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胰岛素泵强化降糖后转换为利拉鲁肽治疗初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报道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收治的1例新诊断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入院后予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转换为利拉鲁肽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经过。患者为63岁男性,主因“口干、多饮、多尿2个多月”入院。入院后完善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糖化血红蛋白12.9%,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显示,0、60、120、180 min血糖分别为14.98、25.86、27.21和24.92 mmol/L,C肽水平相对不足,无酮症倾向,糖尿病相关抗体阴性,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24 h尿蛋白定量181 mg,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3.94 mg/mmol,结合病史及辅助检查结果,患者T2DM诊断明确,同时伴有肥胖、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肾脏损伤等。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加用盐酸二甲双胍(0.5 g,3次/d)口服联合利拉鲁肽皮下注射降糖,停胰岛素泵后改用基础胰岛素,根据血糖情况逐渐减量胰岛素直至停用。经治疗患者体重下降,血脂改善,蛋白尿减少,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肌肉减少性肥胖与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对肝病患者营养的研究,肌肉减少症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肌肉减少症是肝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肝病患者中越来越常见。有研究证明肌肉减少性肥胖的肝病患者比单纯肌肉减少或肥胖的肝病患者预后更差。在临床上很容易发现营养不良、肌肉质量减少的患者,却往往忽略体型正常甚至肥胖的患者,同样会出现肌肉减少的情况,仅单纯的依靠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的监测并不能准确评估肝病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肌肉状态。目前关于慢性肝病与肌肉减少性肥胖之间的关系认知仍然不够。现对近几年慢性肝病与肌肉减少症和肌肉减少性肥胖的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为改善肝病患者临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肌少症与老年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长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肌少症与老年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LACRC)患者长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TNM分期为Ⅱ~Ⅲ期的205例70岁及以上老年LACRC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术前30 d内的腹部CT测量第3腰椎截面的骨骼肌面积(SMA),肌少症的定义为骨骼肌指数(SMI)(SMI=SMA/身高 2)男性≤52.4 cm 2/m 2、女性≤38.5 cm 2/m 2,比较肌少症和非肌少症两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情况,分析肌少症对老年LACRC术后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 结果:205例患者中,63.4%(130/205)患者患有肌少症。与非肌少症患者比较,肌少症组患者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比例更高( χ2=6.420、 P=0.011)、超重或肥胖的比例更低( χ2=9.366、 P=0.009)、接受辅助化疗比例和术后5年无疾病生存率更低( χ2=6.257、7.347, P=0.012、0.007)。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非肌少症组的老年LACRC患者无疾病生存(DFS)率优于肌少症组患者(Log-rank χ2=6.919、 P=0.009);非肌少症组老年LACRC患者中,辅助化疗组DFS率优于非辅助化疗组(Log-rank χ2=4.745、 P=0.02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为Ⅲ期( HR=1.634,95% CI:1.110~2.404, P=0.013)和患肌少症( HR=1.509,95% CI:1.017~2.238, P=0.041)是老年LACRC患者长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结论:肌少症和老龄及体质指数相关,患有肌少症的老年LACRC患者长期预后欠佳,非肌少症的老年LACRC患者可能获益于辅助化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血管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辅助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无明显积水肾结石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非血管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辅助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无明显积水(肾无积水或者轻度积水)肾结石的肾盏穹窿穿刺的准确率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按1∶1的比例将深圳市人民医院符合入组条件的无明显肾积水的肾结石患者,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分为非血管超声造影引导穿刺组(试验组)和常规超声引导穿刺组(对照组)。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②符合肾结石诊断标准,目标肾盏无积水或轻度积水;③自愿受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孕妇;②功能性孤立肾;③穿刺部位解剖异常或有损伤肠道风险;④有急性尿路感染;⑤有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⑥有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高危疾病;⑦肾功能异常(血清肌酐>1.2倍正常值上限);⑧严重肥胖(体质指数>40 kg/m 2)。试验组经输尿管导管逆行注入超声造影剂六氟化硫微泡后行超声引导PCNL;对照组行传统超声引导PCNL。两组患者PCNL术后1周内经肾造瘘管顺行肾盂造影,判断是否经肾盏穹窿穿刺。记录血红蛋白下降值、穿刺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以及是否经肾盏穹窿穿刺的情况。