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损伤特点及电流感觉阈值联合神经传导检测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神经损伤的特点,探讨电流感觉阈值(CPT)和神经传导检测(NCV)对DP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北京市普仁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36例DPN患者,另取同期收治的130例糖尿病非DPN患者作为对照。受检者均行CPT和NCV检测,其中NCV检测包括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检测,对两组受检者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DPN患者上肢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在2 000、250、5 Hz时的CPT值、腓浅神经在250、5 Hz时的CPT值、腓肠神经在2 000、250 Hz时的CPT值均高于非DPN患者,DPN损伤主要发生于下肢细有髓鞘神经纤维[60.29%(82/1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DPN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的SCV和MCV均低于非DPN组,SCV异常率均高于MCV[55.88%(76/136)比37.50%(51/136)、80/136(58.82%)比41.18% (56/136)、67.65%(92/136)比50.00%(68/1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PT对DPN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为0.815(95% CI 0.735 ~ 0.895);NCV对DPN的AUC为0.875(95% CI 0.813 ~ 0.944);CPT联合NCV对DPN的AUC为0.923(95% CI 0.876 ~ 0.970)。 结论:DPN患者存在CPT和NCV异常,神经损害多发于下肢细有髓鞘神经纤维和SCV。将CPT和NCV联合对DPN进行诊断,有利于提高DPN检出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糖尿病前期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和电生理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方法:收集2019—2022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招募的20~65岁糖代谢异常风险人群行口服糖耐量试验,前瞻性收集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诊断标准的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异常患者,排除可能导致周围神经受损的其他病因及神经根病患者。依据2010年多伦多共识多发性神经病(PN)临床诊断标准,按照是否存在PN的症状体征,将患者划分为临床PN组和临床无PN组。对所有患者行感觉运动神经传导检测(NCS)、F波检测、交感皮肤反应、心率变异率及电流感觉阈值测定(CPT),比较各项检查的异常率,比较临床亚组间各项电生理检查异常率的差异。结果:最终入组糖尿病前期患者共73例,依据多伦多共识标准可诊断为临床PN的患者仅20例(27.4%)。患者的CPT异常率为68.5%(50/73),显著高于F波、下肢NCS、上肢腕管综合征电生理检查、交感皮肤反应、心率变异率的异常率[分别为2.7%(2/73)、0(0/73)、26.0%(19/73)、6.8%(5/73)、5.5%(4/73),McNemar二项分布精确检验,均 P<0.001]。采用2 000 Hz、250 Hz和5 Hz的正弦波电刺激,通过CPT分别检测粗髓鞘、薄髓鞘和无髓鞘的感觉神经纤维的感觉阈值。糖尿病前期患者手部无髓鞘的小纤维(C纤维)异常率[21.9%(16/73)]较粗髓鞘的大纤维(Aβ纤维)异常率高[8.2%(6/73),χ2=5.352, P=0.021];足部薄髓鞘(Aδ纤维)和无髓鞘的小纤维(C纤维)异常率[42.5%(31/73)和39.7%(29/73)]均较粗髓鞘的大纤维(Aβ纤维)异常率高[11.0%(8/73),χ2=18.508、15.965,均 P<0.001)。临床PN组与临床无PN组相比,CPT[90.0%(18/20)与60.4%(32/53),χ2=5.904, P=0.015]和交感皮肤反应[20.0%(4/20)与1.9%(1/53), P=0.016]的异常率显著增高。 结论:糖尿病前期的周围神经病变多无症状或为亚临床周围神经病。糖代谢异常早期最易累及无髓鞘和薄髓鞘的小纤维,可通过选择性检测小神经纤维功能的电生理方法早期发现病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生物反馈与六磨汤联用治疗功能性便秘气秘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生物反馈与六磨汤联用治疗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气秘证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1月-2019年12月北京市肛肠医院120例FC气秘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六磨汤。2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于静息状态下测定肛管静息压(resting anal pressure,RAP),用力收缩肛门测定肛管最大自主收缩压(anal maximalcontraction pressure,AMCP),保持放松状态并向直肠气囊内注入气体记录直肠感觉阈值(rectal sensation threshold,RST)及直肠最大耐受量(rectal maximum tolerance,RMT);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及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P物质、NO水平;记录不良事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3%(50/56)、对照组为64.4%(38/5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90, P=0.002)。