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原发性局部小肠扭转10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新生儿原发性局部小肠扭转(primary segmental volvulus,PSV)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23年5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新生儿PSV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0例PSV新生儿,平均胎龄(34.1±3.0)周,出生体重(2 291±646)g。8例发病日龄≤3 d,2例发病日龄>3 d,10例患儿均以腹胀为主要表现,7例伴有胆汁性呕吐,5例伴有便血。影像学检查主要提示低位肠梗阻,无特异性表现;实验室检查主要提示代谢性酸中毒及不同程度贫血。9例患儿行诊断性腹腔穿刺,穿刺液为血性5例,清亮液体2例,血性混合粪样腹水1例,乳糜性1例。10例均行急诊剖腹探查术,于术中明确诊断PSV并行小肠部分切除,同时行一期肠吻合术或肠造瘘术。10例患儿均治愈,随访至4月龄~9岁,生长发育同正常同龄儿。结论:新生儿PSV是一种独立的急腹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经过积极手术,总体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胎儿肠扭转2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胎儿肠扭转较罕见,本文报道2例产前诊断为胎儿肠扭转的孕妇,经多学科会诊救治、及时产时手术,新生儿最终获得较好结局。例1发病孕周为31 +3周,系统超声检查发现胎儿肠管旋涡征、血管螺旋征及肠管扩张。例2发病孕周为34 +6周,主诉胎动减少,超声检查提示胎儿肠管扩张及腹腔积液。2例均行磁共振成像检查进一步协助诊断胎儿肠扭转,经胎儿疑难疾病多学科会诊后剖宫产术终止妊娠。新生儿产时手术均发现小肠部分扭转及坏死,术中切除坏死段肠管,例1行一期吻合,例2行肠管造瘘术后再行还纳术。经治疗患儿最终均痊愈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消化道出血为症状的成人回肠重复畸形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消化道重复畸形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大多数发生在儿童时期,可引起腹痛、便秘等非特异性症状,也可出现肠扭转、肠套叠等。现报道1例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的46岁男性回肠重复畸形患者的诊治经过,该患者通过小肠镜和CT小肠成像检查协助诊断后接受外科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四例胎儿肠扭转的产前超声诊断特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胎儿肠扭转的产前超声诊断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4月至2018年5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产前超声提示胎儿肠扭转且经生后手术或引产后尸体解剖证实的病例4例。分析超声仪器中储存的4例肠扭转胎儿的11次超声检查动态及静态图像,总结声像图特点。随访妊娠结局及伴发畸形。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4例胎儿共11次产前超声检查声像图中,肠扭转直接征象—肠管排列呈whirlpool征6次、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分支血流呈漩涡样改变5次以及咖啡豆征3次,检出间接征象—肠管扩张11次、腹腔积液8次、羊水过多5次、腹膜钙化4次、假性囊肿1次。3次处于扭转初期阶段,均可见肠管排列呈whirlpool征及血流呈旋涡样改变,但随病程进展,进入胎粪性腹膜炎阶段,该2种征象可消失,间接征象出现。出生后手术或引产后尸体解剖均证实节段性肠扭转,均不合并肠旋转不良,3例合并小肠闭锁。结论:胎儿肠扭转超声检查有典型的直接征象与不典型的间接征象,是诊断胎儿肠扭转的重要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肠系膜扇形固定术在小肠系膜扭转治疗中的体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报告本团队近10年开展小肠系膜固定术治疗小肠系膜扭转的初步结果,重点介绍小肠系膜扇形固定术预防小肠系膜扭转复发的情况。方法: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医院2010年12月至2022年3月期间的12例术前急诊CT确诊或剖腹探查确诊为全小肠系膜扭转患者,行小肠系膜扇形固定术预防小肠系膜扭转复发。该技术适应证为术前急诊CT确诊或剖腹探查确诊为全小肠系膜扭转患者,经系膜扭转复位后小肠系膜及肠管无坏死的病例。小肠系膜扇形固定术包括以下4个部分:(1)剖腹探查,检查肠管有无坏死以及除扭转外有无其他病变;(2)肠扭转复位;(3)小肠系膜线性固定,将小肠系膜的右后下缘(末端回肠系膜)间断缝合固定于右下腹的后腹膜,增加小肠系膜根部的宽度;(4)小肠系膜扇形固定,将小肠系膜向左下方扇形展开,呈扇形固定于后腹膜,缩短系膜长度并进一步增加系膜与后腹膜固定的宽度。结果:12例患者共施行15次小肠系膜扭转手术。其中行小肠大部分切除3例,无复发;单纯性肠扭转复位术3例共4次,2例复发,其中1例2次复发;肠扭转复位+线性固定术4例,1例复发;肠扭转复位+小肠系膜扇形固定术4例,无复发。结论:小肠系膜扇形固定术可能是降低或避免术后复发的一种有效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再次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初次根治术后中远期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先天性巨结肠初次根治术后因中远期并发症而再次手术的原因,总结手术方法并评估其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普通外科的37例因先天性巨结肠初次根治术后发生中远期并发症而再次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其中,男29例,女8例,男女比为3.625∶1;再次手术年龄为(3.8±2.4)岁,范围为9个月至12岁;初次根治手术年龄范围为4 d至6岁(本院4例,外院33例)。初次手术采用单纯经肛门根治术6例,腹腔镜辅助根治术16例,开腹手术15例。肛门直肠手术技术:外院患儿中,32例采用Soave-like技术,1例采用心形吻合技术;本院4例均采用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transanal rectal mucosectomy and partial internal anal sphincterectomy,TRM-PIAS)。再次手术原因:病变段残留19例,吻合口瘢痕狭窄5例,各种瘘管形成8例(直肠阴道瘘2例,高位复杂肛瘘4例,直肠舟状窝瘘1例,直肠尿道瘘1例),拖出肠管扭转3例,回盲部卡压梗阻1例,过长的肌鞘狭窄1例。