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学信号定量方法用于近红外荧光分子成像辅助口腔鳞状细胞癌手术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光学信号定量分析方法应用于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ancer cell,OSCC)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首先,将OSCC细胞系(SCC9和HSC3)及正常上皮细胞株Leuk-1与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体外共培养6 h,验证近红外光学信号定量分析区分肿瘤细胞及正常细胞的能力。其次,将16只BALB/c雄性小鼠(5~6周龄,20~25g)分为两组,每组8只,将SCC9和HSC3细胞以1×10 6 个/ml浓度分别接种于小鼠背部建立皮下移植瘤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经尾静脉注射5 mg/kg ICG,配对 t检验分析近红外光学信号定量分析在OSCC与正常组织的差异。最后,纳入2019年11月至2020年7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的10例OSCC患者,其中舌癌6例,颊癌4例,男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8.6岁(46~71岁),均在术前6~8 h经肘静脉注射ICG,剂量为0.75 mg/kg。术中测量OSCC患者的肿瘤、瘤周(肿瘤边界外2.0 cm)及正常舌或颊黏膜的近红外光学信号强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三个样本组的近红外荧光强度,Tukey事后多重比较检验分析三者之间的信号背景比(signal background ratio,SBR)。 结果:体外共培养实验显示,OSCC细胞株HSC3和SCC9的近红外荧光强度显著强于正常上皮细胞株Leuk-1( P<0.01)。体内结果显示,OSCC的近红外光学信号强度高于正常组织,SBR为8.67±0.35。临床研究显示,肿瘤组织的荧光强度[(408.23±101.51)AU]显著高于瘤周和正常组织[分别为(253.12±64.89)和(261.50±80.47)AU]( P<0.05);肿瘤与瘤周组织、肿瘤与正常组织的近红外信号强度的SBR为1.61±0.53和1.56±0.48,而瘤周与正常组织的SBR为0.96±0.17。 结论:近红外光学信号定量分析可区分OSCC和正常细胞。在OSCC根治术中,光学信号定量结合ICG近红外荧光分子成像技术辅助精确手术具有临床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特殊的成纤维细胞祖细胞亚群通过免疫调节加速黏膜愈合再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损伤的纤维化愈合通常会损害器官功能并进一步增加纤维化的发病率。口腔黏膜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而几乎很少形成瘢痕,这种特性的分子细胞学机制尚不明了。此研究确定了一类关键的Fb亚群,即配对相关同源基因?1(Prx1)阳性细胞,此群细胞能通过促进早期免疫反应加速黏膜愈合。通过建立小鼠移植和基因消融模型,研究者观察到,富含Prx1+细胞的口腔黏膜比缺乏Prx1+细胞的口腔黏膜愈合得更快。谱系追踪和小胞质RNA测序结果显示,Prx1+Fb在生理和损伤条件下均表现出祖细胞的特征。从机制上看,Prx1+祖细胞可以分化为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T淋巴细胞激活蛋白抗体阳性Fb,后者则进一步通过趋化因子CCL2募集巨噬细胞,促进创面愈合。与小鼠相比,人类Prx1+Fb具有相似的基因和空间特征。综上,此项研究表明,Prx1+Fb具有应用于角膜损伤和肠病纤维化再生治疗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头颈部放疗期间口腔细菌菌群变化及其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口腔细菌菌群在头颈部肿瘤放疗期间的变化及其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OM)的相关性。方法:获取入组鼻咽癌患者和陪护家属在放疗前和结束时口腔细菌标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C57BL/6小鼠构建ROM模型,收集照射后第9天和阴性对照组口腔细菌标本;另一批小鼠解剖获取阴性对照组和小鼠照射后第3、5、7、9天舌头组织,检测炎症因子和HE染色。结果:患者放疗后的口腔细菌多样性与患者放疗前和陪护家属在患者放疗前、后Observed species、Chao1、Simpson指数不同(均 P<0.05)。重度和轻、中度ROM患者的Shannon指数不同( P=0.036)。LEfSe分析显示重度ROM患者链球菌属、链球菌科含量较高,而 Familyxl菌科、孪生球菌属、芽孢杆菌目含量较低。小鼠阴性对照组和照射组口腔细菌菌群的Simpson指数和PCoA结果也不同(均 P<0.01)。 