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 t=-15.36, P<0.01);RAP[(48.31±4.15)mmHg比(53.64±5.46)mmHg, t=-5.88]、RST[(30.14±3.17)ml比(35.42±3.12)ml, t=-9.00]、RMT[(154.21±15.27)ml比(160.61±16.38)ml, t=-2.16]低于对照组( P<0.05),AMCP[(156.67±15.62)mmHg比(132.26±13.21)mmHg, t=9.07]高于对照组( P<0.01);P物质高于对照组( t=9.08, P<0.01),NO低于对照组( t=-6.58, P<0.01)。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生物反馈与六磨汤联用可有效缓解FC气秘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肛门直肠动力学指标,调节肠神经递质水平,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丝皮肤阈值测验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触觉障碍评定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单丝皮肤阈值测验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触觉障碍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入组脑卒中及脊髓损伤患者各30例,对脑卒中患者双侧额部、面部、手掌及足背部以及脊髓损伤患者双侧L 4、L 5、S 1部位的皮肤分别进行单丝阈值测验及棉签测试。初评结束后1周,对全部60例患者再进行一次与前一次单丝及棉签测试完全相同的测试,应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对单丝及棉签的重测信度进行分析;应用诊断试验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比较单丝与棉签检测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应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单丝触觉阈值与患者年龄、身高、性别、组别、损伤类型以及损伤部位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①单丝的重测信度良好(ICC为0.74~0.95),均高于棉签(ICC为0.60~0.83);②单丝与棉签之间的Kappa值为0.550,表明两种测试结果的一致性较差;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损伤类型和损伤部位是触觉阈值的独立相关因素( R2=0.471, P<0.05),而年龄、身高、性别、组别与触觉阈值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 P>0.05)。 结论:单丝皮肤阈值测验的重测信度较高且优于传统棉签检测方法,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的触觉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TRPM8对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小鼠疼痛症状及神经元增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瞬时受体电位M8(TRPM8)对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小鼠疼痛症状及神经元增殖的影响。方法:将雌性野生型C57BL/6小鼠(8~10周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IC/BPS模型组和IC/BPS模型+薄荷醇组(各6只);TRPM8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TRPM8基因敲除组和TRPM8基因敲除模型组(各6只)。IC/BPS模型组、IC/BPS模型+薄荷醇组和TRPM8基因敲除模型组小鼠皮下注射尿路斑块蛋白65-84氨基酸残基(UPK3A65-84)多肽;IC/BPS模型+薄荷醇组继续注射薄荷醇。建模成功后,通过机械敏感性评估各组疼痛阈值的差异;膀胱壁注射细胞膜红色荧光探针(Dil),10 d后采集背根神经节(DRG)组织,利用Western蛋白印迹法和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分别检测各组TRPM8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蛋白质和mRNA含量的差异;免疫荧光技术检测DRG组织中TRPM8表达与GAP43或Dil的分布情况。分析TRPM8与IC/BPS小鼠疼痛症状的关系及在神经元增殖中的作用。结果:模型均构建成功。与对照组相比,IC/BPS模型组和IC/BPS模型+薄荷醇组小鼠的疼痛阈值均降低[分别为(8.50±1.22)、(5.50±1.05)比(11.67±2.16),均 P<0.001]。与对照组相比,IC/BPS模型组和IC/BPS模型+薄荷醇组TRPM8的表达量均升高,而在TRPM8基因敲除组小鼠中TRPM8未表达[分别为(3.16±0.05)、(6.46±0.21)、0比(1.00±0.06),均 P<0.001]。各组小鼠TRPM8蛋白表达量与mRNA表达趋势相同( P<0.001)。与对照组相比,IC/BPS模型组和IC/BPS模型+薄荷醇组DRG中GAP43 mRNA的表达增加,而TRPM8基因敲除模型组的表达下降(均 P<0.001)。GAP43蛋白表达与mRNA表达趋势相同( P<0.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C/BPS模型组和IC/BPS模型+薄荷醇组DRG中GAP43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增加,TRPM8基因敲除组下降(均 P<0.001)。与对照组相比,IC/BPS组和IC/BPS模型+薄荷醇组DRG Dil阳性感觉神经元数量增加,而TRPM8基因敲除组下降(均 P<0.001)。 