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8例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两组性别[男/女:19/5例与16/8例]、年龄[(44.2±11.2)岁与(45.4±10.7)岁]、体质指数[(21.8±2.8)kg/m 2与(21.81±2.7)kg/m 2]、结石长径[38.0(24.0,25.5)cm与35.5(24.8,47.0)cm]、结石位置[左/右:9/15例与9/15例]、肾积水情况[无/轻度:15/9例与16/8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肾盏穹窿穿刺准确率[87.50%(21/24)与41.67%(10/24)]、血红蛋白下降值[2.0(0,12.0)g/L与14.0(7.0,17.0)g/L]、穿刺时间[40.0(28.5,53.0)s与70.0(55.5,84.5)s]、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83%(23/24)与75.00%(18/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未输血,无感染性休克、严重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对于肾盏无积水或轻度积水的肾结石患者,非血管超声造影辅助PCNL较常规超声辅助可显著提高肾盏穹窿穿刺的准确性,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出血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18例中青年减重患者肌量减少合并肥胖的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营养门诊中青年减重人群肌量减少合并肥胖现状,并分析肌量减少合并肥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长沙市中心医院营养门诊减重者318例。所有研究对象均完成身高、体重测量,计算BMI,采用Inbody 270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肢体骨骼肌肌量。根据肌量是否正常及体脂率判断是否肥胖,拟分为肌量减少合并肥胖组、单纯性肥胖组、单纯肌量减少组和正常组。比较组间身体成分和代谢异常发生率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肌量减少合并肥胖的危险因素。结果:(1)肌量减少合并肥胖检出率为4.7%(15/318),其中男5例,女10例;另单纯性肥胖269例,正常34例,无单纯肌量减少者。(2)与肌量减少合并肥胖组比较,单纯性肥胖组的肥胖家族史、有运动史、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比例较高(均 P<0.05),而睡眠时间≥7 h者比例较少( P<0.05);正常组有运动史者比例更高( P<0.05)。与单纯性肥胖组比较,正常组的肥胖家族史和NAFLD的比例更低(均 P<0.05),而有运动史和睡眠时间≥7 h者比例更高(均 P<0.05)。(3)与肌量减少合并肥胖组比较,单纯性肥胖组身体成分各指标均较高(均 P<0.05),正常组的身高、身体水分、骨骼肌肌量、四肢肌肉肌量、基础代谢较高(均 P<0.05),而体脂肪、体脂率和内脏脂肪等级较低(均 P<0.05)。与单纯性肥胖比较,正常组体重、体脂肪、体脂率、BMI和内脏脂肪等级较低(均 P<0.05)。(4)三组的血压、血糖、血脂、尿酸水平异常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运动史是发生肌量减少的保护因素( OR=0.164, P=0.026)。 结论:中青年超重肥胖人群中肌量减少合并肥胖检出率为4.7%,这类人群往往运动不足、睡眠时间较长,但未发现其有更高的代谢异常发生率;运动是发生肌量减少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袖状胃切除联合胃底折叠治疗肥胖症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减重代谢及抗反流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腹腔镜袖状胃切除联合胃底折叠(SGFD)治疗肥胖症合并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减重代谢及抗反流效果,从而为该类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微创、疝与腹壁外科于2019年1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140例肥胖症(体质指数≥30 kg/m 2)合并GERD(经术前GerdQ评分、胃镜、上消化道造影、食管24 h pH监测及高分辨食管测压确诊)行减重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袖状胃切除术组(SG组,92例)和SGFD组(48例)。SGFD是本团队首创的新型抗反流减重手术方式,通过“先切除,再折叠”的方法同时发挥抗反流和减重作用。主要比较分析SG组与SGFD组手术情况,以及术后3和6个月的减重、改善代谢及抗反流效果。 结果:140例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90例;年龄(36.0±9.6)岁;术前体质指数为(38.5±6.5)kg/m 2;术前GerdQ评分为(10.2±1.6)分。SGFD组与SG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SGFD组的手术时间长于SG组[(137.5±10.5)min比(105.3±12.6)min, t=?15.131, P<0.001]。与术前比较,SGFD组患者术后3个月空腹血糖、胆固醇、体质量、体质指数、GerdQ评分均更低(均 P<0.05);而在术后6个月时,除了前述指标较术前更低外,甘油三酯、尿酸、DeMeester评分也均更低,但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升高(均 P<0.05)。与SG组比较,SGFD组患者术后第3个月、第6个月减重指标(体质量、体质指数、多余体质量减少百分比)和代谢指标(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尿酸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术后第6个月抗反流指标(GerdQ评分、DeMeester评分和LESP)优于SG术后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肥胖合并GERD患者在SGFD术后可获得良好的减重和改善代谢、抗反流效果。SGFD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式,术后第6个月抗反流效果优于SG,具有一定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陕西汉中儿童和青少年体重指数轨迹变化与成年期亚临床肾损伤的相关性分析:一项30年的队列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至中年期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轨迹与成年期亚临床肾损伤(subclinical renal damage,SRD)的发生关系。方法:1987年在陕西汉中三个镇选取4 623名6~18岁儿童和青少年建立"汉中青少年高血压研究队列",并分别于1989年、1992年、1995年、2005年、2013年和2017年进行随访,基于群体轨迹模型,根据不同BMI轨迹变化对人群进行分组,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不同BMI轨迹与中年期SRD发生的关系。