纤维神经病(SFN)。吉兰-巴雷综合征(GBS)小纤维损伤是SFN的常见病因,主要表现为痛温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与GBS患者的预后和死亡率有明显相关性。目前针对GBS小纤维损伤的研究以病例报道为主,其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检查及电生理检查,早期容易被漏诊。早期认识GBS小纤维损伤并进行适当的管理是降低GBS死亡率的关键。本文围绕GBS小纤维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全面认识GBS小纤维损伤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CBL过表达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与Kindlin-1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c-CBL过表达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及其与Kindlin-1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18只,10~12周龄,体重250~2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6):假手术组(S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和c-CBL过表达组(c-CBL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制备模型前1 d时c-CBL组鞘内注射c-CBL过表达载体10 μl,S组和NP组鞘内注射空载载体10 μl。分别于制备模型前1 d(T 0)、制备模型1、4和7 d(T 1~3)时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应阈和热缩足反应阈。T 3时痛阈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L 4~6脊髓,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Kindlin-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TNF-α和IL-Iβ的表达。采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Kindlin-1与c-CBL共表达情况。 结果:与S组比较,NP组和c-CBL组T 2,3时机械缩足反应阈降低,热缩足反应阈缩短,NP组脊髓Kindlin-1、GFAP、TNF-α和IL-1β表达、c-CBL组脊髓c-CBL表达上调( P<0.05);与NP组比较,c-CBL组T 2,3时机械缩足反应阈升高,热缩足反应阈延长,c-CBL组背髓Kindlin-1、GFAP、TNF-α和IL-1β表达下调,c-CBL表达上调( P<0.05)。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NP组Kindlin-1与c-CBL存在蛋白交互共表达。与NP组比较,c-CBL组脊髓Kindlin-1与c-CBL共表达增强。 结论:c-CBL过表达可通过下调脊髓Kindlin-1表达,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进而减轻炎症反应,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空间记忆损伤及其海马转录组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是否出现空间记忆障碍并研究其海马转录组学变化。方法:24只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假手术组(Sham组)、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 of sciatic nerve, CCI)组(CCI组),每组12只。分别于术前、术后7 d、术后28 d采用Von Frey纤维丝实验检测小鼠机械刺激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 PWMT);在术后7、28 d通过旷场实验检测小鼠运动能力和焦虑状况,通过空间位置识别实验检测小鼠空间记忆;于术后28 d取新鲜海马组织进行转录组学测序检测两组小鼠基因表达差异并分析测序结果,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验证纤调蛋白(fibromodulin, FMOD)、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 Bmp7)、前列腺素D2合成酶(prostaglandin D2 synthase, PTGDS)、醛脱氢酶1家族成员A2(aldehyde dehydrogenase 1 family member A2, Aldh1a2)四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Sham组比较,CCI组小鼠造模侧后足PWMT在术后7 d( t=6.01, P<0.001)、术后28 d( t=4.49, P<0.001)明显降低。术后7、28 d两组小鼠运动能力和焦虑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动距离:术后7 d t=0.25, P=0.962,术后28 d t=0.32, P=0.939。旷场中心区域活动时间:术后7 d t=1.16, P=0.439,术后28 d t=0.34, P=0.931)。术后7 d两组小鼠空间记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00, P=0.101),而在术后28 d CCI组小鼠空间记忆较Sham组明显降低( t=2.93, P=0.011)。转录组学测序发现两组小鼠海马存在大量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RT-qPCR检测发现:与Sham组小鼠海马组织比较,CCI组小鼠海马组织中FMOD( t=8.07, P<0.001)、Bmp7( t=4.81, P=0.003)、PTGDS( t=4.07, P=0.007)、Aldh1a2( t=7.93, P<0.001)基因表达均降低。 结论: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可出现空间记忆障碍,且小鼠海马组织转录组学发生显著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er77Tyr突变所致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Ser77Tyr突变所致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多发性神经病(ATTR-PN)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Ser77Tyr突变所致ATTR-PN患者的临床资料。检索并筛选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关于Ser77Tyr突变所致ATTR-PN患者以及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Val30Met突变所致ATTR-PN患者的文献,提取患者的临床特征,汇总后比较Ser77Tyr、Val30Met突变所致ATTR-PN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1)收治患者的转甲状腺素蛋白( TTR)基因Sanger测序结果显示Ser77Tyr杂合致病性突变,刚果红染色患者发病2.5年时的胃窦活检标本显示淀粉样物质沉积。(2)最终汇总78例Ser77Tyr突变所致ATTR-PN患者,其多于50~60岁发病;男性发病率高(74.4%);多有阳性家族史(78.0%);首发症状以感觉障碍症状最常见(72.0%),数年内发展到周围神经广泛受累,同时合并普遍的心脏损害(96.4%);神经电生理检查示以轴索损害和腕管综合征表现为主;组织活检阳性率高(84.8%)。(3)汇总早发型、晚发型Val30Met突变所致ATTR-PN患者192例、96例。Ser77Tyr突变所致ATTR-PN患者深感觉障碍发生率(58.5%)高于早发型Val30Met突变所致ATTR-PN患者(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晚发型Val30Met突变所致ATTR-PN患者比较,Ser77Tyr突变所致ATTR-PN患者浅感觉障碍发生率增高(56.3% vs. 75.0%),肢体无力发生率降低(65.6% vs. 4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Ser77Tyr突变所致ATTR-PN患者腕管综合征发生率(75.4%)高于早发型、晚发型Val30Met突变所致ATTR-PN患者(10.8%、25.0%),心脏损害发生率(96.4%)高于早发型Val30Met突变所致ATTR-PN患者(8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er77Tyr突变所致ATTR-PN患者具有一些相对独特的临床特征:大小纤维损害相对均衡、腕管综合征突出、心脏病变明显等,及早识别这些特征并完善活检和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