结论:TRPM8可加剧IC/BPS小鼠的疼痛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诱导DRG水平的感觉神经增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密歇根神经筛查量表、痛觉触觉温觉检测联合震动感觉阈值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密歇根神经筛查量表(MNSI)、痛觉触觉温觉检测联合震动感觉阈值(VPT)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500例,其中64例DPN患者纳入DPN组,其余436例纳入非DPN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MNSI、痛觉触觉温觉检测阈值及VPT检测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检查指标单一及联合诊断DPN的临床价值。结果:DPN组MNSI症状问卷评分及MNSI体格检查评分均高于非DPN组[(3.00 ± 1.35)分比(1.69 ± 0.52)分、(1.57 ± 0.50)分比(1.01 ± 0.24)分],触觉、痛觉、温觉减退或消失比例高于非DPN组,且DPN组VPT高于非DPN组[(26.34 ± 5.03)V比(17.97 ± 6.82)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单一指标诊断时VPT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值最高为0.825,并显著高于触觉、痛觉、温觉( P<0.01);联合诊断时VPT + MNSI的AUC值最高为0.738,诊断DPN的灵敏度、特异度为51.56%、96.10%。 结论:VPT诊断DPN效能最佳,联合MNSI可进一步提升特异度,但灵敏度下降,值得临床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后大便失禁生物反馈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手术后大便失禁生物反馈治疗(biofeedback treatment,BFT)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3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BFT的72例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后大便失禁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按治疗后每周大便失禁发作频次较治疗前减少程度分为"优、中、差"3个等级。运用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BFT疗效的相关因素,通过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建立累积logit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巨结肠分型、家庭辅助锻炼、疗程间隔、治疗前vaizey评分、直肠感觉容量阈值、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长收缩时间、肛门收缩协调性对BFT疗效有影响( P<0.05)。将上述因素纳入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建立累积logit模型,结果显示:疗程间隔( OR=9.271,95% CI:1.914~54.850)、直肠感觉容量阈值( OR=8.795,95% CI:1.247~73.225)、直肠静息压( OR=8.795,95% CI:1.247~73.225)、肛管静息压( OR=0.142,95% CI:0.021~0.830)、肛管最长收缩时间( OR=0.147,95% CI:0.020~0.980)是BFT疗效的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显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曲线下面积为0.862,95% CI:0.771~0.953, P<0.001)。 结论: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是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后大便失禁患儿BFT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BFT疗程间隔1周可使患儿获得更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压氧联合针灸辅助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及相关血清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针灸辅助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患者神经传导速度、腓肠肌神经阈值、病情相关因子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从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烟台山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DPN患者中随机选取1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57例)与对照组(57例)。2组患者均给予控制血糖、饮食疗法及运动指导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仅给予高压氧治疗,研究组给予高压氧联合针灸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传导速度、腓肠肌神经阈值、病情相关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变化。