结论:放疗会引起口腔细菌菌群失调,且失调的口腔细菌菌群与ROM加重关系密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SARS-CoV-2受体ACE2的单细胞RNA表达谱在小鼠呼吸道中的表达分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SARS-CoV-2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在小鼠呼吸道及口腔(包括舌头和颊黏膜上皮)的分布。方法:利用单细胞公共数据库和最新的单细胞RNASeq技术,对小鼠气管,肺脏进行单细胞数据可视化分析,对颊黏膜上皮进行重新聚类分析。结果:小鼠肺脏少量II型肺泡上皮细胞(AT2)表达ACE2,与人体相似,气管中各类型细胞散在表达ACE2,在小鼠舌头的角质形成细胞(41.74%)表达ACE2,在小鼠的分化期口腔颊黏膜上皮细胞中表达ACE2,并且与肺脏ACE2+ AT2相同,也表达病毒进程相关基因,部分基因呈现特异性表达。结论:冠状病毒可能定植于口腔中,并通过舌头黏膜等口腔器官分泌物进行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发炎症微环境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发食管炎症微环境在小鼠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180只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牙龈卟啉单胞菌组、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组、4NQO+牙龈卟啉单胞菌组、4NQO+牙龈卟啉单胞菌+塞来昔布组和4NQO+牙龈卟啉单胞菌+抗生素(甲硝唑、新霉素、氨苄青霉素和万古霉素,ABC)组,每组30只。给予ABC饮水2周,之后8周,对照组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组小鼠饮用纯水,其余4组给予含30 μg/ml 4NQO的饮水。第11~12周,牙龈卟啉单胞菌组、4NQO+牙龈卟啉单胞菌组、4NQO+牙龈卟啉单胞菌+塞来昔布组和4NQO+牙龈卟啉单胞菌+ABC组小鼠行上颌第2磨牙结扎;第11~34周,每周3次口腔感染牙龈卟啉单胞菌。第13~34周,4NQO+牙龈卟啉单胞菌+塞来昔布组和4NQO+牙龈卟啉单胞菌+ABC组小鼠分别接受塞来昔布和ABC处理。34周后处死小鼠,观察小鼠食管黏膜大体和形态学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免疫组化检测小鼠食管组织中炎症和肿瘤相关分子表达。结果:34周时,4NQO单独处理未能显著增加小鼠食管黏膜乳头状增生病灶数、病变面积和食管壁厚度,单纯性增生病灶数(中位数为1.00个, P<0.05)和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病灶数(中位数为2.00个, P<0.01)显著增加,小鼠食管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myc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8.35(3.45,8.99)、6.90(2.01,9.72)、12.04(3.31,14.08)、2.21(1.80,3.04),均 P<0.05]和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Ki-67、磷酸化组蛋白2A变异体(pH2AX)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4NQO+牙龈卟啉单胞菌组小鼠食管黏膜病变显著,乳头状增生病灶数(中位数为2.00个)、病变面积(中位数为2.51 mm 2)和食管壁厚度(中位数为172.52 μm)最大,且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单纯性增生病灶数(中位数为1.00个, P<0.05)和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病灶数(中位数为1.00个, P<0.01)显著增加,小鼠食管组织中IL-6、IL-1β、TNF-α、γ-干扰素(IFN-γ)、c-myc、cyclin D1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12.27(5.35,22.08)、13.89(10.04,15.96)、19.56(6.07,20.36)、11.37(8.23,20.07)、2.62(1.51,4.25)和4.52(2.68,7.83), P<0.05或 P<0.01]和pSTAT3、环氧合酶2(COX-2)、Ki-67、pH2AX蛋白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塞来昔布干预明显减少了4NQO联合牙龈卟啉单胞菌引起的黏膜病变面积(4NQO+牙龈卟啉单胞菌+塞来昔布组中位数为1.84 mm 2, P<0.05)和浸润癌病灶数(4NQO+牙龈卟啉单胞菌+塞来昔布组中位数为0.00个, P<0.01),降低了pSTAT3和pH2AX的表达。