结果:共纳入从儿童到中年期随访的2 678名受试者,根据BMI轨迹变化将人群分为:低增长组( n=1 017)、中增长组( n=1 353)和高增长组( n=308),其中共有248名(9.3%)受试者在中年期出现SRD。低增长组、中增长组和高增长组尿白蛋白/肌酐比分别为0.9(0.6,1.4)、1.0(0.7,1.7)、1.6(0.8,3.2)( P趋势<0.001),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分别为98.5(87.6,111.6)、96.2(86.4,109.7)、95.3(87.5,125.0)ml·min -1·(1.73 m 2) -1( P趋势=0.025)。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从BMI低增长组到高增长组,尿白蛋白/肌酐比呈线性增加趋势[ β=3.16(95% CI 1.02~5.31), P趋势=0.004];BMI轨迹变化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无相关性且未呈现线性趋势[ β=-2.30(95% CI-5.18~0.57), P趋势=0.117]。在校正性别、年龄、病史及生活方式等多种混杂因素后,BMI高增长组成年期SRD发生的风险是低增长组的2.83倍( OR=2.83,95% CI 1.84~4.36, P趋势<0.001)。 结论:BMI增长水平较高,成年期SRD风险也显著升高。早期识别BMI轨迹可能有助于预测个体成年后的肾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肌少症性肥胖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性及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肌少症性肥胖与RA患者疾病活动性及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418例RA患者和156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对照组),并详细记录RA患者疾病相关性指标。以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腰椎和髋部骨密度(BMD),生物电阻抗法测四肢骨骼肌质量和体脂百分率(PBF),并由PBF和肌少症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肥胖、肌少症、肌少症性肥胖组)。采用 χ2检验、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① RA患者PBF明显高于对照组( Z=1.993, P=0.046),2组间不同肌少症性肥胖分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0.575, P<0.01)。②不同疾病活动度(分为低疾病活动度、中疾病活动度和高疾病活动度)RA患者组间肌少症性肥胖分组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9.557, P=0.144)。③不同肌少症性肥胖分组中,RA患者ESR、DAS28和HAQ水平明显不同( P<0.05),以肌少症和肌少症性肥胖组更高;RA患者的疾病活动性指标相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④不同肌少症性肥胖分组中,RA患者各部位骨密度明显不同( P<0.01),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其骨质疏松发生率也明显不同( P<0.01),以肌少症及肌少症性肥胖组更高。⑤不同肌少症性肥胖组间RA患者X线分期:正常组[Ⅰ期(28.6%,24/84);Ⅱ期(23.8%,20/84);Ⅲ期(32.1%,27/84);Ⅳ期(15.5%,13/84)];肥胖组[Ⅰ期(27.2%,28/103);Ⅱ期(13.6%,14/103);Ⅲ期(35.0%,36/103);Ⅳ期(24.3%,25/103)];肌少症组[Ⅰ期(16.7%,12/72);Ⅱ期(15.3%,11/72);Ⅱ期(36.1%,26/72)Ⅳ期(31.9%,23/72)];肌少症性肥胖组[Ⅰ期(9.7%,14/144);Ⅱ期(21.5%,31/144);Ⅱ期(34.0%,49/144);Ⅳ期(34.7%,50/144)]。不同肌少症性肥胖组间RA患者X线分期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6.002, P=0.002)。不同肌少症性肥胖组间Sharp评分:正常组[10.00(2.00,47.00)];肥胖组[14.00(2.00,71.00)];肌少症组[48.00(12.00,111.00)];肌少症性肥胖组[55.00(7.00,130.00)]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Z=29.240, P<0.01),且Sharp评分呈逐渐升高的趋势。⑥相关分析显示:PBF与RA患者关节功能( r=0.124, P=0.007)、X线分期( r=0.192, P<0.01)及Sharp评分( r=0.179, P<0.01)均呈正直线相关,与股骨颈和全髋部位骨密度均呈负直线相关( P<0.01)。⑦二元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显示:女性、高龄和肌少症性肥胖是RA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P<0.01)。 结论:RA患者中肌少症性肥胖发生率明显升高,且与RA患者疾病活动性及骨质疏松的发生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直肌分离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腹直肌分离常见于产后女性及肥胖人群,严重者可影响腹壁肌群功能,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膨隆、腰背部不适等。目前关于腹直肌分离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是手术指征等方面研究较少,且尚无统一结论。笔者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探讨腹直肌分离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及手术指征等相关内容,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加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生活方式的管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第一大慢性肝脏疾病,不但可以导致肝硬化、肝细胞癌和肝功能衰竭,还与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的高发密切相关。高热量、高脂肪、富含果糖的饮食结构、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以及肥胖和肌肉衰减综合征是NAFLD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鉴于至今仍然缺乏能够长期用于治疗NAFLD的有效药物,临床医师主要推荐改变生活方式作为治疗和管理NAFLD患者的一线措施,旨在通过节制饮食、加强锻炼和修正不良行为等措施恢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长期坚持。本文综述改变生活方式治疗NAFLD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分析不同干预措施的疗效和优缺点,提出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可能的应对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