结果: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7.19%和91.23%,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胫神经、腓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快于对照组,腓肠肌神经阈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C肽(C peptide,C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 -1α,SDF-1α)、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 GSH-Px)、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高压氧联合针灸治疗DPN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调节HMGB1、CP、BDNF、MBP、SDF-1α、CysC等因子水平,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ATR-FTIR技术在面部敏感性皮肤角质层成分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利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仪(ATR-FTIR)分析敏感性皮肤与正常皮肤角质层成分的差异,探讨该技术在敏感性皮肤发生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招募在上海市居住≥ 6年的148例志愿者,通过问卷调查、乳酸刺痛试验和辣椒素试验,将受试者分为正常皮肤组和敏感性皮肤组;同时,记录乳酸刺痛试验和辣椒素试验中受试者的总刺痛评分和总灼痛评分。应用ATR-FTIR检测角质层成分,包括天然保湿因子(NMF)、角质层脂质、游离脂肪酸(FFA)和β/α比值;同时应用其他无创技术测量经表皮失水率(TEWL)、角质层含水量、角质层脂质、皮肤pH值和3种周围感觉神经纤维的电流感觉阈值和浅表皮肤血流灌注量等皮肤生理参数。分析角质层成分与总刺痛评分和总灼痛评分的Spearman相关系数,以及与皮肤生理参数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73例志愿者完成全部试验,其中敏感性皮肤组34例,男15例,女19例,年龄(41.8 ± 8.9)岁;正常皮肤组39例,男19例,女20例,年龄(42.8 ± 9.4)岁。敏感性皮肤组和正常皮肤组角质层NMF分别为30.90 ± 7.38、37.01 ± 8.77( t = 3.193, P < 0.01),FFA分别为14.90 ± 6.75和20.45 ± 11.76( t = 2.422, P < 0.05),β/α值分别为3.17 ± 1.03和2.67 ± 0.56( t = -2.595, P < 0.05),角质层脂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 1.458, P > 0.05)。皮肤生理参数中,敏感性皮肤组TEWL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 t = -3.496, P < 0.001),而5 Hz电流感觉阈值和表皮致密度显著低于正常皮肤组( P < 0.05),角质层脂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相关分析显示,NMF、FFA和β/α与TEWL( r值分别为-0.405、-0.562、0.503,均 P < 0.01)和总刺痛评分( rs值分别为-0.401、-0.285、0.316, P < 0.01或0.05)均呈良好的相关性,同时,表皮致密度与NMF( r = 0.402, P < 0.01)和β/α比值( r = -0.369, P < 0.05)也呈良好的相关性。但NMF、FFA和β/α与角质层脂质、3种感觉神经纤维的电流感觉阈值、浅表皮肤血流灌注量及表皮厚度之间均无相关性(均 P > 0.05)。 结论:敏感性皮肤与正常皮肤角质层NMF、FFA和β/α存在显著差异,且NMF、FFA和β/α与部分角质层屏障功能生理参数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ATR-FTIR是一种有效评价敏感性皮肤屏障功能的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龄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及生物反馈治疗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特点及生物反馈治疗对其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功能性便秘排便障碍型患者,其中高龄老年组(≥80岁)36例、非高龄老年组(60~79岁)32例,在生物反馈治疗前后行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比较参数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结果:患者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显示,模拟排便检测中肛门松弛率高龄老年组(2.44±33.81)%、较老年组(16.34±16.99)%降低( t=-2.047, P=0.049),直肠感觉阈值测试中排便阈值高龄老年组(103.44±42.01)ml、较非高龄老年组(77.22±41.85)ml升高( t=2.655, P= 0.012);高龄老年患者生物反馈治疗后模拟排便中的肛门残余压(57.50±18.88)mmHg(1 mmHg=0.133 kPa)、较治疗前(64.84±25.82)mmHg降低,肛门直肠压力差负数绝对值(-29.64±15.98)mmHg、较治疗前(-39.47±19.45)mmHg缩小,肛门松弛率(10.53±29.35)%、较治疗前(2.44±33.81)%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342、-4.902、-3.209, P=0.002、0.000、0.003);临床症状评分结果显示,高龄老年组治疗后有效率为66.67%(24/36),非高龄老年组有效率为71.88%(23/3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60、 P=0.860)。 结论:老年功能性便秘排便障碍型患者多存在直肠推进力不足和盆底肌不协调收缩,高龄老年患者排便障碍原因以模拟排便时肛门松弛率下降为主;生物反馈治疗主要通过降低模拟排便中肛门残余压、提高肛门松弛率使肛门直肠压力差负数绝对值缩小,从而改善高龄老年患者的排便困难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