ABC干预明显减少了4NQO联合牙龈卟啉单胞菌所诱导的乳头状增生病灶数(4NQO+牙龈卟啉单胞菌+ABC组中位数为1.00个, P<0.05)和浸润癌病灶数(4NQO+牙龈卟啉单胞菌+ABC组中位数为0.00个, P<0.01),降低了pSTAT3的表达,但对pH2AX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结论:在4NQO诱导的基因组损伤基础上,牙龈卟啉单胞菌能通过诱发炎症微环境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使用COX-2抑制剂或ABC可以通过阻断IL-6/STAT3信号通路,减轻食管组织的炎症反应,抑制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IL-33介导M2巨噬细胞在口腔黏膜上皮-间充质转化中的相关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33(IL-33)介导M2巨噬细胞在口腔黏膜上皮-间充质转化(EMT)中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将25只雄性BALB/c小鼠分为口腔黏膜成纤维化(OSF)组(20只)和对照组(5只).OSF组通过槟榔碱刺激建立OSF小鼠模型,对照组使用PBS注射液在相同部位给药.观察口腔黏膜组织巨噬细胞表型、IL-33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通路表达水平;培养人口腔黏膜细胞并与M2巨噬细胞相互作用体外模型,使用IL-33添加剂和TGF-β受体抑制剂,观察EMT标志物表达水平.结果 HE染色和Masson染色证实了口腔黏膜纤维化模型建立成功,与对照组比较,OSF组口腔黏膜组织中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水平降低,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此外,观察到IL-33和TGF-β水平升高以及TGF-β1/Smad通路激活,巨噬细胞在口腔黏膜组织中聚集且表型为M2巨噬细胞.与空白对照组比较,IL-33组E-cadherin水平降低,Vimentin的表达增高(均P<0.05);LY-2109761+IL-33 组与 IL-33 组相比,E-cadherin 的表达增高,Vimentin 的水平降低(均 P<0.05).Western blot 检测TGF-β、p-Smad2和Smad2的表达水平提示,与IL-33组相比,LY2109761+IL-33组IL-33对TGF-β有促进作用(P<0.05);IL-33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Smad2水平显著提高(P<0.05);LY-2109761+IL-33组与IL-33组相比,p-Smad2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IL-33通过介导M2巨噬细胞调控TGF-β1/Smad通路促进口腔黏膜上皮间质转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口腔黏膜伤口愈合过程的基因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分析口腔黏膜伤口愈合过程中的基因表达特征,为深入研究口腔黏膜愈合过程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剥脱小鼠上颚第一磨牙至第三磨牙全层软硬颚黏膜组织构建小鼠腭部黏膜伤口模型,提取 0、1、3、5、7 d创伤后黏膜伤口组织进行转录组RNA测序,通过数据分析,构建口腔黏膜伤口愈合各阶段的基因表达谱特征.结果:GO富集分析显示,黏膜伤口愈合第 1 天免疫反应活跃(P<0.05),第 3 天伤口愈合及肽酶和内肽酶相关的通路显著上调(P<0.05),第 5 天免疫反应及含胶原蛋白的细胞外基质(ECM)相关通路显著上调(P<0.05),第 7 天免疫反应通路相关基因及含胶原外基质相关基因表达活跃(P<0.05).结论:黏膜伤口愈合的前 3d炎症阶段以白细胞及免疫球蛋白介导的免疫反应为主,第 3 天伤口愈合开始进行再上皮化,在第 5 天之后白细胞及免疫球蛋白介导的免疫反应再次活跃,且伤口愈合中含胶原蛋白的ECM成分上调表达可能与黏膜伤口下纤维改建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树突状细胞肝激酶B1信号对FimH黏膜佐剂效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探究口腔黏膜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肝激酶B1(liver kinase B1,LKB1)表达对于应用黏膜疫苗佐剂反应的影响.方法:使用CD11ccre-GFP;LKB1fl/fl条件性敲除(conditional knockout,cKO)小鼠,同窝LKB1n/fl小鼠作为野生型(wild type,WT)对照组.首先选6~8周龄cKO与WT小鼠各12只,流式细胞术分选小鼠口腔黏膜DCs,进行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其次使用cKO与WT小鼠各16只,建立小鼠黏膜免疫模型,在第0、2和4周用卵清蛋白(ovalbumin,OVA)模式抗原颊黏膜下注射免疫(cKO-OVA,WT-OVA),鼠伤寒沙门氏菌来源的 FimH(FimH-S.typhimurium,FimH-ST)佐剂联合 OVA 模式抗原颊黏膜下注射免疫(cKO-OVA+FimH-ST,WT-OVA+FimH-ST).