再手术所采用的手术方式:采用腹腔镜或开腹辅助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肛门直肠手术技术采用经肛门直肠黏膜切除、TRM-PIAS法。本研究将术后随访时间满1年的24例患儿分为两组,其中将12例结肠肛管吻合患儿作为组一,将12例回肠肛管吻合患儿作为组二;同样选取两组患儿作为对照组,其中将既往经一次腹腔镜辅助根治手术的常见型和短段型的37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作为对照组一,将既往经一次根治手术的33例全结肠型巨结肠患儿作为对照组二。将组一和对照组一,组二和对照组二,分别进行对比以评估预后。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一期根治手术34例(结肠肛管吻合20例,回肠肛管吻合12例,结肠肛管吻合+回肠瘘口还纳2例);分期手术3例(根治术后3~6个月关瘘)。其中腹腔镜手术12例;腹腔镜松解直肠后转开腹手术14例;开腹手术11例。手术时间范围为120~240 min;出血量范围为5~20 ml;术后住院时间范围为7~14 d。短期并发症为粘连肠梗阻1例,吻合口裂开1例。组一发生污粪的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8),组二的污粪发生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7);组二发生小肠结肠炎的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2)。其余各项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一和组二患儿在术后均无吻合口狭窄、直肠黏膜脱垂、瘘管复发、尿潴留和尿失禁发生。 结论:对于先天性巨结肠初次根治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儿进行再次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术后效果较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人中肠旋转不良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肠旋转不良最重要的并发症是肠扭转,后者可能导致肠梗阻,甚至肠缺血和坏死。本例患者因腹胀伴恶心、呕吐入院,腹部CT和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检查示近段空肠扩张、积气、积液,局部肠系膜和肠系膜上动脉旋转;直立位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示近段空肠呈螺旋状;小肠镜检查进一步证实中肠扭转。根据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做出正确诊断,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从而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消化道疾病术后家庭肠内营养支持应用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为探索新生儿消化道疾病术后开展家庭肠内营养支持(home enteral nutrition,HEN)的并发症以及营养结局。方法:回顾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外科监护室2017至2020年间消化道疾病术后开展HEN的新生儿资料,分析HEN的管道相关并发症以及HEN前后的营养状态。结果:共纳入66例HEN患儿,平均出生胎龄(35.7±3.0)周和平均出生体重(2426±709)g。疾病分布主要以先天性食管闭锁和肠道疾病(肠闭锁、肠扭转、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为主。开始HEN年龄中位数92(50,112)d,HEN持续时间为64(41,95)d。HEN均采用管饲,经胃造口14例(21.2%),经鼻胃管52例(78.8%),间歇推注20例(30.3%),持续输注46例(69.7%)。HEN配方,整蛋白配方19例(28.8%),短肽配方33例(50%),氨基酸配方14例(21.2%)。随访过程中,胃造口组10例(71.4%)发生管道相关并发症共18例次,其中意外拔除6例(42.8%),导管移位4例(18.6%),管道周围肉芽组织增生4例(18.6%)。鼻胃管喂养组14例(26.9%)发生管道并发症共21例次,12例(23.1%)胃管意外拔除19例次,2例(3.8%)导管断裂。患儿HEN后,年龄别体重Z评分以及年龄别身高Z评分均得到提高。结论:HEN能促进消化道疾病术后新生儿营养状态的改善,但HEN的管道相关并发症管理仍存在较大困难与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对HEN的团队管理与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胃癌根治术Roux-en-Y消化道重建后Peterson疝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70岁,因“反复进食后上腹部绞痛2个月”入院,查体:腹部可见长约20 cm手术疤痕,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稍活跃。患者2020年因胃癌行开放性全胃切除术并进行Roux-en-Y消化道重建。入院时该患者BMI为18.9 kg/m 2。其余病史无特殊。全腹增强CT显示肠系膜上静脉呈“喙状”(图1),肠系膜脂肪和血管结构呈“漩涡征”(图2),提示存在肠梗阻或者肠扭转。剖腹探查发现约1 m的小肠向右穿过由横结肠和Roux襻形成的Petersen间隙(图3)。疝入的小肠无缺血坏死,回纳疝入的小肠,并用4-0可吸收线缝合关闭缺损。手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术后第4天出院,随访至今未见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检查在成人小肠扭转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小肠扭转的超声表现及超声在成人小肠扭转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8月至2022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经临床诊断或手术证实为小肠扭转并有超声检查记录的34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55.0±21.8)岁(范围:19~94岁)。分析34例患者的临床特征、CT影像及超声声像图特征,并分析超声检查对小肠扭转的诊断价值。结果:34例患者临床症状均表现为腹痛,其中21例伴腹胀,19例伴恶心呕吐,13例出现排气排便停止。8例患者出现腹膜炎体征,22例肠鸣音异常。20例患者既往有腹部手术病史。34例小肠扭转的患者中,27例患者因并发肠梗阻行手术治疗,余7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超声检查结果显示,11例可见“漩涡征”而明确诊断为小肠扭转,诊断率为32.4%(11/34),超声检查同时诊断肠梗阻21例,腹水17例,另肠壁增厚4例,腹部包块2例,肠套叠1例,右侧腹股沟疝1例。88.2%(30/34)的患者CT和超声检查有一致的阳性发现。结论:超声检查在小肠扭转的诊断及并发症评估方面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