在接种后第3周收集小鼠血清和唾液,通过免疫酶联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中OVA特异性IgG1和IgG2b、唾液中OVA特异性IgA抗体水平;在接种后第6周,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颊黏膜和包括下颌下、颈部淋巴结的口腔引流淋巴结(draining lymph node,dLN)中各免疫细胞数目和比例.结果:cKO组口腔黏膜DCs的上调基因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数据库富集到先天免疫反应、B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中富集到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和mTOR信号通路.WT-OVA+FimH-ST组相对WT-OVA组血清OVA特异性IgG1和IgG2b、唾液中OVA特异性IgA抗体水平升高;黏膜局部免疫B细胞与浆细胞数目与比例升高.cKO-OVA组血清IgG1和IgG2b、唾液中IgA抗体水平较WT-OVA组升高;dLN中滤泡辅助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Tfh)及B细胞比例升高(P<0.05).但cKO-OVA+FimH-ST组相对cKO-OVA组抗体分泌水平无差异,仅表现为dLN中Tfh和B细胞增多.结论:LKB1通过DCs调控先天免疫反应和B细胞功能;FimH-ST经小鼠口腔黏膜下注射具有佐剂效应;DCs激活口腔黏膜免疫反应依赖LKB1,DCs上LKB1缺陷导致FimH-ST佐剂效应丧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毛冬青提取物对小鼠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模型创面修复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研究毛冬青提取物外用对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模型小鼠创面愈合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8周龄雄性 C3H小鼠,通过X 射线单次照射法照射口腔及舌部诱导复制小鼠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TOM)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细胞生长因子组和冬青组.HE染色观察黏膜病损恢复情况、成纤维细胞密度情况.免疫组化评价炎性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进一步检测各组TNF-α和IL-6蛋白的表达.结果:成功复制小鼠RTOM模型.模型组小鼠7d后表现为口腔溃疡溃疡Ⅲ级,口腔黏膜上皮层厚度变薄,角化上皮结构轻微紊乱,毛细血管扩张,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细胞生长因子组小鼠表现为口腔溃疡溃疡Ⅱ级,颊黏膜上皮厚度较正常组略微增加,角化上皮结构正常;冬青组小鼠处理7 d后表现为口腔溃疡溃疡I级,颊黏膜角化增厚,角化上皮结构正常.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细胞生长因子组和冬青组小鼠颊黏膜TNF-α及IL-6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冬青组小鼠颊黏膜TNF-α及IL-6表达明显低于细胞生长因子组,细胞生长因子组和冬青组小鼠TNF-α及IL-6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模型组,冬青组小鼠TNF-α及IL-6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细胞生长因子组.结论:毛冬青提取物外用对小鼠RTOM的溃疡创面有修复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基于IL-37信号通路探讨口腔黏膜免疫稳态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基于白介素(IL)-37信号通路探讨口腔黏膜免疫稳态的机制.方法:通过牙龈绦虫感染后人巨噬细胞诱导的口腔炎症模型,在C57BL/6J小鼠中建立实验性牙周炎模型,分为对照组和rhIL-37b组.qPCR检测IL-37、炎症因子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0和IL-1β和核转录因子(NF)-κB通路,蛋白印迹检测IL-37和NF-κB通路的表达.微电脑断层扫描(微CT)成像用于确定骨质流失.结果:THP-1细胞在牙龈绦虫感染后显示出IL-37 mRNA表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rhIL-37b处理的细胞显示牙龈绦虫感染后人巨噬细胞的IL-6、TNF-α和IL-1β的产生减少,IκBα降解增加,磷酸化的p65水平降低.在小鼠牙周炎模型rhIL-37b组牙龈炎症和骨质流失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L-37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来调节牙周炎的炎性细胞因子反应,降低了牙龈组织骨质流失和细胞因子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